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匠人精神」是當前從國家高層到民間都在提倡的一種精神,各媒體都以不同形式讚美著這種「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著。而一旦談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說著說著就會說到日本人身上去,諸如60年專註做壽司,50年專註蒸米飯之類的事例,被各媒體反覆提及並津津樂道。


為什麼匠人精神與日本人如此高度匹配?是什麼塑造了日本人做事嚴謹仔細的習慣,又是通過什麼手段,讓我們普通中國人都感知到了日本人這個特質呢?


一、日本企業的終身僱傭制,讓「一生只做一件事」更符合日本人的經濟利益

近年來,我國從高層到民間,最常提的是兩種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匠人精神。這兩種精神看似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處,即都需要長期專註地干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才能有新的思維注入進來(創新),才能生產出最高品質的產品來(匠人)。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在網上搜「匠人精神」,能搜出很多日本人在認真做事的圖片。圖為日本陶藝手作職人中里太龜


一般來講,缺什麼才宣傳什麼。我們呼喚全社會拿出創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還缺乏這兩樣精神。而為什麼缺乏?不同專家給出過不同的答案,諸如教育體制問題、社會競爭意識問題、國民性問題等等。這些不能說不對,但忽略了一個基礎問題:能否長期干一件事,是能否誕生和傳承匠人精神的關鍵一步。


想想這個道理:如果你隔一段換一個工作,還沒熟悉呢就又換了,沒時間投入進去仔細琢磨、研究,熟練都談不上,創新更無從談起,所謂匠人就更是沒邊的事了。中國人缺乏匠人精神,跟不能持續做一個工作,有很大關係。


那麼中國人究竟有多愛跳槽呢?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在2014年發布了《中國職場人士跳槽報告》,稱中國職場人士的跳槽頻率顯著高於美國,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準備要跳槽。而實際在一個地方工作的平均時間,是34個月,也就是說不到三年,而且這三年中的一半時間是處在心裡痒痒,有換工作的想法,時不時見個獵頭面個試的狀態下度過的。這樣的浮躁心態,基本也就與所謂匠人精神無緣了。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作為對比,美國人在一個公司的平均工作時間是56個月,超過四年半。而日本人呢?


事實是,大部分人日本,工作一輩子都不會跳槽,干一份工作直到退休。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日本人不想通過跳槽來漲工資,過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分度目標嗎?這就要說到日本奇特的僱傭制度了,即被稱為日本企業僱傭制度的「三大支柱」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


終身僱傭制,顧名思義,就是你不主動辭職,公司不會把你開除,能在這家公司幹上一輩子。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多,積累的企業年金也會逐步增多,即使從沒當上領導,只要勤勤懇懇在一線做一輩子底層員工,也能在退休時拿到非常豐厚的一筆退休金。


這樣的僱傭制關係,其實中國人不陌生,就是1990年代以前常見的「大鍋飯」體制,俗稱「鐵飯碗」。而與中國的「鐵飯碗」不同的是,日本的終身僱傭制不是國家行為,而是一家私企開創,其他私企效仿,最終成為全國墨守的潛規則。

終身僱傭制是由創立於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創業者、被尊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員工在達到預定的退休年齡之前,不用擔心失業。企業也絕對不會解僱任何一個『松下人』」。這樣一來,企業可以留住優秀的員工,員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松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他在松下實行的員工終身僱傭制,成為了全日本企業的「標配」


松下開創的經營模式被無數企業仿效,這一終身僱傭制度也為二戰以後的日本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日本人做事專註,有那麼多人「甘於」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不止是國民性的問題,更是制度保障的結果,是每個日本人基於自身利益而作出的經濟學取捨,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甘於平凡之類的「大詞」沒什麼關係。


二、日本政府、學界、商界都在有意識推廣「日貨靠譜」的概念


說起「日貨」,我們每個人都愛恨交加:愛它,因為它確實做工精良,好用耐用;恨它,因為我們每隔幾年都要掀起抵制它的運動……


拋開政治層面的事,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日貨靠譜」這個概念,你是通過聽人說得來的,還是通過親自使用才得來的?


對於這個問題,反正小編自己是前者,即在從未使用過任何日貨的時候,就聽說日本東西皮實耐用,質量好。這當然是基於日本在家電、汽車、3c等產品方面的優秀品質,是長年積累下的口碑。但輿論的指引方面,仍不可小視。日本從官方到民間,一直在潛移默化又孜孜不倦地推廣著「日貨靠譜」的概念。


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大飽眼福之外,也深感祖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有很多「老外」都看的津津有味。好片子難得,《舌尖上的中國》出了兩季,總共14集。除此之外,全國能達到這種製作水平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屈指可數。相比而言,日本在這方面走得比我們遠多了。


日本的NHK電視台是日本第一家根據《放送法》而成立的大眾傳播機構,理論上是非國營的公共電視台,但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製作的產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視作國家行為。NHK電視台幾十年來在宣傳日本歷史文化,推廣「日本製造」方面,可謂付出甚多。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一秒鐘分辨日本大河劇:男性角色大都留著這樣的「新佑衛門髮型」



自1963年起,NHK電視台每年製作一部「大河劇」,即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的「歷史劇」。識別這種劇很簡單,男主角髮型都跟《聰明的一休》裡邊的新佑衛門似的。大河劇往往製作精良,劇情跌宕,而且劇情都是正史,絕少「戲說」,在日本國內以及國外都有很高的收視率,對普及日本的歷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已經拍了50多部,以日本區區幾百年的歷史,其實早就沒啥可拍的了,但NHK還是繼續以很大的投入來製作這些劇(古裝劇比時裝劇費錢的多,古裝正劇更費錢)。


然而比起NHK在紀錄片上花的心思,那些大河劇就不算什麼了。作為有國營性質的大電視台,NHK有計劃地推出了一系列展示本國文化的紀錄片,僅介紹精美器物、飲食等的「美之壺」系列,就已經拍了300多部,部部精美,不信看圖。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如今在網上搜索「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會搜到很多與日本相關的例子。這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一部叫《壽司之神》的紀錄片。裡邊詳述了一位80多歲的壽司主廚小野二郎,是如何幾十年如一日,專註於把做壽司這件事做到完美。這部電影影響力很大,很多中國人都是在看了它之後,提前幾個月預定二郎家的壽司店。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壽司之神》海報



《壽司之神》這部紀錄片並不是日本人拍的,而是一個美國粉絲慕名而拍。電影在美國和日本上映後,小野二郎的店名氣傳遍世界,日本政府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點。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日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意邀請奧巴馬去二郎的店裡吃壽司。而這家店以及手工壽司所傳遞出的對食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隨著奧巴馬吃壽司的照片傳遍了世界。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安倍晉三邀請奧巴馬去小野二郎的店吃壽司,也是給這家店做了一個很好的全球廣告



NHK電視台、日本首相、普通日本人,他們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有意識地傳達著「日貨靠譜」的概念。這種有力的宣傳,也將日本式的匠人精神播撒到了全世界。


三、自媒體營銷號的推波助瀾,放大了國人腦中「日本人做事精細」的印象


除了日本國內的終身僱傭制,自上而下的全民推廣外,日式匠人精神在中國的傳播,還少不了時下火爆的自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營銷號——的推波助瀾。只不過,這其中借用了大眾的盲從和輕信。


不知你在朋友圈有沒有見過這麼一篇文章,標題大概叫《再次被日本人的自虐震撼了,8年只種出2個蘋果,直到第9年……》。文章大意是一個叫木村秋則的日本人,堅持無農藥無化肥栽培蘋果樹8年,幾乎顆粒無收。等到第九年,終於成功,種出了特別好的蘋果,文章中用了這樣的詞句形容「咬上一口,那種好吃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淚,蘋果中充滿了活在這個世界的喜悅之情」。


不僅如此,木村種的蘋果還有個特質:不會腐爛。一般的蘋果切開後,暴露在空氣中一會兒,果肉就會呈褐色而變質。木村蘋果則不然,可以切開後兩年不腐爛,只縮水不變色。木村把這種特質歸於他對蘋果樹的用心,以及不撒農藥不施化肥而造就的卓越品質。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中間的是木村種出來的不爛的蘋果,左右分別是作為對比的普通蘋果。放了兩年後,木村蘋果只蔫不爛,旁邊的則已經爛得不成樣


這篇文章最後總結,是木村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種出了這凝聚著心血的世上最好吃的蘋果。而很多自媒體號都轉載了這篇文章,人們紛紛評論,為日本人這種執著的匠人精神所感動,為這位日本老人點贊云云。


而小編看完後,只想發自內心地感慨一句:還!能!再!假!一!點!嗎?!


切開後兩年不爛的蘋果,你敢吃嗎?別說蘋果,一塊常溫下放了兩年不腐爛的肉,一棵在樓道里放了兩年沒腐爛的白菜,一杯暴露在空氣中兩年的可樂,你敢往肚子里咽嗎?所謂不爛,即沒有微生物可以進到食物內部去進行分解,也就是這個食物不適於微生物的生存。更大白話一點,這個食物,基本上,有毒。


不能否認木村種蘋果這件事情的真偽。這個事被寫成了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拍成了電影——《奇蹟的蘋果》,然而這件事的真實,都不能抵消掉傳播過程中人為加進去的虛假。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根據木村事迹寫成的《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在豆瓣網上有高達8.7的評分,下邊的評論基本都是表達感動,少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根據木村事迹改編的電影《奇蹟的蘋果》



麥當勞漢堡存放兩年之後不腐爛的事,被很多人當成「麥當勞是垃圾食品」的鐵證。然而,日本蘋果兩年不腐爛,卻被當做日本人「匠人精神」的體現,而在網路上傳頌,這個現象簡直可以作為傳播學的研究範本。



日本人為何成為「匠人精神」的代表?


同樣是兩年不腐爛,麥當勞漢堡被廣泛鄙視,成為「垃圾食品」代名詞



中國人頭腦中有兩個刻板印象:1. 麥當勞、肯德基是垃圾食品;2. 日本人做的東西質量可靠。這兩個刻板印象在滿足了同一條件(常溫放置兩年不腐)之後,卻在公眾層面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這當然是日貨一貫的高品質形成的好口碑使然,但自媒體號添油加醋的吹捧,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結語:


在戰後的廢墟中,日本人用了幾十年時間塑造了日貨的高品質口碑,並成功向世界輸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這其中,無論是他們做事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從高層到平民對於「匠人精神」的有意識推廣,都值得我們學習。而那些枉顧事實,過分吹捧日貨及匠人精神的自媒體號,尤其需要學學什麼叫一絲不苟,實事求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神犬小七》中秋首演圓滿成功
有一天我失眠,看著天空一點點失去光亮
劉慈欣短篇小說:帶她的眼睛去旅行
2016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公布,閻連科北島入圍
麥家:我為什麼認可陳學冬演《解密》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人是如何成為喵星人「最佳鏟屎官」的?
梁思成為何被日本人稱為恩人?
藝術讓人成為真正的人
狐狸精為什麼成為古人意淫的夢中情人?
練就「神技能」,成為「人上人」
喵星人是如何成為「朕」的
如何成為女人喜愛的男人
日本女人憑什麼成為全球男人最愛?
人物 | 歷史上最悲慘之人,為何能成為毛主席最喜愛的詩人?
這樣的女人,才會成為男人心中的女神!
鬼都能管,更別說人了:成為陰間之神的歷史名人
百年楊絳:在複雜的時代,怎麼成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
因為愛,所以人才成為人
這樣的女人,才會成為男人心中的女神
抓緊王凱這個人人都想成為的精英男
從「人創造神」,到「人成為神」,這段歷史你了解多少?
精神病證明為何成為「殺人執照」?
揭秘:姜維為何能成為蜀漢的接班人?
成為拳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