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比基尼就像一面反映人們對身體認知、道德觀念和性態度變化的鏡子,它的進化史幾乎涵蓋了服裝能代表的所有深層社會學含義。


從誕生到流行


從在戛納海灘掀起曬日光浴風暴的碧姬·芭鐸,到因《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成為少男幻想的凱麗·費雪,再到一夜成名的《體育畫報》封面女郎凱特·厄普頓,這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分體式泳衣發揮著相當大的效力。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中出演莉亞公主的卡里·費什爾


「現代比基尼誕生的年份與丘吉爾第一次引用『鐵幕』是同一年。它以美國做核測試的比基尼環礁命名,估計是希望它能像氫彈一樣引爆潮流。」時尚歷史學家安伯·布查特(Amber Butchart)對《每日電訊報》說。1946年,法籍設計師路易斯·里爾德在巴黎發布了最新款的泳衣——一款由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僅用了76厘米的布料完成了設計。

泳衣的上身僅遮蓋了胸部,背部除繩帶外幾乎全部裸露,三角褲的胯部盡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而面料選擇了印有報紙內容的花紋,似乎在暗示如此大膽的設計將在世界各大報紙上佔據大量版面。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體育畫報》封面女郎凱特·厄普頓


嚴格說來,比基尼並不是里爾德的「原創」。探究史跡,西西里古羅馬遺迹的廣場上,那些馬賽克壁畫以女運動員的肖像為題,她們手持鐵餅貨啞鈴,兩片式的緊身衣只遮住了胸部和臀部,和現在比基尼十分相似。

古羅馬的設計可能是為了競技的效果,而現代比基尼則是出於客觀條件的考慮。從1910到1930年,「一戰」引發的物資匱乏導致了女性時裝的迅速演變,不僅出了尼龍這樣的新材質,也促進了服裝的工業化生產。因為政府希望生產商盡量減少紡織品的使用,導致服裝設計變得簡化。用《The Body Project》的作者瓊·雅可布·布倫伯格(Joan Jacobs Brumberg)的話來說就是「大規模掀開女性身體繁冗的遮蓋布」,露出腹部的分體泳衣也是當時的成果之一。


可最開始就算是職業模特都不敢嘗試這麼小的衣服,導致了定格在歷史記錄里的第一位比基尼女郎是一名叫米歇爾·貝爾納迪尼(Michele Bernardini)的脫衣舞女,她手上拿著的火柴盒裡塞著整套比基尼。雖然在這之後伯娜蒂妮收到了5萬封「粉絲」的來信,比基尼還是難以被主流所接受。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第一位比基尼女郎米歇爾·貝爾納迪尼展示小到能塞進火柴盒的比基尼

19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小姐大賽規定參選者不許穿著比基尼。相繼地,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和澳大利亞也都禁止了比基尼,梵蒂岡甚至認為穿比基尼是有罪的。而現在,大量的選美和秀場上,觀眾能「麻木」地觀看穿著比基尼晃來晃去的身影,都要歸功於女明星、時尚雜誌以及新風尚的興起。


維多利亞時代末期,沒有任何一位優雅的女性能容忍晒黑的膚色,因為那是工農階層的特徵,暗示從事過繁重的體力勞動。所以上層階級的女性一出門就用軟帽和陽傘來「武裝」自己,保持著蒼白的面容。旅行的興起和人們對海邊的嚮往讓日光浴曬出的古銅色成了重新定義階級的標誌。「十二月褐色」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暗示冬日裡的奢侈旅行。


時裝設計師讓·巴杜、索妮婭·德勞內等就順勢使用能襯出人們黝黑皮膚的鮮艷顏色設計出吸引眼球的泳衣。比基尼的遮蓋面積最小,當然成了曬日光浴的另一個選擇。


烏蘇拉·安德斯在《諾博士》中飾演的哈妮·萊德穿著白色比基尼從海浪中走出的那一幕,為之後的邦女郎設立了標準:濕發,古銅色皮膚,運動型的身材。電影上映後,這種分體式泳衣的銷量陡升。電影中那件「正牌」比基尼於2001年拍賣,為慈善事業貢獻了3.5萬英鎊。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007」系列電影《諾博士》中的邦女郎烏蘇拉·安德斯


1964年,美國雜誌《體育畫報》開始在每年2月定期出版《體育畫報泳裝版》泳裝專輯,此後的50多年,這本雜誌的封面幾乎都被比基尼女郎佔據。只要按日期排列就能從封面上清楚看到比基尼的樣式變遷。


比如設計師湯姆·伯根斯用給羅德與泰勒百貨商店設計的彩色、拼圖和圓點來裝飾泳裝。義大利運動裝設計師艾米里·歐普奇給它加上了絲綢元素。到了70年代,皮革、絲絨、針織面料等材質被用到了比基尼的設計中。


1992年,Cole公司看準了「豐胸」趨勢,開發出了可充氣的比基尼,那是一款胸衣內藏有微小充氣塞、可以修整身形的泳衣。1993年,運動比基尼開始流行,三角背心的款式成了主流。再之後,設計師一邊使用高科技材料一邊借鑒復古設計,重現50年代的華麗:綴有萊茵石的比基尼、綁帶式比基尼。還有用皮帶代替布料纏繞的比基尼,迷你比基尼,以及在巴西最流行的丁字褲比基尼。


游泳改變的女性著裝


1904年6月15日,聖馬克路德福音派教會在下曼哈頓的教區包了「斯洛克姆將軍號」蒸汽船進行一年一度的郊遊活動。因為當天是工作日,1000多名集會的成員大多數都是婦女和兒童,大家也都穿著禮拜服。剛駛過威廉斯堡大橋一會的工夫,船頭起火了。船長怕大火燒到岸上,決定將船擱淺在上游。


隨著火勢向船尾蔓延,船員們紛紛棄船,留下乘客自生自滅。許多人跳進了河裡,會游泳的活了下來,因為離岸邊只有不到50米的距離。可是仍有1021名乘客喪命,幾乎全都是婦女和女孩。因為在此之前,女性沒能「享受」學游泳的權利。由此開始了民權運動,學游泳是自我保護的權利,無論男女。


穿著比基尼的美女成了岸邊的風景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Vogue》率先刊登了游泳衣的推薦文章,當時的設計很保守,腰間系了皮帶的寬鬆上衣搭配了燈籠褲,腳上還得穿著類似芭蕾舞鞋的系帶拖鞋。法蘭絨材質只有一個作用,充分遮蓋住女性的身體和曲線,不過一沾水的濕重就達14公斤。


從澳大利亞來到美國的安妮特·凱勒曼(Annette Kellerman)為此驚呆了,她在後來的採訪中表示:「我沒法穿著比晾衣繩上的衣服還多的東西遊泳。」所以凱勒曼在波士頓海灘上被捕了,罪名是「不體面著裝」,事實上,她只是穿了件裸露雙腿的泳衣。


在與法官對峙時,凱勒曼反問法律規定的服裝和腳銬有什麼分別?她還把一件男士套裝改造成了滿足法律規定的泳衣——從脖子蓋到腳面,不過是更加貼身的版本。法官決定只要她保證以後都穿著這樣的衣服游泳就撤銷控訴。


隨後報紙頭條都開始為維多利亞式的女性泳衣鳴起喪鐘。1912年,游泳變成奧運會的正式項目後,泳衣的改造也開始了,女性不用完全包裹住自己的身體,上身可以露出手臂,下身則是緊身短褲。不過在沙灘上還有「泳裝警察」的存在,他們會測量女士泳衣到膝蓋的長度才能「批准」下水。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法國女演員碧姬·芭鐸和美國影星道格拉斯的緋聞讓比基尼也「沾了光」


1944年,埃絲特·威廉斯在《出水芙蓉》中的扮相吸引了很多「粉絲」的模仿。時裝店也開始銷售泳裝,隨後出現了分體泳衣,還變得越來越緊身,它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暴露著女性的身體。


1960年,美國流行歌手布萊恩·海蘭德的一首《黃色圓點花紋的比基尼》(Itsy Bitsy Teenie Weenie Yellow Polka Dot Bikini)用歌詞調侃了女孩穿著比基尼游泳前的心理鬥爭:「她是如此害怕從更衣間里走出來,她太緊張了,她害怕有人看到她。1,2,3,說說她穿的是什麼。喔!她穿的是那麼那麼那麼嬌小的黃色波點比基尼。」真想不通,這首歌怎麼能蟬聯Billboard冠軍榜一個月之久呢。可能因為美國正在經歷性解放運動,比基尼也成了「宣言」之一。


當時還誕生了Monokini,上裝只有兩條弔帶,在前胸形成一個V字,下身是束腰短褲。女士穿上它基本等於只穿了一條泳褲游泳的樣子。它是奧地利裔美國時裝設計師魯迪·根瑞克(Rudi Gernreich)的傑作。1964年,Monokini在紐約的亨利·班德爾百貨以24美元的價格賣了3000件。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1967年12月1日時裝設計師魯迪·根瑞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與其說根瑞克在做服裝設計,倒不如說他是想用這些設計嘗試動搖人對性的固有認知。他很反對類似「將人體性化」「人要為自己感到羞恥」的說法,索性把這種對性的開放思想注入到了泳裝上。Monokini的問世正趕上性解放運動的高潮,支持者們認為既然男性可以赤裸上身,女性也可以,這種設計「表達女性著裝的自由,也象徵著兩性平等」。


雖然Monokini的做法有點偏激,但33年後美國職業排球隊第一次參加世界沙灘排球錦標賽時,女選手們清一色穿著比基尼出戰的事實,恰恰說明「將人體性化」的思想逐漸消退了,人們對裸露的身體已經沒有了偏見。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歌手菲姬穿著monokini泳裝


比基尼就像一面反映人們對身體認知、道德觀念和性態度變化的鏡子,它大膽的設計把女性的身體暴露在公眾的視野,被觀賞和評價。它的進化史幾乎涵蓋了服裝能代表的所有深層社會學含義——女性時尚隨時代的變化;工業化生產對時尚的影響;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對潮流的貢獻;維多利亞式的道德體系崩塌後,在公共場景人們對性的態度;女性如何利用時尚爭取男女平等……


難怪德國文化史學家赫爾曼·施賴貝爾(Hermann Schreiber)在《羞恥心的文化史:從纏腰布到比基尼》一書中寫道:「把泳裝縮小到不能再小,在適當的風土和陽光下穿著這個最小的衣服則是幾百萬人,甚至可以說從本質上是所有人得以前進的道路。」


(本文參考了《每日電訊報》《BBC》《Design Cat-walk》的相關報道)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最美長城」

從羞恥到性感:比基尼的意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非常病人:「健康門」與美國總統大選
《解剖肥胖》,一部爭議中的紀錄片
郭曹之爭:訴的是情,殤的是錢
辯論中常見的邏輯謬誤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盤點那些奧特曼意識和人的意識分不清的人間體,你知道嗎
從感知,到意識,再到理性
你的潛意識比你以為的聰明
潛意識裡的感覺,就是你所認為的愛情嗎?
必懂:從內褲看女人的性愛潛意識
索隆搞笑的人生觀與認真的團隊意識,超鮮明的對比!
姑娘,你是無意識的情商低,還是有意識的見不得別人好?
不得不承認,打羽毛球的有些正確意識反人性
意識不到的情感焦慮,有可能毀掉你的愛情!
你的界限意識薄弱,是你挽回失敗的致命因素
詹皇談三雙:對助攻有感覺 得分和籃板常意識不到
你睡覺的姿勢暴露了你的性格和潛意識
韓寒:告別潛意識裡的怨恨
意識領域的愛因斯坦:閉關三年,得「渴膚症」,最終證悟!
比格犬,一種自我意識很強的狗狗!
我們為何總覺得自己被人「偷窺」?大腦比意識更敏感
人的意識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會感覺到有人在背後盯著你?研究顯示,大腦比意識更注意周遭
見過香奈兒的瑣么?只有權志龍滿臉鬍渣的時候才意識到他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