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作者:李彥

提起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大家便滿是嘆息,嘆息過後探討其勤政尚且亡國的原因,無非是薄情寡恩、多疑自重等。可在崇禎年間竟有一位輔臣,從始至終都讓朱由檢言聽計從,即使最後戰敗而死,朱由檢也只是心痛嘆息而不忍加以責難,他便是被朱由檢視為救國希望的楊嗣昌。


一:一見如故、深受重用


楊嗣昌出身於名門之家,自幼潛心科舉,入仕後歷任杭州府學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等官職。天啟年間,楊氏父子不與黨爭也不願依附魏忠賢,便一同返鄉歸隱。等到朱由檢即位除掉閹黨以後,楊氏父子便又被重新起用。但在崇禎四年,擔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楊鶴因為安撫流賊失敗,按律當斬,楊嗣昌三次泣血上書,表示願意代父受死。朱由檢被其恩義感動,竟然破例放過其父,甚至還慰勉嗣昌盡職任事,這對君臣也自此有了直接的交集。


緣分說來很巧,朱由檢自從接觸楊嗣昌後,便一直偏袒有加,一路將其提拔升任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後來又因滿清入塞,時任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朱由檢下旨將正處於丁憂的楊嗣昌提拔為兵部尚書。楊嗣昌也感厚愛之恩,每次上書都盡陳其思,朱由檢常稱讚他有異才,常嘆「用卿恨晚」。「明季士大夫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朱由檢遇到這樣一個熟悉政務軍事,又一心無私報國的楊嗣昌,怎麼能不喜歡。

同時朱由檢殺掉魏忠賢后,重新啟用東林舊人,但此時的東林黨人卻是更加黨同伐異,朱由檢越來越感覺朝政無法掌控。此時卻適逢與自己性格觀念十分契合的楊嗣昌,他能完述已之所思、解已之所惑同時又從不參與黨爭,所以朱由檢就更加看重楊嗣昌,有意培植其在外廷制衡其他勢力。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二:主宰朝政,毀譽參半


國人常以成敗論英雄,而楊嗣昌不與黨爭又不善拉攏臣僚關係,最後兵敗而死後,朝官紛紛要求定罪,史書也對其功勞語焉不詳,導致後人常將他定位為無能誤國之輩。可事實並非如此,透過僅有的史料對其一生的描述,可以看出一個憂國憂民但被用錯位置的務實型官員。

楊嗣昌最為人們注目和爭議的兩件事分別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策略以及對清議和之舉。雖然為兩件事,但是二者前後有著極大的因果關係。


崇禎十年三月,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一職。上任之後便提出「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面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專征討」,以及對明廷未來施政的三點規劃來保障剿匪事業的順利進行。


一、攘內必先安外,主張先對清軍求和,保障邊疆穩定,設定限期一舉剿滅叛軍,休養生息、積攢實力後再與清軍對決;


一、足食然後足兵,採取因糧、溢地、事例、驛遞等四個途徑籌措軍餉,建議增兵12萬,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萬兩;


三、保民方能蕩寇,下令各州郡縣訓練兵士守衛本土。

這「四正六隅」計劃是楊嗣昌觀察農民軍屢剿不盡的形勢下,為了對付農民軍四處流動作戰而提出的張網之策。此作戰方針下達之後,各省督撫以及將領在楊嗣昌的監督下,圍剿農民軍一時讓朝堂上下看到曙光。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崇禎十一年二月,流竄於湖廣一帶的張獻忠和劉國能走投無路向官軍投降。崇禎十一年十一月,李自成落魄到僅剩十八騎逃入商洛山間。農民軍起義徹底陷入低潮,官軍剿匪之路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這一政策的制定從軍事上的角度來說是十分正確的,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但是一個較好的作戰方針,需要更好的後續措施來保障其順利執行,現實情況卻是三點規劃全部落空。

楊嗣昌起初認定熊文燦有雄才,力保其接替王家楨擔任五省總理。可熊文燦空負其名,為了按時完成剿匪任務,又採取已經被證實無效的招撫策略,將舉全國之力援助的剿匪物資拿來安撫流賊。楊嗣昌隨即要求熊文燦斬殺張獻忠,可熊文燦私下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的賄賂後竟不肯動手,而朱由檢此時也因糧餉問題想加緊結束戰事,也就同意招撫。張獻忠趁此良機恢復實力,在朝廷抽調官軍北上勤王之際,於崇禎十二年五月再次起兵,李自成隨即也率軍從商洛山中殺出,農民軍之勢再次燎燃,且愈演愈烈。


而其中最為關鍵的舉措便是對清和議,此舉在籌備階段被朝廷言官得知,引起激烈非議,一時彈劾四起。朝廷官員不顧形勢輕重,死死咬住大節不虧,朱由檢被逼無奈,只能放棄和議,這一反覆行為激起清軍的懲罰性入塞攻擊,明廷只能將剿匪到最後一步的官軍調往京師。清軍本想以此逼迫明廷議和,沒想到時任兵部尚書盧象升與楊嗣昌、高起潛等配合不周,在巨鹿力戰而死,明廷和清軍都未曾料到議和之路就此斷絕。大明雖留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樣聞名遐邇的名聲,可最終的結局仍是在農民軍和清軍的夾擊下走向覆亡。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十面之網在洪承疇、孫傳庭等調入京師後已成破網,明廷對形勢估計失誤,貿然派遣洪承疇總領八總兵十多萬明軍精銳與清軍決戰,而孫傳庭竟因辭官而被下獄三年。農民軍趁此良機死灰復燃,大明內外再度陷入干戈擾攘之中。而朝堂官員不顧前因後果,僅憑當下形勢肆意彈劾楊嗣昌。朱由檢雖然處處維護,但其已經無法在朝堂立足。楊嗣昌揣度聖意,多番請旨願督師平寇,以期立功挽回局勢,君臣於崇禎十二年九月六日在平台辭別,楊嗣昌邊哭邊拜,踏上離京不歸之路。


三:兵敗身死,性格使然


楊嗣昌到達剿匪指揮部襄陽後,於十月一日召集大誓三軍,楊本來口才就好,此時更是激昂四射,士氣大增。不久在瑪瑙山一戰擊潰張獻忠部眾,截獲其妻妾和軍師多人。但隨後張獻忠轉變策略,流竄於四川、重慶、湖北等地,而此時明朝官軍內部卻出現無法調和的矛盾。


楊嗣昌品行賢良且性情剛烈,剛出仕之時,也正是朝廷黨爭之風最烈的時候,可他從不結黨營私,能夠獨善其身。但其不知變通,猜忌多疑,御下無術且猶豫反覆。楊嗣昌本屬於軍事理論型人才,又難免有些書生意氣,不查詢實際情況,調派練兵以規則辦事,因此常錯失良機。同時不肯相信部屬,軍令出於一人,千里之外也要等待報告,手下諸將疲於奔命,逐漸對其不滿。


楊嗣昌督師出發之時為了拉攏左良玉,奏請封其為「平賊將軍」,進駐襄陽後又覺得左良玉性情驕橫不易制約,便想拉攏另一猛將賀人龍來制約左良玉,便私下上表將「平賊將軍」一職封給賀人龍。當信使出發後又覺這樣會激化其與左良玉矛盾,便再次派人追回信使。得罪左良玉在前,許諾賀人龍卻失言在後,賀人龍憤而將實情告之左良玉,此後手下幾員猛將再也不願聽其調遣。


歷經兩年剿匪大業除瑪瑙山一役,幾無奇功,楊嗣昌再也不復出征時的意氣激昂。崇禎十四年二月五日,張獻忠奇襲行營襄陽,斬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聽聞後深知此次罪責重大,剿匪已經徹底失敗,意志消沉一病不起,三月初一死於沙市。楊嗣昌死後再無一人能夠主持朝政,崇禎中期開創的大好局面再次沒落,隨後政策上又出現多番失誤,形勢急劇惡化,大明便再無機會翻身了。



他是崇禎最倚重的大臣,最終功虧一簣



楊嗣昌在朝堂之上制定政策、調度事宜時展現出過人的敏銳力,常能夠看到關鍵問題所在。張獻忠投降時料其詐降,竭力要求殺死張獻忠或者派其攻擊李自成以示忠心,後來又上疏要求洪承疇或孫傳庭必留一人壓制農民軍。但是親赴川蜀督師作戰時卻是昏招連連,剛愎自用且不能處理好部屬關係,四處奔波而將士疲憊無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楊嗣昌有匡世濟國之能,朱由檢有中興再造之心,可最終君臣死社稷,其間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最坎坷皇后:三立兩廢,見證一個王朝的滅亡與光復
呂不韋:人生就是一場賭博,看你敢不敢下注
南明擎天一柱,卻是被埋沒的抗清英雄
劉伯溫真的是朱元璋毒死的嗎?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末最有權勢的大臣,最後一個皇帝見了他都害怕
打開史書,這個人居然是崇禎一朝最無恥的大臣,坑崇禎最深的人!
漢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殺伐無數,但是他卻最害怕一大臣,這人是誰
官不是最大、權不是最重,卻是康熙最認可的宰輔大臣
她本身為大臣,可是他的功績遠超開國皇帝,最後還娶了皇太后,死後還被封為皇帝
皇帝接到一封要廢他的信,廢他的人竟是他最倚仗的大臣,他信嗎
宋徽宗有一特殊嗜好,大臣為此很難堪,最後屍體被點油燈
清朝小太監擁有一項權力,有大臣不給他們行賄,最終憤懣而死
他不怪罪大臣的不敬,在他駕崩時百姓痛哭,敵國皇帝也伏地不起,最具有魅力的皇帝
這位大臣被貶三次,眾人誇三次,最後皇帝不好意思,乾脆提為宰相
他是史上最摳門的皇帝,日子還沒大臣過的好
此人是清朝最可能當皇帝的大臣,卻從未造反,為了國家還三次自殺
權傾天下的慈禧太后最怕的人不是皇上 大臣,而是清朝最丑的公主
韋皇后有一特殊癖好,很多大臣因此喪命,但有一人卻顛覆了政權
明末最有骨氣的大臣,對皇太極不拜不跪,皇太極卻給他極高禮遇
大臣上朝手裡拿的小木板板還有這麼多功能!最後一個功能好尷尬!
史上最摳門皇帝,皇后過生日一碗打滷麵就完事,大臣們是一臉懵逼
史上最可憐的皇帝:找大臣募捐卻要不到一分錢,最後被活活窮死!
皇帝要任命一大臣為宰相,卻忘了他的名字,於是就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