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詞:「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解詞:「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撰文│許暉



解詞:「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五代南唐顧閎中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此圖代表了古代工筆重彩的最高水平。圖中內容豐富,涵蓋了傢具、樂舞、衣冠服飾、禮儀等諸多方面,是研究五代時期服飾、裝飾等藝術風格的重要參照物,對研究中國古代繪畫、傳統服飾、民族音樂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藝術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頭上,這叫作「張冠李戴」,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為什麼非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兒呢?各種辭典都沒有解釋清楚,僅僅舉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藝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張冠李戴」的出處安在了田藝蘅頭上,可是人家田藝蘅明明說「諺雲」,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這個說法,田藝蘅只不過轉述「諺雲」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解詞:「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此圖出自清人顏希源編撰的人物木刻版畫集《百美新詠圖傳》,共四卷,由王翙(huì)繪圖,袁枚曾為此書作注。該書彙集了中國歷史和民間傳說中的百餘名女性,收錄小傳百篇及文人詩詞。這幅圖乃是武則天像,詠詩題為《武后》:「已作才人十二年,公然翚翟嗣君前。創開陰教當陽位,妄比神堯號則天。」「翚翟(huī dí)」指野雞的五彩羽毛,用來裝飾皇后的車子和服裝。此詩譏諷意味甚濃。


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一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廂「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廂李顯獨自一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相似的說法還有李商隱的詩《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業,壽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陰謀手段搶奪而去,變成了著名的楊貴妃,一躍而為李瑁的繼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龍池舉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沒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盡歡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當年的李顯一樣,心事重重,老婆都被當爹的奪去了,而且還在酒宴上顧盼生輝,他能不鬱悶嗎?不過跟李顯不一樣的,李瑁的悶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歸來,李瑁仍然醒著,而且徹夜不眠。此之謂「薛王沉醉壽王醒」,同「張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轍。



解詞:「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楊貴妃像,出自《百美新詠圖傳》。


唐代時,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此處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麼!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


到了宋代,從「張冠李戴」的語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諺語,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比如「張家長李家短」,比如「張三李四」,等等。後來凡是一個成語或者俗語中同時出現張姓和李姓的,毫無疑問都源出於「張公吃酒李公醉」。


明代文學家錢希言在《戲瑕》一書中總結說:「唐武后時,有『張公吃酒李公醉』之謠。張公謂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謂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壽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舉此為辭,官遂命賦其事,士人援筆立構數言,主者笑而釋之。此語流傳至宋,則宗門老宿,無不拈出來,作對答人底話頭,味之卻真有不可思議道理。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


解詞:「張冠李戴」的「張」、「李」到底指誰?



明代仇英人物畫,從中可以看出明人裝束之一斑。


錢希言說民間俗語「皆非漫然無本」,這句話是對的,古人講究無一字無來歷,即使是一句俗語也是如此;但從張、李二姓以上的演變來看,他不應該「疑」,「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個俗語本就是唐人用來諷刺武則天的,後來才精鍊為「張冠李戴」的四字成語。

「張冠李戴」的真實含義從來沒有真正搞清楚過,直到本文才算徹底廓清,真乃快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qdlanshe(蘭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闍 的精彩文章:

鐵:大地中生長的堅銳元素
世紀懸案:「北京人」頭蓋骨是否在日本人手中?
青海黃南六月會:人與神的交會與狂歡

TAG:蘭闍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詞:「戴綠帽」的由來
最傷感的宋詞:當年不解詞中意,如今正是詞中人
一本免費的電子版「現代日漢雙解詞典」,拿好!
導遊大賽講解詞精選01:寶葫蘆的秘密
原創 解詞:bachelor
從80分到130分的秘訣:牛津英漢雙解詞典
當年不解詞中意,如今正是詞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