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火燒圓明園悲劇背後 多數人不知道的故事

火燒圓明園悲劇背後 多數人不知道的故事


火燒圓明園悲劇背後 多數人不知道的故事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曾經有一個天下第一園「圓明園」被外國侵略者一把火燒了。但是,圓明園為什麼被燒?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恐怕多數人就不知道了。

不賣關子,先說答案。燒圓明園的外國侵略者是英法聯軍。英法聯軍決定燒圓明園的直接理由是為了報仇。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是清政府卻將正在和自己談判的39個英法代表團的人當做人質給抓了,而且還處決了21個。蠻橫的英法聯軍司令氣急敗壞,一聲令下燒了圓明園。


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會打到北京,清政府為什麼要抓那些談判代表?主要原因今天說起來也許不可思議:因為談判代表堅持英國公使必須面見大清皇帝遞交國書,中方覺得這個要求欺人太甚無法接受。


下面我們就簡單講講這段歷史。這段歷史的整個過程,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它對中國產生的影響,不亞於太平天國運動。


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國同英國、法國和美國各簽了一個條約。其中1844年和美國、法國簽署的條約中規定了1856年再次談判修改條約內容。按照條約規定的最惠國待遇,英國人要求一起修約。

那個時候清政府所有外國事務都由駐廣州的欽差大臣也就是兩廣總督出面處理。1856年,英、法、美駐中國公使提出修約要求後,兩廣總督葉名琛拒絕談判。英法兩國就認定只能用武力逼中國人來到談判桌前。(無疑,這是帝國主義的強盜邏輯。)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5600人兵臨廣州城下,對葉名琛下了談判修約的最後通牒,葉置之不理。12月28日英法聯軍對廣州發動進攻,29日佔領廣州。1858年4月英法聯軍乘船直達天津,攻佔了大沽要塞和天津。在武力威脅下,清政府的談判大臣被迫與英、法、美和俄羅斯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北京設立公使館,新開放10個長江沿岸通商口岸,調整進口關稅稅率,允許外國人持護照在經中國官方同意後進入中國內地旅遊,允許傳教士在中國全境有行動自由和戰爭賠款等。


條約簽署後,各方約定一年後在中國交換文本。英法軍隊隨後撤出了中國。


此後,咸豐皇帝一度希望能以免除進口商品的全部關稅為條件,來讓英國人同意廢除《天津條約》,或至少廢除該約四個最應反對的條款:公使駐京、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在內的10個通商口岸、內地遊歷和賠款。負責談判的大臣委婉地讓咸豐皇帝明白了這是個不現實的想法。


隨後發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情。1859年6月25日,前往北京換約的英國艦隊在天津大沽遭到僧王僧格林沁指揮的伏擊:當英軍船隻陷在充滿障礙物的河道中時,大沽炮台的炮擊導致英方434人傷亡、4艘船艦被擊沉,英方艦隊司令身負重傷。

英方勃然大怒,一年後,1860年8月英法聯軍1萬8千人再次入侵中國,一路打到天津,輕鬆佔領天津城。咸豐皇帝派怡親王到通州和英方展開議和談判。


談判中,英方代表巴夏禮又提出了英國使臣向咸豐皇帝親遞國書的要求。怡親王認為「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而巴夏禮堅持公使親遞國書給皇帝是國際慣例。


忍無可忍的怡親王把巴夏禮一行39人當做人質抓了起來。當時,怡親王和咸豐皇帝都認為抓巴夏禮是擒賊先擒王迫使對方退兵的好辦法。


沒有想到,英法聯軍不但沒有退兵,反而步步推進要求釋放人質。9月21日,英法聯軍與清軍主力在距離北京不遠的八里橋展開戰鬥。投入戰鬥的英軍法軍各4000餘人,清軍2.5萬至3萬人。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以清軍損失1200人以上而潰退告終。英法聯軍死5人,傷46人。法軍司令蒙托邦是這麼形容這場戰鬥的:「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們的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擊。」


之前一直以為「夷人」只是軍艦厲害不善陸地進攻,對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信心滿滿的咸豐皇帝倉促逃往熱河,並從熱河發來命令:處死巴夏禮為首的全部人質。留守北京的官員擔心北京的安危,沒有全部照辦。

英法聯軍向中方不斷要求歸還人質後再開始談判,否則要血洗北京城。清方歸還了人質:18名活人和21具屍體,其中一名《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甚至已經被大卸八塊。


英法聯軍在10月8日到16日之間陸續接收到中方送還的人質和屍體。10月17日,憤怒之極的英國公使額爾金,決定要給中國皇帝一個印象深刻的教訓,就下令放火燒了曾經關押人質的所在地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連身為法國人的大作家雨果都對此進行了嚴厲譴責。


而後,留守北京的恭親王主持了和英法聯軍的談判,新簽署的《北京條約》在原來《天津條約》的基礎上,增加了割讓九龍島給英國和增加戰爭賠款等內容。


在談判中第一次和英國人打交道的恭親王驚訝地發現,「夷人」折騰這麼久,並不想要大清的江山和大清的土地,只是強迫中國人按照他們的規矩和他們做生意。並且,談判中英國人還主動提出幫中國訓練軍隊、製造武器等。

合約簽訂結束後,英方在天津留了一隻警衛部隊,其餘英法聯軍撤出了中國。


但是咸豐皇帝仍然呆在熱河不願意回北京,據說是為了迴避已經在北京設立使館的外國公使,這些公使堅持要覲見皇帝,卻不願意下跪磕頭,實在無法接受!一年後,咸豐皇帝病死在熱河,年僅30歲。


為什麼怡親王說英國公使面見皇帝遞交國書「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咸豐皇帝為什麼執著不願意外國公使在北京設立使館?因為按照老祖宗傳下的規矩,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我天朝皇帝是天下共主,天下人包括「夷人」都是皇帝的臣民,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才符合禮制。而英國公使卻要不行跪拜之禮遞交國書!如果答應,天朝臉面何在!


另外,我天朝上國的京城,豈容這些藩屬常駐。番屬國使臣歷來只有進京進貢時才能在京城做短暫停留。這些不來進貢的「夷人」卻要求常住,豈不是欺人太甚!


雖然有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但咸豐皇帝認為失敗只是源於負責作戰的大臣無能,認為「夷狄」們最多也就是軍艦厲害,一旦在陸上短兵相接,他們必然寡不敵眾不是對手。


如果不是咸豐皇帝對敵我實力對比完全無知,如果不是他堅持不要見不對他下跪的外國公使,那麼就不會有1859年大沽的伏擊,更不會有1860年扣押並殺死對方談判代表的事情發生。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中國人早就知道的道理,也是國際慣例。如果沒有這兩次違背國際慣例的事情,雖然也會簽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但是圓明園起碼還可以留給我們後來人吧。(更嚴重的後果是,1860年談判期間,最可恨的俄國人趁火打劫,割走了我們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前常說「落後就要挨打」,針對這次挨打,我想說:其實是愚昧無知導致了挨打。而愚昧無知,往往來源於保守和封閉。比如說這個恭親王吧,本來是非常保守的,主張堅決抵制洋人洋貨進入中國。但是經過了北京談判,與外國人接觸多了,後面居然成了推動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這就是開放和交流帶來的變化。


禍兮福所倚。這場戰爭也產生了一些好的結果。


首先,英法美各國都相信一個穩定的政府有助於他們在中國的商業利益,所以他們在合約簽訂完成後,不僅幫大清政府引進先進武器對付太平軍,還派軍人直接參与了戰鬥:在江蘇巡撫李鴻章的部隊里,有一支由英國軍官戈登為首,英國人為主的「常勝軍」;在浙江巡撫左宗棠的部隊里,有一支類似的「法中混合軍」。另外,李鴻章的9000淮軍能從安徽通過太平天國的勢力控制範圍快速到達上海,就是乘坐了太平軍無可奈何的英國商船從長江過去的。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過後,以恭親王和曾國藩為首的有識之士才真正意識到了大清朝的落後和西方世界的先進,於是,就有了後面推動中國走入近代化的洋務運動。在和太平天國的戰鬥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曾國藩就組織人在安慶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小火輪,後來,又在上海造出來中國第一艘軍艦。這些,我們後面具體再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明說史 的精彩文章:

記住張謇:他創辦了27家企業,370多所學校,養活了數百萬人,他壯志未酬
晚清中國那些招致喪權辱國的戰爭
希拉里為什麼能創造歷史
ISIS恐怖組織大起底
從曾國藩到袁世凱:救命稻草曾國藩

TAG:曉明說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比火燒圓明園更可怕的事情
此人乃中華之罪人,下令火燒圓明園,沒想到自己最後也被火燒死
不是銷贓滅跡?揭秘火燒圓明園的真實原因
這個太監多嘴,竟引發火燒圓明園、慈禧專權等悲劇
這個下令火燒圓明園的人,後來竟然被雷劈死了,真解氣
中國最丟人的一次,不是火燒圓明園,此事才讓國人意識到快要亡國
這個人是火燒圓明園的兇手,最後自己也死於大火中,果然是報應!
火燒圓明園的原因竟然是咸豐的這一舉動
歷史書沒告訴我們的,火燒圓明園的竟然有印度人
啥叫玩火者必自焚?下令火燒圓明園者被火燒而死
歷史真相:為什麼火燒圓明園,不燒紫禁城?一文看懂!
啥叫「玩火者必自焚」?下令火燒圓明園者被火燒而死
火燒圓明園後,許多建築依然存在,為何今天都沒了?
如果是你,或許也會火燒圓明園
侵略者留下的火燒圓明園實錄:幾百碼外,都能感受到熾熱的火焰!
是此人下令「火燒圓明園」,最後自己卻淪「落葬身火海」的下場
愛國詩人的兒子帶人火燒圓明園,燒園之人被雷劈中,大快人心
火燒圓明園的另一個真相
昏招迭出!火燒圓明園時的大臣有多腦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