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愛德華?阿爾比(1928-2016)


美國劇作家


揭示人類生存本相

文|胡開奇


(戲劇翻譯家)


當代嚴肅戲劇大師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去世後,西方媒體都稱他為「絕望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無論「迷失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再到「絕望的一代」,愛德華·阿爾比是繼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後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是當代美國乃至世界嚴肅戲劇的旗幟。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阿爾比的戲劇作品不斷震撼著美國劇壇。從六七十年代的《動物園故事》《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芙?》《微妙的平衡》《海景》,到90年代以來的《三位高個女人》《山羊或誰是西爾維婭?》《在家在動物園》等,阿爾比生前共創作了三十餘部劇作。他曾獲得三次普利策最佳戲劇獎,兩次托尼最佳戲劇獎,三次最佳戲劇文學獎,四項終身成就獎。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1966年電影版《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當中的伊麗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頓


作為美國嚴肅戲劇的代表人物,阿爾比始終尖銳、清醒地關注著時代與社會,無畏、無情地反思和批判著社會現實與人類的生存狀態。正如他所說,「作家的責任就是擔任一種超凡的社會批判者——向人們揭示他所洞察的世界與人類的本相,並告誡道,『你們喜歡它嗎?如果不喜歡,就改變它。』」


阿爾比1928年出生於弗吉尼亞,不久被紐約州威徹斯特的富商養父母領養。長大後他違背了養父母要他成為實業家的願望,隻身來到紐約市下城格林威治村,開始了艱難拮据的藝術生涯。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青年時期的阿爾比


1958年,他的獨幕劇《動物園故事》在柏林一舉成名,震撼西方社會。這部劇作深刻表現了現代商業社會人類的異化、隔絕與孤獨,在隨後半個多世紀中成為世界公認的戲劇文學經典之作。


1962年《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芙?》震驚了紐約百老匯和整個西方世界。阿爾比用大學中一對青年夫婦夜間造訪一對中年夫婦的情景,銳利無情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人類在光鮮的表層生活之下的可怕本相。劇名來自50年代阿爾比在曼哈頓格林威治一個酒吧間大鏡子上看到的肥皂塗鴉。他覺得此語意味著:誰害怕生活的真相?於是成就了這部辛辣譏諷和刻畫美國中產知識階層生存真相的名作。《誰害怕沃爾芙?》獲1963年托尼最佳戲劇獎。

進入新世紀後,阿爾比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山羊》和《在家在動物園》。2002年,驚世駭俗地表現美國當代社會的家庭悲劇《山羊或誰是西爾維婭?》獲得托尼最佳戲劇獎等數項大獎。劇中的馬丁是一位美國社會中典型的正直體面、事業輝煌的建築師,他與深愛的妻子和兒子過著理想的幸福生活。然而當他惶恐不安地向友人袒露他難以啟齒的隱私——他與一頭山羊之間發生了無法割捨的性愛時,他四周的一切,家庭、親情、生活和事業在瞬間崩裂了。阿爾比這樣陳述,「所有的文明對其寬容度都有著專斷的規範。本劇表現了一個家庭如何被一樁無法想像的事件深深地動搖以及他們如何解決這一危機。我希望人們對於自身價值觀的合理走向予以嶄新的思考。」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2002年,紐約百老匯上演《山羊》,演員莎莉·菲爾德(SALLY FIELD)與愛德華·阿爾比

2004年,阿爾比將《動物園故事》改寫為兩幕劇《在家在動物園》。《在家》作為全劇第一幕,呈現的是一對恩愛夫婦彼得與安娜間的家庭閑聊:壁爐柴架、孩子、微波爐、貓咪、鸚鵡,彼此的睡態以及安娜的夜遊習性,兩人相互戲謔調侃地聊著死亡、情愛等等,揭示了夫婦間的心靈隔閡與情感異化。當流浪漢傑瑞在第二幕中癲狂般地獨白他生存的孤獨與隔絕時,來到公園中的彼得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妻子之間情感的扭曲與斷裂。他內心深處的憤怒、焦慮和絕望,加劇了與傑瑞為爭奪公園長椅的矛盾衝突,公園中的血腥自殺似乎是必然的結局。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在家在動物園》劇照


《在家在動物園》讓我們看到了阿爾比五十年前後寫作風格的變化,五十年前他一腔怒氣,青春激越,五十年後他沉思睿智,哲人情懷。前者憤怒,後者寧靜。無論是痛苦,是悲哀,是多愁善感,還是玩世不恭,這位天才劇作家在他一生中始終深深地關注著人類命運的跌宕和現代文明的衰亡,始終無私無畏地向世人揭示著他們生存的真相與本質。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生活的真相?



《在家在動物園》劇照


2016年9月16日,驚悉88歲的阿爾比在紐約長島蒙托克離世,我悲感交集。2004 年譯畢他托尼獎大作《山羊》之後,曾兩次邀請他來北京出席他的戲劇搬演,均未能如願。2013年,我與三輝合作出版了他的首部劇作集《山羊——阿爾比戲劇集》。今年,他的第二部劇作集也將要譯畢出版,他老人家卻悄然永別,令人感傷之至。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38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楊渡:生死這一課,我們何曾學過?
錢皮的一個世紀
馬克·呂布:在中國我最喜歡吃的是鄉愁
韓松:頭等艙迷狂症
楊敬年:盈顛白雪不知愁,一片丹心步陸遊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弗洛伊德,人類能生活得更好嗎?
生活里的福爾摩斯:教你如何快速識別人和事!
迪拜普通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也是揮金如土?
生活於阿拉斯加的哈士奇,那裡的它們不姓叫二哈!
兩隻金毛和一隻阿拉的幸福生活!真是太羨慕了!
克萊門特:在北京,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游牧生活」
薛寶釵真的愛賈寶玉嗎?為何他們婚後沒有性生活呢?
奧巴馬夫婦的愛情生活
伊莎貝爾:戰爭讓她冷酷,生活讓她悲傷
豐子愷: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
俄羅斯農村的真實生活,竟然如此的窮!
陽光薩摩耶,有你生活很美!
看看迪拜當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你會羨慕死的!
当代艺术、劳森伯格,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德國生活】舌尖上的德國:誰說只有黑暗料理,這些德國美食,你嘗過了嗎?
中國美女嫁給迪拜富豪的真實生活,就一定幸福嗎?
肌肉賭王丹·比瑟瑞恩的奢靡生活!
薩達姆的後人如今生活怎樣,艱難度日還是奢華依舊?
阿姆斯特丹人的酒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