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點擊播放 GIF/2046K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經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釋讀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大學之道在於追求真理,健全人格。我覺得顧炎武提倡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正符合我們今天的大學教育所要追求的這一目標,探求真理的路上要時時謹記:人格不立,便講一切學問都是廢話。

在明明德者,明德就是人性中能夠判別是非、虛靈不昧、充實光輝、盡善盡美之品德。明明德就是存養功夫,保養內心的良知良能、惻隱仁者心。生活於人際交錯、光怪陸離、異化失常之社會,安有覆巢下之完卵在耶。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況又有人慾所蔽,各人所處環境不同,氣稟不一。遮染程度不盡相同,嚴重者可能已入昏沉卻不自知。因而不得不時時加以拂拭,去除物障,明心見性,以復其初,表裡俱澄明。正如孟子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也。


親當做新。新者,除舊布新也。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故而進德修業當日夜不懈,通過日日三省、與師友講習討論、躬行踐履,而使自己永遠處在日新之路上,不斷更新自我,精進不息,止於至善之境。

至善,盡善盡美,真理所在,人心所存之境也。明明德、新民終當臻於至善之境。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綱舉方能目張,故而不得不先存此綱要於心中仔細玩索,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經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釋讀天下萬物有本有末,經營百事有終有始。對於天下事物都能知曉其運行發展的先後次序,那麼也就接近於道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先抓住根本性的,立起大本大源,後續才可久遠廣大,否則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豈可久乎。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經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釋讀上至天子,下及庶人,貴賤雖異,而講究修身卻是一致的,都把修身作為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上述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只說以修身為本,仔細分別略有差異,要之皆是修身之言。

古人以修身為學,今人以求知為學。故而修身也包含讀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經說過,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書貴在明理,涵詠性情,變化氣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相輔相成,配合恰當,這才是個君子。

讀懂《大學》,就這三句話



楊昌濟先生曾引用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一論斷來啟發少年時的毛澤東,深刻論述了修學儲能不可偏廢的道理,指出:「一個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質,而學問修養不夠,則無法約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種野性破壞力;反過來,光是注意書本學問,卻缺乏實際能力的培養,知識就會變成死知識,學問就會變成偽學問,人必死板獃滯,毫無實用。」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立得定,方見腳根;脫得開,才是胸襟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最重要的事業
一切得與失,都是風景與風情
這2個字,決定孩子的未來
摟著秋天,抱著秋天,說不上班,就不上班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學》影響千年,請你讀懂十句
《大學》講讀
搞笑段子:這是我上大學時的第一課!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常對小學孩子說這7句話,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哈佛大學研究報告:家長經常說這幾句話,孩子未來一定會有大出息
想考日本大學,你需要這樣一套進階秘籍!
學習這麼苦,為什麼我要考大學?請這樣回答孩子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讀了四年大學,把媽媽讀沒了,我跪在墳頭嚎啕大哭
美國小伙只用一句話就被斯坦福大學錄取了?真相恐怕沒那麼簡單……
大學教授講話,一針見血,這才叫不怕死,肯為百姓說話的領導!
我讀大學遇到的那些鬼們
中成藥說明書大學問,先看 「用於」 後面的第一句
一圖看懂!什麼是重點大學?什麼是名牌大學?這可能是最好的解讀
講給你聽:你大學最難過的一個瞬間是什麼?試著回想那一刻
大學課堂老師「一對一」授課,這事你怎麼看?
這五道歷史題,據說連大學歷史教授也解不出來!
京都大學,想不到你是這樣的大學!
畫眼影這門大學問,不妨從四個最簡單的基本款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