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把孩子送到美國和英國,就能夠得到理想中的「好的教育」嗎?

把孩子送到美國和英國,就能夠得到理想中的「好的教育」嗎?

把孩子送到美國和英國,就能夠得到理想中的「好的教育」嗎?



文/秦春華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本文來自《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27日 15版)


和朋友一家人聚會。閑談中,朋友的妻子說,她現在特別困惑:周圍的人幾乎都把孩子送出國了,還總在問她什麼時候也把孩子送出去。無論從情感還是理智上說,她都不願意這麼做。但是如果不把孩子送出去,就只能讓他們在國內讀書,她也不願意這麼做。她問:「你說,我該怎麼辦?」


我問她:「你為什麼不想把孩子送出去?」她想了想說:「第一,我捨不得孩子。當然,為了給他提供一個好的教育和未來,做母親的也可以付出感情上的犧牲,但這種犧牲是否值得?我不確定。第二,更主要的是,我覺得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我不想讓他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卻遠在天邊,重複我小時候的經歷。」我說:「那你可以陪孩子一起過去啊,現在很多家庭不都是這麼做的嗎?」她說:「這是第三個問題。我出去沒問題,但孩子的爸爸出不去,他的事業在中國。這樣,我們這個家就散了。我不想為了孩子的教育而毀了整個家庭,那樣的結果最終對孩子也不好。況且,我出去能做什麼呢?只能帶帶孩子。最後一個問題是文化。畢竟他是中國人,這麼小就出去,我擔心他將來會找不到自己的根。」


我說:「既然送出去有這麼多問題,那就在國內讀好了。你家孩子這麼聰明,將來也許是上北大清華的料兒。」她禁不住笑了,然後很認真地說:「其實孩子將來上不上北大、清華我們並不在意。在意的是,他能不能接受一個好的教育。但國內教育的現狀我真的是不樂觀,我最擔心的是他的身體毀了,再就是價值觀和心理出問題。如果這些基本目標都達不到的話,即使上了北大清華又有什麼用呢?」

不只是他們一家在糾結。就像《小別離》所揭示的那樣,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許多家庭現在都面臨著類似的艱難抉擇。自2008年以來,低齡留學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但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理智地意識到問題的複雜性。


在一個全球化時代,一切資源都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教育也不例外。每一個家庭都在竭盡全力為孩子的教育提供最好的條件。實際上,在哪裡上學,上哪所學校,是家長和學生的個人權利,你可以評論,但無權阻攔,也阻攔不了。問題是,把孩子送到了美國和英國,就能夠得到理想中的「好的教育」嗎?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或者忽視的是,把孩子送進名校,教給他們別人所接觸不到的知識,使他們具備別人所不具備的技能,得到一個別人所得不到的學歷證書,似乎就完成了對孩子的「好的教育」。很難說這些不是教育,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確在哪裡接受教育都是一樣的,只要教育的質量足夠好。然而,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僅僅做到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知識並不一定能夠提高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學歷證書,就更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了。即使是最頂尖的大學也無法保證自己的每一位畢業生都能獲得成功,為社會作出貢獻。


教育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它不只意味著教給學生知識,也不只意味著培養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那些早早把孩子送到國外的家長,以為可以讓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殊不知那樣做也許只是滿足了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事實上也不一定——卻丟掉了至關重要的教育之本。等到孩子完成正規教育歷程,就會遇到價值觀和文化上的巨大衝突和挑戰。那時候將悔之晚矣!教育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它不只意味著教給學生知識,也不只意味著培養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知識也好,能力也好,學歷證書也好,它們都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們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自我,喚醒自己心底沉睡的精靈,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通過教育,一個人會越來越看清楚自己是誰,喜歡的事情是什麼,能夠獨立做出判斷,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從而有意願有能力去追求一種更加高遠的精神生活。做到了這些,一個人就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從容地看待生活中的種種苦厄變故,獲得心靈上的平靜。正如《大學章句》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真正的教育要能夠幫助人得「道」。就算得不了道,至少也要努力「近道」。


人還是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自己的教育,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這就必然提出了教育的民族性、本土性和文化屬性問題。正如人的身體無法忍受長期的漂泊一樣,人的心靈也要有所皈依。要想獲得「定」「靜」「安」,人必須首先明確自己在宇宙坐標中的位置。從這個坐標點出發,才可能去理解萬事萬物。歸根結底,人還是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自己的教育,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因此,對於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而言,就不能不嚴肅地回答一個問題: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該如何承擔起教育的本土責任?


首先,我們必須按照教育的本質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我們要認真比較中西教育的優點和缺點,學習優點,改掉缺點,根據實際情況一點一滴地改善我們的教育。


一般說來,好的教育具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幫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長。讓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成功和失敗,不要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想不開,儘可能過得開心一點兒;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好人,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善良,不要做壞事,做人有底線等等。二是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出路。每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都有功利性的考慮,這一點應該得到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不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出路,任何高大上的教育改革都很難得到家長的支持。現在的困難在於,在高校招生錄取單純依賴高考分數的情況下,學校很難把這兩個特徵結合起來。那些能夠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因為不能有效提高考試分數,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而那些通過大規模重複性訓練有效提高考試分數的做法又因為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得不到家長的認可。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把二者統一起來呢?為什麼那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就不能同時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出路呢?在這些問題上,政府和大學招生機構必須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這樣才能讓人們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其次,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起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教育除了解放人本身之外,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凝聚社會共識。無法凝聚社會共識的教育也不可能實現個人的解放。作為個體的家庭往往重視的是前者,但其實後者對於一個人的長遠發展來說更為重要。我們要通過教育,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中國,認識世界,建立起中國人的價值觀,讓學生在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比較中,從內心深處建立起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和信仰。


最後,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全球視野。全球化時代,任何封閉的教育都不可能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實際上,全球視野也是衡量一個人受教育程度和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所接受的教育越好,他就會表現得越自信,越成熟。這種自信和成熟來源於見識,見多才能識廣。在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克服羞怯、局促和自卑等「社交能力障礙」,在不斷適應性、參與性的學習中收穫自信、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以及對事物的洞察力。


建設這個國家需要我們自己的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人。如果建設國家的精英和棟樑全部接受的是國外教育,雖然不是不可以,但總是讓人心裡不舒服,至少說明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工作沒有做好。況且,中國的情況如此複雜,外來的和尚念不了我們自己的經,真正的經存在於我們的內心。這絕非夜郎自大,也並非盲目的民粹主義,而是在了解世界的基礎上更深刻地把握中國。


歸根到底,中國的建設終究要依賴於本土教育系統的數量和質量。這是我們的使命,無可逃避。

倡導理性閱讀,離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那點事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留學生如何培養競爭優勢?這是最誠懇的建議
比起歪果仁對付老師的作弊神器,你們簡直弱爆了!
外國小孩的塗鴉,污的讓大人看了都會臉紅……
風水輪流轉,歪果仁學中文的時代終於來了……你們也有今天!
感恩聖誕沒計劃?紐約加州「絕美飛行」團等你來戰!

TAG:美國留學那點事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式教育真的來了英國孩子足夠堅強嗎?
英國換新總統了,你說英國有啥好吃的呢?
英國夫婦到泰國麗貝島度假,沒想到看到的全是垃圾!
英國抑鬱病人到中國全好了:在這兒活著,才叫活著!
這樣的英國,你絕對想不到!
英國人的撩妹技巧,也是沒誰了!
到了英國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騙人的!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英國
英國警車一點兒也不輸迪拜的壕,但是我覺得還是咱們中國贏了
英國人這就去摻和美國大選了?自家爛攤子都沒收拾好…
我們都把第一次給了英國,英國你能給我什麼?
這個法國的「鳳姐」,竟然想嫁給英國的王子!
留在英國的新技巧,你get到了嗎?
英媒:沒了英國,美國要怎麼把手深入歐洲呢?
為英國打仗打到腿都沒有的小哥,想申請英國國籍還是被拒了……
英國皇室在英國人心中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
英國有些人想脫離的「歐盟」到底有怎樣的歷史?
在英國留學的你還好嗎……?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究竟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