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功勞最大的省河南:淪陷對峙六年後大部陷敵

抗戰功勞最大的省河南:淪陷對峙六年後大部陷敵


抗戰功勞最大的省河南:淪陷對峙六年後大部陷敵



在抗戰勝利的前夜1944年,河南省卻有大片領土淪陷。

河南的抗戰歷程


日軍對河南的進攻在華北抗戰失敗後就開始了。從北面,1937年10月中旬,華北日軍沿平漢鐵路往南進軍,豫北告急。11月5日,豫北重鎮彰德(今安陽市)陷落,之後,河南逐步淪陷。1938年2月6日,日軍分兩部進犯豫北。一部沿大名公路進犯濮陽,先後佔領清豐、濮陽、長垣、封丘等縣,往新鄉以南進攻;另一部日軍從彰德出發,沿平漢鐵路往南侵犯,2月11日至3月中旬,先後佔領湯陰、淇縣、汲縣、輝縣、新鄉,與前路日軍會合。兩路日軍會合後向西進犯,焦作、濟源淪陷後,黃河以北全部淪陷。1938年4月,日軍任命肖瑞臣繼續擔任隸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河南省之省長,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


從東面,1938年5月13日,來自徐州方向的日軍佔領了豫東永城縣,接著,28日又佔領了商丘。從6月1日開始,日軍先後佔領杞縣、通許、尉氏、太康,國民黨軍隊撤退到豫西山區。6月6日,日軍佔領河南省省會開封后,一路向西,侵入中牟,直逼鄭州。6月9日,國民政府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組織日軍前進的步伐。


從南面,1938年10月12日,來自皖西方向的日軍攻克固始、光山、羅山、商城等縣城後,完全控制了整個信陽,將豫東與皖西連成一片,並與其他日軍形成合圍武漢之勢。

到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守時止,河南省的豫北、豫東、豫南共50餘縣淪陷。河南省111縣,半壁淪入敵手。而國民黨一、五戰區主力退據黃河以南、新黃河以東半壁江山,控制了另外半個河南的約60個縣與敵對峙達6年之久。


六年後,不甘心坐視太平洋戰陣失敗的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新的攻勢,就是著名的1944年豫湘桂會戰。其中在河南,1944年4月18日,日軍向河南正面戰場發起進攻,在華北日軍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指揮下,河南戰役全面爆發。


4月23日,日軍佔領鄭州、新鄭、廣武、尉氏、洧川、鄢陵、密縣等縣後,沿平漢鐵路南犯,並於24日佔領長葛。5月1日許昌陷落,之後日軍分兵兩路進行侵略。一部分日軍沿平漢鐵路繼續南下,攻佔鐵路沿線城市,臨潁、郾城、漯河、遂平、西平先後失陷。


5月9日,南下日軍與信陽北上的日軍在確山會合,控制了河南境內的平漢鐵路,也使平漢鐵路全線打通,為豫湘桂戰役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保障。同時,另一部日軍主力第三十七、二十六師團及坦克第三師團,從許昌向西迂迴,先後攻佔禹縣、郟縣、襄城、臨汝、登封、寶豐、魯山等縣,並於5月7日攻佔洛陽南郊龍門高地。


5月12日,由山西渡過黃河的日軍第六十九師團攻陷澠池、新安,直逼洛陽城西。

5月9日,自鄭州沿隴海鐵路西犯的日軍「菊兵團」攻佔鞏縣,11日佔領偃師,迫近洛陽城東。至此,日軍完成了對洛陽城的東南西三面包圍。5月25日,洛陽城淪陷。6月11日,日軍佔領三門峽境內的靈寶、閿鄉,後因兵力不足,日軍主動放棄攻勢,於6月中旬退回山西。至此,河南戰役結束,國民黨軍隊全面潰敗。至此河南基本淪喪,中原大地慘遭日本侵略者蹂躪。在這一戰役中,國民政府損失兵力20多萬,豫中、豫西44座縣城和4萬多平方公里國土淪為敵占區。


在就要失敗的前夜,1945年3月22日,日軍開始進襲南陽。4月1日,南陽失守。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河南省111個縣中有109個縣曾遭到日軍鐵蹄的蹂躪,僅有新蔡、沈丘2個縣沒有淪陷過。1937年10月21日,淪陷的豫北臨漳縣(今屬河北省)是河南省第一個淪陷縣城;1945年2月,南陽的淅川縣是最後淪落的縣城。


人禍天災:抗戰中河南連遭大災生民塗炭


八年抗戰,河南難民及流離人民總數居全國之首,人數達1453萬3200人。


抗戰功勞最大的省河南:淪陷對峙六年後大部陷敵



花園口炸堤釀成的惡果一直持續到今天。


花園口炸堤釀巨災

日寇的侵略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1938年6月9日,為了阻擋勢如破竹的日軍,國民政府在鄭州花園口決開黃河堤壩,阻擋日軍西進,決堤後形成了黃泛區。由於豫東地區離黃河決堤口門最近,地勢較低,從而成為黃泛區的中心地帶,遭受洪水衝擊最大的44個縣中,河南省就佔了20個縣。黃河水夾帶著大量的泥沙,洪浪所至,地貌面目全非,地面增高,農民無法在其土地上生存,只好四處逃離。


事實上,即使黃河決口執行者擬定有遷移安置計劃,泛濫黃河所致的人口死亡也不可避免,更何況當時以軍事保密為先,更是導致大量人員傷亡。正逢伏訊期的泛濫黃河,勢如脫韁野馬、高屋建瓴般傾灌下游區域,由不得人們採取有效措施,死傷嚴重。泛水傾瀉時,「有夜間來水,人在睡夢中淹死的;有搬運屋內東西房塌砸死的;有慌忙外逃被急流捲去的;有鳧水力竭葬身魚腹的;有木筏撞散落水溺死的;還有圍困水中餓死的;身陷淤泥喪生的。」各種死狀慘不忍睹。


由河南泛區中的17縣村落掩沒統計數來看,陳留、中牟、洧川、尉氏、通許、杞縣、睢縣、柘城、鹿邑、沈丘、項城、淮陽、太康、扶溝、西華、商水、鄢陵各縣決口前共計村莊13739個,存7598個,淹沒村莊6141個,淹沒比率平均達44.7%;其中扶溝情況最為嚴重,原有村莊987個,淹沒竟達896個,淹沒率為90.8%,其次是洧川的淹沒率76.1%,淹沒村莊最多的是太康,有1177個被沖毀、淹沒率62.9%,在17縣中淹沒率高居第4位;17縣中大於或等於平均淹沒率的有11個縣,佔總縣數64.7%,從統計學角度來講,河南泛區農村整體性直接受損比率是非常高的。


河南受災地區共逃離117萬2639人,死亡32萬5589人,民戶財產損失19328萬5620元(抗戰前國幣),各業財產損失24946.6萬元,農業減收價值22452.7萬元。


抗戰後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韓啟桐、南鍾萬,利用當時的資料,對西華、鄢陵、扶溝、淮陽、太康、睢縣、杞縣、尉氏、廣武、鄭縣、柘城、項城、商水、開封、鹿邑、通許、中牟、洧川、沈丘、陳留等20個縣因決堤形成的人口逃離和死亡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和計算。1936年內政部編印的《戶口統計》顯示,上述20縣人口總數為6 789 098人,決堤後逃離人口為1 172 639人,占人口總數的17.3%;因決堤死亡的人數為325 589人,占人口總數的4.8%。黃泛區中又以西華縣和扶溝縣人口逃離數最高,分別佔到了當地人口數的67.7%和55.1%


黃水退去後,陸續幾年間形成了「自西北至東南,長度約達400公里,寬度自30至80公里不等」的黃泛區。黃泛區水退後,在平原上沉積大量的泥沙往往是豫東肥沃良田變沙漠的首要殺手,原本的中原糧倉逐漸變為旱、漠、沙、鹼的常災區。沙化的土地,土壤保水性差,自然降低肥效,雖說可以勉強耕種,但農產收成之低,幾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鹽鹼化的土地確是根本不能耕作,作物水分的倒毛細現象,使得種子自身水分還要排往外界,更無需從外界吸水,莊稼失去水分只能枯死。「黃河決口全部流水均經豫東、院北奪淮入江,積年以來淮身逐漸游塞,沃野千里多為水漬區,所有黃河故道之豫魯等地,因驟失水量調和,枯燥如同於砂積地帶。」土壤的鹽鹼化、沙化嚴重影響了河南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同時黃河決堤導致泛區防洪排法及灌概系統的破壞,使各水系接納山地雨水的功效喪失,形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早災的惡劣自然景象;且黃河泥沙游積造成水道擱淺,又使得航運業下滑導致工商業發達的城鎮從此蕭條:泛水過後泥沙充斥土地,使得泛區土壤逐漸沙化、鹽鹼化,影響農業生產;低窪地帶長期存水又為產蘋叢生形成輕災,由此可知黃河決口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惡化環境又引發自然災害頻仍,從而推理出黃河決口引發當地社會經濟衰退,而生態環境惡化更為黃泛損害最惡劣的後果。這惡劣的後果一直持續影響到今天。


真實的《1942》大旱災


花園口黃禍之後災禍接踵而來,抗戰期間河南境內災害頻發,「旱災、蝗災、匪災及黃河泛濫等災相繼而至」,1941~1943年的災荒是河南近百年歷史上最慘烈的災害,電影《1942》反應的正是這次巨災。


災荒在1941年就初顯端倪,水、旱、風、雹、蟲等各種災害洶湧而來,全省92個縣市遭災,農作物嚴重歉收,但由於往年人民尚有儲藏,還不至於釀成大災。從1942年起開始呈現出大荒之象,自春至秋乾旱無雨,又有其它災害交相侵襲,加上去年剛遭大災,人民儲糧告罄,因而引起特大饑荒,全省嗷嗷待哺的饑民達1000萬人之多。到1943年災情達到極致,豫西、豫北發生特大蝗災,春夏之際豫東又兩度被水,全省饑民增至3000萬,兩年中餓死者有200 多萬人。至1944年,災情有所緩解,但局部地區仍較嚴重。春夏之交,河南有 42 個縣被蝗,此時疫癘肆虐,如同雪上加霜,河南人民因此陷入了地獄般的絕境。


這次大災引起的人口遷移規模之大是驚人的。據1942年6月份調查,汜水縣人口為95371人,其中1942年春外出逃荒要飯者29648人,餓死、病死、食品中毒死去者共3346人,全縣共剩下62277人。僅1942年,河南「餓死300萬人,流亡他省300萬人」。1944年豫湘桂戰役爆發後,戰役所及地區的人民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逃亡活動。


據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1月河南省善後救濟分署的調查:「豫籍難民流亡省外者有五百餘萬人,流浪省內無家可歸者有八百餘萬人,合計待救難民一千三百餘萬人。」


八年抗戰,河南難民及流離人民總數居全國之首,人數達1453萬3200人。


力量:兵災天災中的河南人民為抗戰做出驚人貢獻


八年抗戰,戰前人口3500萬的河南實征丁數達到189萬8356,高達全國第二位。。



抗戰功勞最大的省河南:淪陷對峙六年後大部陷敵



淪陷了近一半的河南省提供了全國第二多的壯丁。


河南對抗戰做出的卓越貢獻


打仗就要兵,無論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遠遠遜色於日軍的狀況下,數量優勢成為中國軍隊唯一的優勢。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各徵兵省份實行徵募並行以募兵為主的徵兵政策。為了使淪陷區的壯丁免被敵用,國民政府雖明知募兵有損徵兵制的推行,但為了充裕戰時兵源,國民政府還是採取徵募並行政策,只是將原來的以征為輔改為以征為主兼及招募。


徵兵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抗戰初期,「各地民眾抗戰情緒高漲,自動服役者較多。及至第二階段自動服役者少,遂進入直接徵兵」 ,也就是通過抽籤服役時期。所謂的「抽壯丁」(「抽丁」),就是通過抽籤的方法決定壯丁服兵役的先後。「年度徵兵,先由保甲戶籍幹事造具花名冊,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則抽籤,中籤者即為應徵對象。兄弟多的先服役。但因政治腐敗,徇私舞弊現象嚴重,地方官紳富豪的子弟,實際上免徵。而貧困農民子弟被迫多次應徵服役,不從者,就以繩索捆綁捕捉強征,人們稱為「拉壯丁」。


據統計八年全國實征壯丁1392萬人。巨大的徵兵數量、戰場兵員的傷亡,致使國民政府只求壯丁的徵調,只求每年各省縣按徵召分配名額交足即可,至於徵召的方式,政府不大追究過問,這樣就使得壯丁抽調過程中出現了抓壯丁的現象。


而兵役部下達給各省的徵兵指標懸殊尤甚,並沒有按照人口調查中的壯丁額核撥。以1943年為例,河南的征丁數竟然佔到了全體男子的2.25%,當時正是1941-1943年大災引發的大饑荒中,當年餓死人口三百萬,國統區實際只有六十餘縣,仍然實征壯丁20萬人。八年抗戰,戰前人口3500萬的河南實征丁數達到189萬8356,高達全國第二位。而第一位的是處於大後方人口5000萬的四川,征丁257萬8810人。


如果我們考慮到淪陷區占河南近一半的實際情況,河南用一半多的面積和人口就供給了全國第二多的壯丁,其平均出丁比率也已經遠超過了四川。其貢獻和所付出的代價也都是驚人的。


而河南貢獻的不只是壯丁。在連續大災之下,河南還供給了國民政府徵收的大量糧食。據檔案記載。1941年河南大災初起,河南本年完成田賦實征158萬2875石,在全國僅僅位列四川、湖南、江西之後為第四。在旱災最甚的1942年,雖然蔣介石減免了災區的部分軍糧徵收額,但河南還是完成了徵收田賦245萬石,負擔不減反增。到1943年,仍在大旱中掙扎的河南民眾上繳了田賦302萬2513石,全國範圍內次於四川、湖南、江西、陝西列第五位。


從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戰火遍及河南109個縣。八年抗戰,河南共出壯丁189.8萬人,為抗戰服役400萬人,戰死及傷殘者30萬人,流離失所者20萬人,全省總人口由戰前的3500萬銳減至3000萬。


抗戰期間,河南省先後損失糧食866萬餘石,毀房屋120萬間,損失牲畜21.5萬頭,損失物品、農具7800萬件,衣物2900萬件。河南人民為抗戰付出了巨大代價,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作家揭731部隊內幕:研究細菌武器對付蘇聯
李澤厚:慈禧敢廢科舉,是在向世界看齊!
楊天石:康有為為何讚美八國聯軍

TAG:談文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印邊境對峙,從《第三次世界大戰》電影中看阿三的白日夢
俄與北約對峙加劇,冷戰「第二季」?
中國歷史上的東西之爭與南北對峙
1961年美蘇裝甲部隊在德國隔街對峙 差點引發大戰
最三國,中國歷史上的五個三國對峙
美俄敘利亞對峙:將引發世界大戰
中英兩國艦隊對峙三天三夜,差一點開戰!驚險內幕曝光
最三國,中國歷史上五個三國對峙
中國主力戰艦曾載彈與美艦對峙八天 最後成功將其逼退
中英兩國艦隊對峙三天三夜,差一點開戰!驚險內幕曝光!
北強南弱,中國歷史上四個南北對峙時期
北強南弱,中國史上四個南北對峙時期
俄羅斯與北約組織對峙?二戰後首次在家門口看見德國軍隊
敘利亞地區戰機被擊落,美俄兩國對峙,或將一戰即發
東部爭霸格局解析:一超多強變雙雄對峙,騎士綠軍三巨頭死磕
一夜激烈對峙後薩德終進場 韓國大媽失聲痛哭
乾的漂亮!中國「四大金剛」首秀,與美艦實彈對峙8晝夜
最中華,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之爭與南北對峙
此城之戰後與日軍形成對峙,第三戰區調整策略,避實就虛覓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