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是枝裕和:我願背負電影這一宿命。

是枝裕和:我願背負電影這一宿命。






本文節選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林血血 / illustrate




當福山雅治把廣告歌《成為家人吧》(家族になろうよ)唱遍島國之後沒多久,他首次在電影《如父如子》中出演了一位父親。這部講述血緣還是陪伴的家庭倫理類型電影在 2013年創下了票房銷售的高點,除了讓師奶粉絲們拜倒在男神做父親了也是那麼有型的狂熱之外,亦是讓導演是枝裕和捧回了第 66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在談論是枝裕和時,經常會提及他的兩重身份,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是紀錄片導演

。是枝出生於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 60 年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本是夢想著以後能以文字為生的他,在大學期間逛遍了學校周圍的劇場與電影院,從而產生了製作影片的念頭。畢業後進入製作公司 TV MAN UNION 擔任節目 AD 及紀錄片導演。在電視台工作十年之餘, 1995 年憑藉改編自宮本輝原著的電影《幻之光》電影出道,出道當初便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單元,並因此片捧紅了當時的新人演員江角真紀子。



說到是枝裕和的電影觀

無法分裂開的是他從事了二十多年的電視行業經驗。引用他在自傳中的比方,

電視節目就像是爵士

,爵士是一個圓周行,製作者自身就處在這個圓周的中心。而爵士並沒有作曲,僅僅靠重音與節奏隨意盤旋即興演奏,是一種聽起來時而凄厲而幸福的演奏行為。也就是說,

電視節目應該保持其內容的自然本性,是共有那特定時刻的人們共同創造的表現,而記錄方式只是這個表現物的一個載體

。是枝也曾受大島渚導演對於紀錄電影觀點的影響,即「對拍攝對象的愛與強烈的關心」「持續過程的時間」作為前提,然後是

「通過採訪引起拍攝者的波瀾,並將其作品化」




這一思考方式影響了是枝導演的電影創作,在拍攝1998年《下一站,天國》時他會堅持紀錄片式的手持攝像機拍攝,在街頭採訪了500人的生活經歷,並挑選素人進入劇組,讓人分不清故事的虛實界限。2004年的《無人知曉》是一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被母親拋棄了的兄妹四人在面對殘酷生活時,作為孩子其實更為冷靜地面對著殘酷的現實。他在電影畫面分割、光影聲學的構思上,也是受小津安二郎導演以及成瀨巳喜男導演的影響,因此他在敘述人物的時候總會透出一種冷靜與客觀,讓人意識不到導演風格的存在,影片中人物,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時間的溫吞流淌之下隱藏著暗火,讓觀眾不會有爆髮式的情緒,但是卻被其真實性撓得內心痒痒,繼而痛哭流涕。








《下一站,天國》




自2010年以來,膠片拍攝逐漸失去了其在拍攝方式中的主導地位。對是枝導演來說,拍攝電視劇的時候可以依賴數碼技術,但在拍攝嚴肅情節的時候,他更偏向於能夠通過自己確認的膠捲拍攝。比如說,數碼技術就無法滿足拍攝怪談的要求,暗處無法太黑,也無法讓被拍體周圍很虛化,特別是在處理日式房屋蚊帳與夫婦在拉門上投影這類影像的時候,不讓房屋過暗就出不了預設的效果。當然在拍攝紀錄片的幾十年來,導演也是一路見證著影像載體從迴轉的膠捲帶到錄影帶,再到現在使用的晶元,這一技術上的變化讓他有點不適應,但是他並不拒絕各種嘗試。




數碼技術可以多次修改的特性,讓他覺得似乎少了那一發勝負的使命感,拍攝更加平民化迅捷化似乎也讓攝影師失去了其專業性

。膠片拍攝出的影片在上映時,影片與放映會有些自然的錯位,使得畫面會有自然的3D感,而讓是枝導演更為在意的是膠片放映時的聲音效果。製作一部電影,編輯畫面兩天後要後期加入音聲及人物配音需要一個星期;而一個小時的電視劇編輯畫面需要一天加上配音只用一天時間。因此電影需要的是更為立體的音效,同時還要考慮的是電影劇場的格局對音效的迴響。









全膠片拍攝的《海街日記》




從是枝的出道作品《幻之光》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開始,他征戰日本國內外電影節20餘年,累計參加了120多場電影節。陸續捧回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2015年《海街日記》)、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2013年《如父如子》)、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2004年《無人知曉》)等等。在他看來,

電影節就是一個集結了製作人、買手、演員的國際集會,將電影新作推廣並銷售給各個放映公司,公開博弈與社交的一個場所

。世界三大電影節分別為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以及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其中法國戛納是電影人們的夢想之地,威尼斯影展更偏向藝術性,在日本因為1951年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在威尼斯得獎後,日本導演們對於威尼斯更心生嚮往。北美市場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為有名,是枝導演除了《距離》以外的作品都收到過多倫多影展的邀請。




是枝覺得相較於日本電影節的評價體系,國外影展的更為健全。例如電影評審團的意見並非唯一的,影評人、記者的意見與評審團會有出入,相互之間會有批判;而且因為電影節是為各路買手準備的市場,因此買手們如果對影片沒有興趣,在開場15分鐘之內他們就可以離場,到其他的放映廳去觀摩。而且放映場上,作為導演的立場要更為明確。因為日本的電影導演多數都是電影專業院校或是藝術大學出身,在談論電影時可以全心投入,然而弱勢是跟其他類似政治、音樂、建築之類自己非專業的話題時候則會啞口無言,而國外的導演出身確實有著多樣的背景,在法國據說能夠進入電影院校比通過司法考試還要困難。因此在歐洲作為一名導演的具有的社會地位遠遠超越在日本本土。





是枝導演和《如父如子》中的主要演員在戛納國際電影節






賈樟柯、侯孝賢與是枝裕和




而日本本土的東京國際電影節沒法成為「亞洲最大電影節」的理由,是枝覺得是因為首先它沒有競賽單元,沒有形成一個能將本土導演介紹向世界的連續性的場所。其次在電影節舉行期間,地域區間內的聯動性如衣食住行的接應能力也不夠受重視,沒法像歐洲那樣成為一座城市慶典的氛圍。


電影節不應該負擔宣傳國家文化的功能,它應該是讓電影人認識到「什麼是電影,而我們能夠為它做出什麼」。正如是枝導演自己所言,「

近百年歷史的電影長河在我的面前悠悠地流淌,我時常有疑問,在電影業經歷了鼎盛時期的 80 年代度過青春期的我現在是否有資格說自己真的在製作電影。但是,我願背負這一宿命,以及電影人的相承血脈,化為這長河中的一滴也在所不惜。




在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語言里,觀眾很少能感覺到極端的憤怒、宣洩、嘶吼,他總是在平靜地述說著一個一個人所背負的命運,他們也都是生活在灰色地帶的普通人們,投身於那叫做生活的靜默燃燒著漫長而無助的火焰中。正如導演自己,也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電影這長河中化為一滴無為,但是確實地,真實地存在著。




TEKI / text




本文節選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點擊關鍵詞,直達往期精選】


是枝裕和

增田宗昭

蔦屋書店

beams/昭和顏


日本酒

山口組

庵野秀明

腦洞


現代霓虹藝術力

小野洋子

天明屋尚


火花

上田義彥

岡崎京子

樹木希林


雜誌研究所

J-POP進化論

日式笑點

富士山攻略


工匠達人

喫茶店

字體設計

動畫與卡通的區別


太宰治

是枝裕和

天野喜孝

川上量生

橫濱瑪麗


志村健

北野武

三谷幸喜

倫敦靴子

又吉直樹




「知日ZHIJAPAN」

招募指南


編輯 / 攝影 / 插畫 / 撰稿人…

click


知日ZHIJAPAN 成都站 內容編輯招募中 !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是枝裕和案內書 / 是枝裕和への案內!










[亞馬遜、噹噹網、天貓] 正在!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下單鏈接!



長按二維碼可直接下單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日 的精彩文章:

村上春樹:只要有爵士樂,這個世界就有不會失去的東西|推薦
從日本電影中看最原汁原味的日系構圖 | 推薦
走過九十多年,它依然是最有價值的日影十佳榜單
終於等到你,我最想要的京都旅行書!

TAG:知日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是黎姿的爺爺,一生有兩大愛好,一是電影,二是革命
李小龍在電影中也是一個多情的人,這是為何?
拍電影都是大片,景甜是為什麼這麼紅,背景一直是個迷!
劉德華自曝:沒有拍成這兩部電影,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你以為這是電影畫面嗎?全都是真的
這部虐心的電影,影響了我的愛情觀!
如果把楊永信的事情寫成一部電影,劇本應該是怎樣的?
如果有一部電影永遠酷炫前衛,你的反應是?
這是一部追星的你一定要看的電影
影向標:這部電影是一出先鋒話劇?
成龍大哥拍電影還真是拚命,這可是火堆啊!
如果都是五一檔這樣的片,何愁中國電影沒有希望
影院里打掃出一根黃瓜,你們這看的到底是啥電影?
電影中的一槍開鎖,真實情況原來是這樣的
電影中的一槍開鎖,真實情況是這樣的,瞬間秒懂
你以為他的電影只是小清新?這一次讓你哭斷氣。
周星馳的電影里總有這麼一副畫面,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在一幀一畫的電影里,找尋家的溫情
觀眾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這會是電影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