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這麼大?

為什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這麼大?

為什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這麼大?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不愧是文壇高手,寥寥數語,就寫盡了一位歷史人物生命中最為絢爛奪目的光彩,這正是一代文豪蘇軾心目中的周瑜形象。顯然他的這種印象來自陳壽的《三國志》,還有那些為該書增色許多的裴松之注,在這部後世屢獲好評的史學著作中,周瑜基本上是作為正面形象出現的。據史書記載,周瑜不僅容貌出眾,多才多藝,風流儒雅,而且還是一位胸懷韜略、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的傑出將領,史家稱其「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就在蘇軾流連長江之畔,感慨萬千地寫下那首千古傳誦的佳作的同時,在都城杭州乃至廣大的鄉村,作為民間說書之一類的「說三分」也正在聽眾充滿期盼的目光中繪聲繪色的上演著。不過到了書會才人的筆下和說書藝人的口中,曾經風流倜儻的周郎已經被做了一次較為徹底的「易容手術」,這有稍後刊印的《三國志平話》為證,在這部充滿民間氣息的講史小說中,周郎被塑造成一位整天泡妞完玩樂、將軍國大事放在腦後的郎當公子哥。稍後上演的雜劇《隔江鬥智》依然保持了周瑜的這一負面形象。不過,千百年來廣大民眾心目中的周瑜形象並不是來自這些評話、雜劇,而是來自那部在此基礎上創作成書的一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

在作品中,這位周郎一會兒風流倜儻,從容不迫,善待老將程普,妥善地處理將帥間的矛盾,被吳主委以軍國重任;一會兒又脾氣暴躁,目光短淺,被諸葛亮三氣而死;他一會兒臨陣不亂,指揮若定,智斗蔣干,巧設苦肉計,令部下佩服不已,一會兒又出盡餿主意,玩出「失了夫人又折兵」之類的小把戲,被諸葛亮一一識破,玩於股掌間;他一會兒舉薦賢才,臨死前以魯肅替代自己,胸襟寬廣,一會兒心胸又變得極其狹窄,一心和諸葛亮過不去,必欲除之而後快,甚至在曹操大兵壓境的關鍵時刻,竟置東吳安危於不顧,想以投降曹操的方式除掉諸葛亮,幸虧魯肅的及時勸阻而未能付諸行動。在小說作品中,周瑜不同場合間的表現完全是判若兩人,從性格秉性到軍事才能,從道德操守到智力水平,轉眼間就能發生徹底的改變,如此反差極大的言行舉止發生在同一個人物身上,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僅僅用性格複雜、雙重人格之類的詞語是無法解釋清楚這一現象的。

為什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這麼大?

不過,仔細閱讀作品當可發現,這位周郎的不正常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可謂間歇性的發作。那就是在處理東吳內部事物或與曹操一方作戰時,周瑜往往是精神煥發,神勇無比,遊刃有餘,一副少年老成的英武形象。但是,一旦與劉備一方交鋒鬥智特別是面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時,周瑜立即就換了一副面孔,風采頓失,一下變得愚蠢無比,屢受挫折,成為一位結局可悲的弱智者。寬容與狹隘、睿智與愚蠢、從容與暴躁、遠謀與近視,就這樣奇怪地纏繞在同一個人物身上。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物應該說是極其少見的,即使是有,也應歸入精神不正常者的行列。如此一位精神極度不正常的人物何以能成為東吳的得力幹將,屢屢得到孫策、孫權的信任和重用,被委以軍國重任,看完作品,面對表現如此失常的周瑜,不能不對產生這一疑問。要知道,東吳就是依靠這樣的人物立國存身,成為鼎立局面中的一方,並維持了比西蜀更長的時間。顯然,在小說作品中,這位周郎出了問題。

自然,問題不在周瑜本人,而是出在小說作者身上。究其根源,乃是作者對周瑜的定位有些問題。儘管周瑜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是東吳事業的重要支柱,但在作者的安排下,他不得不為作品中另一位更為重要的核心人物——諸葛亮作陪襯服務。在小說作品中,周瑜主要是作為諸葛亮的陪襯而出現的,他如同福爾摩斯探案集中那位整天作張口結舌狀的華生,以自己的無能和愚蠢來襯托諸葛亮的高明。有了周瑜的襯托,諸葛亮的現象倒是寫得十分光彩,又是舌戰群儒,將東吳群臣一概罵倒,又是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活生生將周瑜赤壁之戰的蓋天功勛全部強走不說,還屢出毒招,最終將周瑜三氣而死。按說次重要人物為最重要人物作陪襯倒無不可,只是作者這樣淋漓盡致、毫無顧忌地寫來,諸葛亮倒是寫好了,但周瑜卻被寫得人不像人,鬼不成鬼了。顯然,諸葛亮形象塑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周瑜為代價取得的。運用陪襯手法時是否一定要將陪襯者犧牲掉,這是值得懷疑的,能否在寫好被陪襯對象的同時也兼顧陪襯者的形象,達到雙贏的藝術效果,對小說作者這樣優秀的寫作高手來講,並不算是特別苛刻的要求,因為在《三國演義》中,為諸葛亮作陪襯者除了周瑜之外,還有那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而後者在作品中的表現顯然比周瑜要正常得多。

為什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這麼大?

小說創作不同於編撰史書,並不一定要嚴格按照史實來寫,作者完全有虛構想像的權力,他有寫出人物負面性格的權力,也有將歷史人物徹底「易容」的權力,即使是將周瑜寫成丑角也無所謂,但是對其言行舉止、思想性格各個方面的描寫要和諧統一,不能相互背離,發生抵牾,但小說中周瑜形象的描寫恰恰正是犯了這個毛病。如果僅從書中和諸葛亮鬥智的這類事迹來看,心胸狹窄、脾氣暴躁的周瑜倒也寫得頗為傳神,但是一旦放在整部作品中來看,問題可就大了。因為在小說作品中,周瑜並不總是和諸葛亮同時出場的,在沒有為諸葛亮作陪襯服務的時間裡,他的形象一下又變得如此高大。如果將諸葛亮缺席時的事迹歸納到一起來看,周瑜又成了一位胸懷遠大、智勇雙全的少年英雄形象。人格再分裂,精神再有問題,也不至於反差如此巨大,大到不可理喻的程度。

為什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周瑜的差別這麼大?

繼續深究下去,這一奇特現象的產生無疑也與《三國演義》的成書方式有關。應該說,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曾存在著兩個面目迥異的周瑜形象,兩者有著民間和史家、真實和虛構、英雄和丑角的區別,形象的正反之中蘊涵著思想理念和審美情趣的差異,相互之間存在矛盾,不加選擇地都寫進一部書中,肯定會出問題,兩個人物會在書中打起架來。顯然,作者難以割捨,想兼收並蓄,既從史書中取材,又要利用民間傳說,但他沒有很好地將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並加以貼切地彌合,事實上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加之小說中周瑜又要作為陪襯人物出現,於是就出現了種種不正常的現象。不客氣地說,這也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敗筆,不能因其經典地位而刻意掩飾它。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這一現象並非《三國演義》所獨有,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其他小說作品中,看來這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其中的原由確實值得深思。不過瑕不掩瑜,儘管《三國演義》存在著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和失誤,但這並不妨礙其古代小說的經典地位。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演義》中的三大福將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酒鬼
《三國演義》中的「富二代」
《三國演義》第一儒將:趙子龍
《三國演義》中的三大經典遺言!
《三國演義》中的五大經典遺言!
羅貫中為什麼將諸葛亮作為小說《三國演義》的第一主角?
《三國演義》中的四大隱士:司馬徽上榜
用史書《三國志》戳穿小說《三國演義》的謊言!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和歷史上的形象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中的三大福將
海賊王抄襲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居然這般相像
《三國演義》——三國九大名將排行榜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五大遺言!
《三國演義》中六大妖人排行榜
毛主席為什麼痴迷《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張冠李戴」
《三國演義》中三大反覆無常的叛將!
《三國演義》中六大妖人排行榜:諸葛亮竟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