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拜石:盛世的遠去——大唐王朝的國中之國 之一

拜石:盛世的遠去——大唐王朝的國中之國 之一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白居易《長恨歌》


拜石:盛世的遠去——大唐王朝的國中之國 之一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唐,率十五萬蕃漢精兵南侵,安史之亂爆發。經過百餘年的積累,文物昌明、聲威遠被的大唐盛世在達到巔峰後轟然崩塌,從此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夢境。雖然憑藉著天可汗的餘威,唐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維持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般的表面上的盛況,但開元年間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終於衰退為「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而造成這種衰退的關鍵,就是從安史之亂始,伴隨唐王朝始終,並終於演變為五代十國的那有如附骨之蛆的藩鎮。


說到藩鎮,還得從唐朝兵制的變化說起。

唐朝建立之初,沿襲了西魏、北周和隋朝以來的府兵制。簡單的說,就是在全國設立折衝府,挑選家境富裕、兄弟眾多、魁梧有力的農民為府兵。府兵可以免除徭役,但是農閑時節要參加訓練,戰時要自備武器、馬匹和路上的口糧從軍出征或者充任朝廷宿衛。軍府可以訓練府兵,但無權調動。調兵時必須持兵部下發的魚符與折衝府合符後,才可以發兵。戰鬥結束後,將領回朝繳納兵符,府兵隨即解散,這樣將帥就無法擁兵自重。由於當時社會上有濃郁的尚武風氣,所以唐初軍隊既無往而不利,又不會被皇帝以外的人控制。


後來土地兼并嚴重,沒出征的府兵土地被兼并,無力置辦軍資,只好逃亡。已經出征的府兵因此擔負更重的兵役,經常不能按時換班回去種田,但軍資還得照交,弄得傾家蕩產還得交,只好也逃亡。久而久之,府兵嚴重缺額,作戰受到影響。於是唐玄宗在開元十年(722)接受宰相張說的建議,募兵十三萬充當朝廷宿衛,稱為「彍騎」。開元二十五年(737)又令各軍鎮審計駐防士兵定額,從出徵士兵和客籍人中就地募兵,給予優厚待遇,長期充任邊軍。這樣就實現了兵農分離,徵兵制也被募兵製取代。這對於農民而言本是德政,不過一個長期的後果就是:打仗變得費錢了,打仗的同時還得打銀子。


如果僅僅是如此,還沒有什麼。宋朝和明朝也有募兵,卻沒出什麼大亂子。唐朝起初在全國設採訪使考課官吏,在邊地設節度使統帥諸軍,這樣在邊地採訪使主政,節度使管兵,倒也相安無事。不過隨著突騎施、奚、契丹、吐蕃等周邊各族群起發難,邊疆局勢加重,為了方便節度使打仗,天寶九載(750),唐玄宗決定讓安祿山兼領河北採訪使,這樣,安祿山同時擁有了軍權和政權,可以開始把他的轄地建成獨立王國。


若是邊將打了勝仗可以入朝做大官,那麼長安的繁華和人們的尊崇完全可以抵消失去實權的失意。若是各節度使轄地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換防,安祿山也不能讓自己的勢力根深蒂固,從而也不會有膽量造反。奸相李林甫害怕邊將入相威脅他的地位,勸說唐玄宗用寒族和胡人為將,胡人不識字,寒族無黨援,因而或者不可能做宰相,或者做了宰相也不是他的對手,這堵死了前一條路。安祿山的各種奧斯卡影帝級的表演騙取了唐玄宗的信任,堵死了後一條路,他可以不用換防,因此有足夠的時間經營自己的老巢。



拜石:盛世的遠去——大唐王朝的國中之國 之一


即使安祿山做好所有準備之後反了,如果內地有可以與邊地匹敵的部隊抵擋一陣,等到西北邊陲部隊回援,不但平定他不是難事,就是遭受的破壞也要小得多。遺憾的是,天寶元年,唐玄宗以為國力已經無比強大,設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十節度備邊,雄兵悍將,悉數戍邊,安祿山所轄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兵力尤其雄厚,擁有四十九萬鎮兵中的十八萬多,佔三分之一強。中央還堪一戰的兵,讓楊國忠在南詔斷送了十幾萬,而應募保衛朝廷的彍騎的,多是些地痞、混混,什麼都像,就是不像兵。更有甚者,因為國內過太平日子太久了,當官的覺得大家就不要舞刀弄槍的了吧,於是民間禁止帶兵器。安祿山的推進速度已經可以想像。


不過,就算安祿山已經勢如破竹地殺過來了,只要朝廷政治清明,大將不被掣肘,內地雄厚的戰爭潛力加上民心、大義等因素,平定安祿山也不必耗八年,把叛軍和自己一起耗干。可惜當時的宰相是比李林甫還差得遠的無賴楊國忠,朝中正人貞士人人自危,人心渙散。唐玄宗不敢再信武將,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處斬了國之干城高仙芝和封常清。宰相楊國忠更是和駐守潼關的哥舒翰玩起了大家來找碴,哥舒翰被逼出戰,全軍覆沒,潼關失守。


於是,安祿山進了長安。



拜石:盛世的遠去——大唐王朝的國中之國 之一


國都長安的丟失對朝廷的威信是毀滅性的打擊。唐玄宗西「幸」巴蜀,當了十幾年孝子、忍成了忍者神龜的太子李亨的精心策划了馬嵬兵變,殺了楊國忠,逼死楊貴妃,授意當地父老挽留自己留守平叛。


當然,必要的推辭是不可少的,太子說:「老爹都要竄到山裡去了,我怎麼能離開呢。而且我還沒有當面告辭呢。」一邊說一邊哭,打著馬就要去老爹那裡。


將士們得罪了玄宗,自然不會讓他去面辭,以免被玄宗扣押或者被玄宗的威信壓垮,於是,在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就是後來的代宗)和建寧王李倓以及宦官李輔國的「切諫」下,太子的坐騎被父老們擁住走不動,只好讓李俶去報告老爹,你看,我儘力了,但實在是沒辦法陪你西行了。

唐玄宗只發了一句感慨:「這是天命啊!」就承認了既成事實。這在當年一句話就做掉太子李瑛、光王李瑤、鄂王李琚三個兒子的唐玄宗,實在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現在,他知道自己捅了這麼大漏子,連長安都丟了,已經弄得天怒人怨,連這個一向最是謹小慎微的太子都搞不定了。


不但承認了既成事實,為了自己以後好過點,玄宗還錦上添花,分了後軍兩千人和飛龍廄的廄馬給太子,而且吩咐他們盡心輔佐。應有的敲打也隨之而來,玄宗提出傳位,因為離老爹還不夠遠,自己手裡兵也不足,「太子不受」。


太子和老爹分道揚鑣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一是躲叛軍,現在手裡這點人還不夠叛軍塞牙縫的,二是躲老爹,以免老爹改主意來追回自己,這時候自己羽翼未豐,對老爹訛詐訛詐可以,撕破臉皮卻不行。所以,跑得越遠越好。哪怕一晚上跑他三百里,士兵、器械丟掉一半,還得跑。


飛跑的目的地,是朔方節度使的治所靈武,在今寧夏北部。之所以選中靈武,一是太子曾遙領朔方節度大使,是朔方僚屬的老上司,過去了可以得到擁戴。二是靈武既有天下勁旅朔方兵,因為處於塞上江南,軍食物資也一應完備。三是靈武那得天獨厚的地形——東南兩面阻山,叛軍難打進來,西面接近西北諸軍回援的通道河西走廊,方便召集援軍。


幾百年後,小小的党項族的首領李繼遷就是因為攻佔了靈州,得以東據橫山,南倚天都山,西取西涼,奠定了西夏的基礎,讓偌大一個宋朝無可奈何。


到了靈武,太子手上有了大臣,有了兵,於是打算給老爹個面子,既然在馬嵬就想傳位了,讓您等了這麼久還真是不好意思哈,那我現在就遵旨繼位了您哪。於是,推讓五次以後,太子即位於靈武城南樓,改元至德,大赦天下,這就是唐肅宗,原來的皇上唐玄宗成了上皇。只不過兩個字顛倒一下,意蘊就天差地遠。


雖然當時為了避免眼前的危險放走了太子,一想到有可能被太子架空,唐玄宗還是氣不打一處來,於是下詔,讓命太子充任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北、河東、平盧節度使的同時,還任命永王李璘為山南東道、黔中、嶺南、江南西道節度使,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處節度都使,豐王李珙為武威都督,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諸路節度都使,跟太子分庭抗禮。結果盛王李琦和豐王李珙都還沒有出就藩封,只有永王李璘得以成行。



拜石:盛世的遠去——大唐王朝的國中之國 之一



當肅宗的使者來報告即位消息時,唐玄宗很懂事地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立即自稱太上皇,讓韋見素等朝臣捧傳國玉璽去靈武傳位。作為交換,眼下的軍國重事雖然都由皇帝定奪,還是得讓自己知道,收復長安以後,自己才正式不問事。他老了,力不從心了,但是把玩了幾十年的權力,也不是可以說放就放的。


肅宗接到這些消息時,想必在想:老東西,你夠狠,咱們走著瞧!並且最終讓老爹瞧到了。


永王李璘的德行他清楚,內地的荊襄之兵也遠不是邊兵的對手,他可以不用像梁元帝蕭繹一樣,在梁武帝蕭衍死後先把理論上有可能即位的兄弟子侄殺個乾淨再去平侯景之亂,他可以一開始就著手平叛,他是幸福的。


然而,肅宗這種有了兵就跟老爹叫板的做法,進一步降低了朝廷的威信。旁人不免會想:你老子是皇帝,你有兵可以搶天下,我老子不是皇帝,我有兵搶幾個州縣還是可以的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闕里書院 的精彩文章:

李冠云:嘉靖改制和民國「教師節」
桓大司馬:三國探微之不一樣的賈詡
趙元敬:聊聊湯因比的歷史觀
王兢:袁世凱的「高考噩夢」
孔末亂孔和孔氏「世代恩親」張姥姥

TAG:闕里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小棟講歷史之米芾拜石
郭盛:由米芾的「拜石」情結探析書法美中所蘊含的園林意趣
跪拜石頭為哥、天子手中搶奪硯台,歷史上稱此人瘋癲
陳洪綬《米顛拜石圖》和《米芾拜石圖》
右軍臨池今尚墨 襄陽拜石古有圖
志說襄陽 米芾拜石
民間故事:拜石為母
由米芾的「拜石」情結探析書法美中所蘊含的園林意趣
男神收割機武大校花吳倩 鹿晗黃子韜均拜石榴裙下 卻早已承認戀情原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