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關注「章黃國學」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節選)


作者:章太炎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本國沒有學說,自己沒有心得,那種國,那種人,教育的方法,只得跟別人走。本國一向有學說,自己本來有心得,教育的路線自然不同。幾位朋友,你看中國是屬於那一項?中國現在的學者,又屬於那一項呢?有人說,中國本來沒有學說,那種話,前幾篇已經駁過。還有人說,中國本來有學說,只恨現在的學者沒有心得,這句話雖然不合事實,我倒願學者用為藥石之言。


中國學說,歷代也有盛衰,大勢還是向前進步,不過有一點兒偏勝。只看周朝的時候,禮、樂、射、御、書、數,喚作六藝,懂得六藝的多。卻是歷史政事,民間能夠理會的很少。哲理是更不消說得。後來老子、孔子出來,歷史、政事、哲學三件,民間漸漸知道了。六藝倒漸漸荒疏。漢朝以後,懂六藝的人雖不少,總不如懂歷史政事的多。漢朝人的懂六藝,比六國人要精許多。哲理又全然不講。魏、晉、宋、齊、梁、陳這幾代,講哲理的,盡比得上六國。六藝裡邊的事,禮、樂、數是一日明白一日。書只有形體不正一點,聲音訓詁仍舊沒有失去,歷史政事自然是容易知道的,總算沒有甚麼偏勝。隋、唐時候,佛教的哲理,比前代要精審,卻不過幾個和尚。尋常士大夫家,儒道名法的哲理就沒有。數學、禮學,唐初都也不壞,從中唐以後就衰了。只剩得歷史、政事,算是唐人擅場。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宋朝人分做幾派:一派是瑣碎考據的人,像沈括、陸佃、吳曾、陸遊、洪适、洪邁都是。王應麟算略略完全些,也不能見得大體。在六藝裡面,不能成就得那一種;一派是好講經世的人,像蘇軾、王安石、陳亮、陳傅良、葉適、馬端臨都是。陳、馬還算著實,其餘不過長許多浮誇的習氣,在歷史既沒有真見,在當時也沒有實用;一派是專求心性的人,就是理學家了。比那兩家,總算成就。除了邵雍的鬼話,其餘比魏、晉、宋、齊、梁、陳的學者,也將就攀得上。歷史只有司馬光、范祖禹兩家。司馬光也還懂得書學。此外像賈昌朝、丁度、毛居正幾個人,也是一路。像宋祁,劉攽,劉奉世,曾鞏又是長於校勘,原是有津逮後學的功。但自己到底不能成就小學家。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宋、元之間,幾位算學先生出來,倒算是獨開蹊徑。大概宋朝人還算沒有偏勝,只為不懂得禮,所以大體比不上魏、晉幾朝。(中國有一件奇怪事,老子明說:「禮者,忠信之薄」,卻是最精於禮,孔子事事都要請教他。魏晉人最佩服老子,幾個放蕩的人,並且說:「禮豈是為我輩設」,卻是行一件事,都要考求典禮。晉朝末年,禮論有八百卷,到劉宋朝何承天,刪並成三百卷;梁朝徐勉集五禮,共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可見那時候的禮學,發達到十分。現在《通典》裡頭,有六十卷的禮,大半是從那邊採取來,都是精審不磨,可惜比照原書,只存二十分之一了。那時候人,非但在學問一邊講禮,在行事一邊,也都守禮。且看宋文帝已做帝王,在三年服裡頭生太子,還瞞著人不敢說,像後代的帝王,那裡避這種嫌疑,可見當時守禮的多,就帝王也不敢公然逾越。更有怪的,遠公原是個老和尚,本來遊方以外,卻又精於《喪服》。弟子雷次宗,也是一面清談,一面說禮,這不是奇怪得很么?宋朝的理學先生,都說服膺儒術,規行矩步,到得說禮,不是胡塗,就是謬妄。也從不見有守禮的事。只是有一個楊簡,通稱楊慈湖。在溫州做官,遇著欽差到溫州來,就去和他行禮,主人升自阼階,賓升自西階,一件一件,都照著做,就算奇特非常,到底不會變通,也不算甚麼高。照這樣看來,理學先生,遠不如清談先生。)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明朝時候,一切學問,都昏天黑地,理學只襲宋儒的唾餘,王守仁出來,略略改變些兒,不過是溝中沒有蛟龍,鯢鰍來做雄長,連宋朝人的瑣碎考據,字學校勘都沒有了。典章制度,也不會考古,歷史也是推開一卷。中間有幾位高的,音韻算陳第,文字訓詁算黃生,律呂算朱載堉,攻《偽古文尚書》算梅鷟,算學也有個徐光啟,但是從別處譯來,並不由自己思索出來,所以不數。到明末顧炎武,就漸漸成個氣候。


近二百年來,勉強喚做清朝,書學、數學、禮學,昏黑了長久,忽然大放光明,歷史學也比得上宋朝。像錢大昕、梁玉繩、邵晉涵、洪亮吉,都著實可以名家。講政事的頗少,就有也不成大體。或者因為生非其時,不犯著講政事給他人用,或者看穿講政事的,總不過是浮誇大話,所以不願去講。至於哲理,宋、明的理學,已經擱起一邊了,卻想不出一種道理去代他。中間只有戴震,做凡卷《孟子字義疏證》,自己以為比宋儒高,其實戴家的話,只好用在政事一邊,別的道理,也並沒得看見。宋儒在《孟子》裡頭翻來翻去,戴家也在《孟子》裡頭翻來翻去。宋儒還採得幾句六朝話(大概皇侃《論語疏》裡頭的話,宋儒采他的意頗多)。戴家只會墨守《孟子》。孟子一家的話,戴家所發明的,原比宋儒切實,不過哲理不能專據孟子(阮元的《性命古訓》,更不必評論了)。到底清朝的學說,也算十分發達了。只為沒有講得哲理,所以還算一方偏勝。若論進步,現在的書學、數學,比前代都進步。禮學雖比不上六朝,比唐、宋、明都進步。歷史學裡頭,鉤深致遠,參伍比校,也比前代進步。經學還是歷史學的一種,近代比前代進步。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本國的學說,近來既然進步,就和一向沒有學說的國,截然不同了。但問進步到這樣就止么,也還不止。六書固然明了,轉注、假借的真義,語言的緣起,文字的孽乳法,仍舊模糊,沒有尋出線索,可不要向前去探索么!禮固然明了,在求是一邊,這項禮為甚麼緣故起來?在致用一邊,這項禮近來應該怎樣增損?可不要向前去考究么!


歷史固然明了,中國人的種類,從那一處發生?歷代的器具,是怎麼樣改變?各處的文化,是那一方盛?那一方衰?盛衰又為甚麼緣故?本國的政事,和別國比較,劣的在那一塊?優的在那一塊?又為甚麼有這樣政事?都沒有十分明白,可不要向前去追尋么?算學本是參酌中外,似乎那邊盛了,這邊只要譯他就夠。但以前有徐光啟采那邊的,就有梅文鼎由本國尋出頭路來;有江永采那邊的,就有錢大昕、焦循由本國尋出頭路來。直到羅士琳、徐有壬、李善蘭,都有自己的精思妙語,不專去依傍他人。後來人可不要自勉么!近來推陳出新的學者,也盡有幾個。若說現在學者沒有心得,無論不能概全國的人,只兄弟自己看自己,心得的也很多。到底中國不是古來沒有學問,也不是近來的學者沒有心得,不過用偏心去看,就看不出來。怎麼叫做偏心?只佩服別國的學說,對著本國的學說,不論精粗美惡,一概不採,這是第一種偏心。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在本國的學說裡頭,治了一項,其餘各項,都以為無足重輕,並且還要低毀。就像講漢學的人,看見魏晉人講的玄理,就說是空言,或說是異學;講政事的人,看見專門求是,不求致用的學說,就說是廢物,或說是假古玩;彷彿前人說的,一個人做弓,一個人做箭,做弓的說:「只要有我的弓,就好射,不必用箭。」做箭的說:「只要有我的箭,就好射,不必用弓。」這是第二種偏心。(這句話,並不是替許多學者做調人,一項學術裡頭,這個說的是,那個說的非,自然要辯論駁正,不可模稜了就算數。至於兩項學術,就不該互相菲薄。)


這兩項偏心去了,自然有頭緒尋出來。但聽了別國人說,本國的學說壞,依著他說壞,固然是錯;就聽了別國人說,本國的學說好,依著他說好,仍舊是錯;為甚麼緣故呢?別國人到底不明白我國的學問,就有幾分涉獵,都是皮毛,憑他說好說壞,都不能當做定論。現在的教育界,第一種錯,漸漸打消幾分;第二種錯,又是接踵而來。比如日本人說陽明學派,是最高的學派,中國人聽了,也就去講陽明學,且不論陽明學是優是劣,但日本人於陽明學,並沒有甚麼發明,不過偶然應用,立了幾分功業,就說陽明學好。原來用學說去立功業,本來有應有不應,不是板定的。就像莊子說:「能不龜手一也,或以侯,或不免於洴澼絖。」(不龜手,說手遇了冷不裂;於洴澼絖,就是打綿。)本來只是湊機會兒,又應該把中國的歷史翻一翻,明末東南的人,大半是講陽明學派,如果陽明學一定可以立得功業,明朝就應該不亡。又看陽明未生以前,書生立功的也很不少,遠的且不必說,像北宋种師道,是橫渠的弟子,用种師道計,北宋可以不亡。南宋趙葵是晦庵的再傳弟子,宋末保全淮蜀,都虧趙葵的力。明朝劉基,(就是人人稱劉伯溫的)是參取永嘉、金華學派的人,明太祖用劉基的策,就打破陳友諒。難道看了橫渠、晦庵,和永嘉、金華學派的書,就可以立得功業么?原來運用之妙,存乎其人。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莊子說得好:「豕零桔梗,是時為帝。」(豕零,就是藥品裡頭的豬苓,意思說賤葯也有大用。)如果著實說去,學說是學說,功業是功業,不能為立了功業,就說這種學說好,也不能為不立功業,就說這種學說壞。(學說和致用的方術不同,致用的方術,有效就是好,無效就是不好;學說就不然,理論和事實合才算好,理論和事實不合就不好,不必問他有用沒用。)現在看了日本人偶然的事,就說陽明學好,真是道聽途說了。


又像一班人,先聽見宋儒謗佛,後聽見漢學人謗佛,最後又聽見基督教人也謗佛,就是佛學不好;近來聽見日本人最信佛,又聽見歐洲人也頗有許多信佛,就說佛學好;也不論佛學是好是壞。但基督教人,本來有門戶之見,並說不出自己的理論來;漢學人也並不看佛書,這種話本可以擱起一邊;宋儒是看過佛書了,固然有許多人謗佛,也有許多人直用佛書的話,沒有諱飾。本來宋儒的學說,是從禪宗脫化,幾個直認不諱的。就是老實說直話,又有幾個?裡面用了佛說,外面排斥佛說,不過是裝潢門面,難道有識的人,就被他瞞過么?日本人的佛學,原是從中國傳去,有幾種書,中國已經沒有了,日本倒還有原版,固是可寶。但日本人自己的佛學,並不能比中國人深,那種華嚴教、天台教的話,不過把中國人舊疏敷衍成篇。他所特倡的日蓮宗、真宗,全是宗教的見解,並沒有關係學說的話。盡他說的好,也不足貴。歐洲人研究梵文,考據佛傳,固然是好;但所見的佛書,只是小乘經論,大乘並沒有幾種。有意講佛學的人,照著他的法子,考求言語歷史,原是不錯。(本來中國玄奘、義凈這班人,原是注意在此,但宋朝以後就絕了。)若說歐洲人是文明人,他既學佛,我也依他學佛,這就是下劣的見解了。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胡亂跟人,非但無益,並且有害。這是甚麼緣故?意中先看他是個靶子,一定連他的壞處也取了來。日本出家人都有妻,明明是不持戒律,既信日本,就與佛學的本旨相反。歐洲人都說大乘經論,不是釋迦牟尼說的(印度本來有這句話),看不定的人,就說小乘好,大乘不好,那就棄菁華取糟粕了。佛經本和周公、孔子的經典不同:周、孔的經典,是歷史,不是談理的,所以真經典就是,偽經典就不是;佛經是談理的,不是歷史,只要問理的高下,何必問經是誰人所說?佛經又和基督教的經典不同:基督教是純宗教,理的是非,並不以自己思量為準,只以上帝耶穌的所說為準;佛經不過夾雜幾分宗教,理的是非,要以自己思量為準,不必以釋迦牟尼所說為準。以前的人學佛,原是心裡悅服,並不為看重印度國,推愛到佛經;現在人如果要講佛學,也只該憑自己的心學去,又何必借重日本、歐洲呢?


又像一班無聊新黨,本來看自國的人,是野蠻人;看自國的學問,是野蠻學問;近來聽見德國人頗愛講支那學,還說中國人民,是最自由的人民;中國政事,是最好的政事;回頭一想,文明人也看得起我們野蠻人,文明人也看得起我們野蠻學問。大概我們不是野蠻人,中國的學問,不是野蠻學問了。在學校裡邊,恐怕該添課國學漢文。有這一種轉念,原說他好,並不說他不好,但是愛教的人,本來胸中像一塊白絹,惟有聽受施教的話,施教的人卻該自己有幾分注意,不該聽別人的話。何不想一想,本國的學問,本國人自然該學,就像自己家裡的習慣,自己必定應該曉得,何必聽他人的毀譽?別國有幾個教士穴官,粗粗淺淺的人,到中國來,要知這一點兒中國學問,向下不過去問幾個學究,向上不過去問幾個斗方名士,本來那邊學問很淺,對外人說的,又格外淺,外人看中國自然沒有學問。古人說的,「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蠡本來應寫贏,俗寫作螺。意思說用贏殼去舀海水,不能曉得海的深淺。)一任他看成野蠻何妨。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近來外人也漸漸明白了,德國人又專愛考究東方學問,也把經典史書略略翻去,但是翻書的人,能夠把訓詁文義真正明白么?那個口述的中國人,又能夠把訓詁文義真正明白么?你看日本人讀中國書,約略已有一千多年,究竟訓詁文義,不能明白。他們所稱為大儒,這邊看他的話,還是許多可笑。(像山井鼎、物觀校勘經典,卻也可取,因為只案字比校,並不多發議論。其餘著作,不過看看當個玩具,並沒有可采處。近來許多目錄家,看得日本有幾部舊書,就看重日本的漢學家,是大錯了。皇侃《論語疏》、《玉燭寶典》,《群書治要》幾部古書,不過借日本做個書簏子。)這個也難怪他們,因為古書的訓詁文義,從中唐到明代,一代模糊一代,到近來才得真正明白。以前中國人自己尚不明白,怎麼好責備別國人!


後來日本人也看見近代學者的書,但是成見深了,又是發音極不正當,不曉得中國聲音,怎麼能曉得中國的訓詁?既然不是從師講授,仍舊不能冰釋理解,所以日本人看段注《說文》、王氏《經傳釋詞》,和《康熙字典》差不多。幾個老博士,翻騰幾句文章學說,不是支離,就是汗漫。日本人治中國學問,這樣長久,成效不過如此,何況歐洲人只費短淺的光陰,怎麼能夠了解?


有說日本人歡喜附會,德國人倒不然,總該比日本人精審一點,這句話也有幾分合理。日本人對著歐洲的學說,還不敢任意武斷。對著中國的學說,只是亂說亂造,或者徐福東來,帶了許多燕、齊怪迂之士,這個遺傳性,至今還在?歐洲人自然沒有這種荒謬,到底時候太淺,又是沒有師授,總是不解,既然不解,他就說是中國學問,比天還要高,中國人也不必引以為榮。古人說,「一經品題,聲價十倍」,原是看品題人是甚麼?若是沒有品題的資格,一個門外漢,對著我極口稱讚,又增甚麼聲價呢?


聽了門外漢的品題,當作自己的名譽,行到教育一邊,也有許多毛病。往往這邊學究的陋話,斗方名士的謬語,傳到那邊,那邊附會了幾句,又傳到這邊,這邊就看作無價至寶;也有這邊高深的話,傳到那邊,那邊不能了解,任意胡猜,猜成了,又傳到這邊,這邊又看作無價至寶,就把向來精深確實的話,改做一種淺陋荒唐的話。這個結果,使學問一天墮落一天。


……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一上面所舉,不過幾項,其餘也舉不盡。可見別國人的支那學,我們不能取來做准,就使是中國人不大深知中國的事,拿別國的事迹來比附,創一種新奇的說,也不能取來做准。強去取來做准,就在事實上生出多少支離,學理上生出多少謬妄,並且捏造事迹。(捏造事迹,中國向來沒有的,因為歷史昌明,不容他隨意亂說;只有日本人,最愛變亂歷史,並且拿小說的假話,當做實事。比如日本小說裡頭,說源義經到蒙古去,近來人竟說源義經化做成吉思汗,公然形之筆墨了。中國下等人,相信《三國志演義》裡頭許多怪怪奇奇的事,當做真實,但在略讀書的人,不過付之一笑。日本人竟把小說的鬼話,踵事增華,當做真正事實,好笑極了。因為日本史學,本來不昌,就是他國正史,也大半從小說傳聞的話翻來,所以前人假造一種小說,後來人竟當做真歷史,這種笑柄,千萬不要風行到中國才好。)


舞弄條例,都可以隨意行去,用這個做學說,自己變成一種庸妄子;用這個施教育,使後生個個變成庸妄子,就使沒有這種弊端,聽外國人說一句支那學好,施教育的跟著他的話施,受教育的跟著他的話受,也是不該!上邊已經說了,門外漢極力讚揚,並沒有增甚麼聲價,況且別國有這種風尚的時候,說支那學好;風尚退了,也可以說支那學不好。難道中國的教育家,也跟著他旅進旅退么?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現在北京開經科大學,許歐洲人來遊學,使中國的學說,外國人也知道一點兒,固然是好;但因此就覺得增了許多聲價,卻是錯了見解了。大凡講學問施教育的,不可像賣古玩一樣,一時許多客人來看,就貴到非常的貴;一時沒有客人來看,就賤到半文不值,自國的人,該講自國的學問,施自國的教育,像水火柴米一個樣兒,貴也是要用,賤也是要用,只問要用,不問外人貴賤的品評。後來水越治越清,火越治越明,柴越治越燥,米越治越熟,這樣就是教育的成效了。至於別國所有中國所無的學說,在教育一邊,本來應該取來補助,斷不可學《格致古微》的口吻,說別國的好學說,中國古來都現成有的。


要知道凡事不可棄己所長,也不可攘人之善。棄己所長,攘人之善,都是島國人的陋見,我們泱泱大國,不該學他們小家模樣!


文章來源:


《章太炎政論選集(上)》,中華書局,1977年版。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代表作有《國故論衡》、《章太炎醫論》、《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


魯迅先生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本文最初收錄在《教育今語雜誌》第三期,1910年5月8日出版於日本,署名「獨角」,後收入《章太炎的白話文》。這一篇「藥石之言」,是在晚清之際,針對一些國人盲從日本、西學,轉販學問,從而提出國人應當珍視本國的語言文字和歷史,從自己的國家出發研究學問,「本國人自然該學,就像自己家裡的習慣,自己必定應該曉得,何必聽他人的毀譽?」這振聾發聵的話,時至今日,亦有啟發,因此我們今天推送此文,以饗讀者。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卜師霞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訓詁學、辭彙語義學研究。


專欄主持

章太炎:論教育的根本 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花門」當留不當留?——細讀杜甫《留花門》
從2016到2017:章黃國學大事回顧
誰在替顏真卿「勸學」?
理想變成寓言,生活變成詩——葉嘉瑩講陶淵明
讀經:神童的事業?記憶的鍛煉?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常見的「解暑聖品」其實源自國外,很多人不知道它們有毒
日本為何在二戰時敢對抗多個大國,不考慮自國能力,原因其實很簡單
別光顧著吐槽這些眉毛界的扛把子,其實它們有些源自國粹!
此物來自國外,現在卻是中國唯一特級文物,最珍貴國寶,世界敬仰
這些罕見的世界之最 竟一一出自國內之手!
這個風格,源自國外,現在卻越來越受國人喜愛!
掌閱怒懟亞馬遜,全球最輕的電子書閱讀器來自國產
飽嘗背叛之痛的朴槿惠,能否挺過這次來自國民的「背叛」?
《醉玲瓏》、《射鵰英雄傳》,原來遊戲里的武俠招數都來自國產劇
國人心中最美的車標,第一來自國產,你最愛哪一款?
劉國梁一句話讓人期待,中國體育首位奧運6金王來自國乒?
梁樞:弘揚國學的合法性來自國學守成與創新的雙重品格
來自國外的全面屏:外觀絕,價格更亮
為什麼C919這些部件來自國外,但依然是我們的國產驕傲
來自國外的研究:這13個中國姓氏,從古至今社會地位最穩定
直擊這些來自國外的難纏生物,中國的吃貨也很難招架的住
來自國外的神奇麥片能減肥?它的真實熱量讓你大跌眼鏡!
盤點歷史上中國冊封的藩屬國國王印信 都是各自國家的國寶
李維嘉中秋曬照,獨自國外過節,照相人是誰?何炅道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