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六十年前留學生的選擇

六十年前留學生的選擇


?1950年8月28日、31日,100多位中國留學生於舊金山、洛杉磯登上「威爾遜總統號」郵輪離美回國;郵輪抵達香港海域,回國勝利在望,大家在船尾合影(白天)。在塗光熾書中塗光楠標註了該照片的拍攝日期為1950年9月18日。 



撰文 | 王丹紅


責編 | 李曉明




  





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七日,是我一九四六年去美國後第一次回國,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我。周恩來總理希望我能為解決教育人才「斷層」的問題做些工作,如介紹一些海外有才學的人到中國來講學等等。




我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說中國不乏解決「斷層」問題的人才和教師,只是他們沒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師束星北先生。那時我不知道束星北老師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很想能見他一面,可是最終未能如願。



——李政道《懷念我的老師束星北》






9月18日凌晨,我國材料學家、兩院院士嚴東生教授逝世,享年98歲。微信公號《科學春秋》發表文章:《嚴東生:「出將入相」的兩院院士》(作者俞陶然)、《建國海歸的典範 我輩後生的楷模——紀念嚴東生先生》(作者高子平)



而在之前一天,9月17日,微信公號《思考者iThink》發表三聯生活周刊前總編輯李昕文章:《你不了解的楊振寧先生》。




這三篇文章均談到一個關鍵問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留美科學家在回國與否問題上的選擇。最近一年,我寫李佩先生的文章,正好在研究百年中國留學問題,我開始仔細閱讀這三篇文章。



俞陶然寫道:「1950年,在克服美國當局設置的困阻後,這位愛國青年(編者註:系指嚴東生)乘船途經香港,回到了故土。當踏上天津塘沽港碼頭時,他看到了愛妻孫璧媃和兩個孩子的身影,淚水頓時奪眶而出……高子平:「新中國建立後,懷著對國家未來的憧憬和對同胞的熱愛,他與許多留學生一樣,毅然捨棄了西洋的浮華誘惑,踏上了回家的路,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李昕寫道:「有些人喜歡把楊振寧和錢學森 、鄧稼先做比較,討論他們誰對於中國的貢獻更大。錢和鄧都是民族英雄級別的科學家,功勞自不待言,特別因為鄧稼先是楊振寧的「發小」,兩人曾有同窗之誼,在美國留學時也常在一起,然而鄧回國,楊則留美未歸,鄧後來成為中國的「兩彈元勛」,而楊卻未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中國的科學事業。這樣一比,似乎就比出了兩人的差距。而且,有些言辭偏激的網友,喜歡動不動就把事情上升到政治層面,把能不能為中國搞科研歸結於愛不愛國的問題,這觀點就未免狹隘了。」




這三篇文章在描述並評價當事人的選擇時,沒有提及時代背景和個人具體情況,20世紀40年末和50年代初,中國和國際時局激劇動蕩撲朔迷離,兩國的留學政策和留學生們的命運發生巨大變化,不可一語概之。




子曰:「鄙夫有問,必竭其兩端而告之。」今天,我們逆流而上,走進歷史驚濤駭浪的那一時段,窺豹之一斑。



艱難選擇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連續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八年抗戰取得勝利;不久後,國際上,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進入冷戰;中國國內,國共兩黨和談破裂,解放戰爭爆發,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國民黨遷往台灣;1950年,美國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席捲全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19日,中國出兵朝鮮,中美兩國從「二戰」時的重要盟友成為敵對雙方。




時局驟然變化,留美中國學生陷入困境,在個人、家庭、國家等問題上面臨痛苦的人生抉擇!




他們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遠赴海外。1943年,楊振寧在昆明考取第六屆清華大學留美庚款生;1945年8月赴美;1946年7月,受政府資助和派遣,華羅庚、曾昭掄、李政道和朱光亞等在上海乘船赴美;1948年12中旬,北京大學校長鬍適和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乘飛機離開北京後赴美;1948年12月31日,數學家陳省身攜全家乘飛機從上海赴美。




1950年3月,華羅庚、朱光亞、嚴東生等乘船回國;1956年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郭永懷攜家人回國,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犧牲;1957年9月,姚桐斌博士和夫人從英國回國,1968年6月8日,他在家中被壞人毒打致死。




歸去來兮,他們的命運因此迥異!




1957年10月,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9年9月18日,朱光亞、郭永懷、姚桐斌被國家授予(追授)為「兩彈一星功勳章」;2003年底,81歲的楊振寧回北京清華大學定居;2000年9月,89歲的陳省身回天津南開大學定居。





?1957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兩家在普林斯頓大學合影。


後排自左至右:楊振寧、楊振寧夫人杜致禮、李政道夫人秦惠君、李政道 (李政道 提供)





?
1957年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合影,自左至右:博韋(Daniel Bovet,醫學獎)、塔德(Alexander Todd,化學獎)、加繆(Albert Camus,文學獎)、楊振寧(物理學獎)、李政道(物理學獎) (李政道 提供)



留美高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的中國學者,絕大多數是在抗戰時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政府、大學、基金會、家族或家庭的資助下,經過嚴格考試選拔,留學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成為同盟國中重要成員,中美關係得以改善,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實施60年的《排華法案》的廢止,對當時的中國留學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宣布對日宣戰,中美兩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1942年11月26日到1943年6月27日,應羅斯福總統邀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美,從東部國會到西部好萊塢,發表系列演講介紹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她的努力促使了《排華法案》的廢止。




1943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法令廢止了《排華法案》,同時通過《巴格努森法案》,允許每年有105名華人的入境限額。《排華法案》由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於1882年5月6日簽署成法案,它是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種族的移民法。


 


根據王德祿、杜開昔等著《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抗戰勝利後,有多種的留學途徑可供青年學子選擇,到1947年10月,留美學生已超過千人。




1943年3月,蔣介石發表的《中國之命運》指出:戰後建設需才孔亟。5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留學教育方案——五年留學教育計劃》,並先後發布《1943年度派遣公費留學英美學生計劃大綱》和《國外留學自費生派遣辦法》等;12月,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自費留學生考試,錄取了葉篤正、王守武、侯祥麟等327人,並於1944年秋陸續赴美;同年,清華大學舉行第六屆庚款留學考試,楊振寧、吳仲華、黃茂華等32人被錄取;1944年12月,教育部舉辦英美獎學金研究生考試,李恆德、張守廉等209人被錄取;1946年,教育部同時舉行公費和自費留學考試, 公費生有王天眷、謝家麟、唐有祺等,自費生有鄧稼先、徐亦庄、謝希德、徐光憲、師昌緒、庄逢甘等。




王德祿在書中寫道:「這時,中國共產黨在考慮戰後成立聯合政府,暗中選拔資助或鼓勵一些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讓他們通過國民政府的正式通道出國留學,在這種形勢下,就形成了二戰後的留美高潮。」其中著名的地下黨留學人員包括侯祥麟、羅沛霖等。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提出原子彈製造計劃,並邀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教授吳大猷商討。吳大猷回憶說: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約十一月,由於原子彈的震撼,軍政部部長陳誠、次長兼兵工署長俞大維,思建立國防科技,乃經由曾昭掄邀筆者與華氏(華羅庚)去渝商談。筆者直陳我國科學毫無基礎,國際高級科技更非一蹴而至,我們只能由培育人才著手。此雖確是基本做法,但緩不濟急,頗使陳氏失望。後陳、俞二氏決采此議,向學校借聘筆者、曾昭掄及華羅庚三人,遴選並率領物理、化學、數學質優青年學生數人出國研習,以二年為期的。曾昭掄與王瑞駪、唐敖慶,華與孫本旺及筆者所選的李政道、朱光亞共七人,於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初由滬乘船赴美。筆者則因奉朱家驊先生命,代表中央研究院及教育部去英倫,參加英國皇家學會牛頓300周年誕辰慶祝大會,由歐繞道赴美。8人皆由軍政部支予兩年的費用,我等3人每月各400美元,學生5人則略小,信已不復記憶了。」




1946年,受燕京大學化學系主任竇維廉推薦,嚴東生獲得留美獎學金,妻子孫璧媃也獲得獎學金,但當時他們已有一女兒,兒子尚在母親腹中,權衡之後,孫璧媃留下照顧孩子和婆婆,嚴東生一人赴美留學。




1948年1月,國民政府以外匯支絀為由,宣布暫停留學考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美高潮戛然而止。這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學習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者約80%。」(《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



動蕩時刻



抗戰勝利後,國內解放戰爭爆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




連續三年的國內戰爭、通貨膨脹,使得依靠政府或家庭資助的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生活陷入困境。




為救助在美國的中國學生,1949年4月,美國國務院撥款50萬美元,10月,美國國會同意從原來準備給國民黨政府的援助資金中撥出400萬美元。1950年6月,美國國會專門通過《1950年中國地區援助法案》(China Area Aid Act of 1950),允許政府撥款600萬美元用於中國學生學者的救濟,這些資助一直持續到1955年。




在其著作《美國華裔》(The Chinese In American)一書中,華裔作家張純如(Iris Shun-Ru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記錄了這一時期中國留學生的情況:




「在美國,共產黨革命震撼了學術界,當時在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大約有5000人,他們陷於困境之中。這些中國學者,除了少數教授和學者外,絕大部——約4657人——是遍布全美各地的大學裡的學生。」




「《時代》周刊估計,超過2500多位中國學生沒有繳納學費和租房的錢。美國部分大學通過免除學費、為中國學生提供半職和貸款來為他們提供幫助,但問題的規模需要聯邦政府干涉。1949年後,美國為中國留學生安排了緊急援助,在1949-1955年間,大約耗資800萬美元幫助處於困境的學生完成在美學業。」




1988年10月,師昌緒在北京家中接受王德祿和杜開昔採訪時說:「1950年我轉入諾特丹大學念博士學位,不久,朝鮮戰爭爆發了,中國和美國發生了直接衝突,來勢很兇,美國認為中國留學生很厲害,開始控制留學生回國......當時在美國留學的5000人回不來了。美國移民局說,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如果有什麼困難,美國國務院提供生活費。當時我就領了一段時間的生活費。那些錢是當地的州政府提供的。」




美國民間也伸手援助。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1948年留學美國,1949年初春,當他衣袋內只剩七美元且尚欠一周房租時,忽然接到「華美協進社(The China House)」老同學艾國炎先生電話,告知紐約郊區一個教會團體,組織了一個「中國學生輔助會」輔助絕糧的中國留學生。




「當時我們接受輔助的中國同學共三十人,我們被招待到有空房間的『輔助會』會員家中寄宿,每家住一人或二人,食宿免費之外,我們還有入城月票,好讓我們每日返校上學;另外每人每月還有三十元的午餐費和零用錢,這些都是輔助會的會員們捐助的。」唐德剛回憶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急需科學技術人才,中國政府積極動員留學生們回國參加建設。1949年6月18日—19日,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在匹茲堡大學成立,該組織以「響應解放準備回國」為宗旨,並發行了會刊《留美科協通訊》。




1949年夏天,中共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學的中共黨員徐鳴奉召回國,向周恩來彙報在美工作,周恩來指示:「你們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在美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技術專家回來建設新中國。」12月6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12月18日,周恩來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然而,國際國內局勢的動蕩,令留學生有諸多疑慮。1989年8月,學者姚蜀平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發現了一份1950年3月4日出版的《留美學生通訊》,該通訊中提出了「留美學生12問」:




1,新中國究竟走的是哪一條路?      


2,有沒有言論集會等自由?


3,我們知識分子在中國的地位怎樣?   


4,中共會不會歧視留美學生?


5,是否我們一定要受訓之後,才有資格做事?


6,是否我們只能埋頭做事,而不能對新政權有任何批評和建議?


7,我們在這裡學的回國後還有用沒有?  


8,是否新中國只要大家窮得公平,而不重視新技能、新知識?


9,中共目前固然愛護人民,但在得勢之後會不會把人民一腳踢開?


10,它會不會像國民黨一樣漸漸腐敗起來?


11,它會不會出賣民族利益?


12,會不會走上南斯拉夫的路?




1949年底,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西部區會主席朱光亞帶著組織起草《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號召中國留學生回國。1950年2月27日,朱光亞、侯祥麟、陳秀霞等57人在信上聯合簽名,並將信寄給《留美學生通訊》。




1950年9月19日,留美科協宣告解散,此前,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和聯邦調查局將「留美科協」列為非法團體。



「梁園雖好 非久居之鄉」



1948年春,華羅庚成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正教授。夫人吳筱元帶著三個兒子來到美國,他們的大女兒華順當時在燕京大學物理系讀書,華羅庚為她辦好了在美國大學的入學手續,但她沒有到美國,她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投入於民主運動中去。




華羅庚不久也選擇回國。數學家王元在《華羅庚》書中講述了當時的情形。華羅庚寫道,「幸而黨的領導進入了我在美國的書齋,使我能較早地回到祖國懷抱。」





?20世紀40年代華羅庚全家在美國合影




在離開美國前,華羅庚將自己的決定給一些朋友談過。數學家徐賢修回憶:




「伊利諾伊大學對華羅庚非常禮遇,除聘請他外,還可以由他選擇兩位傑出青年代數學家,使伊大成為研究代數的中心,他接受了聘約,接了他的夫人和三個兒子來團聚,算是他生平第一次過恬靜的生活。不意1950年他決意要全家回大陸去,伊大千方挽留他,甚至於有『你先回去看看,你的孩子由伊大照料』的建議,但是華先生懷著一種『中國人應當站起來』的心情,舉家成行了。我與華先生是道義之交,當時只覺得『人各有志』,就不必多言了。」




1949年春,嚴東生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陶瓷學博士學位,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華羅庚在伊利諾伊大學期間,經常與左派學生在一起,在他的家裡聚會,其中就有嚴東生等,他們密切注意國內形勢與戰爭的進程。




王元在書中寫道:「華羅庚與梅貽琦感情深厚,『1949年在伊利諾州教書,梅先生在我那裡住了一個月,每天談笑,我們說了很多話。1950年我回國,在芝加哥途中,清華同學同學會給我送行。梅先生說了一句名言:大學者,不是有大廈,而是有大師之謂也!』鼓勵我,所以在我回國後,就去清華當一名普通教授。」華羅庚夫人吳筱元回憶當時情形,在回國問題上,梅貽琦表示「政治是很複雜的,留在美國可以超脫一些。」




幾乎同時,陳省身帶家人從中國來到了美國。




張奠宙和王善平的《陳省身文集》中寫道,1948年11月,正在南京的陳省身接到普林斯頓研究院院長奧本海默(J.R. Oppenheimer, 1904-1967)的電報:「如果我們可做什麼事便利你來美,請告知。」1949年1月底,陳省身攜帶家人抵達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同年夏天到芝加哥大學任數學系教授。




 「陳決定接受邀請有以下主要原因:(1)需要在美國有一個長期穩定的職位以養家室;(2)當時芝加哥大學是美國唯一的把主要目標定在『推進知識』研究而不僅是教育的大學,當時正廣招人才,雄心勃勃,到那裡可以安心搞研究,大展身手;(3)那裡的數學系有韋伊等許多朋友。」




陳省身回憶:「1950年,華羅庚決定回國服務,我那時在芝加哥,他走之前,我們相聚了好多次,談到很多,有科學問題,也有政治問題及大家如何作出決定的問題。他回國服務之心比任何人都堅持。」




1950年3月,華羅庚、朱光亞、王希季、程民德、嚴東生等幾十位留美學者,乘坐「克利夫蘭號」輪船回國,在香港期間,華羅庚在船上發表了《告留美人員的公開信》,通過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信中佳句「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在留學生中傳誦一時。





?華羅庚1950年3月16日抵達北京。這是他回國後與妻子、兒女在中南海合影





?
1938年,華羅庚全家在昆明住宅前留影(右一為華羅庚,左三為華俊東)






?華羅庚、老舍、梁思成、梅蘭芳




1930年代初,羅沛霖與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時成為好友。1989年9月1日,羅沛霖在北京家中接受王德祿採訪時說:「1947年黨組織通知我,新中國成立指日可待了,我們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人才,你在技術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黨組織決定派你出國......錢學森建議我去美國留學,並為我寫了推薦信。」1948年春天,在中共黨組織的資助下,35歲的羅沛霖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




1949年夏,38歲的錢學森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到加州,出任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領導美國太空火箭的研究。1950年,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反共思想高漲,聯邦調查局懷疑錢學森與美國共產黨有關係,7月,美國軍方取消了錢學森從事機密研究的資格,錢學森以此為理由要求回國,8月30日將錢學森關押進特米諾島監獄15天。




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時,羅沛霖幾乎每個星期六都在錢學森家度過。「他遭到美國政府迫害後,跟我商量怎麼辦,我也拿不出主意。」羅沛霖說,「那個時候美國政府不但不禁止一般中國留學生回國,還給路費,甚至遣送回國。錢學森受迫害後,我知道會牽連到我,所以我急忙離開了美國。」




1954年9月,有機化學家梁曉天自美國輾轉回國;1955年6月,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自美國回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攜家人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回國;1956年12月,物理學家汪德昭攜家人從法國歸國;





?1934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啟程乘坐美國郵船「傑克遜總統號」離國赴美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這是在船上的合影





?錢學森從美國歸國至上海與家人的合影。錢學森(右三)與其父錢均夫(右二)




根據王德祿的整理,1950年代時局多變,留學生去留之際,屢生變數。1950年初,當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時,美國政府出錢給中國留學生買船票,隨著麥卡錫主義影響日益加深,美國政府下令驅逐一部分中國留學生。這樣,在1950年代初,有近1000名中國留學生回到了中國大陸。




而在次年的10月9日,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發布法令,明確禁止中國留學生離境,並向申請歸國的學理、工、醫的中國留學生出示了司法文件。」




1953年8月7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1953年難民解救法案》(Refugee Relief Act of 1953),允許至少一部分留美中國學生從學生身份轉為永久居民。




到了1955年4月4日,美國解除了對中國留學生的禁令,凡是想回國的中國留學生都可以自由地離開美國國境,這一波回國的共有200多人。




1956年2月22日,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關於爭取尚在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回國問題的報告》,報告寫道:「根據總理關於大量爭取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今年內至少爭取1000名人回國的指示,我們認為對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留學生應採取普通爭取的方針,但重點應放在美國。」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後,中國留學生回國的熱情大大消退了,回來的只是極個別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人數,中美有兩個官方文件的估計。




1954年5月31日,華盛頓的一份文件中提到,1954年日內瓦談判第204號文件顯示:「現在我們看來,目前在美國的5400名中國學生中想回到中國大陸去的不會超過一打人。」




張純如在《桑絲》(Thread of the Silkworm) 又譯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書中寫道,1955年6月,美國國防部部長呈遞給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報告中說中,談到留學中國學者計劃回國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超過了5000人,其中只有110人擁有可能會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技術知識背景,在這110人中,已經有兩人獲得許可離開美國,包括錢學森。




1956年1月,中共中央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的一份文件《關於從資本主義國家回國留學生工作分配情況的報告》指出:「從一九四九年八月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由西方國家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多達一千五百三十六人,其中從美國回國的就有一千零四十一人。」



「來者不善 善者不來」




?1958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登周建人批判文章。曾昭掄(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




1956年,已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的華羅庚,獲知自己在清華大學時代的老師熊慶來在法國的處境,開始積極邀請他回國服務。1956年4月,周恩來總理親自致信熊慶來,歡迎他回祖國。1957年6月8日,熊慶來從法國回到北京,他的家安在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最好的特級專家樓里。




然而,世事多變。1969年2月3日,被批鬥為「資產階級反動大學閥」的熊慶來,白天還在寫「檢討」,其中有「鞠躬盡瘁」四個字,夜晚,隨著一聲喊叫,他在家裡去世了。華羅庚在八寶山見到熊慶來遺體時,失聲痛哭。




1978年,科學院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熊慶來舉行安葬儀式,華羅庚寫下「哭迪師」:「惡莫惡於除根計,痛莫痛於不敢啼......往事滾滾來,如實又依稀,往事休提起......」





?熊慶來先生(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




蔡恆勝和柳懷祖是在中關村特級專家樓里長大的第二代,蔡永勝的父親是昆蟲學家、教育家蔡邦華,柳懷祖的父親是物理化學家柳大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住進了中關村。2008年,兩人組織特樓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寫回憶文章,出版了懷念父輩的書《中關村回憶》。




「文革」中,中關村特級專家樓被認為是特權,成為重災區,中關村的福利樓上貼著大標語:「來者不善 善者不來」。




蔡恆勝寫道:「1968年10月26日夜晚,我家樓上的趙九章伯伯在飽嘗了自『文化大革命』開始以來無休無止的批鬥、折磨和屈辱後,蒙冤含恨在自己家裡默默地憤然離世,沒有任何囑託、任何遺書、甚至連隻言片語也沒有留下……」




冶金學家葉渚沛1933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50年攜全家回國,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創建化工冶金研究所並任第一任所長 ,「文革」中被「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鐵掃帚掃進「牛棚」,受辱蒙冤,1971年11月24日含恨辭世。長女葉淑珊在回憶父親的文中寫道:




「父親從牛棚出來後,他為我們——他無辜的子女開始害怕……我們幾個子女中,只有大哥上過大學,我和妹妹只上了初中,二哥才上高一就發生了『文革』。我第一次聽父親抱怨:『我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人民,我以為中國會照顧我的孩子……』」




1968年,半年內,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失去了三位留學歸來的學者。1968年10月23日,在力學所懷柔試驗基地,在造反派的批鬥中,50歲的結構力學家程世祜自盡身亡;12月5日,郭永懷在從清海試驗基地返回北京時,因飛機失事遇難,享年59歲;12月15日,流體力學家林鴻蓀漂浮在力學所懷柔試驗基地的小湖湖面上,年僅43歲。




統計資料顯示,文革期間,1950年代從美國歸來的科學家中有8人自殺;中國科學院北京地區170位高級研究人員,有131位被打倒或審查,全院迫害至死科技人員達229位。蔡恆勝寫道:「他們的遭遇都被記錄在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先生哀痛的筆下」,在《竺可楨日記》里記錄的受迫害者有:施雅風、劉東生、潘菽、童第周……




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1954年回國,他參加了 1979年9月8日中央召集當年回國的留學生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他記得方毅主持並講話:「中國學生的行動是愛國的行動,而有人把它當成賣國行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你們不要介意,大家要學習這種精神…..這段歷史是可以名垂史冊的,在留學生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2011年11月,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家范岱年在為《1950年代歸國留學科學家訪談錄》所作前言中寫道:




「讀了訪談錄,我深深地為這些科學家崇高的愛國熱情所感動,也為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慘遭遇而痛心。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應該牢記這些慘痛的教訓,加速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和法治,尊重每個人的尊嚴,不讓『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悲劇和暴行重演。這樣做,也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有利於改善和世界各國的關係。」




生命不會重來,唯願悲劇不再發生。




參考資料:


 1. 王德祿 杜開昔 訪問 《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陳省身文集》 華東出版社


 3. 江才健 著《楊振寧——規範與對稱之美》 台灣 哲遠科學教育基金會共同出版


 4. 王元 著 《華羅庚》 江西教育出版社


5. 1979年9月12日 《人民日報》 第一版:《方毅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勉勵早年歸國科學家同心同德為實現四化通往直前》


 6. 姚蜀平女士在長城所講《中國近代十次留學潮》http://56personal.jigsy.com/entries/general/%E5%A7%9A%E8%9C%80%E5%B9%B3%E5%A5%B3%E5%A3%AB%E5%9C%A8%E9%95%BF%E5%9F%8E%E6%89%80%E8%AE%B2%E3%80%8A%E4%B8%AD%E5%9B%BD%E8%BF%91%E4%BB%A3%E5%8D%81%E6%AC%A1%E7%95%99%E5%AD%A6%E6%BD%AE%E3%80%8B


 7.  人生辛苦半九十 追憶「完美大家」嚴東生  http://shanghai.xinmin.cn/msrx/2016/09/19/30438376.html


 8.  華羅庚、朱光亞歸國時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 http://xushey5716234.blog.163.com/blog/static/6734845201281104039547/he


 9. Iris Cha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  


 10. Iris Chang: Thread of the Silkworm ---Tsien Hsue-Shen, Fath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missile program.


 11. China Area Aid Act of 1950,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_U5AAAAIAAJ&pg;=RA1-PA107&lpg;=RA1-PA107&dq;=china+area+aid+act+of+1950+chinese+students+in+the+united+states&source;=bl&ots;=hD6GxqnJDP&sig;=KMXAEWyVQAk8se8AdrE3SCZmsbs&hl;=en&sa;=X&ved;=0ahUKEwj2_Pv4uqbPAhVh34MKHV_lD5wQ6AEIHzAB#v=onepage&q;=china%20area%20aid%20act%20of%201950%20chinese%20students%20in%20the%20united%20states&f;=false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流體風雲 | 資助 | 讀書影響做事 | 潘卓華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科學隊長 |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吃貨 | 盧煜明 | 王小凡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點擊「閱讀原文」,牽手科學隊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一門來自耶魯的英語寫作課,其實教的是最基本能力
CRISPR專利之爭可能取決於這位大牛的科研能力是否「普通」
一波三折湍流沉寂,知難而上林氏破謎
一波三折湍流沉寂,知難而上林氏破謎 | 流體江湖風雲(下)
海外華人專家談藥物和醫療器械產業創新 | 專訪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今年選擇懷孕,明年有望生個兒子的生肖
今天的生活狀態是由三年前的選擇決定的
人生沒有第二次選擇
今天你的選擇決定三年後你的生活
高中生選擇日本留學的優勢
八成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80年代是5%
畢業留美是最佳選擇?265萬留學生選擇學成回國!
十二星座生活中會左右為難的選擇
80%的赴美留學生都選擇了這三個州,為什麼?
年僅20就選擇嫁人生子,更上一層樓的6大女星
漫畫里出現的大學——二次元留學選擇
心澄子易學筆記:今年選擇懷孕,明年有望生個兒子的生肖
重溫七十年前舊文: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 紀念胡適去世55周年
四十年近一萬五千人選擇死在這裡,臨終關懷旅館成「天堂入口」
在美國他年薪三百萬 但選擇回國 做校長27年不領工資一生無房
女子生出雙胞男孩,卻在九十天後選擇輕生!
致考生:選擇醫學,就是選擇一輩子都是高三的生活
在中國年薪百萬的我,為什麼選擇留學,畢業後在美國一分錢不拿?
20年前,他選擇了生活。現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