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如果一個人愛你,


那麼這個人


叫你名字的方法會不一樣。

因為你的名字


在他( 她) 嘴巴里很安全。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文| 行超 金波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原名王金波,筆名金波,北京人,歷任北京師範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


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冰心圖書獎、全國幼兒圖書獎。1992年獲國際安徒生獎提名。


童年和童心

記者:從1956年發表第一首兒童詩《小籬笆》至今,您的兒童文學創作已經持續了整整60年。60年來,您為一代代小讀者奉獻了諸多朗朗上口、廣為流傳的詩歌、散文、童話。從20歲到80歲,您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作家所共通的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金 波:時間過得真快,「老去光陰速可驚」。有時我自己都不相信,怎麼就老了!好多事情就像昨天剛發生過似的。特別是童年時代的事情,日久彌新,不知怎的,小時候的那情那景,突然就湧上心頭。最近,我在寫一本散文集《昆蟲印象》,寫著寫著,就想起好多童年玩蟲子的故事,比如斗蛐蛐,逮蟈蟈,聽唧鳥鳴叫,看豆娘飛翔……越寫越多,不僅是故事多,思考也多了起來。如果說,小時候是「傻玩」,是隨興的遊戲,現在是回憶中多了一些思考,是自覺的提煉。我記得我上小學時,初識「孑孓」二字,立刻就想起「跟頭蟲」。我養過這種小蟲子,它在水中翻跟頭的姿態真美。我趴在缸沿上,一看就是半天。後來,我發現這「跟頭蟲」是要蛻變的,要變成蚊子,要叮人,要吸血,要傳染疾病。我增長了這些知識以後,若有所失,也若有所思。失去的是童年的發現、童年的趣味、童年的快樂;思索的是生命的規律、生命的蛻變、生命的無奈。如果說兒童文學作家是「生就的」,這就是一種秉賦,始終保留著童年的真實感受、真實想像、真實願望。這「真實」就是真心。它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淡漠,不會因知識的增多而棄置,也不會因世俗的陋習而改變。童年的「玩蟲」經歷,對於我來說,是一筆精神財富,因為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天真趣味,還有探究求索。對於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來說,童年是可以陪伴一生的,是永遠發掘不完的寶藏,不會因年齡而冷淡它。童年是心靈的一顆珠子,因為不斷地摩挲而熠熠生輝,一生如此。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與一般作家所不同的,就是他具有對童年永遠不忘懷、永遠都新鮮的記憶。童年是一根紅線,貫穿著他的一生。他不斷地重溫童年,發現童年,認識童年。童年的經歷不斷地提煉著,影響著作家的氣質、情調、個性、審美趣味等等。他因為不忘記自己過去的童年,而與今天的「童年」相親、相融,會比一般人更加關注兒童的今天和明天。我認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無論他生理的年齡如何增長,他在心理上都是一個生活在「沒有年齡的國度」里的人。他的精神特質,就是對童年不斷地玩索。童年會給每一個人帶來獨特的感受,對生活的新鮮感,對世界的好奇心,激發出來的潛能,豐富的想像力和審美的趣味,都值得一生不懈地去玩味和探索,這就是兒童文學家的精神特質。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金波作品

《又見小綠人》


《和樹談心》


《讓太陽長上翅膀》


記者:您在詩歌《老人和孩子》中說:「睜開眼睛看自己,已進入了老年;閉上眼睛看自己,還是那個孩子。從孩子變老人,從老人回到童年……為孩子們寫作是非常快樂的事情,不會有黃昏的傷感和灰色的心態。」這首詩或許可以看做您個人生活和寫作生涯的一個寫照。您認為,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如何永葆童心?

金 波: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能夠「永葆童心」,既是一種天賦,又是一種修鍊,幫助我們修鍊的是孩子。我想起兩個故事: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學講課,下課後,一個小男孩走到我跟前,很鄭重其事地向我提出了一個要求:「金波爺爺,我想揪一根您的白頭髮留個紀念,行不行?」因為太突然,我回答時遲疑了一下。就在這時候,老師訓斥了他幾句,連推帶搡地把他趕跑了。老師對我歉疚地笑了笑。我倒沒太在意老師的表情,而是望著那個遠去的男孩的背影,他回頭望了我一眼,目光依舊那麼認真,絕無惡作劇的心思。我覺得讓這孩子失望了。如果他能回來,我一定低下頭來,讓他揪一根我的白頭髮。我還會問問他:你為什麼要揪我一根白頭髮呢?我真想解開這個謎,但是永遠不可能了,我肯定不會再遇到這個孩子了。可是,事情就那麼巧,又一次,我們幾個作者到一所小學參加贈書儀式,散會後,我正往外走,一個小女孩追上來。她是小記者,她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金波爺爺,我猜想,您的白頭髮里,一定住著小精靈。」那表情似乎要給我講一個故事。我停下腳步,想聽聽她怎麼說,這時外面開始叫我「快點上車」,我只好和她告別。這一次,我們雖然沒深談,但我似乎知道了那個男孩為什麼要揪我的白頭髮留作紀念了。這是關於白頭髮的故事。我還遇到一件事:我到一所小學裡講閱讀和寫作,下課後,孩子們拿著我的書,排著長隊,要我在書上簽名。不久,我就感覺我身後站著一個人。我回頭看了看,一個孩子向我笑了笑。我繼續簽名。過了一會兒,我聽見背後一位老師和那個孩子說:「給你簽過了嗎?」「簽過了。」孩子答道。又過了一會兒,老師又說:「簽了,就回教室吧,別老站在這兒。」孩子沉默了一會兒,說:「我等著金波爺爺的簽字筆沒水了,就用我這支筆。」我又回頭看了看他。他舉起手中的筆讓我看了看,又向我笑了笑。這次老師沒趕他走。可是,我簽完最後一本時,我的筆還有水。我只好用微笑向他表示了我的歉意。那個男孩似乎估計到了,他把寫好的一張紙條迅速地纏繞到筆桿上,他說:「金波爺爺,我把這支筆送給您吧,您回家就用我這支筆給我們寫書。」我收下了他的筆,看見他纏繞在筆桿的紙條上,寫著他的名字、班級,還有家裡的電話。這幾個故事一直裝在我的心裡,我不斷地琢磨它,最後我得出了結論:孩子們送給我的是「童真」!這是孩子們天真的本性。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具有這種本性,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地消失了。我們要喚醒這種天性。讓童年的種種天性在回憶中回歸,在思考中加深對兒童的認識,特別是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把自己的童年和現實生活中的童年融合在一起。剛才我講的那幾個小故事,對我來說,它們不只是有趣的故事,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體驗到孩子們純潔的心靈,帶給我們的人生的溫暖、甜蜜、喜悅和幸福。那是一種境界。在這樣的境界里,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朋友、知己、老師。他們不僅僅是花朵,我們更願意走進他們的心靈,就像走進一座花園。我想,這大概就是永葆童心的生命體驗吧。


豐富的現實經驗與活躍的想像力相融合


記者:詩人、翻譯家屠岸曾評價您「為兒童而寫,所以單純,但絕不單薄」。在當下,許多兒童文學作品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單薄」,很多作品往往流於空洞的說教,脫離兒童生活的現實,缺乏審美意義。您怎麼看待兒童文學的「單純」與「單薄」之間的關係?


金 波: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當我們問孩子們什麼是「愛」的時候,一個孩子說:


如果一個人愛你,


那麼這個人


叫你名字的方法會不一樣。


因為你的名字


在他( 她) 嘴巴里很安全。


我是故意把它分行記錄下來的,因為他的話是詩。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金波作品


《烏丟丟的奇遇》


《蟲蟲蟲蟲飛》


這個孩子的話令我想了很久,我不知道我懂了沒有。因為這個孩子是用他的感覺在回答什麼是「愛」。多麼單純,他就憑了一種聲音在體會愛。孩子的聽覺是敏銳的,就像聽音樂一樣,不用思考,只憑聲音就可以直抉心靈,讓他最直接、最快捷、最強烈地感受到真切的愛。孩子比我們的感情更豐富,因為他們的感情里還保存著更單純、也更真實的感動。我說過:孩子很美,像一朵花;但孩子的心靈像一座花園。那裡有四季的變化,一切都在展示著生命的進程。我認為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的。無論故事情節多麼簡單,語言多麼通俗,作家要表現的都是兒童心靈的姿態。那個孩子在回答什麼是「愛」時,用的就是最直覺最單純的話,但表現的卻是最豐富的生命體驗。兒童文學不只是編織一個好玩的故事,而是要把作者的思考融進去。力避「單薄」就要深入生活,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是「這一個」。是「這一個」展示了生命的豐富性。不是靠概念,不是靠教條,是靠獨特的發現和認識。


記者:相比於小說、童話等相對熱門的文體,兒童詩可以算得上兒童文學中的邊緣文體了。在當下,寫兒童詩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兒童詩作品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作為有60年創作經驗的兒童詩作家,您認為,詩歌的閱讀對孩子們的成長有什麼不一樣的意義?如何看待當下兒童詩歌的發展現狀?


金 波:詩歌創作現狀堪憂。小讀者對詩表現出一種冷漠的態度。對詩的冷漠會直接影響閱讀的質量。因為詩是最凝練、最精微的文學樣式。如果不喜歡詩,不會欣賞詩,對生活的感受是粗糙的,也很難讀出其他文學樣式的精華,讀得也會很粗糙,只能讀出情節故事來。要知道,藝術的基礎是文學,文學的靈魂是詩。詩對一個人的熏陶是通過美好意境、美的情調、美的語言來加強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詩又是最講究形式美的,詩的韻律美,詩的音樂性,可以培養孩子熱愛母語的思想感情。


造成詩歌邊緣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複雜的。首先是詩不可能暢銷。賣得少,不賺錢,出版社不願意出。出版社不願出,詩人即使是寫出了好詩,也很難和讀者見面。結果就是惡性循環。我發現閱讀推廣人也很少推薦詩集。在他們開列的書單中,詩是稀缺的。在學校里,詩的教學方法最簡單、膚淺、單調。其實,從審美的角度看詩,孩子和詩應當有著最密切的聯繫。詩是想像的藝術,而孩子是想像力最充沛的人。但是,孩子們缺少表現詩的才華的機會。我們要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詩的教學特點就在於激發他們寫詩的「靈感」,給他們寫詩的騰飛的踏板。詩的形式就是這樣的踏板。小學低年級的「仿寫」最適宜寫詩。在仿寫詩的過程中發現寫詩的方法,從而激發詩的聯想力和想像力。漸漸地,讓他們走出「仿寫」的束縛,大膽地創造。這時,你會發現孩子是天生的詩人。


還有一點,我要強調,詩是講究形式的,兒童詩更是如此。比如押韻、節奏,分行、分節都要講究。形式的創造,雖然不一定要求寫成格律詩,但一定要找到承載那內容的形式。兒童詩可以借鑒「成人詩」,但更要有自己的特色。這一點萬萬不可忽視。


記者:您一直提倡在創作中堅持「兒童本位」。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您與各個年齡層的孩子們互動交流,做朋友。可以說,正是因為對兒童生活有近距離的觀察和了解,使您的作品能對小讀者保持持續的吸引力。您如何看待兒童文學創作中想像力和現實經驗之間的關係?


金 波:在我的創作中,我不知不覺地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所創作的作品的讀者年齡段卻在逐漸降低,比如說,在進入老年以後,我反而更多地寫幼兒文學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這可能與我的兒童文學觀念有關。我曾經說過:幼兒文學是最典型的兒童文學,幼兒文學最講究技巧,兒童文學所有的技巧,幾乎都在幼兒文學中使用過。比如語言,幼兒文學的語言要便於聽,要有音樂性,等等。還有就是幼兒文學所表現的心理特徵最為奇特、最為感人。我的有些作品,其實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細節、一個場景,甚至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作品。因為它觸動了我的心弦,我才能根據它彈奏出一支樂曲。每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心中,都有一個童年的自己,他「潛伏在你的心裡」;如果你被現實生活中某一件事情所觸動,那麼你心中的那個「童年的自己」就會被激活,自然而然地幫助你進入創作狀態。我寫過一篇童話《老頭兒老頭兒你下來》,就是看見蒲公英在秋風中飛揚,孩子們在仰著頭追逐,引發了我童年的記憶寫出來的。現實生活是一粒種子,當它落在你的心裡,它會激發童年大量的記憶,那其實就是你心中蟄伏著的朦朦朧朧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正被點燃。現實生活會給你靈感,引發你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你「心中的那個孩子」參與你的創作活動。一個作家,現實經驗越豐富,兒童所特有的那種想像力就越活躍,二者的相融就是兒童文學的特質。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期待更有高度和深度的理論研究


記者:除了兒童文學創作,您對於兒童文學理論研究也有許多深入而有見地的思考。您曾提出「理論批評應當積極介入兒童文學」。可否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兒童文學理論建設以及高校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現狀?


金 波:我們的理論批評家太少了,他們很辛苦。他們如果處理不好時間與理論研究的關係,也可能會被市場裹挾著走,不自覺地陷入繁忙的推銷圖書的競爭中。理性被壓制著,被忘卻著。理論研究需要相對的獨立性。他們應該主動地離市場遠一些,從宏觀上把握住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發展,確立自己的理論研究方向和內容,而和銷售量、排行榜、碼洋離得遠一些。


現在的理論批評家多集中在各高校,他們在中國兒童文學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常常回憶起上個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各高校的師資力量比現在薄弱,但他們做了大量具有開拓性的工作,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部大書,其一《兒童文學詞典》,其二《中國兒童文學史》(不只一部)。20多年了,沒有新的版本,也真該與時俱進了。前幾年,我們與安徒生獎評委會主席座談,她就談到:他們看不到一本簡明的兒童文學史,特別是當代的。我到處呼籲,希望有出版社來做。幾年過去了,沒有誰出版。問了一下理由,不賺錢倒不是理由了,主要原因是組不成一個寫作班子。這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解決起來頗為困難。


理論批評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培養新人。這件事頗為煩瑣,效果也不會那麼顯著,但又得有人做。靠一般號召不行,要納入國家規劃。我認為,培養新人最具體的工作就是關注他們的文本,加強對新人文本的分析點評,「改稿會」、「對話會」就行。對於文本的分析,是最實際的工作,也是理論批評的基本功,最見真功夫。但高校的科研工作容易忽視這一塊。我曾經表達過這樣一些想法:「我期待著更深入的文本分析,這一類評論是打基礎的工程,是提高鑒賞力的普及工作,是最見功底的評論,也是提高創作水平最切合實際的工作,培養新人離不開對優秀作品的借鑒,而對文本的深入分析能發揮這樣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文學新人的作品,更要加強文本的分析和鑒賞。」我希望我們多做一些這樣的工作。


我國的高等師範教育,開設兒童文學課的不多,近些年雖有發展,但速度緩慢,帶出來的研究生多數從事編輯工作了,因為編輯需求量很大。我們期待著從畢業生論文里能脫穎而出一些優秀的有開拓性的論文。這需要導師認真負責地做這件事,從「開題」到寫作過程的指導,一直到修改。不但要注意論文的觀點,還要注意文風。畢業論文的質量說明了導師的水平,不但全面地考核著「學」,也全面地考核著「教」。


記者:與兒童文學創作的井噴式發展不同,我國兒童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一直相對沉寂,缺乏成體系、有針對性的兒童文學理論,您怎麼看待這一問題?如何改進?


金 波:你說的對,我有同感。我一直關注兒童文學理論批評的工作。我曾表達過這樣的一些想法:我們期待更有高度和更有深度的評論,期待讀到高屋建瓴、雄渾奔放的文章,期待一定時間內,有一定分量的總結性的評論。這樣的評論不僅是總結,也是展望。它可以是個人的觀點,也可以是集思廣益的智慧。


相比研討會類型的發言,我們也呼籲大手筆,對某一種文學現象的深入分析,對某一作家的專論,對於傳統文化在中國兒童文學發展中的作用……總之,我們應該有一個規劃,有明確的分工,通力合作,每年進步一點點。


仰望之後的低頭思考


記者:到2010年,您已有28篇作品收錄人教版《語文》教材,作品被收入教材數量在現當代作家中僅次於老舍。同時,您也是教育部小學語文的教材審查委員。從您個人的創作出發,您認為什麼樣的兒童文學作品適合作為語文教育的教材?哪些是適合課外閱讀的?


金 波:這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作家的作品入選教材與文學創作所持的標準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總的來說,一般閱讀的作品,寫著自由,讀著也自由。一旦進入教材,就多了許多要求,要按照課程標準選文,要考慮能不能達到教學設置的目標,要考慮適合不適合教,等等。我對自己的作品從無預見性,預見它是否會選入教材。選進去了,老師教了,我才反思它為什麼能進入教材。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是個例子,是供舉一反三用的。我想適用於做教材的,大體要符合這樣一些條件:一、要有正能量。二、語言要規範。三、難易程度適宜。四、好教,好學。我自己覺得,是不是我的作品適合各學齡段教與學的作品多一些。更多的我說不出。我選入教材的作品,不一定是我個人最喜歡、最滿意的。但我遵守一條,作品是給讀者自由閱讀的,教材是通過教學教學生讀的。


記者:您個人堅持兒童文學創作的60年,也是中國社會經歷巨變的60年。近年來,隨著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在國際上被認可,兒童文學已經逐漸發展為「顯學」。特別是今年曹文軒先生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您有什麼思考?


金 波:此次曹文軒榮獲國際安徒生獎,證明了中國的兒童文學登上了一座高峰,它的意義就在於我們的兒童文學抵達了世界級的高峰,這不僅僅是曹文軒的榮譽,也是中國兒童文學的榮譽。我們顯示了一座高峰,我們仰望著一座高峰。這些都值得我們歡歌笑語、鑼鼓喧天地慶賀。在此刻我有三點感想: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


1.仰望高峰和俯瞰新起點:


我們抬頭仰望到了高峰,還要低頭看到腳下的新起點。中國兒童文學近30年的確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這是我們自己和自己比,如果和世界比,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兒童文學在思想的深刻方面,在想像的創新方面,在美學的發掘方面,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用更多優秀的作品,證明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曹文軒」。兒童文學大國是數量的問題,更是質量的問題。仰望之後的低頭思考,應當是我們當下重要的銜接工作。


2.關注一位成功的作家,還要關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


曹文軒的獲獎,首先是證明了曹文軒本人作品的高品質。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型的作家,他有明確的創作理念,明確的美學追求,還有不斷修鍊的藝術技巧,這一切都與他個人的努力分不開。但是,我還要說的是:除了他作為作家的「這一個人」,還要看到他賴以生存的、立足的「這一片土地」。曹文軒一直強調他個人的生活體驗,他的童年,他的童年苦難,他在苦難面前的思考和實踐。曹文軒是一棵碩果累累的大樹,但這棵樹是長在中國的土地上的。他的作品就是歌唱這片土地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造就了曹文軒。他經歷過苦難,所以他有堅強的克服困難的精神品質,寫好中國故事,中國式童年,就需要對這片土地和社會生活的關注。


3.研究曹文軒的作品,還要研究曹文軒這個人:


作家的作品永遠是滲透著這個作家內心的「白」。作品是曲折表現作家靈魂世界的。一個成功作家的作品是我們要研究的文本,但文本背後的人也值得深入研究。目前中國兒童文學的繁榮,主要表現在作家多,作品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聽到了「門檻低」的批評聲音。這種聲音的背後反映了編輯出版的門檻低。但不可忽視的是,作家心中的那道「門檻」低不低?曹文軒從80年代初發表作品,一以貫之的是他對自己的作品嚴格要求。他每一部作品的創作,都是一個新的起步,都是一個新的抵達,抵達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研究曹文軒這個人,就是研究優秀作家的誕生和成長的規律。兒童文學作家的成功,有他自身的規律,這不可忽視。為兒童寫作,面對小讀者,我們更需要修鍊自己。曹文軒的成功不僅是他創作的成功,也是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修身養性的成功。這也是曹文軒獲得安徒生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金波:兒童文學就是寫兒童生命的進程



《文藝報》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每周一、三、五出版。創辦於建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中國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文藝報1949


微信號:wyb19490925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報 的精彩文章:

陸梅:星星的孩子閃耀著金黃的光芒
蘇民:北京人藝使「迷途其未遠」的我 走上寬廣的藝術之路
她是小王子深愛的那朵玫瑰花,用她的刺從容應對人生
陳漱渝: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

TAG:文藝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開學季,請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硅藻泥兒童房
舒偉:兒童文學是時代的呼喚
幼兒教育:學齡前兒童的學習能力
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創作和讀者一起成長的兒童科幻小說
兒科醫生媽媽:兒童性教育-幼兒園男孩女孩衛生間可以共用嗎
新生兒萌照!兒童攝影
將幼兒園還給兒童
兒童攝影師學小兒推拿背後的故事
三款寶媽必學的兒童編髮教程
描寫兒童的詩句,關於兒童的古詩
新課標必讀叢書,經久不衰的暢銷兒童文學名著,世界兒童文學大師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羅大里經典作品
兒科醫生提醒:秋季這幾類兒童轉染病致命!
兒童簡筆畫:多種日常小建築的簡易畫法教程,幼兒園的孩子基本都學
馬伊琍帶兩女兒看兒童劇,稱:愛這樣的簡單和感動
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如何進行性教育
兒童編髮:小女孩髮型綁紮方法,夏季兒童編髮教程!
沒有兒童的兒童節
六一兒童節,學印祖培養好學生
兒童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