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唐推向滅亡深淵的黃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比黃巢早幾百年的東晉權臣桓溫,曾說過一句名言:大丈夫倘若不能流芳百世,也要拼它個遺臭萬年!說歸說,桓溫沒能流芳百世,也沒能遺臭萬年。而黃巢,卻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竟然把兩者都做到了。
作為打破了晚唐死氣沉沉的黑暗平衡,開啟了五代血腥亂世的關鍵人物,黃巢在其死後的評價,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再到低的過程,就如同一條拋物線。
傳統古史中對黃巢的評價,口徑是比較統一的,「巢賊」、「巨寇」、「盜匪」 、「亹茸微人,萑蒲賤類」等等大同小異的貶義詞,就是他們授予黃巢的頭銜。不過,這似乎主要是官方意見,遠未一統天下,民間還是存在不同看法。如元末明初的老憤青施耐庵,就借宋江之口,寫出了部份體制外人士對黃巢所建業績的羨慕與憧憬:他時若逐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體制內的公開咒罵,與體制外的暗地羨慕,黃巢的形象,就在這兩者的並存中,渡過了千年。
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風氣為之巨變,新的政治需要,使得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不一定貨真價實,而且不包括真正成功了的農民起義)突然變成了史學新寵,被捧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唯一動力」!黃巢的形象也隨之扶搖直上,變成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偉大領袖」,「堅定的革命家」,「天補平均」等漂亮口號被濃墨重彩地加上了重點符號,彷彿這就是他們起兵反唐的全部動機,光輝正確得無以附加。
又是幾十年過去,隨著意識形態狂熱的逐漸淡化,人們對歷史的研究總體漸趨理性,但在局部也有所偏差,例如對黃巢、李自成等「農民起義領袖」的評價,矯枉常常過正。
現今一些朋友似乎認為:只要離老教科書宣揚的東西越遠,就顯得自己越有見識!他們將各種史料中,提到過的黃巢軍隊暴行,全部不加甄別地一一羅列出來,個別的地方甚至還要添磚加瓦(例如將長安被毀的責任全推給黃巢、「計算」出他的軍隊在陳州吃掉三十萬人等),然後得出了帶有時尚恐怖元素的新結論:黃巢是個無惡不做的「變態殺人狂」,是個曠古少有的「超級食人魔」。
今天的愛好歷史的朋友們都已經看清楚,位於拋物線頂端的黃巢形象,是經過了歷史美容院整容後的結果,但似乎沒有意識到,在拋物線兩端低點的黃巢,同樣不是他的真容。
我曾設想過,假如黃巢最終沒有失敗,而是讓大齊王朝一統天下(當然了,以他的能力和當時的條件,實際上不可能),那麼他得到的評價,將會與現在恰恰相反,成為一條「U」形線。
在《二十四史》中會增加一部《齊史》,上面一開篇會用造神的筆調吹捧之:太祖神文聖武孝皇帝,諱巢,性仁厚,深沉有大略……(被鐵木真濫殺的無辜,至少比黃巢多十倍,但《元史》中照樣可以稱頌這位元太祖「帝寬仁」)。
而到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根據當時形而上學的「農民起義必敗定理」,一定會用惋惜的口氣罵到: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大起義還是失敗了,它被混入農民革命隊伍的地主階級陰謀家黃巢(就黃巢的家庭出身來說,這一條如假包換,比劉邦、朱元璋夠格得多)篡奪了勝利果實,變成他建立新封建王朝的工具……(大家可以看一看當時是怎麼評價劉邦、劉秀、朱元璋的,就知道當時對農民起義,其實是部份撥高,部份抹煞)。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誰敲響亡唐喪鐘?不是黃巢,不是朱溫,而是一個小人物
※曾經輝煌無比的唐王朝走向滅亡的關鍵:不光只是黃巢起義!
※黃巢死亡之謎:英雄末路是自殺還是他殺?
※一直被吊打的黃巢起義軍,為什麼能差點滅掉大唐?
※殺人魔王黃巢:屠殺八百萬的傳說是真的嗎?
※歷代造反詩人座次表,劉邦,黃巢,朱元璋和洪秀全,到底誰是一哥?
※(驚悸故事)「鳥葬」黃巢骨灰,竟變成天下大亂的導火索,可怕!
※鹽販子黃巢:如何將三百年大唐逼至滅亡邊緣
※誰才是游擊戰的鼻祖?不是彭越,更不是黃巢
※黃巢兵敗後到底是怎樣的結局?
※當年若不是這支軍隊的出現,黃巢早就把唐朝給滅了!
※黃巢起義之後,唐王室後裔原來避難隱居到了徽州的這個地方!
※唐末,一個風水高人指點掘了黃巢的龍脈,山崩之後出現異象
※黃巢和李自成被人挖掉了祖墳,結果兩人隨後都死於非命!
※他是繼黃巢後的第二個吃人狂魔,在刑場稱自己是忠臣
※從古蜀到巴蜀,佛教造像,黃巢起義,袍哥,四川扮演怎樣的角色?
※人吃人的黃巢起義到底有多恐怖
※你以為只有唐朝的黃巢吃人么?元朝的更暴虐,讓人不寒而慄
※若黃巢當皇帝,百姓有無好日子,看看這些長兩隻腳的羊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