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為火星而生的人
埃隆·馬斯克
這家公司正在燒光馬斯克的錢,更多人將馬斯克視為抱有浮華太空計劃的富家子
「在此我們的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世界利用能源的方式」
1989年,一個叫埃隆·馬斯克的18歲南非男孩正在加拿大上大學,在一場舞會上追女孩子時他說:「我很痴迷電動車,你喜歡么?」那件趣事連同幾十件軼事一起,被載入阿希禮·萬斯所著的傳記,那本書輕鬆調侃,與44歲的企業家馬斯克同名。遠在馬斯克冒險參股投資1.65億美元、將網路銀行巨頭貝寶的資產增值到110億美元之前,他就有了高瞻遠矚,構想出一個融合了科學與科幻的世界,一個由他,本文的主人公,一手創造的、成果豐碩的真實世界。
在那之後的數十年,馬斯克建立了世界領先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汽車,在底特律擊敗了汽車業巨頭:2012年11 月,可容納七人、售價高達10萬美金的特斯拉S型轎車被《汽車潮流》雜誌評為年度汽車。與此同時,馬斯克建立、投資並經營著航空企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以下簡稱SpaceX),他所構想並擔任董事長的太陽城公司(以下簡稱SolarCity)成為「美國一流的太陽能服務公司」。
儘管處於不同的商業範疇、各自獨立經營,但三家公司多多少少都有關聯。要把特斯拉汽車銷售出去,前提是確保從充電站獲得太陽能形式的免費燃料,充電站的太陽能電池板則由SolarCity提供。同時,特斯拉汽車的時速可在不到五秒內由0升至60公里,行駛三百公里只需充一次電,其中涉及到的鋰電池技術有助於解決太陽能的一項最大障礙:因陰天、黑夜和緯度所導致的不可靠性。今年春天,特斯拉發布了一款外觀時尚、簡潔廉價的家用電池,名為「能量牆」(以下簡稱Powerwall),可以儲存太陽能,在太陽電池板無法產能時發揮作用。「在此我們的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世界利用能源的方式,」馬斯克在Powerwall的發布會上闡述,「這個目標將促成整個世界能源基礎的徹底型轉型。」(彭博新聞社的報道中提到另一種協同效應:Powerwall電池顏色將與「特斯拉S型汽車的顏色相配」。)
更具意義的聯繫在於:馬斯克一邊致力於推動人們遠離化石燃料,預言向電動車和太陽能轉型可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的最壞影響,一邊在用一種讓人更渴望、更夢幻式的東西防範上述預期的風險。一旦那些地球解決方案效果不佳,文明受到損害,馬斯克將率領SpaceX公司在火星上建立人類聚居地。正如其網站所解釋的:
成立SpaceX的初衷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人類將加大探索太空的力度,從根本上而言,這比安於現狀更加激動人心。為了使這一切成為可能,今天,SpaceX正在積極研發新技術,以實現讓人類生活於火星的終極目標。
「對我來說,關鍵是,」2013年馬斯克告訴《衛報》記者,
要研發將大量人員和貨物運到火星的技術……不是迫在眉睫,因為人類的末日還遠著呢,我不認為末日就要到了。但我確實認為人類免不了要遭受一些災難。這有點類似於買車險或人壽保險,不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明天會死,而是因為人生無常。
需要明確的是,馬斯克設想的並不是火星上一塊僅能容納幾百人的聚居地,而是類似加利福尼亞州霍桑市那種規模的家園,這座工業城市在洛杉磯郡外圍,人口8萬多,是SpaceX總部所在地。
在世紀之交埃隆·馬斯克拿出十多億美元投資太空探索之前,美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已基本限於停滯。馬斯克記得到美國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網站查找它的火星計劃時,什麼都沒發現,他還以為自己找錯了地方。當他意識到地方沒有錯、只是政府不可能投資這樣的項目時,他決定親自出馬。十年後,即2012年,他告訴《連線》雜誌的克里斯·安德森:
我最初的瘋狂想法是帶動全民意願。我將它命名為火星綠洲任務(Mars Oasis missions)。當時的想法是先把一座小型溫室發送到火星表面,裝滿脫水營養凝膠,在著陸後吸收水分。接著就坐等從火星拍到綠色植物和紅色背景的漂亮圖片,它將是我們所知道的火星上的第一批生命,也是離地球最遠的生命。這需要大筆的資金,還要做大量的工程研究,弄清在火星上維持那個小溫室、養活那些植物需要什麼準備。如果我負擔得起,我想這是一筆值得的支出,並不期望任何經濟回報。
應該注意的是,馬斯克在建造火箭方面毫無經驗,所有的太空探索知識都來自書籍和訓練手冊。萬斯津津樂道地詳細描述了馬斯克如何把不可能變為現實,即完全從零開始建造一隻火箭,其水準可媲美NASA。「我是一個億萬富翁,打算開展一項太空計劃,」萬斯在報告中記錄了他嚮應邀同去莫斯科的人說的話,後者將說服俄羅斯人賣給他一枚洲際導彈火箭,他計劃將其用作運載工具。當此事無果時——馬斯克認為俄羅斯人不過是想從他的十億多資產中多分幾杯羹——他盤算了下,覺得自己造火箭更划得來,可以低成本、低軌道,專用於定期把衛星送入太空。他告訴新成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以下簡稱SpaceX)的第一批員工,最終目標是發展成「西南太空航天公司」。
作為一間私營公司,SpaceX可以精簡編製,避免過多的繁文縟節,以及像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政府承包商一樣過度開支。這既體現了一家矽谷創業公司的精神——干中學,連軸轉——也像那些創業公司一樣,得益於日新月異的計算能力。軟體開發商會竭盡所能為公司設計和建造航空電子設備,而火箭的零部件則儘可能由購買的現成零件組裝而成。但是,若供應商發貨不夠快,或者提供的產品達不到馬斯克的標準,他就會宣布SpaceX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質量製造出相同產品。於是,由於馬斯克總能成功地找到最優秀的年輕工程師和程序員,而且對他們要求嚴苛,馬斯克要的東西總能做出來。不久之後,內部研發變成SpaceX不可割捨的部分,這對於一家私營企業維持低成本、以確保太空項目正常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馬斯克2002年宣布建立公司時設定的時間表卻行不通——第一個火箭的發射拖後了15個月,火星探險延遲了七年。事實上,SpaceX花費了四年多的時間,也就是在2006年3月才把第一支火箭送上天,而且,發射不到半分鐘就落地墜毀。為了走得更遠,SpaceX團隊不得不設計、生產和組裝火箭的引擎、機身,並研發推動整個操作流程的航空電子軟體。他們還受命在馬紹爾群島偏僻的誇賈林環礁上建造一座發射台和控制塔。
第一隻火箭失敗後,他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分析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建造一艘新的宇宙飛船,並把它發射升空。
儘管這一次飛船比上一次飛得時間久一些,但還是掉到了地球上。
這家公司正在燒光馬斯克的錢,容錯率在縮小,與此同時,馬斯克臭名遠揚,更多人將其視為抱有浮華太空計劃的富家子。最終在2008年,即馬斯克宣布銀河設想六年後、預言它將成為現實四年半之後,SpaceX的「獵鷹」1號成為首個由私人建造併到達宇宙軌道的火箭。據萬斯說,投入的人力資源成本至少等同於從馬斯克口袋裡掏出來的資金數量。(有人估算為一億美元):
當中有些人在島上待了幾年,歷經了人類歷史上一項超現實工程實踐的全過程。
他們一直要與親人分隔兩地,忍受著高溫的折磨,被放逐到小小的放射台——有時甚至沒有足夠的食物——只為了等待發射窗口開啟,以及解決隨後發生的飛行中途失敗問題。一旦發射成功,再多的痛、再多的苦難和恐懼都會被遺忘。
也許吧。可能是這樣。或許並非如此。這些篇章所描述的埃隆·馬斯克是一個抱負遠大、雄心勃勃、極其富有的形象,同時又冷酷無情。
「我們當中許多人為他不辭辛勞工作數年,卻像垃圾一樣被扔在路邊,」一名曾在馬斯克公司工作的員工告訴阿希利·萬斯說,「明擺著的,為他工作的人就像彈藥:目標明確,用完即棄。」
萬斯舉了瑪麗·貝斯·布朗的例子。瑪麗是馬斯克的長期私人助理,也是SpaceX第一批僱員之一。她為馬斯克安排會議日程,挑選搭配衣服,維護公共關係,處理衝突,指定行政決策,必要時每天工作20個小時。而當瑪麗提出加薪時卻被解僱了:
(當瑪麗·貝思布朗要求加薪時)馬斯克說,布朗應當休假幾周,他會承擔起她那份工作,並估量一下工作難度。當布朗休假回來時,馬斯克告知她不用上班了……
對馬斯克最忠誠的員工得到了這種下場。他們要對他忠心耿耿,但不會因此受到褒獎。大家普遍擔心被馬斯克當眾訓斥,或受到更多責難。「在電子郵件犯了語法錯誤的營銷員要被解僱,」萬斯寫到,「近期有人回憶說,還有那些做事不『出類拔萃』的員工也被解僱了。」於是有些員工「都沒有親眼目睹過自己孩子的降生。馬斯克給大家發了一封郵件寫道:『別找借口。我失望至極。你們需要搞清楚孰重孰輕。我們是在改變世界,我們是在改變歷史,你們要麼全力以赴,要麼辭職離開。』」
馬斯克的極不理性和性情乖張,以及快速掌握複雜課題的超常能力,使其成為某些網友談論不休的笑柄,他們認為馬斯克一準是個外星來客。(難怪他如此痴迷於征服火星!) 事實上,馬斯克具有自戀狂的所有典型特質——狂妄自大、汲汲於名、缺乏同情心、自信聰明過人、自詡為拯救文明的彌賽亞。我不由得想起了史蒂夫·喬布斯,儘管與馬斯克的雄心壯志相比,喬布斯的理想抱負欠缺想像力,然而如今,超級豪富、超級自以為是的美國矽谷CEO史蒂夫·喬布斯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好像毫無人情味的行為表現理應是科技報道一部分。沒有的話,故事就無法令人血脈賁張。如果傳記的主人公不是一個超級怪咖,那麼,此書的震撼魅力恐將損失過半吧?
毋庸置疑,馬斯克的實業公司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斯拉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展現了遠程電動車的可行性,連同太陽城公司不斷擴大的太陽能電網,突然之間,不用降低現有生存標準的後碳未來似乎觸手可及。無需化石燃料即可維持相對高檔的生活方式也許貌似浮誇,但迄今為止,這套心理把戲已經讓環保主義者困惑不解,並使得創造無化石燃料世界的說法聽上去引人入勝且耳熟能詳,不會令人本能地望而卻步。
儘管到目前為止特斯拉汽車只能被少數富人購買,作為一款概念車,其影響力已超越購買量,不僅因為它們已被消費者與汽車業廣泛認可,更在於它們激勵著其它汽車製造商開始轉向電動車。2014年,除了特斯拉Model S之外,還有12輛電動汽車已投放市場,2015年是14輛,其中一輛是在克羅埃西亞構思設計的。如果這些公司中的任何一家企業可以製造出消費者買得起的、可遠距離行駛的電動汽車,那麼在不遠的將來,電動汽車會成為新的標準,內燃機連同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馬斯克承諾這種汽車將在兩年內問世。
與此類似,馬斯克的能量牆是另一個概念驗證產物。它也許不會改變電能的產生方式,至少不會在擁有現存基礎設施的發達國家做到這一點,但確實可以使撤銷電網變得更可行、更便宜。在發展中國家,它有能力提供電能,而不需要財政支持,並避免了因建設燃煤發電機或巨大大壩而帶來的健康成本。現在,馬斯克在內達華建起一座大型工廠來生產電池,但供不應求。這是個好信號,不僅對馬斯克而言。鑒於它為可再生資源轉型提供了機會,消費者正在接受它。
這就是市場本來的運作方式。去年馬斯克徹底轉變,將特斯拉的所有汽車專利對外開放,所有人可「善加」利用,目的在於鼓勵更多人為電動車的發展而努力。但是,即使他並未直接邀請對手加入競爭,其他的製造商也會跟隨馬斯克的腳步。在馬斯克啟動能量牆不久後,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宣布上馬自己的牆壁式電池組,這並非巧合,2009年戴姆勒購買了特斯拉10%的股份,特斯拉已經為賓士A系列汽車裝備了電池組,並同意為戴姆勒Smart汽車提供能量。
SpaceX是第一家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私人公司,並且計劃在2017年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此舉觸動了航空業巨頭空中巴士公司,後者將研發類似於SpaceX系統、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目前正在測試,以便使宇宙飛船更像飛機。(2014年SpaceX的獵鷹運載火箭能夠在水上著陸,而且,差不多能引導火箭停靠在發射台。然而在6月28日,獵鷹9號火箭遭受了重大挫折,帶著4300磅貨物前往國際空間站時,升空不到三分鐘就發生爆炸並解體。這是獵鷹9號19次飛行中的首次失敗。)
馬斯克的首創精神不僅在工業界得到了回應。SpaceX成立兩年後,喬治·布希總統針對載人空間探索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空間探索願景》。三年後,NASA局長米歇爾·格里芬建議航天局可以在30年內啟動一個火星任務。(僅僅數周前,六位NASA科學家離開了位於夏威夷島莫納羅亞山一側的圓頂住所,他們在這座36英尺高的隔離建築中生活了八個月,以模擬人類在火星的生活狀態。)作為此前的競爭者,馬斯克說,他會在2026年前把人們送上火星。這場比賽正在進行。
但是火星殖民者們該如何與地球上的朋友和親屬保持聯繫?馬斯克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他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申請許可,對衛星傳送的互聯網服務進行測試,他說,「想在太空重建互聯網路。」該系統將由4000 個環繞地球低軌道運行的小衛星組成,在漫遊太空時提供傳輸服務。即使衛星網路之前已被嘗試過了,但馬斯克認為,他的系統依靠的是SpaceX自行研發的火箭,相對便宜,而且使用的是小衛星,也許真的可行。谷歌和富達顯然也是這麼想的。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為了支持馬斯克的衛星互聯網計劃,兩家公司最近為SpaceX投資了10億美金。
雖然SpaceX的4000 顆環繞衛星有可能把互聯網傳遞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為萬維網賦予全新的意義,但馬斯克對這套系統的興趣還不僅於此。「火星也將需要一個全球性的通信系統,」今年一月在華盛頓雷德蒙市舉辦的一場公開活動上,他對一群有望被聘用的工程師們說,「我們在發展基於地球的通訊上做了大量工作,這些同樣可以影響到火星,這跟聽起來一樣瘋狂。」
說到瘋狂,接下來要提到超迴路列車(以下簡稱Hyperloop),即一項超級高速交通項目(平均時速超過700英里,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只需半小時),乘客坐在流線型運輸器里,通過某種類似氣動輸送管的系統穿梭。馬斯克將它描述為「協和式超音速飛機、鐵軌和桌上氣旋冰球的結合體」。在加州交通廳公布修建子彈頭列車的計劃以後,作為回應,他開始設想「第五種交通方式」,因為據他估算,子彈頭列車將會是全球造價最高、行駛速度最慢的高速列車。馬斯克的創意是,
在流線型車廂前端安裝一台電動空壓機,不斷將高氣壓從運輸器的前端傳送到尾部。這就像在注射器頭部安上一台抽氣泵,主動緩解壓力。
馬斯克說,因為忙於建造火箭和電動汽車,他將介紹這項技術的論文《Hyperloop一號》對外公開,希望其他人接手開發。
確實有人接過了開發的重任,至少有兩家組織正在行動。企業名稱有些相像,一家叫超迴路科技公司,另一家叫超迴路運輸科技公司。前者得到一批矽谷的明星風險投資者支持,後者通過眾籌融資獲得資金,兩家都在舊金山開張了,也都在大力開展超迴路列車的研發工作。近幾個月,馬斯克重拾Hyperloop項目,承諾在SpaceX附近建造一段測試軌道,還宣布舉行競賽,學生和獨立工程團隊都可以參加,鼓勵人們競相設計並建造Hyperloop系統流線型載客車廂的原型。明年夏季,作品將投入測試。到目前為止,這場大賽已經吸引700多名參賽者。
馬斯克的批評者——而且為數不少——很快指出,他只是在利用現有技術,而不是創造發明新技術。在特斯拉成立以前,已經有了電動汽車,在SpaceX誕生以前人類已經讓火箭升天,太陽能電池板也比SolarCity出現得早,甚至氣動輸送管也早有歷史記錄,好壞暫且不論。這些都是事實,但他們的指責忽略了一個重點:埃隆·馬斯克到底在做什麼。如今大家動不動就把「矽谷」和「顛覆性創新」這種詞掛在嘴邊,可馬斯克是把顛覆體現在自己的每個創業項目里。他的商業計劃具有顛覆性,並且切實可行。只有極為自負的人才會同時涉足航空業、汽車業和公用事業,馬斯克這樣做了,他的舉動帶來了劇變。十年後,那些批評人士還會毫不留情地抨擊這個有志探索火星的人嗎?
翻譯:斯眉翻譯協作群來源:譯言網
TAG:裸泳投融 |
※馬斯克火星「殖民」計劃:我們有生之年能到達火星?
※馬斯克的火星夢,創建百萬人口的火星帝國有多難?
※馬斯克:地球生物將會滅絕 人類需移民火星
※神馬神科技讓馬斯克去火星?
※馬斯克:8年後人類將啟動飛往火星旅程
※馬斯克8年後送人去火星,還要建城市
※馬斯克的火星之旅靠譜不?
※永遠不安於現狀的「火星人」馬斯克
※伊隆马斯克发表殖民火星计划的细节,这是行星专家的看法
※聖鬥士星矢,反派巨蟹座迪斯馬斯克也有為愛而戰的時候
※埃隆·馬斯克年表:最接近鋼鐵俠的男人
※人人都愛馬斯克:讓我帶你們征服火星!
※馬斯克:為火星移民飛船徵集名稱
※埃隆·馬斯克:不止會造特斯拉,還要帶你上火星!
※馬斯克的「超屌火箭」:北京半套房子的錢就買火星的永居權,你去嗎
※馬斯克的火星計劃竟有大漏洞?火星生活有患癌風險
※馬斯克:為把人類送上火星 必須建立一個基地
※鋼鐵俠馬斯克VS超人貝佐斯,互聯網思維下的航天夢!
※去火星還得9年,馬斯克在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