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民時評:激烈的科學「對撞」,勝過圈子內部的「竊竊私語」

人民時評:激烈的科學「對撞」,勝過圈子內部的「竊竊私語」

科學家圍繞某些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公開「對撞」,不僅有助於減少重大科技決策的盲目性,而且有利於培育健康的科學文化、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人民時評:激烈的科學「對撞」,勝過圈子內部的「竊竊私語」


連日來,科學家們就「中國目前是否適宜建大型對撞機」的辯論,使一個原本在專業圈子內部「竊竊私語」的問題,成為引人關注的公共話題。

其實,自2012年以來,中國物理學界內部就圍繞一個可能耗資超千億人民幣的大科學裝置——超級對撞機,產生了激烈辯論。近日,業內人士就中國建設超級對撞機是否會超過預算、是否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是否會擠占其他領域的研究經費、能否實現其科學目標等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也讓大型對撞機成為熱詞。


中國該不該上馬超級對撞機是個非常專業的科學問題,目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達成共識尚需時日。但筆者認為,科學家們圍繞某些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公開辯論、激烈「對撞」的做法有其積極意義,值得倡導。


首先,這種「對撞」有助於減少重大科技決策的盲目性。回顧我國的科技發展史,既有「兩彈一星」「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大飛機」等許多成功的案例,也不乏沒那麼成功的決策。一些決策之所以令人遺憾,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上馬之初缺乏充分論證。「不確定性」是科學研究特別是前沿基礎研究的最大特徵,那些耗資巨大、研究前景難言明朗的重大科技項目,上馬之初尤其需要充分聽取業內專家正反雙方的深入論證,否則可能重蹈國外一些大科學工程半途而廢或無果而終的覆轍。

其次,這種「對撞」有助於培育健康的科學文化。科技體制、經費投入、科研人才和科學文化是一個國家科學繁榮、技術發達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快馬加鞭、改革新政不斷出台,經費投入逐年遞增、科研儀器日新月異,青年才俊不斷湧現、隊伍日益壯大,急需補鈣的當屬健康的科學文化。在科學文化之中,最為缺乏的,恐怕就是知無不言、充分探討的科學氛圍了。由於「人情面子」等原因,一些科學家在科學話題面前選擇了「沉默是金」。其結果,要麼是偽專家大行其道、「大嘴巴」忽悠公眾,要麼就是本不該上馬的項目匆忙開工、不該結題的項目矇混過關。只有公平公開、活躍活潑的百家爭鳴,才能迎來科技事業的百花齊放。


再次,這種「對撞」有助於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只有6.20%,落後於科技發達國家。公眾科學素質不高不僅拖了科技創新的後腿,還使「吃茄子就能包治百病」「吃碘鹽就能防治核輻射」等謬論大行其道。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必須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觀點「對撞」是普及公眾科學知識、培養公眾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正如有媒體所評論的那樣,一個月前,中國99.99%的人可能對大型對撞機還一無所知;但一個月後,它卻逐漸演變為一個公共話題。經過專家們的辯論,公眾就對大型對撞機的作用、發展歷史等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其效果遠勝過場面宏大的「我說你聽」。


值得稱道的是,在這場圍繞大型對撞機該不該上馬的「對撞」中,討論雙方都以理服人、就事論事,既沒有以勢壓人,更沒有辱罵約架。希望科技界這樣的「對撞」更多些,不管是重大科技決策,還是「有的能重複、有的不能重複」的實驗結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觀察 的精彩文章:

機器人「小靈」邀少兒參加全國科普科幻原創大賽
地球到底會變得有多熱
波蘭開挖「納粹黃金列車」,傳聞中的寶藏或現天日
「小鎮文學」升溫:80後90後這樣寫鄉愁
除了防病毒,智能衣服還能幹什麼

TAG:上海觀察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時評:「墨子號」刷爆朋友圈是科學之幸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讀懂品牌消長背後的觀念之變
新華時評:科學問題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
轉載,風青楊時評:以色謀權的女貪官是如何「上位」的?
葉克飛:荷蘭大選,一樁被時評人刻意誇大的事件
太和時評 | 美國總統「很差錢兒」
時評:走出理性崇拜的執境
時評:讓博物館成為壯美的文化景觀
新華國際時評:不要偏離發展中印關係的共識
人民時評:別給菜市場貼上「非首都」標籤
手游與動畫好比水和油!小野憲史的遊戲時評分析兩者關係
刀哥時評:虛妄之阿三
時評家達日汗:端午遺俗與國民精神
原創時評:比戲耍盲人更難容忍的是「捂著眼睛說瞎話」
關於中國畫的藝術時評,畫不在大小,有品則靈
原創時評:「共享睡眠艙」關鍵要讓人睡的安心
新華時評:充滿活力的中美投資「雙行道」
新華國際時評:日本「地獄島」的罪惡必須揭開
東升時評:意識和無意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