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的「書法」發展

中國的「書法」發展

中國的「書法」發展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國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此後,漢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展,至今已有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簡到繁。

中國的「書法」發展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中國的「書法」發展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現在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範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範化書體。

唐代楷書步入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稱為歐體、顏體、柳體,成為後人學習,臨摹的範式。

中國的「書法」發展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顏真卿、蘇軾、文徵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中國的「書法」發展

草書:

為了便捷書寫,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了草書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草書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魏晉以來,草書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都是草書大家。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書法發展的10大規律
書法國展的水準
中國書法之最
「書法的章法—談《中國書法章法研究》的再版
中國傳統書法術語
王智斌書法藝術展將在中國國家畫院亮相
元代書法——中國書法史九
梁實秋說中國書法的獨特
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報》《中國書法》雜誌金秋雅集 暨讀者、專家、媒體見面會」在京舉行
丑書,中國書法的腐敗!
中國書法 各體書法口訣集錦
極簡《中國書法史》中
明代書法——中國書法史十
《中國書法報》《中國書法》雜誌金秋雅集 暨讀者、專家、媒體見面會在京舉行
從書法看中國文化精神
墨舞初心·中國書法大廈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開幕式議程
中國書法之草書五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