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差點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塊石頭,再重一點就沒有孔子了

差點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塊石頭,再重一點就沒有孔子了

中國人好像對石頭特別崇拜,看看旅遊的人就知道了,只要看見有一塊不一樣的石頭,肯定會上去合影。


在歷史上,同樣不乏關於石頭的故事,最早的女媧補天,就是用的石頭;後來秦始皇刻的傳國玉璽,也是石頭(玉石也是石);孫悟空更是直接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這些石頭,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差點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塊石頭,再重一點就沒有孔子了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塊更重要的石頭被大家忽略了,如果這塊石頭再重那麼一點點,那今天的我們就不是我們了,中國2500年的所有歷史和文化也都將重寫。


要說這塊石頭,還得從孔子的老爸開始說起。


孔子的老爸名叫叔梁紇(音同「合」),是魯國著名的虎將,力大無窮,史載他「身長十尺」,有多高呢?東周時期一尺合現在的23.1厘米,也就是說,孔子的老爸足足有2.31米,比姚明還高!


差點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塊石頭,再重一點就沒有孔子了



公元前563年4月,晉悼公為了明確自己的霸主身份,就聯合魯襄公、宋公、衛侯等13個國家的國君,一起討伐楚國。大軍出發前,晉國大將荀偃、士匄(音同「蓋」)認為,討伐楚國前,應該先把他的小弟逼陽國幹掉。


逼陽國?好吧,我也承認這個國家的名確實很有特點。其實說起來,逼陽國的國君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祝融的後裔,領地在今天的山東棗莊一帶。當時,逼陽國是楚國的小弟,對楚國唯命是從,如果聯合國軍貿然攻打楚國,逼陽國肯定會在後面搗亂,所以必須先把逼陽國給處理掉。


於是,13國聯軍浩浩蕩蕩地殺奔逼陽國。但沒想到的是,這個小小的彈丸小國戰鬥力卻驚人的強悍,面對13國聯軍一點也不害怕,死死地守住城池,讓聯軍屢屢無功而返。

荀偃、士匄見久攻不下,再這麼耗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就商量說,逼陽國被圍困這麼多天,城裡肯定缺少糧草,我們不妨裝作運送糧草,引誘他們出來,再趁機攻進去。


這個任務交給了魯國的軍隊。



差點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塊石頭,再重一點就沒有孔子了



這天,魯國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糧草經過逼陽國,故意招搖過市。逼陽國的國君一看,心想正好城裡沒有糧草了,何不把它們劫過來?於是,逼陽君下令,打開城門,出去搶糧草!

這正中聯軍的下懷,秦堇父立即率領魯國軍隊向城內發起進攻,其中就包括孔子的老爸叔梁紇。


但是人家逼陽君也不傻,名字都這麼牛逼閃閃,人還能傻嗎?等魯國軍隊剛進去一半的時候,逼陽君立馬下令放下閘門,只要閘門一放下來,先進去的魯國軍隊肯定得全軍覆沒。


叔梁紇一看不好,要是閘門真的放了下來,那這次的行動就徹底失敗了,不行,絕不能讓閘門放下來!於是,叔梁紇果斷地衝過去,用肩膀死死地扛住了正在下墜的閘門!



差點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塊石頭,再重一點就沒有孔子了


要知道,城池的閘門可是用巨石打造的,重逾千斤,那玩意兒壓下來,不把你壓成肉泥才怪!但好在叔梁紇力大無窮,拼盡全身力氣才勉強撐住了,要是這塊巨石再重那麼一點點,叔梁紇能不能撐得住還真不好說!


正是叔梁紇的力舉千斤,才讓進了城的魯國軍隊順利跑了出來,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


請注意,叔梁紇這個時候還沒有認識孔子的老媽,直到12年後,才生下了孔子,從此開啟了儒家治世的兩千年歷史。


因此,當叔梁紇做出那個決定的時候,真是太驚險了!要是那塊巨石再重一點,或許就不會有孔老夫子了,今天的我們也就不再是我們這個樣子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客棧 的精彩文章:

她是唯一一位正國級女性,卻甘願一生站在丈夫的背後
對毛主席最忠心的開國大將,一生耿直,一生天真
給中國捐款最多的華裔富豪,對中國夢的解釋發人深省

TAG:歷史客棧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把神劍救了一個國家,竟與秦始皇陵有關,差點改變了歷史
一座小城,一塊石頭,改寫了世界歷史
這是一枚神奇的石頭,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這個蒙古大汗死的太憋屈
咸豐皇帝做錯了三件事後果很嚴重,中國一百年的歷史因此改變
一個並沒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隨手一指,竟然也改變了歷史
小孩一泡尿改變了歷史,他的銅像價值連城
這隻小蚊子不簡單:它一口就改變了大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專情的一位皇帝,一生只娶一個老婆,也只有一個孩子
改變中國歷史,甚至影響了世界,竟是這個不起眼的物件
中國古代若這五人不死,歷史必將改變,一個比一個牛
這個被人設計下的「一夜情」,改變了中國歷史
這個城市是歷史上改名最多的,也是最邪乎的一個!
中國歷史上四大謎團,最後一個有眉目但一直不能確定
這麼一看,中國歷史還真的可以大不一樣
天下第一錘:一百多斤砸向秦始皇,若不是出了這事兒,歷史改寫了
一百年前,一個老頭去世,卻留下一把武器,改變歷史
歷史上最搞笑的五大騙局,最後一個傻子都能看穿竟然騙了好幾次
他是三國第一遊俠,那一夜他差一點搞死曹操,改寫歷史
這些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最終去向卻成了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