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來源:中國新原創-嘉陵江仵作

如果不算蒙元兩次被「神風」吹敗的遠征日本,歷史上中日戰爭有四次:唐代的白江口之戰、明代的萬曆援朝戰爭、近代的甲午戰爭和現代的抗日戰爭。

除了形勢極其複雜,且已升級為全面戰爭的抗日戰爭外,其他三場戰爭有很多共同點,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中日地緣政治的必然。

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決勝之戰都在海上。我們來看。

一、白江口之戰

時間: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

地點:白江口(今天的韓國津江入海口)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雙方統帥:劉仁軌VS安曇比羅夫 阿倍比羅夫 秦田來津

戰力對比:唐「舟百七十」對「倭船千艘」

戰鬥過程:很簡單的兩個字:火攻。

《舊唐書》就用了兩行字記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日本書紀》稍微詳細點:大唐軍將率戰船一百七十艘,陣列於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師初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堅陣而守。己申(28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天象,而相謂之曰:「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日軍將領朴市田來津當場戰死。

各種史料證明,日軍損失在2萬多人左右,唐軍損失不詳,從劉仁軌後來的封相權力鬥爭看,可能基本沒什麼損失。

戰鬥影響:被唐朝攻滅的百濟復國無望,日軍倉皇逃回,心知差距巨大,開始納貢求和,並派遣遣唐使入中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日本勢力全面被逐出朝鮮半島,並在千年之內再不敢挑釁中國。

二、露梁海戰

時間:1598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

地點:露梁海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雙方統帥:陳璘VS島津義弘

戰力對比:中朝聯軍約800艘戰船,日軍約500艘戰船

戰鬥過程:這是一場海上殲滅戰。

雙方兵力差距不大,但是武器存在代差。普遍裝備了「佛郎機」和「虎蹲炮」的明朝聯軍以小代價幾乎全殲日軍。陳璘這個怪才也在這一戰中釋放了所有的光華(大家熟知的犧牲的鄧子龍只是陳璘的部將)。當然,這一仗的背景是豐臣秀吉已經病死,日軍戰意已失,戰略意圖只是援助在路上的小西行長部突圍,最終小西行長還是帶領少部分兵力成功撤退。

戰鬥影響:日本損失了幾乎全部所謂「戰國精銳」,直接影響了奠定德川幕府時代的關原合戰戰果,從此日本再次閉關鎖國300年,直到甲午戰爭方才再打中國主意。

三、甲午海戰(黃海海戰)

這個大家比較熟悉,不想多說了,說多了心會痛~~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重點看下面:

三場戰爭的共同點都是海上決戰,且都與朝鮮有關。這不是偶然。

甲午海戰前,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其軍事水平也追上了英俄等國,歷史記載,日本在決策甲午戰爭時提出了三個預案:

A預案,如海戰獲勝,奪得制海權,陸軍則長驅直入,進攻北京;

B預案,如海戰勝負未決,則陸軍進佔平壤,海軍則維持朝鮮海峽的制海權;

C預案,若海戰失敗,則撤退朝鮮陸軍,並以海軍防守日本沿海。

所以日本人已經給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對中國的海戰勝負,直接能決定日本

下一步的行動。

C預案是日本的底線,也是他們敢於進攻中國的原因:由於已經佔據了東北亞大陸的核心地帶,中國征服日本本土的「性價比」不高,在中國沒有打滅國戰決心的情況下,日本的力量自保沒有問題。

B預案指明了日本進攻中國的唯一道路:朝鮮。從島國到強國,必須搶佔大陸根據地。陸軍的補給是不能靠海上航線的。對日本來講,最理想的是佔據東北。所以與東北接壤的朝鮮,必然成為日軍首先要佔領的地方。三次戰爭中,前兩次的勝利,都是實力佔優的中國出現了擁有戰略眼光的統帥:唐是劉仁軌,他在當時攻打平壤未果的情況下提出孤守熊津的戰略。因為平壤沒打下來,當時唐高宗都下了詔書,讓劉仁軌撤軍,劉仁軌說:「春秋大義講,我們帶兵在外,遇到可以安國定邦之事,可以自主判斷決策……如果平壤沒打下來,我這裡就撤退,百濟很快就會死灰復燃,什麼時候可以滅掉高麗?」

當時的情況是,剛剛被攻滅的百濟向倭國(此戰後才改名日本)求援,倭軍已經參戰。劉仁軌敏銳意識到如果自己撤退,把這裡留給百濟和倭國的聯軍,那麼倭國就獲得了進攻東北亞大陸,也就是唐朝的跳板,這是非常危險的。他打贏白江口之戰,也證實了其戰略眼光:壓制日本,必須禦敵於朝鮮之外,讓日本認識到海軍的巨大差距。換到甲午日方的戰略上看,就是堵死日本的A、B兩個預案。

將近1000年後的萬曆皇帝,在這個問題上和劉仁軌不約而同:「無遺邊疆之患」,堅決在朝鮮打,堅決讓日本認識到海路走不通。露梁海戰的結果一樣證明了這個皇帝的眼光。

A預案實際上是日本千餘年來的最大戰略目標。這一點發動萬曆朝鮮戰爭的豐臣秀吉最直白:「天皇應該定都北京」。日本為何要攻佔北京?因為日本是島國,自古就有生存危機,所以一直覬覦東亞大陸,稱雄世界。

白江口和露梁的戰鬥都是在朝鮮海域,而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是在朝鮮全部失掉的情況下,在中國近海打的,戰略上已經輸掉了跳板,其結果的對比也就不言而喻。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上面的粗淺分析是戰略上的,戰術層次看,白江口之戰是勝在「陣型」上,也就是唐軍的戰術理論水平遠遠高於倭軍。當時的戰鬥可以說是獅子戰羊群,倭軍戰船數量占絕對優勢,但是堅硬程度遠不如唐軍。倭軍仗著人多,陣型散亂就開始衝鋒,被某些史書稱為「海賊打法」,而劉仁軌的戰艦則擺出的是「雁翼」陣型,兩側排開,倭軍戰船衝進中央時被兩翼包抄,結果「不得迴旋」,全扎堆在一起。況且日本人當時還沒有三國演義看,不知道水上戰鬥火攻最厲害,扎堆開不動的船被唐軍一縱火,就跟中了連環計一樣跑都跑不散,結果就是「海水皆赤」,輸了個精光光。

露梁海戰,日軍則輸在武器的「代差」。這場戰鬥中,日軍的戰術理論和陣型水平已經達到了和明軍匹敵的程度,在中了陳璘的埋伏時陣型不亂,而且還在局部對中朝兩軍的旗艦實施了反包圍的「斬首行動」,鄧子龍和朝軍名將李舜臣的犧牲就是這一戰術的成功之處。但是陳璘更絕,甚至把自己當成了誘餌,以旗艦吸引日軍主力深入,外圍戰艦包圍。當然,陳璘敢於冒這樣大的危險(史載當時陳璘旗艦周圍全是日艦,日軍已經可以跳到陳璘船上攻擊),是因為他知道明軍和日軍的武器是有代差的。我們不談明代發達的造船工藝形成的船艦動力、堅硬度等結構優勢,就從遠程攻擊武器看,日軍是銃和弓矢,明軍是虎蹲炮和佛郎機。我們看看下面的圖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第一幅是銃,第二幅是佛郎機,第三幅是虎蹲炮,武器優勢對比一目了然。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佛郎機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虎蹲炮

加上帶機械動力的火箭「火龍出水」(《明朝那些事兒》里將之稱為艦對艦導彈雛形),日軍如何抵擋得住?所以陳璘的核心誘餌戰術大獲成功,露梁海戰也成了殲滅之戰。粗略估計雙方戰損比高達1:20左右。這就是武器代差的巨大作用。在現代,美國人已經在伊拉克戰爭里完美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甲午海戰里,戰術水平和武器代差,確切說都不算太大。幹掉俄國遠東艦隊的日本著名海軍戰神東鄉平八郎,和致遠艦的管帶劉步蟾是英國海軍學院的同學,定遠、致遠幾艘鐵甲艦和日軍主力艦的火力配備(是設計配備不是真實配備)相比甚至處於上風,北洋艦隊「亞洲第一」的名號也不是白給的。但是輸在哪裡?多有分析,兩個字最重要:腐敗。

中日海上決戰,勝負的最關鍵因素是它!

這就是中日戰史給我們的幾大經驗:

1、決戰一定在海上,海上戰鬥的成敗決定了日本的戰略意圖是伸還是縮。

2、朝鮮對於中國的安全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朝鮮在則中國本土無虞,朝鮮亡則中國本土危殆。我們的朝鮮半島戰略一定要以本土安全為第一需求。由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戰爭的極端必要性,和現在遏制朝鮮核能力的極端必要性。

3、海軍戰鬥的成敗三要素:戰術理論必須先進、武器至少不能有代差,最為關鍵的是,不能腐敗!重要的事說三遍,不能腐敗,不能腐敗,不能腐敗!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網友戲談軍事:人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中美再戰中必勝美
戰後的日本秘密打開後才知道,決定中越的戰爭勝負的關鍵在這
日曆 | 背部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武器曝光,只需一天便能決定中日勝負存亡!
這是曹操對劉備的最後一戰,勝負關鍵有七個方面
決定戰爭勝負2個「關鍵因素」 中國已「下足功夫」
二次大戰中的海戰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戰場
決定戰爭勝負的制勝因素都有哪些?
俄羅斯「王成」最後對話蕩氣迴腸,決定戰爭勝負的真的不是核彈頭
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便它成為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是誰?曾改變中國革命史,甚至左右了二戰勝負的天平!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兵力多寡,而是這些因素
盤點海賊王中那些未分勝負的對決!究竟孰強孰弱??!
狗的戰鬥是決定勝負,而狼是決定生死
未來的海域作戰,反航母作戰能力必將決定戰爭的最終勝負
封神世界決定大戰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神機妙算是浮雲!
爭吵中,最有勝負欲的星座
美國為什麼會贏得二戰?這個不起眼的兵種竟決定了最終戰役勝負!
海賊王曾經未分勝負的絕世戰鬥,如果生死決戰誰將成為最後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