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被涇原軍趕出長安的皇帝就是個敗家子嗎
文/歷史崔(公眾號qifan-cui)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看完整版的句子很有意思,我們理解的與作者原本想表達的差別特別大,比如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強調的是天分的重要性。
富不過三代強調的是道德傳家,現在似乎成了仇富的一種口頭禪。
從安史之亂開始的唐朝皇帝,經過唐肅宗、唐代宗,到唐德宗剛好是第三代,那麼這位大爺是不是也忘記了,老祖宗從馬嵬逃到靈武建立軍隊收復長安,在廢墟中重新穩定江山的艱辛了呢?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不妥協的政策,河北三鎮越來越亂,節度使們連皇帝的話也不聽了,本人更是被趕出長安,在奉天城被圍困了四十天,眼看著大唐江山將改名換姓。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奉天之難的背鍋俠盧杞,不要忽視一個醜男的上進心
2、劉晏,安史之亂後的經濟危機是怎麼解決的
3、在馬嵬驛,楊貴妃被賜死的真相是什麼
安祿山發動叛亂的時間在公元755年,唐德宗出生的年月是公元742年5月27日,唐玄宗李隆基帶著老婆孩子離開長安去四川避難的時間在公元756年6月13日,唐德宗剛過完14歲的生日。
小孩過了這個年齡,就可以被稱為男人了,在大戶人家,十四歲的男孩可以結婚,需要為家族的傳宗接代做貢獻了。
唐德宗的本名叫李適(讀kuo,這個字只有出現在名字中是念kuo,一個古體字的簡化版),唐玄宗逃離長安那會,作為太子李亨的長子長孫,李適當然也出現在逃難的隊伍里。
唐玄宗一行人跑了兩天,在馬嵬這個小鎮做短暫休整時發生兵變,楊國忠、楊玉環等楊氏宗族全部被殺,太子李亨和老子唐玄宗分道揚鑣,一個繼續逃難,一個去了靈武,找來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號召全國軍民對抗安祿山。
李適是李亨一脈的,當然得跟著爺爺一起跑路,公元756年7月9日李亨在靈武稱帝,從6月15日到7月9日李適隨著李亨在路上走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史書上說是經常遭遇戰爭土匪打劫,無論怎樣缺糧是一定的。
老爺子從京城跑出來很匆忙,兒媳孫媳都沒帶,大小官吏也不知道,大家身上帶的除了金銀首飾就是古寶珍玩,這些玩意值錢,但是戰亂時不能當飯吃,如乞丐似的一路逃難。
無論路上多辛苦,人總算跑出來了,但是李適的母親就沒那麼幸運了。
母親姓沈,出生江南的大家族,長得水靈漂亮,小說里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珍珠,名如其人,進宮後被賞賜給了太子的長子李豫。
李豫是有正經老婆的,姓崔,是楊玉環姐姐的女兒,因為楊貴妃的關係,崔氏在王爺府上屬於特權階級,女人的地位太高男人很容易往外跑,溫柔可人的沈氏牢牢的抓住了李豫的心,第二年李適就出生了。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李適的母親消失在洛陽的瓦礫之中。
公元779年5月李適繼位成為皇帝,這一年距離安史之亂髮生已經有24年了,唐德宗出生在開元盛世,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整個童年都過著奢侈的宮廷生活,青壯年的日子卻是越過越艱難。
曾經富裕過,現在落寞了,當然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唐德宗統治的大唐面臨這麼幾個威脅:
外部,主要是來自吐蕃對關中地區的窺視,曾經作為緩衝地帶的西域已經徹底和大唐分手了,河中的大部分地區也隨著安史之亂變成了吐蕃的土地,現在他們看中的,是作為大唐核心的關中平原;
內部威脅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河北三鎮為首的幾個獨立軍鎮,他們和中央政府的關係越走越遠,隨時可能成為獨立國王,其他軍鎮也是蠢蠢欲動;
另一方面是以朔方軍為核心的西北邊防集團,他們戰鬥力強整天和吐蕃打交道,如果發生叛亂,造成的後果將比安史之亂更加嚴重,唐政府已經經不起第二次打擊了。
唐代宗時期任命劉晏,負責經濟改革,使相對富裕的江南成為大唐的造血中心,將糧食布帛源源不斷的送往京城,有了這筆財富,唐政府可以從容的擴充中央禁軍神策軍。
皇帝有錢了,西北和河北軍鎮,乃至全國的節度使們才願意朝皇帝喊一聲萬歲,尤其是防禦吐蕃的西北地區,靠天吃飯,因為連年自然災害加上戰亂,西北經濟很脆弱,需要依靠中央政府的不斷支援。
唐德宗上台後,啟用了父親留給自己的大臣楊炎,給他的任務只有一個,繼續改革多賺錢,同時把功勛郭子儀請進了長安城,老郭年紀也大了,不要去前線了,安心在家養老。
沒有了郭子儀這個四朝元老坐鎮朔方,唐德宗可以大膽的改革,把朔方分成三份,分別任命不同的節度使。
朔方軍問題以拆分加上神策軍監督的方式,暫時解決了。
至於河北三鎮問題,范陽節度使朱泚被成功策反,成為隴右節度使,用實力強大的幽州對抗成德以及魏博,河北問題似乎表面上也安靜了。
剩下的吐蕃問題,唐代宗針對性的建立了防秋兵制度,即在每年吐蕃邊境戰爭最頻繁的秋天,從各軍鎮抽調兵力支援邊境,在關中一帶建立環形防禦陣型,阻止吐蕃騎兵進一步入侵長安。
這三個問題通過唐代宗和唐德宗的努力,算是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只是不知道哪一天哪一個環節會出問題,皇帝當的也是小心翼翼。
唐德宗有過從軍的經歷,在成為太子前是皇帝任命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參與指揮了公元762年對史朝義最後的殲滅戰,與郭子儀、李光弼一起留名凌煙閣。
這樣的經歷使唐德宗對自己更加自信,對於那三個關乎唐朝存亡的問題,唐德宗也在尋找突破口,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憑現在唐朝的實力,要解決吐蕃問題,時間上還早了一點,所以只能從其他兩個方面入手。
西北軍是大唐僅有的精銳部隊,神策軍的實力還太弱,無法與西北軍抗衡,更不可能取代,所以唐德宗把精力對準了河北三鎮。
另一個使唐德宗下決心對付河北三鎮的原因是,老一輩跟著安祿山打江山的節度使們先後去世,接手的都是第二代,聲望實力心態,無論從哪個方面,唐德宗時期的河北三鎮都是最弱的。
關於鎮壓河北三鎮的軍事行動,唐德宗是做了準備的,他把守護邊疆的西北軍也投入了戰場,聯合朱濤一起對付李維岳等人,用李希烈對付襄陽的梁崇義。
李希烈也是安祿山陣營調教出來的將領,與河北三鎮算是老相識,對他委以重任攻打梁崇義,在中央,宰相楊炎和唐德宗還為此發生過爭吵。
在唐德宗原先的計劃里,戰爭以李維岳不服從皇帝命令為開始,以鎮壓李維岳、田悅、李正己、梁崇義四人為結束,規模小、時間短。
為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唐德宗還派遣宰相張鎰找吐蕃談判,以損失大片土地的代價,換來暫時的邊境安全。
從制定策略到戰略實施,好像都沒有問題,梁崇義被滅了,河北三鎮的李維岳被殺,其他兩位也處在投降的邊緣,似乎再努力一下,唐德宗的這次行動就將圓滿成功。
只是在最後的最後掉鏈子了,以李維岳被殺,幾位節度使分賬不均為開始,李希烈加上河北三鎮還有朱濤都造反了,規模更大,完全打亂了唐德宗的部署。
為了補上這個窟窿,唐德宗收重稅擠壓百姓,抽調涇原軍遠赴襄城,結果越補窟窿越大。
有人評價奉天之難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唐德宗太年輕,隨意的發動戰爭;
有人說根本沒有唐德宗什麼事,趁河北三鎮唯一元老李寶臣的去世發動戰爭,選的就是一個出其不意;
也有人說是盧杞作為第一宰相沒有把好關,為皇帝分憂;
有一種套用經濟學的觀點認為,造成奉天之難的根本原因,是唐德宗在沒有建立好防火牆之前,就倉促出手了,任何一個環節的出錯,唐德宗完全沒有補救的措施。
無論怎樣,唐德宗被趕出了長安,在奉天苦熬了四十天,幸運的是,唐德宗熬過來了,而且重新回到了長安,他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收拾接下來的局面。
唐德宗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李氏宗族的一位神秘人物李泌。
-------------完---------------
謝謝轉載、分享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歷史崔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奉天之難的背鍋俠盧杞,不要忽視任何一個醜男的上進心
※奉天之難中的李晟,救了皇帝反而被奪走了兵權
※河北的李惟岳打響了唐朝藩鎮割據的第一槍
※李希烈,記唐朝節度使反抗朝廷的真正原因
※一場沒有年終獎引發的戰爭,記朱泚的涇原兵變
TAG:中國歷史名人 |
※奇特皇帝世家:自己是皇帝,父親母親、弟弟、兒子、侄子都是皇帝
※他的爺爺、叔叔、堂兄、哥哥、兒子都是皇帝!就自己不是皇帝
※這個帝王的兒子真悲慘,熬死了他國八位皇帝!最長壽的帝王
※皇帝要遷都,重臣反對:遷都不吉利!皇帝駁斥:我家原先住沙漠!
※歷代開國皇帝被稱祖,清朝為何出了康熙順治等三個祖皇帝?
※歷仕曹家三代的名將,兒子卻殺死皇帝,孫女搞亂天下
※中國最牛的一個家族:祖孫顯赫千年,皇帝宰相輩出!
※中國史上第一個戴綠帽子的皇帝:老婆和弟弟出軌,還被趕出首都!
※廣平王當皇帝之後,長安為何被攻陷皇帝出逃陝州?
※揭秘:唐代宗李豫是唐朝最厲害的一個皇帝?
※為何乾隆皇帝是歷代帝王中最長壽的冠軍?
※唐敬宗李湛:一個被太監戴綠帽子而喪命的皇帝!
※四次捨身出家,最後卻被餓死的皇帝——梁武帝蕭衍
※他是出了名的盜墓高手,就連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墓都敢盜
※悲催皇帝唐中宗李顯:被自己的皇后和女兒毒死
※唐肅宗:被太監嚇死的皇帝
※荒唐!皇帝帶數萬大軍出巡,竟是為與大臣妻子偷情
※司馬師問:小皇帝咋樣?大臣:才同陳思,武類太祖!殺心頓起
※老曹家最後的皇帝,曹髦、曹奐到底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