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作者:wenbo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晉中之行,意外中的震撼非介休后土廟莫屬,而祆神樓早已讀過不少資料也算是名副其實。我萬萬沒有想到竟有一組這樣宏大神奇的建築如此只為少數人所知,而建築裝飾和琉璃工藝也足以寫進藝術史,建築的精巧構思也在古建築之中有一席之地。我真是不知道山西究竟還藏著多少這樣的神奇!


后土廟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實際上是對后土廟和三清觀兩組主要建築群及其它一些配祀祠廟的統稱。現在修復開放的是明代格局更改後,三清觀與后土廟形成的南北中軸線部分,座北向南,為五進建築格局。后土大殿是我目前所知的山西早期建築中規格等級最高者之一,滿覆黃色琉璃瓦,這在山西十分罕見。大殿右側有高大的帶垛口的圍牆,雖為後建,但與宋代國家級寺廟規制相符。后土大殿東側有土地廟、關帝廟、火神廟等祠廟,各帶戲台,並列連成一片;因為鐘樓往前又是帶垛口高牆,可見后土廟與三清觀古代應該是各成一體,而且其他祠廟都各成一體,成為一片都屬道教但各自獨立的廟宇。


說起介休后土廟就讓人聯想到那些巧奪天工的琉璃製品;后土廟包括了從明代正德年間到清代道光年間的琉璃製品,被譽為「三晉琉璃藝術博物館」,一點沒有過譽。說起后土廟的琉璃,就不得不提到陶瓷史上的介休窯。介休窯創燒於宋初,延續至清代,早期以燒白瓷為主,後代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等品種。介休窯雖然不以生產琉璃、法華瓷器聞名於世,但在位於城內著名的后土廟保存了很多明清時期的琉璃和法華文物,這必然與介休窯有極大關係。


法華又稱琺華,是在琉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法華與琉璃在外觀上的差別主要是色彩,法華以紫或孔雀綠為主,點綴以黃、白、孔雀藍的花紋,更能突出多彩的藝術效果。后土廟現有殿宇琉璃屋頂、屋脊、影壁等多處建築構件乃至殿中祭器如香爐與燭台等,或為琉璃或為法華製成,不僅製作精美而且多為明清之物,式樣、品類都很齊全。釉色也是登峰造極,紫如水晶、綠如翡翠、藍似寶石,琳琅滿目、流光溢彩、精彩非凡。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后土廟第一道建築為三清觀影壁,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清道光十五年重新燒造。整座影壁以方石作基座,水磨磚砌成,頂部壁心及四角均是精美的琉璃製品。壁心所描繪的是「麒麟鬧八寶」,影壁的正脊是一道裝飾精美的龍鳳大花脊,中間是仙山樓閣並間以牡丹、蓮花點綴掩映,璀璨奪目。未進廟門即已讓人對琉璃工藝水平之高嘆服不已。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影壁壁心麒麟的周圍從左到右依次環繞著吊錢、元寶、雙菱、海螺、珊瑚、如意、雙圈、犀角杯八樣稀世珍寶;麒麟頭部飾有太陽和雲彩,象徵光明和永恆、吉祥。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山門竟然稱為天王殿,而且近幾年重塑了四大天王,不覺好生奇怪。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真正該認真的是天王殿頂的琉璃製品,與大殿琉璃脊飾一同為后土廟琉璃中的巔峰之作。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天王殿之後為護法殿,硬山頂,屋頂只有較為素樸,與天王殿的富貴華麗相比,顯得比較凝重沉穩,當體現了建造者的匠心。屋頂吻獸為建廟時原物。護法殿內正中懸掛金字大匾上書「道教開天」,是明朝崇禎年間吏部員外郎董直愚巡遊此廟後時所提。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護法殿內的護法神塑像是道教神話中為三清護法的馬、趙、溫、周四大元帥,這些塑像都是近年補塑,據說是從當年被毀壞的基礎上整理修復的。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護法殿之後為全廟最大一處院落,中間一組龐大複雜而構思精巧的建築由三清樓、獻亭、東西配殿、鐘鼓樓和其後的戲台組成。這組建築可謂玲瓏透剔、匠心獨具,讓人讚歎古代山西建築師的高超設計水平。三清樓是一座重樓合體建築,一層為三清殿,前為獻亭。三清樓頂部呈十字形三重檐,平面呈凸字形;整組建築中歇山、重檐歇山、十字歇山、卷棚歇山和懸山等各種屋頂造型結合在一起,再配以黃、綠、藍三彩琉璃燒造的華美琉璃飾件,組成了神奇、雄渾的屋頂奇觀,遠觀之尤為壯麗。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樓前獻亭採用卷棚歇山頂,鐘鼓二樓採用單檐十字歇山頂。東西配殿曾經陳列著一千多尊精美的長列懸塑,分三層排列並揖向三清殿方向,表現道教眾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情景,可惜現在已經不在了。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三清樓亦稱獻樓,是崇樓合體建築的巔峰之作,與后土廟東方不遠的祆神樓遙相呼應,蔚為壯觀。這是三清樓樓頂與獻亭頂。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三清殿中的三清、四御、二侯及金童玉女彩塑,均是明正德年間重修大殿時所置。按說后土皇地祗是四御重要成員,這裡的四御卻是四位男神。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后土廟的道教彩塑之全在目前全國首屈一指,塑像神態各異、氣韻生動、栩栩如生,為明代塑像之上乘。但現在1000多尊彩塑幾乎全部不見了,只剩下三清殿這完整一組和東西配殿接近房子頂部的幾個巴掌大小的彩塑小人。1993年,彩塑因潮鹼而鹼化剝落,山西省文物局決定讓這千尊塑像「搬搬家」,從原來的彩塑架子上移下來進行暫時的保護。然而落架時部分彩塑即被損壞,如今只有800多尊一尺多高的彩塑被放躺在倉庫里。落架橫躺在庫房裡十多年,有的已經面目全非,有的也已開始黃土落地。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三清樓後為戲台,與樓連為一體。戲台兩邊是八字影壁,既對戲樓起裝飾作用,同時也有一種收攏視覺的作用,影壁和戲台包括左右鐘鼓樓渾然一體,整座戲樓看起來更加高大氣派。一座建築從四面看都不相同,可謂構思巧妙。據《重修獻樓碑記》記載,三清樓與戲台這組建築是明朝正德年間重修時設計的。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這是八字影壁上的琉璃麒麟飾件,為明代作品,左側相較右側剝落較為嚴重。整體氣韻比照壁上的清代麒麟更勝一籌,更為立體和生動。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八字影壁側面與其後的屋頂,渾厚莊重、氣質典雅,檐上檐下滿布琉璃飾件,都已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不少已經剝落殘缺了。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影壁側面博風板上的琉璃作品:老鼠拖葡萄,生動有趣!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登上鼓樓,往前俯瞰后土廟前半部分。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后土廟大殿為五間重檐歇山頂、左右各帶三間懸山造垛殿的十一間大殿,殿頂滿覆純黃色琉璃瓦與裝飾,規格之高在山西極為罕見。大殿極為高大,而築基極為廣闊,莊重而高貴。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大殿頂上的琉璃飾也是琉璃製造中的巔峰之作,古樸華麗,不過已有殘損。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鼓樓上看大殿。大殿大匾藍底金字,小篆體題字:厚德載物,看形式應該是後代所加。大殿廊內門上有原配匾額,大字題為「先天無聖后,后土皇地祗」,表明了這位女神地位之無上崇高,也延續了中國人自上古以來對「皇天后土」或說「天地」的崇拜。



后土廟道教彩塑之全世所罕見 為明代塑像之上乘



大廟外邊看大殿,更顯雄渾氣派、氣勢非凡!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天天談 的精彩文章:

送仙橋眾神仙鬧元宵 距青羊宮不到400米

TAG:道教天天談 |

您可能感興趣

北京海淀大慧寺,明代彩塑天神
雙林寺彩塑:中華傳統雕塑的瑰寶
中國雕塑史上的絕唱: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
穿越時空之美的宋代彩塑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之稱的山西寺院彩塑
大同善化寺彩塑:雄渾時代的面孔
老照片中的北京大慧寺彩塑
長治觀音堂彩塑:神靈的殿堂
佛教藝術: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彩塑:態濃意遠淑且真
大慧寺彩塑:老祖宗的寫實能力,堪比歐洲歪果仁
深藏於大慧寺里難得一見的精美彩塑
晉祠宋代彩塑侍女造像
赫達鏡頭下的北京大慧寺彩塑
山西培養彩塑藝術人才
敦煌早期彩塑的犍陀羅影響
泥彩塑傳人雙彥:對繼承人來者不拒
魅藍新機海外亮相,多彩塑料機身,配置略「復古」!
幼兒園手工之廢物利用:七彩塑料瓶吊飾,裝飾每一個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