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 風中的稻草,搖擺於幻滅的革命
法國記者德穆蘭在巴士底獄被攻陷後,撰寫《自由法國》,明確要求成立共和國,極大地推動了公眾輿論。德穆蘭與丹東都曾支持羅伯斯庇爾,但在1794年初,他們都認識到雅各賓派恐怖政策的危害。作為「溫和派」,他們終被羅伯斯庇爾處死。圖為斷頭台上的德穆蘭。
羅伯斯庇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首腦之一。雅各賓派專政下的共和國方案無法滿足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被中上層拋棄。熱月政變後,1794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被送上了斷頭台。
《一個更安全的地方》
作者:希拉里·曼特爾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6年6月
談法國大革命不說德穆蘭、丹東、羅伯斯庇爾,就如飲茶時水沒燒沸就澆了下去,茶還是那個茶,革命還是那場革命,但總有一口酣濃的味道沒被泡出來,讓人覺得有些索然。
所以,兩屆布克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在她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本歷史小說中,很聰明地選擇了法國大革命三傑來當主角。此三人身上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友情、愛情、醜聞、仇恨、陰謀、宿命……任意抽提出幾個要素,都足以吸引一般讀者的眼睛。
但若對此書抱以法國大革命版《權力的遊戲》的期待,我們這種世俗的肥皂劇愛好者就會失望了。
一葉纖草的搖擺指向革命巨變
通常而言,以情節為主的傳統小說模式最易討好讀者,最能給人酣暢淋漓的閱讀快感,可曼特爾卻完全摒棄了這種模式。
全書大部分地方採用了大光圈、小景深的特寫鏡頭表現方式,以人物和對話為絕對中心,背景則被一應虛化。攻佔巴士底獄、瓦倫出逃、審判和處死路易十六、斐揚派和雅各賓派之斗、吉倫特派的覆亡等重大歷史事件,都沒得到直接的描寫,成了三個火槍手後面模糊的幕布。一段段悲慘、混亂、喧囂、充滿血色的歲月,被如拉家常一般地順帶過去。在這些換成其他任何作者都會大書特寫的地方,為何曼特爾反倒如此吝嗇筆墨?此外,情節與情節之間缺少銜接,鏡頭一幀與一幀之間破碎而斷裂;登場人物紛繁雜亂又無註解,加上場景總是突然變換,長篇大段的主角獨白頻頻出現,所以許多次要人物就只能以支離破碎的面孔出現在讀者眼前。
也許因為這是曼特爾第一本歷史小說的緣故,她想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寫作體系和風格——以犧牲連貫舒緩的情節美感為代價。可我們能因為曼特爾在她的處女作中拒絕(或是不懂)討好讀者,就武斷地合上這本書嗎?不能。
此書可用書中一句頗有詩意的話來形容:「風中的稻草——大事發生的細微徵兆。」 以一葉纖草的搖擺表現強風的吹向,以一絲細線的震顫指向天地的巨變,這就是筆者眼裡曼特爾在此書中所採用的術。她就像一種捕獵蜘蛛,在書中各處埋下暗線,織成一張細密的網,再把所有細絲收攏一處,靜等獵物上鉤。否則我們會很難理解,寫出了如《狼廳》、《提堂》等精彩之作的曼特爾,怎會如此執著地糾纏在瑣碎的小事和談話上?這些細碎就是纏住讀者手指的蛛絲,要人停下翻頁的動作,細細整理背後的故事。
激起血雨腥風的三段人生
三個在巴黎激起一番血雨腥風的年輕人出身不同,性格迥異。
德穆蘭出生於殷實的律師家庭,父親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樣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可惜命運不會安排德穆蘭走上這麼一條平庸但也算安穩無憂的道路。十歲去神學院讀書意外結巴之後,他靠優秀的成績向父親證明自己,卻又害怕真得到父親的認可後,自己會變成他希望自己成為的那類人。所以我們才能理解,為何在當上掌璽秘書之後,德穆蘭第一反應就是給父親寫信炫耀,轉念卻又害怕父親會懷疑自己是如何得到這樣一份恩寵的。「自豪?他不會感到自豪。他只會感到懷疑、痛苦。」渴望擺脫父親的束縛、並為自己的口吃感到自卑的德穆蘭,在書中就像一個任性的孩子一樣,一切世俗的束縛、義務和規則,他統統不接受。革命於他而言如一場刺激的生死遊戲,「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一種甜美的毒液」,鮮血對他來說「就像牛奶和蜂蜜一樣」,七月就是他的樂園。
「公牛」丹東家境普通,童年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從小就勇猛好鬥,在一次和牛搏鬥時差點送命,從此上嘴唇裡面嵌入了一根紫褐色的刺。在書的前半部分,丹東過著普通人按部就班的生活:進修道院、當文員、來巴黎做律師、結婚生子……他不同於心志堅定、如苦行僧一樣的羅伯斯庇爾,也不像擅長製造轟動和醜聞的德穆蘭,三人中的他看上去最像普通人。可他其實是一頭不得饜足的惡狼,虎視眈眈地躲在大革命後面,耐心等著一塊屬於自己的獵物。丹東和德穆蘭初遇時大談規則,因為那時遵守規則於他是必須的、有利的;當一切都被打破之後,他在暴亂中迅速抓住輪到自己制定規則的機會。而當丹東意識到匕首已經橫在脖子上時,當他在夜裡無數次被夢魘纏醒、只能裝作睡著的樣子、毫無希望地在床上一直躺到天亮時,丹東開始有了放棄一切、回家種田的想法,可最後他才意識到:「這是一場虛幻,我一直在對路易絲撒謊:一旦進去,永不出來。」
羅伯斯庇爾是私生子,兒時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拋下一家老小、遠走他鄉。之後,他仰賴外公和兩個姑姑生活。作為家中長子,他還要扛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拋去複雜的革命理念不談,羅伯斯庇爾只是個希冀得到一絲溫暖的可憐人罷了。他敏感、執拗,看似冷漠、拒人千里之外,其實心底極度渴望親情和友情的慰藉。孩提時候的他,會為妹妹失手掐死自己的鴿子而難過;在路易大帝中學遇到德穆蘭,說過「我有卡米爾這個最親密的朋友」;當他在最後被德穆蘭徹底欺騙,還發現他表現如平時、完全不像自己這般糾結和在意之後,臉色慘白、渾身發抖的羅伯斯庇爾,把那隻他悉心守護了好多年、有著「一雙游進他眼裡的黑黝黝的雙眸」的鴿子給掐死了。
革命這匹烈馬奔向幻滅烈焰
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最考驗人性的鬥爭。在黑夜和白晝相交織的晨昏,一切善惡都被放大數百倍後展現在人前,善得淋漓,惡得赤裸。隱伏在人心幽暗深處的慾望,如蛇一般窸窸窣窣地爬出濕冷的洞穴,閃著誘惑的尾巴、吐著有毒的芯子。
誰也躲不過誘惑,誰也談不上無辜。最後化身為暴君的,往往是當初的理想主義者。
德穆蘭在攻佔巴士底獄那天,率先喊出「拿起武器」的口號,那時他是甘心為共和而死的。哪怕是「骯髒的愛國者」丹東,也曾對自由有過最真摯的期待。羅伯斯庇爾更不消多說,他溫和、清廉、無私、不喜與人爭辯,被稱為議會中的「不可腐蝕之人」。然而本就在焚屍的腐臭氣味中建起來的共和國,它的每一部分都已經腐爛了。那就讓大家一起承擔,一起走向共同的死亡吧!
他們三人就像希臘神話里駕著太陽神車的法厄同,為了信仰或其他目的,不管不顧地登上了大革命這艘太陽神車。馬車在絕頂的天穹、無際的大地之間如流星一般賓士,衝破拂曉沉沉的霧霾,眼前是一個廣闊、自由、任其大施拳腳的世界。可是他們誰都沒有能力駕馭住革命這匹烈馬,眼睜睜看著它漫無邊際地在空中亂跑,最後世界變成一片火海,他們也殞命在熊熊烈焰之中。
羅伯斯庇爾曾說:「革命是為了把我們帶進上帝想要我們擁有的那個社會,為了使我們獲得公正和平等,使我們達到人性的完美和充實。」在這位盧梭的信徒心中,也許這就是他幻想的一個更安全的地方。可惜,曾經的夢想終消亡於鮮血之中!
曼特爾在序言中說,小說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相互合作的努力。誠然,此書並不適合沒有大革命背景知識的讀者閱讀,書中還有許多人名、地名的錯譯,例如西哀士被翻成「塞耶斯」、巴伊被翻成「白力」、戰神廣場被翻成「三月田廣場」。但拋開缺點不論,此書依然是值得推薦的。
我們想從書中讀到什麼呢?也許作者沒能描繪出我們以為可以看到的勾心鬥角和激情澎湃。但如果我們和她一起合作,仔細觀察那根纖草的倒向,能否解讀到每場革命中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人性呢?
□李筱希(譯有《十年流亡記》)
※明十三陵中「未露面」地宮將不發掘
※嚴耕望 純粹而堅強的知識人
※等到大海空蕩蕩,一切為時已晚
※在中國,我們這樣懷念加繆的信念
※中文版《戰馬》返京,衝擊200場
TAG:新京報網 |
※中國革命的熔爐
※捕蠅草與法國大革命
※法國的共和之路——法國大革命的奇葩背景
※法國大革命為什麼叫做大革命為何說爆發非偶然
※作為農業源流的自然農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節選
※反思法國大革命
※革命風暴中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大衛
※最斯文的革命,莫過於俄國革命了
※中國軍隊的標誌,革命的偉大傳承!
※中國古代皇帝最荒淫無恥的性革命創意
※悲歌一曲從天落——法國大革命的財政原因
※美國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干革命与被革“命”: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
※揭秘中國古代皇帝最荒淫無恥的三大性革命創意
※美國「拆像運動」是反對階級壓迫的大眾民主革命
※聶震寧:中國式的學習革命
※卡斯特羅:傳奇的革命經歷,宏大的革命理想
※中國的禮樂風景之一:歷史上最大的奇蹟是革命
※紀念辛亥革命:「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