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如何應對新科技的挑戰?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智能化時代,以雲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社會資源、信息資源、物理資源的人機物三元深度融合給人類歷史帶來一場規模宏大的科技革命,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
近年來,作為傳承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創造性表達的風向標,博物館以增強觀眾體驗為導向,實現了經營模式與移動應用、社交網路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以博物館業務需求為核心,用創新科技手段整合線上線下活動的新型博物館生長模式。面對未來不斷湧現的各種新科技,博物館從業者必須有前瞻性的思考,積極應對挑戰,主動學習和應用各種新技術,用科技和創造推動各項工作,才能把握博物館發展的歷史機遇。
關注與博物館有關的新科技
回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每個時代都有著推動其發展的驅動因素。在農耕時代,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直接推動著人類從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器和鐵器時代。工業時代的動力技術讓人類從蒸汽機時代發展到內燃機和電力驅動時代。在當今的信息時代,藉助著計算機、集成電路、光纖通訊、互聯網和物聯網的興起,信息技術正在成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向著智能化、數字化和網路化方向快速邁進。博物館行業也不例外,日益成熟的創新科技通過信息資料的共享和互動交流,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更好的個性化服務,同時使博物館各相關業務活動的開展更加高效、快捷、便利。這一切不僅給博物館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新的載體,拓展了博物館的形態,也改變了博物館的管理水平和展示手段,同時帶來了很多思想觀念的轉變。
新科技對博物館帶來的變革性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數字化已經成為博物館行業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並為博物館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觀眾可以看到更廣闊的空間,可以穿越歷史與未來。數字化所提供的共享平台使博物館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實現資源整合,提供了一個世界範圍的合作機會。博物館展覽已經從傳統的陳列模式邁向互動式和沉浸式的數字化方向。通過觸摸界面或運動檢測系統等與觀眾互動,讓娛樂體驗更精彩,達到趣味性與科技性的完美結合。
與移動應用和增強現實的融合帶來更具交互性、沉浸式和個性化的用戶體驗,通過模擬各種聲光色電信號來還原真實或者虛擬的世界,超越時空製造出逼真的具有代入感的場景,擺脫了以往的嚴肅沉悶氛圍,增強了文物觀賞的全面性、互動性和吸引力,通過精彩紛呈的展示方式進行展品內涵的解讀和文化信息的傳播,呈現出更為立體真實的效果,豐富了呈現的手段,增強了創意方式。
同時,在互聯網的平台上,觀眾和遊客可以放鬆身心,互相交流,形成社區,形成圈子,形成各種關聯,將單一被動的參觀過程變成在體驗參觀中學習、思考、互動、分享和共進的新型傳播學習模式。
博物館近期需要關注自帶設備
收藏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在藏品管理方面,各種物聯網技術可以從文物入庫開始,對登錄、保管、流動、點交、展出等各項流程進行智能化監管,利用實時定位與識別、出入庫感知清點、智能化日常巡查等手段,降低藏品在管理風險點上的主要安全問題。
無損檢測技術可以針對文物的保存狀況及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全面量化分析,使文物在損壞發生之前提前掌握其各項特徵,持續採集傳輸相關信息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評估,並以三維建模形式立體呈現可視化結果,展現數據的不同變化和關係,形成一套集藏品面貌、內部結構、周圍環境因素於一體的館藏文物診斷、分析、處理和評價體系,為文物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博物館近期需要關注遊戲和遊戲化
通過對觀眾的構成、需求、心理、動機等各類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從豐富館藏內容、改進展陳方式、提高參觀體驗、優化服務質量等目標需求出發,以物聯網為基礎的多種信息技術(如智能感知、識別技術和普適計算)為博物館的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的載體,提升了對觀眾的服務水平,優化了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的能力,拓展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渠道。引入遊戲模式已經成為博物館創新學習模式的重要方面,在輕鬆娛樂的氣氛中讓年輕一代感知博物館豐富的展品,獲得更多的情感、溝通和共鳴方面的體驗。
其他各種前沿的教育方式如機器人、3D列印以及基於web的三維建模被廣泛引入博物館教育活動之中。創客空間作為解決實踐難題、開展創意工作的有效方法,方便更多愛好者參與博物館創意活動。社交分享技術方便觀眾隨時隨地用手機或電腦分享精美展品和參觀體驗,結識興趣相同者。精細化定位講解服務、觀眾信息收集和處理技術可以與參觀者隨時隨地保持長久的聯繫。
國外有的博物館超過一半的參觀者來自網路,這些情況正在重新定義博物館的觀眾,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誰才是博物館真正的觀眾?」以及「應該如何定義博物館的參觀空間?」另外,社交媒體平台和網站是否有可能影響實體性的博物館體驗,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博物館中期(2-3年)需要關注創客空間
世界上90%的數據都產生於最近這兩年,導致了計算機硬體、軟體和網路信息交流技術成倍的增長。國外很多博物館已經開始通過數據分析去推動博物館的營銷增長和參觀者行為的追蹤。
相對於以往博物館簡單通過活動出席人數和參與度調查,對參觀者的行為進行分析,這些方法的效果顯然有極大的不同,可以深入了解到人們的活動經歷和參觀體驗。博物館業可以參考零售行業的一些成功經驗,採取更多的數字策略,應用新的數據分析技術,從人們進入博物館那一刻開始,讓精細化的數字信息識別和收集系統記錄參觀者的行為特點和遊覽興趣,使博物館更加精準地了解觀眾的興趣和需求,提高博物館各項服務的效率。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科技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博物館的管理運營和安全保衛等工作都因數字網路科技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網上預約訂票系統、館內OA辦公系統、身份證自動識別門禁系統等不斷需要創新科技的支持和更新。通過科技與服務的結合,可以建立集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文物本體監測、文物及資產管理、人員行為管理、觀眾導覽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應用系統,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的智能化管理。
基於博物館數據採集、具有模型分析功能的可視化數字中心可用於博物館數據管理、可視化操作。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評估及預警平台可用於博物館大小環境的監測管理,查看博物館整體環境溫濕度分布情況。不可移動文物綜合管理與服務平台針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信息資源管理,可用於文物管理部門對不可移動文物的監管和跨部門管理,在數據感知和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形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系統化工作方式,為文博事業的發展創造更新的價值。
博物館中期(2-3年)需要關注基於位置的服務
提高博物館人的數字素養
隨著互聯網、移動設備以及其他技術在博物館行業的普遍應用,對文化素養的理解已經從傳統的讀寫能力擴展到對數字化工具的掌握。
目前有關部門還沒有明確提出這一問題,對於數字素養的概念也沒有形成共識。美國圖書館學會將數字素養定義為「使用信息通訊技術去發現、理解、評估、創造、溝通數字信息的能力,一項需要認知技能和專業技術技能的綜合能力」。
歐洲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對數字素養的描述有些寬泛抽象,「使個體能夠在數字社會裡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那些能力」,也可以理解為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的發展。
對博物館行業來說,數字素養應該是指博物館從業者的信息判斷、收集、批判、處理、生成及傳遞的能力,尤其是運用數字工具實現各種教育目的的能力以及批判性評估網路資源的能力等。博物館人作為信息的吸收者和傳遞者,其數字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博物館教育的效果,數字化素養日漸成為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職業新要求,提高新技術應用能力成為提高博物館宣傳水平和觀眾體驗的基礎。
博物館管理者要樹立數字素養的理念,博物館作為一個「可以自學的學校」,應該更加重視信息獲取的過程而非簡單傳遞信息。傳統博物館滿足於知識灌輸,滿足於把知識講深講透,講解水平容易停留在靜態發展的水平空間。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博物館與觀眾在教育中角色發生了轉變。如果缺乏信息科學的基本知識,不能使用現代的科技手段,肯定無法提高展覽水平,也很難有效地傳播知識或者與觀眾交流互動。
博物館長期(4-5年)需要關注自然用戶界面
博物館管理者應具有現代化的理念,掌握現代化的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通過網路與博物館內部工作人員以及觀眾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員工的信息意識。只有把科學的工作方法、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先進的信息理念貫徹到博物館各項工作之中,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果。
最後,博物館應該創造各種良好的數字環境,拓寬數字素養的應用時空,提供更加豐富的數字培訓計劃,使各種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適應現代博物館發展的要求,最終實現博物館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克服對新科技的恐懼
雖然數字化信息化已經成為博物館進入全新階段的標誌,但一部分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對於新科技持懷疑和抗拒的態度。這種思維模式在當前的浮躁社會環境中還是很普遍的。
即使在科技很發達的歐美國家,也有相當的人對難以置信的科技變化與更新感到不自在,有少數人甚至「極端抗拒」。據說46%的英國人,50%的德國人,55%的法國人和55%的美國人對新科技持恐懼排斥的態度(即害怕並拒絕新科技進入日常生活領域)。「科技恐懼症」未來或將成為主要的心理問題。這種恐懼症也不僅僅針對中老年人,其趨勢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即使都是在富技術的環境中長大的,因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更新換代不停加速,如果不抓緊學習,也會被拋在後面。
所以在網路社會和數字化生存時代,不管是晚輩,還是長輩,即使在接受和適應新事物的能力上有所差別,都面臨著不進則退的挑戰。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博物館從業者應該始終把學習作為一個永恆的主題,才能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
博物館長期(4-5年)需要關注物聯網技術
警惕對新科技的過分迷信
另外也有一些人一旦出現思維的轉換,又開始對科技過分迷信和依賴。博物館既要關注新科技對挖掘文化遺產和文化反思的積極作用,也要有冷靜的思考來審視與看待新科技對於博物館的作用。
如有些技術可能本身就不適合在博物館應用;有些技術雖然不錯,但在特定場合有可能對觀眾認知功能產生干擾;「在線生活」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應忽視,如果應用不當,確實有可能衝擊觀眾現場的感情共鳴和深度體驗。一些互動性展覽可以改變觀眾的參與方式,但如果安排得不合理,某些方面就可能被忽視。可以採用新的模擬技術,結合觀眾認知解讀分析,再通過時空的重新分配,真正達到提高觀眾參觀體驗的效果,提升互動交流的品質。
其次,要重視新科技的綜合使用,未來科技最主要的亮點是深度融合,要重視各種不同技術的互補,以最自然的方式實現展品與觀眾的互動。
最後應該注意探求觀眾受到新技術影響後的行為變化,注意考慮觀眾的行為模式和操作習慣。一切技術手段的應用都是為了提升觀眾的藝術品鑒能力和文化認知水平,培養和激發人們探求知識的興趣,鼓勵觀眾從陳列的旁觀者變成展覽的參與者。
結語
博物館與新科技的融合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博物館從業者應該不斷提高數字素養,努力學習各種前沿科技,不斷強化對技術手段的敏感度,提高信息獲取的綜合能力,發現和利用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才能在思想、意識、敏銳性方面有所進步,從而達到一個新的思想境界。未來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其中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使用至關重要,不可忽視。
在互聯網時代,高科技對挖掘博物館創新價值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博物館從業者必需有一個包容和開放的胸懷,站在新科技的最前沿,才能引領博物館的最新發展方向,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以及各國歷史文明交融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新科技和博物館都是包羅萬象、舉一千從的行業,每一個有志之士都應該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和發光點。新科技滲透性強,對博物館的各個層面產生衝擊,帶來了注重體驗的嶄新概念,形成了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成為實現現代展覽設計理念的最佳載體。博物館提供了一個獨特和廣闊的市場,吸引和成就著新科技領域眾多的從業者。從長遠和多角度觀望,新科技和博物館這兩個領域可以相輔相成,互相學習,相互促進。
作者:邱克(上海大學博物館兼職研究員 《博物館新科技》副主編)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博博會專題(直接點擊進入)
博博會:創意與科技的視覺盛宴
聚焦:文物保護裝備和文化遺產傳播
視覺大餐:博物館文創產品爭奇鬥豔
第七屆博博會盛大開幕
攝影師眼中的博博會
直擊博博會第一現場
「博博會」正向綜合性行業平台邁進





TAG:看展館秀創意 |
※科技×藝術:看張藝謀如何跨界?
※探訪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
※如何巧妙宣傳醫院的黑科技?
※Unity跨界新媒體藝術,看藝術與科技如何走向彼此?
※德意志博物館,世界最早的科技博物館之一
※科技革命時代,看京東物流如何打造智慧供應鏈
※如何復活一隻恐龍?上海科技館原創展亮相環球港
※貓眼視覺科技CEO華晨:任何新事物的變革都是由技術推動的
※信息化作戰勝在「科技創新力」
※植物酶提取技術,創新生物科技!
※科幻如何推動中國科技創新
※翱翔的戰鷹 科技的結晶
※【科技】能否滿血復活?黑莓又一新神秘新品現身
※當醫療遇上黑科技,13種「可怕」的技術要如何應對?
※中原飼料科技論壇聚焦養殖新技術 龍昌機械定製化戰略受關注
※青年科學家如何創業?如何將科技商業化?
※神秘的太極圖的智慧與現代科技
※矽谷大佬齊聚白宮科技峰會,特朗普對科技界的「示好」誰會買賬?
※又一黑科技!中國新武器將顛覆戰爭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