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武帝痴迷佛教:這些典故都和他信佛有關

梁武帝痴迷佛教:這些典故都和他信佛有關

梁武帝痴迷佛教:這些典故都和他信佛有關



資料圖:達摩渡江畫像。

唐代杜牧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字面意思是,南朝遺留下來許許多多的佛寺,在細雨中若隱若現。但在這優美靜穆、朦朧迷離的畫面背後,詩人同情的是流離失所的百姓,痛罵的是一心佞佛的昏君,「反面主角」就是梁武帝蕭衍。


「葷」原來不是指肉


梁武帝即位的第三年,就率領2萬人皈依佛門。此後,他一次次的舉動讓天下人震驚。527年,也就是即位的第26年,他64歲,第一次去同泰寺出家,三天後返回,大赦天下;過了兩年,第二次去同泰寺出家,大臣捐錢一億,把他贖回;83歲時,第三次出家,大臣捐錢兩億,把他贖回;84歲時,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大臣捐錢一億錢把他贖回。這些錢哪來的,其實都是納稅人的,全填進了寺廟的錢包。


他自己不吃魚肉,只吃蔬菜,要天下的僧人向他學習,慈悲為懷,遵守佛門的清規戒律。從此,僧人們都過上了苦日子,不再吃葷。

這裡說一個小插曲。「葷」這個詞,現在通常指肉類,其實「葷」是「草」字頭,原義是一種植物,和大蒜、蔥、韭菜差不多,吃在嘴裡有異味。古代和尚道士、士大夫都不主張吃「葷」,因為有損風雅。古代指肉類的詞是「腥」,因為梁武帝禁止僧人吃肉,所以「腥」、「葷」漸漸並列,都成了僧人的禁忌食物,後來,人們把「葷腥」簡稱為「葷」,默認為肉食。


梁武帝不近女色


在梁武帝當政期間,有幾個高僧的故事。


第一是寶志禪師,又稱志公、寶公。他生在東晉末年,歷宋、齊、梁三朝,留下來的故事神秘莫測。他經常披著長發,赤著雙腳,手拿一根杖,上面掛著剪刀、拂扇、鏡子等東西,行走在街頭巷尾,說著莫名其妙的話,百姓當時都聽不懂,但多年以後都靈驗了。


蕭衍非常推崇他,但夫人郗氏不信佛。傳說有一次,郗氏讓蕭衍請他和弟子來做法事,暗中準備了許多肉包子。

郗氏的意思是:他們如果吃了肉包,就是犯戒。


僧人們來了之後,拿起來就大口大口地吃。郗氏大喜,等法事結束後,剛想向他們問罪。哪知道僧人們從袖子里把肉包子一個個倒了出來。


原來寶志早就猜中了,他關照每個僧人在寬大的袖子裡面藏兩個饅頭,把袖口縫好、扣緊,然後偷偷拿出饅頭,換進肉包子。


僧人們穿的服裝有多種,「海青」大袍是主要服裝之一。海青是一種鳥名,飛翔的模樣如長袖,所以借來作為大袍的名稱。海青和其他僧服不同的是:寬大的袖口是縫合的。據說就是因為寶志的這次舉動。


一次,梁武帝問寶志:男歡女愛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性的,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呢?

寶志說:你叫幾個囚犯過來。


幾個人來了之後,寶志讓他們各捧一杯滿滿的水在宮廷裡面轉圈子,規定哪個如果溢出水就立即處死。然後在他們面前,讓一群美女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


結果這些囚犯轉來轉去,水都沒有溢出來。


寶志對梁武帝說:因為他們害怕死,所以前面不論是什麼美女,都會視而不見。人怎麼樣才能控制慾望呢?只要常懷著畏死之心,那就自然不會再貪戀美色。

梁武帝50歲後不再碰女人,據說是受到寶志的啟發。


「天花亂墜」的由來


第二個是雲光法師。傳說他剛剛講經的時候,沒有幾個聽眾。有一天傍晚,他坐在路邊嘆息,遇到一個討飯的老婆婆。法師看她可憐,把自己的乾糧給了她。老婆婆拿出一雙麻鞋送給雲光,說:你穿著這雙鞋講法,鞋子在哪裡爛了,你就在那裡開壇講經。


說完,老婆婆消失不見。雲光法師從此穿著這雙鞋一路行走,一直來到建康的石子崗,麻鞋突然爛了。從此他就坐在石子崗上講經誦佛。漸漸地,聽經的人越來越多,梁武帝也成了他的粉絲。一次雲光法師講得特別動聽,天上的鮮花如雨紛紛落下。這就是典故「天花亂墜」的由來。


這些花飄落到地上,變成一顆顆晶瑩圓潤的小石頭,上面還有五彩的花紋,這就是南京的特產「雨花石」,雲光法師講經的地方就稱為「雨花台」。


和達摩交談很不愉快


第三位是達摩大師。他是印度人,自稱是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是中國禪宗的始祖,所以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


他聽說梁武帝好佛,東渡來到中國南海。梁武帝非常敬仰他,派人到南海專程接他到建康。一見面,梁武帝就問:我自從即位以來,新建了很多佛寺,整理了大量佛經,這算不算功德呢?


達摩答:不算功德。這些都不過是刻意去做的,表面上有,實際上沒有。


梁武帝問:那怎麼樣才是有功德呢?


達摩答:不考慮功利去做善事,一切發自內心,就是有功德。


梁武帝又問:聖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達摩答:空空蕩蕩的,沒有什麼聖人不聖人的。


梁武帝問:在我對面的是誰?


達摩答:不認識。


兩人話不投機,不歡而散。達摩的意思是:做善事不是有目的去做,不是一心求回報、把功勞簿擺在所有人的面前;而應當是沒有慾望、不追求結果地去做。只要真心向佛,就談不上是不是聖人,達到無我境界。


達摩宣傳佛法是想讓天下人過上好日子,可是他看到梁朝的百姓為修建佛寺日夜勞作,到處是貪官污吏,民不聊生。那麼梁武帝的求佛和佛教的核心教義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達摩隨後北上,梁武帝聽說後,非常懊悔,派人騎著騾子去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兩邊山峰突然閉合,追的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這就是「一葦渡江」的傳說。後來這座山峰被叫做夾騾峰,他在山北麓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


達摩先是停留在江北的長蘆寺,然後在定山寺修行。後來去了北魏,見到了胡太后修建的永寧寺,最終到達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傳禪宗。據說他圓寂後,梁武帝傷心不已,親自寫下碑文,這碑文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內,碑文的第一句是:「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表達心中的後悔之情。


可惜的是,他不能真正懂得達摩的意思。他想普渡眾生,實際上是荼毒生靈。南梁佛寺、僧尼數量大大增加,東晉佛寺1768所,劉宋佛寺1913所,南齊佛寺2015所,到了蕭梁增加到2846所,僅建康就有500多所,僧尼10多萬人。


他每次給寺院都要捐獻上千萬錢,老百姓活不下去,為了逃避勞役,紛紛出家為僧,天下納稅的人口,幾乎少了一半,負擔更重,生活更悲慘。 揚子晚報記者 楊民仆 文/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駐馬店廣視網 的精彩文章:

盧俊義怎麼死的
豬肚湯的做法

TAG:駐馬店廣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佛典故事:佛陀的教化
道教傳說中那些關於沉香的典故
【佛典故事】佛陀的耕耘
【佛典故事】佛與魔
流傳千古的愛情史詩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關於太子蕭統的軼事典故:蕭統是怎麼死的
【佛典故事】畫家的福田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那些與吃有關的歷史典故小編是服的!
【佛典故事】搖鈴念佛
【佛典故事】曠野鬼王
古詩文中的那些文學典故,你知道幾個?
感恩節:原來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這麼多感恩典故
翡翠作品中的這些典故你應該知道
【佛典故事】四種佛弟子
【佛典故事】一句「南無佛」的善根
古詩文中的那些唯美文學典故,你知道幾個
【佛典故事】佛救尼犍
【佛典故事】第一個禮拜佛陀的人
【佛典故事】佛化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