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張豈之,1927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思想史家。現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主編的著作有《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思想學說史》等,自著有《中華人文精神》等。


「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凝聚成這樣一些理念,這些理念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內容不斷地豐富,也不斷地增加,顯示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不斷的精神」


問: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此前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道,「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張豈之: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更持久的力量,什麼叫更持久的力量?因為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今天在中華兒女的血脈裡面,都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五千多年,代代相傳,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基因,能不能稱之為更持久的力量呢?我想可以的,很準確的。


為什麼講更深沉?更深沉也就是指內容更深刻。從哪些方面看中華文明更深刻呢?世代相傳,中華優秀文化凝結成為一些基本的、核心的理念。它不是散的,而是經過一代代相傳後理論化了,成為一個個文化的核心理念,並且不斷增加著新的內容。


有哪些理念呢?例如有這樣一些理念:天人和諧,我們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都追求天人和諧。還有道法自然,老子講的,什麼叫道法自然呢?世界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大道也是自然而然的,客觀規律嘛,是自然而然的,這個也很容易理解。居安思危,在安穩的日子裡面也要看到有哪些不足,也有危險的因素,把危險的因素去掉,這樣才能夠長治久安。誠實守信,是很明確的,不需要多講了。厚德載物,道德就是有很重的分量,它能擔當一切。


還有以民為本,這個理念中國歷代相傳,政治歸根到底是以人民為本。古代就是這樣,三千多年以前,西周的時候,周公就講政治以什麼為本呢?以民為本。後來《尚書》里講民為邦本。這個是好的傳承,非常好。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有一句話把這些都概括進去了,而且有今天的內容:我們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就是為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很好吧,也很生動。共產黨人的目標,為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是以民為本在新時代里的提升和發展。


還有仁政愛民。什麼是有仁德的人呢?標準就是要愛別人,同情人。這也很深刻。還有尊師重道。還有在文化觀上,和而不同。古人早就講過了,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多樣性。但是多樣性裡面又能夠組合在一起,各個方面都能夠相互包容。孔夫子把它概括成為這樣一個片語——和而不同。不是單調的一個東西,有多方面的聲音才有一個樂曲,光有一個聲音它不能成為一個樂曲,這就是和而不同,很深刻。日新月異,不斷地創新。還有偉大的理想,天下大同。在《禮記·禮運》裡面對大同社會有具體的論述。


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凝聚成這樣一些理念,這些理念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內容不斷地豐富,也不斷地增加,這顯示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不斷的精神。


再一點,文化的自信為什麼是更基本?怎麼去理解?我們其他不談,單談文化定義。什麼是文化?我們過去總從西方的書裡面找定義,如英國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裡面找定義,然後翻譯出來,很長,也不大好理解。一直到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才給文化下了一個定義,這個定義很容易記住,也很深刻。什麼是文化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為什麼要用血脈?什麼是民族的血脈?血脈是生命的象徵;血脈還有一個含義,人人皆知的「傳承」的含義,世代傳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的血脈,它的生命體現在這兒,就叫做文化。還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強調了什麼?強調了精神和價值觀的作用。


這樣分析,我覺得對文化的定義算是講得很透了,老百姓、幹部、社會所有人把這幾個字都能記得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一大串「文化是……」人家聽不懂的話。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回過頭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就講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三個「更」,我們都能夠理解,而且覺得把文化自信用三個「更」歸納起來很準確。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只要人類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遠不會熄滅,它們一直照耀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問: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她在歷史的長河中產生、形成、發展、融合,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她必然是歷史的,但無疑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獲得人生啟示、得到智慧傳承。面對這種歷史的傳統文化,我們該如何認識她的現代價值或現代意義?

張豈之:在兩年前,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講: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小康」這個概念,就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確立中國的發展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小康這個詞很恰當,中國人聽起來很親切。當然小康將來建成以後,我們還要努力地向前邁進,那是未來的事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說:「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為什麼說「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呢?我們知道,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一定的歷史特點,但仍具有現代價值。《論語》、《孟子》和《荀子》等書仍然受到人們喜愛。溫故而知新,人們可以從這些古典名著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在中國歷史上,有些著作是名副其實的不朽之作,世代相傳,百讀不厭。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人類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遠不會熄滅,它們一直照耀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總的來說,繼承以往的文化遺產,目的是為了今天和未來的發展。傳承文明,創造未來。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講中國傳統文化從炎黃時代講起,是符合歷史的事實。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一點也不誇大,而是對歷史事實的正確概括」


問:您也提到了,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並且從來沒有中斷過。可以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絕、綿延至今的文明。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


張豈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幾十年來我們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人文社會科學家就研究我們的文明是怎樣來的、文明的起點是怎樣的。西漢時期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裡面解釋這個問題,說明黃帝是我們的人文初祖,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開端,因為當時在黃河流域把其他的部落統一起來了。黃帝時代有哪些創造發明呢?司馬遷也有論述。


黃帝時期開始有文字了,發明了船、車,學會了打井、養蠶和絞絲,而且推進了農業,為中華民族的多元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教化的基礎。黃帝死後,就葬在今天陝西省的黃陵縣,叫做黃帝陵。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視察工作時說,陝西省有許多特點,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很深刻,意思是說中華文明就是從這兒產生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毛主席在延安親筆寫了《祭黃帝陵文》,呼籲中華民族團結起來,為保家衛國,抵抗日本侵略者而戰。所以我們談中華文明的起源,要記住黃帝,他是人文初祖。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裡面從哪兒開始寫起呢?就是黃帝開始寫起。黃帝是中國文明史開端的象徵。


講中國傳統文化從炎黃時代講起,是符合歷史的事實。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一點也不誇大,而是對歷史事實的正確概括。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這種從『我』做起的道德修養論,是儒家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在儒學的歷史演變中,這個核心始終沒有變化」


問:儒家講「仁」,這種「仁」包含很多方面,愛人是仁,忠恕也是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是仁;恭寬信敏惠是仁,溫良恭儉讓也是仁。仁是一個很大的道德範疇,是眾多道德規範的總和。這種「仁」歷經千年而不褪色,在今天依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重要地位。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仁」?


張豈之:我們談中華文明史,必須要提到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春秋末期有什麼特點呢?西周的那一套制度到了春秋末期已經搖搖欲墜了,社會應如何走向?孔子認為,應培養一批能夠繼承西周文明的學生,從教育開始做。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老師。他辦學的原則是什麼呢?「有教無類」,只要有才能,願意跟他學,不管你當時是哪一個諸侯國的——秦國的也可以,魯國的也可以,楚國的也可以,普遍地招收學生。他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呢?要把普通人培養成為君子。君子和普通人的區別在哪裡呢?君子是有道德修養的人,是有高尚情操的人,是懂得西周以來優秀傳統文明的人,有道義的人。孔子用了一個名詞概括,就稱為「君子」。由普通人到君子的提升,最主要的標準是什麼呢?在孔子看來最主要的標準,是看你有沒有道德修養。


何為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指的是人和其他動物還有區別。這個區別究竟在哪裡?——人講道德,其他動物不懂道德。道德的核心是什麼?孔子解答說,道德的核心是「愛人」。首先愛家人,由此推廣出去,愛天下之人。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自己要站住腳,你首先要讓別人也能站住腳;你自己要發達,也要讓別人發達。


孔子還強調,做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要靠自身修養,從「我」做起,他說:「為仁由己」。可以說,這種從「我」做起的道德修養論,是儒家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在儒學的歷史演變中,這個核心始終沒有變化。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有人性,人生下來和其他動物就不一樣。他主張人性是善良的,要通過學習把善良的人性發揮出來,使人的行為成為道德的行為,仁義禮智信,他認為道德是這樣來的。孟子在政治學說上還有一個創造,認為國家最貴重的是民。孟子倡導「民貴君輕」。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讓這些經典在我們內心裏面生根發芽,從而產生出我們的正氣。有了正氣以後,任何引誘、任何弊端都可以克服」


問:《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您認為這八個字表述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的主體意識,認為人有發現和宣傳真理的能力。並且這樣的主體意識是理性的集合,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富貴尊榮,而升華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您能詳細解釋一下嗎?


張豈之:必須承認這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是中國最早的文化自信的表述。


人能夠認識真理,傳播真理,人有道德,人能夠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方面發展,是文化自覺,也是一種文化自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都是人所做的,都是君子所做的。


道家的創始者老子有很大貢獻,流傳有《道德經》。什麼是道?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規律。人們怎麼能夠認識宇宙的本源?怎麼來認識自然的大道?怎麼得到這個道?要認識這個,你就必須要去研究它,你不要把你的想法附加到它的身上,那「道」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由道形成了世界上的萬物,所以老子的《道德經》對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


總的來講,中華優秀文化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總是把道義放在第一位的。道義,我們今天來講就叫做真理,也叫做道德。為了道義,為了道德,為了理想,為了信念,可以犧牲自己。孔子講人皆想富而貴,富就是有錢,貴地位高,但是有一個條件,什麼條件呢?這個富和貴是怎麼來的?符合道義的富和貴可以取,用卑劣的手段和其他為道德法律不容的手段得到的富貴,那是可恥的,君子是不為的。


應該承認這一點,我們的幹部同志們要做到真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根底、然後聯繫到自己的工作思想上這一步,還需要繼續努力。歸根到底是:有了文化自覺,有了文化自信,才有人的道德的塑造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根基啊,是很不容易的。


在小學裡面,引導小學生讀一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讀物,符合他的年齡,這恐怕還需要加強。我的看法是,也不一定穿古代的服裝,然後讓孩子背誦很多東西。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裡面有些基本的理念,如仁者愛人等等,他幼小的心靈裡面應該有,到中學、大學都應該有,出去工作了,做了幹部也應該有。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還需要深化、持久,要把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要認認真真地讀幾本文化的經典,讓這些經典在我們內心裏面生根發芽,從而產生出我們的正氣。有了正氣以後,任何引誘、任何弊端都可以克服。這就是孟子所講的浩然之氣。浩然之氣不容易積累,不是一口一說就積累起來的,要通過學習積累才可以,要有很高尚的精神生活、道德的修養才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在中國文明史裡面,以史為鑒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一個鞏固的信仰」


問:中國傳統史學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從《春秋》到《史記》到歷代修撰的史書,記載著從史事到人文到社會到科技的博大內容。中國古代強調以史為鑒,且古人對史學的重視可以說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您能和我們說說中國古代史學所折射出的精神嗎?


張豈之:中國最早的一本史書叫做《春秋》。孔子對《春秋》有研究,他修訂《春秋》,將其作為他教育學生的材料。可見他對歷史的重視。後來歷代大思想家都重視歷史的教育。


中國的實際情況是這樣,從古到今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朝代都有歷史的記載,都有文獻可查。


《春秋》,然後《史記》、《漢書》,後面的朝代都為前一個朝代來作史,加起來二十四史,連綿不斷,形成一個風氣:後一個朝代都要為前一個朝代去編史。原因是把後一個朝代的貢獻以及前一個朝代的不足、亡國的原因都要找到。在中國文明史裡面,以史為鑒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一個鞏固的信仰。用歷史作為一面鏡子,知道我們過去路怎麼走的,哪些路是走對了、哪些路是走錯了。以古鑒今,用古代的教訓讓今人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當做。


歸納中國歷史總結出許多教訓,其中有一條教訓歷代都不忘的:「以民為本」。以人民為本。能做到這一點,國家就興盛了;做不到這一點,國家就衰落了。這一點,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的有些朝代某些階段可以做到,但總的來講還是做不到的。原因在哪裡呢?因為過去歷代的統治者,在他的思想裡面還沒有我們今天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所說的人民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他們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中國共產黨奮鬥目標就是為人民創造幸福的生活,真正達到「民本」。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偉大的信仰。今天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與古代以民為本的那些思想精華有著緊密的聯繫,把那些思想精華點滴都匯總起來了。如果中國沒有這樣一個民本思想的傳統、民為邦本的思想,要一下子達到以人為本的思想高度,也很困難。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寶庫,我們要從這個寶庫裡面提煉出一些基本的理念,加以學習,成為我們精神的養料。這樣堅持下去才能使我們的精神境界達到一個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文化的自覺自信,才能真正實現。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國古代的那些文獻歸根到底都是宣傳治國安民的一種主張,以及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案,也就是安邦濟世的主張」


問:明清之際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提出了「經世致用」這一思想,認為學問須有益於國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這其實正是愛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您能更詳細地和我們解釋一下「經世致用」的內涵嗎?


張豈之:中國的傳統思想、傳統文化,它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經世致用。中國傳統文化很少談很多虛玄的東西,都是非常的實際。


經世致用,是將國家和民族與個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古代的「經世致用」之學認為,做人和做學問這二者是統一的,而且前者比後者更加重要。將學問用在匡時濟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氣節和操守,特別是在國家民族這些大節上是不允許有污點的。如果做不到,所謂「經世致用」也就失去了靈魂。經世致用還表現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道德修養做起,然後齊家、把家庭治好,然後進一步提升,治國、平天下。也有人講,正因為如此,太實際了,所以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不發展。我覺得不能這樣看。中國古代有沒有自然科學呢?應該承認是有的。中國的古代自然科學裡面就滲透著一個精神,為國家、為社會來服務。這點比較明顯,也比較清楚。我認為它是一個好的傳統。


中國古代的人文社會科學也注意經世致用。汗牛充棟的中國歷史文獻很多,滲透著什麼呢?滲透著如何救國救民、經世致用的精神。裡面還有很多治國的智慧可以供我們去參考。這些需要發掘出來、系統地整理出來,加以研究、提煉,需要學者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古代的那些文獻歸根到底都是宣傳治國安民的一種主張,以及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案,也就是安邦濟世的主張。中華人文精神充滿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無論是教育、學術、文化以至個人修身,最後都歸結到經世致用上來。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歷史不能隔斷,學術史也不能隔斷。歷史可以借鑒」


問: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當初學習的經歷、您與中國傳統文化結緣的故事嗎?


張豈之:我經歷這麼多年,除去上小學、中學以外,始終沒有離開大學的校園。我1946年考進北京大學,就讀於哲學系,慢慢走進哲學的殿堂。


在北大我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聽過湯用彤、朱光潛、楊振聲、張頤、賀麟、容肇祖等著名教授的講課,我決心走學術研究的道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在母校哲學系讀書的情景,一直刻印在自己的心上,越是年久,其印象越是鮮明,彌足珍貴。我從這些圖景中吸取精神的力量。我在北大讀書時的老師們,他們的言傳身教也一直影響著我的生活和工作。


任繼愈先生講隋唐佛學,不僅介紹中國佛教史料,而且在講課中著力引導我們從史料中抽繹出觀點,使這門關於中國佛學史的課具有了一定的理論性,促人思考。這種重視理論分析的治學方法,不是停留於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內容的複述,而力求提到宗教哲學思想的高度進行提煉分析,對我畢業以後研習中國思想史做了很好的準備。


另外,當時北大的教授有不少是古今、中西融通的典範。如馮至先生精研德國文學,但他對詩聖杜甫也有系統的研究和獨到見解。朱光潛先生在西方美學理論的研究方面有獨到的成就,同時對中國古典詩詞也有深厚的修養。賀麟先生對中國宋明理學、特別是對王陽明哲學的研究很有功力,但是他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哲學家。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大文學院請馬克思主義學問家郭沫若、范文瀾、胡繩、侯外廬、何干之、艾思奇等先生來講課。特別是外廬先生關於中國思想史的專題課給我很大影響,他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學術思想進行分析,我感到有很強的說服力。他是我走向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引路人。


所以我在北京大學四年裡面,已經開始接觸到我們中華文化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也被稱之為核心,叫做哲學也叫做觀念文化。我和中華文化真正結緣,是從大學開始的。我現在回想起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覺得有許多收穫。


學術史、科學史告訴人們:學術是世代相傳而發展的。從總體上看,後代總比前代好,而且會越來越好。但是後來的創新發明離不開早年的準備和應有的基礎。當年教授們的勞作沒有白費,他們播種的知識種子,在學術文化的園地里早已開花結果。歷史不能隔斷,學術史也不能隔斷。歷史可以借鑒。


問:請您給廣大黨員幹部題寫一段寄語。


張豈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採訪整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攝影:張禕鑫)


採訪札記


樂此春草不知疲


從青春到白頭,他把最好的時光都獻給了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與探索;從書桌到講台,他將最多的心力都用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他是張豈之,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著名教育家。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見到張豈之先生,是在他西北大學的住所。客廳中,一面牆是書櫃,堆滿了各類書籍。另一面牆上掛著一幅字,上面是「道法自然」的篆書,筆法遒勁古樸。他對著這幾個大字頗有感觸,笑問我們何謂「道法自然」,由此打開了話閘。老先生與我們談中國古代的思想,談中國的人文精神,談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談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傳承和價值。


人文,是他矢志不渝追尋的道路。教育,是他孜孜不倦書寫的舞台。


1952年底,他來到古城西安。在此以前,他從未想到自己會與中國思想史研究結下如此深厚的情緣,乃至於盡自己畢生的努力,來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1985年,主編《中國思想史》,結合中國歷史演進的線索,介紹中國思想史從古至今的基本內容。1993年,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力求簡要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組成部分。1997年,撰寫《中華人文精神》,以可靠的資料為讀者提供有關中華人文精神的知識。1999年,主編6卷9冊《中國思想學說史》,探索將思想史與學術史結合,涵蓋了對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各個重要時期的重大思想及各家學說的闡述和研究。


……


每一部張豈之先生主編或撰寫的著作,都基於一個目的:將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相結合,為讀者們學習閱讀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思想提供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讀本。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滄桑易使乾坤老,風月難消今古愁。


唯有多情是春草,年年新綠滿芳洲。


這是他喜歡的一首清代詩人寫的詩。他自稱「人文學人」,既出於對人文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基於內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將人文學術研究稱之為「綠色的春草」,雖非參天大樹,但人間卻不可缺少這充滿生機的春草。他期望人文春草滿芳洲,也樂在播種這多情春草。


談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將其概括出12個核心理念:天人之學,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每一個理念,都濃縮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流。


談起中華人文精神,他將其歸納為6個精髓: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天人關係的艱苦探索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每一個精髓,都充斥著從古至今不曾磨滅的光輝。


談起傳承與發展,他說,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該認認真真讀幾本中華文化的經典,讓這些經典在我們內心生根發芽,從而產生正氣。

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的?一起聽著名思想家張豈之談古論今



中國的文化復興與民族凝聚力的加強,不能離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宏大而深厚的基礎。他提倡:通過歷史看文明的價值;通過文明看歷史的演進。一部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文明史,是一部中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進歷史。他堅信歷史上流傳至今的優秀思想文化都具有現代價值,而繼承以往的文化遺產,目的正是為了今天和未來的發展。


「我從事史學研究,就像石匠和拓荒人的樂此不疲。」這是張豈之先生引用侯外廬先生的話,他總是藉此表達自己學術生涯的感受。古今多少事,卷易在床頭。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於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一直傳承並發展中國古代學術史研究的優良傳統,一直堅守自己的學術理念,謙和、守正、日新。


窗外又是一年春草過,而人文的春草,在一代一代的播種推廣之下,也會年年新綠滿芳洲吧。(施希茜)


為您推薦,值得收藏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的精彩文章:

形如寶塔,詩歌中的「建築美」代表
「君子有九思」,指的哪九件事
上海松江:九峰三泖聚人文
最宜祓除及興奮,梁啟超說這本書是「葯」
為什麼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TAG: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古緬甸的文明起源居然是這樣的
「漢族」從字面意思猜起,難道就是從漢朝起源的么?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白」氏起源,快來看看你是不是殺神白起的後代
一些不可思議的生命起源論,你知道哪些?
磚家:中國文明起源於埃及?你彷彿在刻意逗我笑!
華夏文明的起源,現在還有幾個人知道「三皇五帝」究竟是誰?
成為上帝是這樣的感覺?《物種起源》試玩
中華姓氏起源脈絡圖,看看你的姓是從哪裡來的?
華夏起源之謎,中華文明來自古埃及嗎?
今天,一起來了解中秋的起源和習俗!
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
專家大拿都說不清的問題:戈的起源到底是啥?
臟唐亂宋,臟唐的起源於是這樣的
中華姓氏起源脈絡圖,看看你的姓是從哪裡來的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
人類文明為什麼會起源於這些地方?
墓誌的起源在哪裡?你知道嗎?
宇宙起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
你知道嗎?這份起源於上個世紀的幻想產物,一直到今天都有無數人為之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