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希阿榮博堪布: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修行!

希阿榮博堪布: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修行!

——— 希阿榮博堪布訪談錄


採訪記者:高珊珊



希阿榮博堪布: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修行!


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生於四川甘孜州德格縣,是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頗具影響力的弟子之一。


希阿榮博堪布幼年即開始隨高僧學習佛法,21歲就讀世界最大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24歲獲堪布學位。之後,堪布在學院執教多年並協助法王管理學院各項事務。


堪布建有扎西持林閉關院,養老院及醫院等。

堪布常年親臨海內外各地弘揚佛法,以各種形式接引、指導佛弟子修習佛法。


著有《次第花開》 《寂靜之道》 《生命這齣戲》 《透過佛法看世界》等暢銷書籍。



希阿榮博堪布: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修行!



導言:

不久前我們介紹了希阿榮博堪布撰寫的《透過佛法看世界》一書,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引起強烈反響。於是近期我們又再次對堪布進行了獨家採訪,續前文,從他的著書開始聊起……


記者:《透過佛法看世界》這本書包含七個部分,一百八十餘個問題,從不同層面指導大家如何從佛學角度看待問題,這些問題中,最觸動您的是哪一個?


希阿榮博堪布:很難說具體哪一個問題給我最大的觸動,讓我感到意外的倒是不少。可能因為我的生活經歷、所受的教育和訓練等,與提問者不大一樣,一些問題乍看之下我會有一點點意外:怎麼會提這樣的問題?怎麼會從這個角度看事情?所以,回答問題的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了解和調整的過程,讓我知道人們的觀點、感受和對待事物的態度有多大的差異。這就對多樣性的體會更深了一些,也讓我更加認識到佛陀的偉大,「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眾生看待、感受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佛陀總能以最契合根機的語言和方式為眾生開示道理。這對我來說是重要的,知道他人有與我不同的處境、感受,尊重和體諒這種不同,很多時候能讓我更好地解釋佛法。


記者:現代社會物質得到了極大豐富,可是人們的慾望卻從來沒有被滿足,您認為我們該如何處理自身的慾望呢?


希阿榮博堪布:有人會覺得自己的不快樂不如意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地位或聲名,如果有了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可是你看那些有名有利的人們,他們的煩惱似乎並不比你少。我們藏族人常說:擁有一匹馬,有一匹馬的煩惱;擁有三匹馬,有三匹馬的煩惱。

物質的豐富滿足了人們很多的需求,同時也不斷創造著新的需求。少欲知足這句老話,放到現在仍然不過時。層出不窮的新需求當中,有很多其實是不必要的,因而減少慾望並不是苛待、壓抑自己,反而是善待自己,是學習如何更理性、輕鬆地生活。


「知足」這個詞很妙,你若覺得不夠,就永遠沒有夠的時候;你覺得夠,隨時也就夠了。



希阿榮博堪布: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修行!


記者:現代社會有很多機會,有的人抓住時機獲得成功,也有人總是失之交臂,很多人把它歸結為緣分,您是怎麼看待機緣的呢?


希阿榮博堪布:人要能夠看破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好壞放到整個人生中看,都顯得渺小短暫。很多事情,當時覺得多麼重大,而隔著時間空間回頭看,就知道人生充滿選擇和可能性,不走這條路,可以走那條路。


我們總聽到有人抱怨說:「如果我當初那件事做成了,我的人生就會完全不同」。其實能否抓住機會,不只是夠不夠聰明,走不走運的問題,關鍵是福報和見地,如果福報足夠,這次機會失掉了,還會有別的機會。機遇的得與失,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然而生命的品質,卻是由心態、見地決定的。如果心態和見地不改變,你抓住機會或失去機會,生活之於你都不會有大的不同。


記者: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有人認為修行佛法會磨滅人的進取心,您怎麼看待這種觀點呢?


希阿榮博堪布:什麼是進取心?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人與人不同,你很難要求所有人都像大多數人那樣去生活。其實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做法也在不斷變化。幾十年前被認為積極上進的態度,現在看來可能只是偏執的表現;而「不思進取」的某些人,也許生命反而更有意義。


佛法裡面可學的東西很多,有些非常實用的技巧和方法,能幫助你提高效率和面對壓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有些人忙,其實只是忙亂和分不清輕重緩急;壓力大,主要是因為不善於管理情緒和處理關係,而佛法修行會使人心思敏銳柔和,自製、覺察,面對壓力和不必要的對抗,也知道如何去化解。


更可貴的是,佛法教給你見地,使你能跳出來看競爭、看壓力、看這個快節奏的生活。比能否適應這些更重要的是你得明白,生活里除了這些,還有別的。這樣,你才知道去平衡,才會少做無用功把生命浪費在無謂的忙碌和比賽上。



希阿榮博堪布: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修行!



記者:修行聽起來極其艱深,我們該如何循序漸進?


希阿榮博堪布: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痛苦,獲得安樂,這是我們一直試圖去做的事。佛法的修行,簡言之,就是學習以正確的方法,創造正確的條件去實現自由安樂。顯然這是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也可以去做的一件事情。


修行佛法,先要打好一個基礎,即賢善的人格,也就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不會存心去傷害,面對困境不會輕易失掉心中的善意。大家平時可以檢視自己的內心,看是否不存害心,常懷善意,如果沒有做到,要提醒自己。這是修行的開始。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當成訓練內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個人看成是自己完善人格修養的一個機會。在佛教中,我們常說眾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們有幸值遇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幫助我們培植福德,收穫安樂。


在見解方面,如果能對無常和因果生起堅定的信解,我們便能更好地面對種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像焦慮、憤怒、嫉恨等。


因果是現象自然的規律。普通人由於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無盡相續中某個片斷,只有圓滿覺悟的佛陀才無誤了知因果,他慈悲地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可以據此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做到以上這些,算是有了點基礎,可以開始較為深入的修學佛法了。


記者:最近有一些新聞,常常陷入羅生門,媒體各執一詞,網民們的意見產生嚴重分歧,在網路上激烈交鋒,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希阿榮博堪布:網路的發展使我們能便捷的獲取信息,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首先是信息的泛濫,我們其實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信息。大多數人每天花大量時間走馬觀花海量信息,心思變得散亂浮躁,難以靜下心來考慮問題和做事。一方面,信息本身是碎片化的,五花八門,虛虛實實;另一方面,又缺乏基於心思精純而來的準確判斷力,這樣對一件事情作出的結論難免以偏概全。


第二個問題就是網路為大家提供了發聲的平台,但很多網路上交鋒的各方並沒在講道理,而僅僅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已。


佛法里講對治貪、嗔、痴,這個「嗔」指的就是負面情緒,對治嗔心也就是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當內心有負面情緒生起時,能夠馬上覺察到它,並把它與觀點區分開,在網路環境中,這尤為重要。以前沒有網路的時候,我們遇到一件事或者是與己不同的觀點,會有時間去琢磨,不必馬上作出反應,不像現在,你必須立即反彈,宣布立場,否則你說的話很快會被其他人的發言淹沒。


大家可能覺得網路空間是虛擬的,在網上隨心所欲一些也沒關係,但網路雖然是虛擬的,你的嗔恨、煩躁卻不虛地傷害著自己和他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訪網 的精彩文章:

遼南騰衝兩地抗戰文化聯展: 喚醒紅色記憶傳承抗戰精神
奇蹟兄弟南衛東南衛平: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音樂
用什麼方法去除腳臭 腳氣癢的厲害怎麼止癢
1793年乾隆拒接了英國的要求 50年後英國入侵
揭秘蔣介石遷台主因:受李宗仁再三要挾?

TAG:中訪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說蘇軾是現代社會的好榜樣?
如何看待現代社會的「伊斯蘭恐懼症」?
在現代社會,更需要這種《永不妥協》的精神!
現代社會危機漸近,你知道嗎
現代社會修積功德的十件善事
非要現實給你一巴掌、你才懂什麼叫社會
「社會我雷哥」親自代言?網友:我覺得OK!
為什麼社會需要英雄?
厚黑,現今社會通贏的智慧:你知道嗎,你把這件事做好自帶修養?
劉震云:我們的社會需要笨人
歐文要求轉隊 社會我杜哥:真有勇氣!
假如我們發展成為了魔法社會,並非科技文明,你將變成什麼樣?
我們需要怎樣的實證研究精神? | 社會學家謝宇微博的十句話
現代社會都是速食愛情!網友:真愛都去見鬼了!
社會你老漢:我很想上網很想浪,但這可是季後賽啊,我要忍住。
什麼是社會?這就是社會
任達華黑社會背景是真的嗎 任達華哥哥是誰?
社會就是那麼現實 它告訴我們……
解惑:都去出家修行了 社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