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經:死進去,活出來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文/《環球人物》記者 路琰
人物名片
張其成,著名易學家,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易和書院院長,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中醫藥文化研究會會長;主編了第一部《易學大辭典》和《易經應用大百科》。
幾乎在所有公眾場所,張其成都是以一身黑色盤扣中裝亮相。這次來參加「全球通名家講談」,他仍是這副老行頭。張其成出身中醫世家,雖然如今在易學界他已是名頭響亮,但仍然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授課。在他看來,學中醫卻不懂易經陰陽之理,怎麼能成為好大夫呢?不知何時,易經成為都市流行的文化之一。張其成在大學國學班裡執教易學,不少來上課的學生都是卓有成就的企業家,張其成和他們閑聊:「學得怎麼樣了?」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一頭霧水。」
《易經》不易,大多數人對易經不過是一時好奇,淺嘗輒止。易學彷彿罩著一層面紗,遠遠地看上去很美,卻少有人靠近。
【中華文化史的第一樁冤案】
一次外出演講前,張其成接受媒體採訪。當地記者對他以「八卦」為題做講演感到為難:「張老師,這是封建迷信,不能寫。」張其成覺得很意外,「韓國把八卦當國旗,怎麼到你這兒一巴掌打成封建迷信了?」回想這則小插曲,張其成不由得感慨:「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史第一樁冤假錯案,今天我要為八卦正名。」
中國人尊神龍炎帝和軒轅黃帝為祖先,其實在炎帝和黃帝之間還有一位始祖——伏羲氏。按照中國史料記載,伏羲氏在甘肅天水,法天地萬物,始做八卦,中華文化便從此發源,所以伏羲被稱為三皇之首。伏羲氏距今有7000多年了,至今還沒有發現7000年前的出土文物當中有八卦。2006年5月,考古人員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個距今4500年的黑陶的陶片,上面清晰地刻了一個八卦中的離卦。雖然對伏羲氏是不是創造了八卦,學術界一直有爭議,但時至今日,八卦已經成了一個固定的文化符號。而張其成向大眾傳播的,便是這個符號所蘊藏的能量和智慧。
現在的易經出自三位聖人之手。自伏羲氏之後,周文王又在八卦的基礎上推出了64卦,孔子又將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寫成了十篇文章,稱為《易傳》。「《易經》,號稱有字天書,非常難懂。其實別說我們,2500年以前的孔夫子一開始都看不懂,他在易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反覆研讀,『韋編三絕』就出自這個典故。」經過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這「三聖」的闡釋,才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易經》,中國歷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大多通過解釋《易經》來展現自己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懂周易肯定不懂國學。我有一個基本觀點,周易的精髓就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如果我們的中華文化是一棵參天大樹,八卦這個民族文化的基因符號,就是樹根。」
【中國人的源精神】
孔子認為,《易經》最重要的是表示周期,64卦是一個大周期,每一卦又是一個小周期,這是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一定要懂得應變,千萬不要抱著一個人定勝天的思想。要去適應天道的變化,不要一天到晚想到,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一定要適應這個天道的變化。『易』就是變化,為人謀事的大智慧就在不斷的變化中。」
在繁體漢字「易」中,上面是日,下面為月,構成「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周易是講天地的。周易還有一層含義叫「簡易。」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容易」,太簡單了,可易經卻是自古以來五經裡邊最難懂的一部經。
「『不易不變』,周易講變,同時又講不變。這個我跟老外講半天都解釋不清,我們中國人一聽都明白了,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變,這個變化的本身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思維。」
周易所展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就是中華民族的源精神。現在倡導和諧社會,「和」字又是易經的核心精神。如果一個社會要在大環境上達到和諧,就需要身處其中的人達到一種泰和的境界。張其成所認為的人生泰和,要符合三個方面:健康、快樂、智慧。「國學的最大用處,可能在於兩點,一是修練心靈,二是開啟智慧。如果說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偏向於左腦,那麼以易為核心的國學思維方式就偏向於右腦,而右腦潛藏了大量的潛意識,所以說易經是一種開發潛能和智慧的好方法。」
張其成講學時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觀眾聽完課呼啦一下圍住講台,遞上生辰八字請求張先生給算一卦。「照生辰八字算命怎麼能行呢?」張其成頗為無奈,每次都費盡口舌,「易術的源精神是整合的,必須把天地人整合起來才能找到人的本源,如果出生時間就決定了一切,我們費這麼大的事來研究智慧做什麼?」
【千萬不要執著】
兩個小時的演說顯然無法把一部易經闡釋周全,台下的觀眾們也不依不饒,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自己的深思熟慮,大有難倒老師傅之勢。「您剛才說到易經精神,這跟構建和諧社會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張其成聽完便叫好,「這問到點子上了。《易經》的精神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陰陽』,人的陰陽和諧之道,第一與自然和諧,第二跟社會和諧,第三與人和諧,第四內在身心和諧。這四個方面都達到了,就是大和。」張其成曾在電視上看過一位老先生訪談的片斷,一直記憶猶新,老人說自己的父母沒有文化,只教給自己一個準則:做任何事情,都有三條路走,不要走右邊的,也不要走左邊的,只走中間的就可以。「這就是守中,只要守中,往往就能達到『和』。對於『和』之道,周易的大和精神還有一個涵義是合作。現在『大和』是日本民族的名字,人們常說『一個日本人是一條蟲,三個人是一條龍』。這個大和的精神源於中國,現在我們該好好思考它的意義了。」
又有觀眾出難題,要張其成現場展示易經智慧在生活中趨吉避禍的能力。張其成沒有立即回應,「我們都知道,事物的發生髮展有大量的偶然性,偶然性里肯定有必然。如果有兩個偶然同時都發生了,這兩者間可能會有必然聯繫,這就需要掌握規律,而周易提供給我們的是對天道人道大規律的描述,有很多人從中分析並掌握了預測的方法,」這時他把話題轉了回來,「對預測的問題我們要理性看待。總有人問我,你能不能預測一下,預測是不是科學?所謂科學必須符合三個基本特徵,第一邏輯推理,第二數學描述,第三實踐驗證。中國古代的這些預測方法,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便不是科學,因為我們的預測方法跟西方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民間也有一些高人,能夠預知未來一些事,我認為這是潛意識開發的結果,是潛能。」
「因為人不總是越來越聰明的,準確地說人的左腦越來越聰明,但人的右腦不見得如此,反而越來越笨。」張其成以2004年印度洋海嘯為例,也給現場觀眾拋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原住民幾乎沒有傷亡?非常簡單,他預感到了。就像每一次地震老鼠不會死一樣。人和老鼠的基因90%以上都相同,人也有潛能,主要集中在右腦,越是生活在現代社會,這個潛能越弱化。因為他左腦邏輯思維用得太多。人的右腦是直覺思維,是悟性思維,而國學恰恰就是悟性思維。」對於易經智慧,張其成總結了6個字送給現場的觀眾,「『死進去,活出來』,千萬不可執著。」
《環球人物》2008年2月(上)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TAG:張其成 |
※送愛犬去訓狗學校,結果活著進去躺著出來
※婚外之情,進去容易,出來難!
※硬的放進去,軟的出來
※課後隨筆 《喂-出來》:進去與出來
※薔薇死巷,進去的人沒有一個活著出來的,恐怖至極
※日軍發明山洞式屠殺,幾百名婦女被帶進去,再也出不來
※小偷翻進寡婦家,傳來嬰兒哭聲,進去驚現一幕,被活活嚇死
※萌妹紙的91平自然之家,走進去就不想出來
※印堂發黑,女扮男裝逛青樓,豈料進去後,卻出不來了
※日本旅遊去上廁所,發現進去後都不想出來!
※媽媽,我套進去出不來了,快救我
※美國學校,進去容易出來難!但還是有大批留學生前往
※直擊世界最恐怖的監獄,只要進去就不要想活著出來!
※小偷翻進寡婦家,廚房傳來嬰兒哭聲,進去一看,竟被活活嚇死
※史上最豪華的監獄,所有人都想住進去不出來
※北京有一個地方,進去的人都很難再活著出來
※世界上最恐怖的墳墓,進去的人,出來以後都死了,至今無解
※98㎡這樣去設計,住進去就不想出來了
※我愛上了一個女傳銷,把自己也陷進去出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