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冬天,溫暖是可恥的嗎?
一
人生中總會有那麼幾個階段,通常是在少年時,我們更喜歡陰暗和寒冷,而輕視「溫暖」。尤其是對於不甘於普通生活、希望自己活得用力而激烈的人來說,像文藝片中的冷酷生活才是深刻的。溫暖太輕,太溫吞,一說溫暖,好像就與淺薄、無聊甚至雞湯式的矯情相掛鉤。
溫暖會被認為是「逃避」。尤其是這幾天,給予溫暖這件事好像有點可疑,起碼我聽到了不少類似的說法。很多人覺得在霧霾中提供「溫暖積極的力量」是一種犬儒和矯情:在生活嚴酷的時候,不去正視、解決可怕的問題,卻只是提供撫慰,這是不是一種對正義的背叛?
這就好像在戰爭年代說寫詩是可恥的。
溫暖常常被解讀為一種脆弱的力量。溫暖不是那種硬碰硬地解決問題,或者說,溫暖不是一種戰鬥,而面對苦難或者不幸的時候,人們總是呼籲戰鬥,呼籲抗爭。在這時候,貪戀溫暖就會被當成軟弱。
有句話說,「人們先是渴望一個擁抱,隨即便會渴望更多」。好像渴望擁抱和渴望溫暖,變成了一種需要警惕的「對現狀的容忍」。
暖烘烘的被窩讓人賴床、無法從熱水缸中起身,似乎每當我們給予自己多一些溫暖,內心也更加用力的責備自己。在柔軟的沙發上,喝著熱茶想到雄心壯志總能引起我們的自責與愧疚,溫柔的事物在人們看來多是陷阱。
對自己嚴厲是這個時代的美德,人們不僅依靠苦行前進,也依靠它獲得內心的安穩。但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連我們自己也應該選擇對自己壞一點嗎?
溫暖是可恥的嗎?
二
我想談談溫暖這種東西的力量。
溫暖與那種硬邦邦的戰鬥不一樣,它是撫慰性的,而不是對抗性的,但它更持久。因為它讓身處任何環境的人,都有更長久的力氣,熬過去,不被壓垮。不被壓垮,本身是最重要、最常見的戰鬥姿態。
生活是一個長期戰鬥,而溫暖才是讓我們始終保持著戰鬥能力的東西。2016年《柯林斯大辭典》10大熱詞之一是「Hygge」, 這個詞來自丹麥,意思是「愜意的生活」。Hygge已經成為最受追捧的生活方式,比如燭光晚餐、圍爐取暖、毛線絨襪。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的Hygge指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在六個月每天都保持17小時黑夜的丹麥,季節性抑鬱很容易使人感到不幸,而Hygge讓人更珍惜光明和溫暖的價值。
給予溫暖是一種拯救。一個直觀的好處是,它讓你感覺沒那麼累了。加班時的一杯熱咖啡,回家路上的厚圍巾,都成為我們和冷酷世界之間的緩衝。我們知道壞事仍然不斷,寒冷從未消失,但感受卻發生了改變。
站在懸崖上的時候,提醒自己不掉下去的很可能只是陌生人遞來的一顆巧克力。溫暖提供了信仰。因為溫暖,人們變得更相信自己的傷口最終會癒合:每一次從被窩裡爬出來都像重生。
它提供的是耐力。讓人願意而非被迫在寒冷里跑下去。
三
我們的溫暖根本沒有過剩。我們處在一個極其缺乏溫暖的時代。
我們既很少給別人,也不願意給自己多一些溫暖。知道自己仍然可以強撐一會兒時,人們青睞磨礪甚至苦修。
比如在形容那些必要的溫暖時,人們更多使用「獎勵」這個詞。只把它當作偶爾才應該發生的事。
總是準備著迎接困難的人,也最應該提前為自己準備一些溫暖。在陷入絕望時,對它的貪戀能變成我們不肯放棄的理由。
總有人被某些小事拯救。
四
不要在任何時候因為渴求溫暖感到自責,那是度過寒冬的人有權得到的保護。當你置身於一個「需要一些溫暖才不至於凍死」的現實中,這樣的情景本身即是力量的證明。更不要指責那些付出溫暖的人。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這個世界。
在日常生活的煎熬、勞累里,你會因為即將得到的一些溫暖加倍努力。在更壞的時候,你會把溫暖當做一種避難和治療。
感謝一切目的是讓人溫暖的東西。


※男生主動關燈,女生在想什麼?
※做到這點,就不勸你分手
※既然你這麼委屈,就不要談戀愛了
※管不住你的賤嘴,還勸我大度?
※如何牛B的和男朋友表白?
TAG:深度好文 |
※產後一個月就可以碰冷水了嗎,真是這樣嗎?
※這樣一個逗逼老婆,絕對是冬天裡的必備!
※這麼熱的夏天,妹子都是這樣給下面降溫的嗎
※這樣一天天的,會被玩壞吧?
※這樣的一個男的,你喜歡嗎?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每天吃干紅棗,堅持了一個月,竟然會變成這樣…
※這樣的煎餅真是神了,你想來一個嗎
※花箋,他們兩個是這樣玩的!
※即將到來的冬天,這七種花卉要這樣養才對!
※夏天,就要這樣涼涼的感覺才對!
※這樣的夏天我們缺少了這樣的清涼
※天冷了,二哈竟然這樣取暖!
※天蠍座的你也這樣么?
※我不是很懂你們這些屁股,夏天難道就該這樣嗎?
※家裡有隻這樣的大貓,冬天就不用怕冷了
※你的童年裡是否也有這樣一隻狗?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我,就是這樣一個女人!
※我們每天這樣吃飯居然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