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樹葉嗎?樹葉:我呸,這是地球上的新昆蟲!
這就是新發現於婆羅洲島的雌性螽斯,活像片粉色樹葉。
攝影:PETER KIRK
撰文:Mary Bates
新發現的兩種螽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雌性都呈現出玫紅色的膚色。於是很快就收穫了「馬來西亞新紅粉佳人」的美名。
雖然雌性螽斯顏色呈紅粉色,雄性螽斯卻齊齊地身著「綠色制服」。不過不管是男是女都與樹葉長得極像,就連腿部都長有高度模擬的「葉脈」和「裂片」。
這些昆蟲生活在婆羅洲島北部,其中一種螽斯僅憑照片便確立為新的物種,可見它們有多麼的與眾不同。
2013年,來自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George Beccaloni收到朋友送來的一些照片,上面是色彩艷麗的螽斯,也就是一種類似於蚱蜢的昆蟲,但Beccaloni卻懵了,沒見過啊。於是,Beccaloni把這些照片又寄給另一位學界大佬,潛心研究亞洲螽斯的專家Sigfrid Ingrisch。
據Beccaloni介紹,「Ingrisch不太願意僅憑几張照片就確認一個新物種,甚至為其命名,這麼做不夠地道。因為通常需要反覆仔細觀察微觀特徵並加以分析才能命名一種新物種,而不是僅憑一張照片。」
這種雄性螽斯之所以是綠色,可能與它更頻繁的在林間活動、尋找異性有關,所以更需要在綠色樹葉上穿行。
攝影:PAUL BERTNER
但這次不一樣,科學家可以自信地將圖片中的昆蟲定性為新的物種,而且還取了學名「Eulophophyllum kirki」。因為通常翅脈是區別螽斯種類的重要依據,而它們翅膀上的翅脈在圖中也清晰可見,並與任何一個已知物種都不相同。
色彩的偽裝
1993年曾有一支考察隊前往婆羅洲島收集螽斯樣本並將其藏於德國的一家博物館,如今的科研團隊經過對這些樣本的提取查驗,又對網路上諸多螽斯圖樣進行比對,最終確認了另一個新的螽斯物種「E. lobulatum」。
近日,Beccaloni及其同事在《直翅目研究期刊》(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中發表了一篇論文,將這兩種新的螽斯都列入了Eulophophyllum屬。此前該屬僅有一位成員——100年前在婆羅洲島北部發現的一隻雌性螽斯。
這兩種新的螽斯在翅脈、後腿粗大且形如樹葉的構造上都與已知的物種截然不同。
令人稱奇的是,同樣是為了偽裝,為何雌雄之間膚色迥異?
這很可能是因為它們需要偽裝的原因不同。
Beccaloni說:「新發現的雌性螽斯較少活動,大多數時間躲藏在樹葉上,並以鮮嫩的紅色樹葉為食。而雄性螽斯則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變成了綠色,以便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尋找異性。」
故事插曲
僅憑照片就確認一個新物種的做法不是所有專家都能達成一致的。
來自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前首席科學家David Rentz認為:「通過照片識別某個物種是可以的,但就此描述並命名一個新物種就不太妥當了。你必須見到實物。」
直翅目研究學者Rob Felix也反對以圖定性的做法:「物種描述應該建立在實物檢鑒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確保多次檢驗之後的結果是一樣的。」但同時他也表示:「他們確實能通過這些照片看到這種物種的不同之處。」
另外,這些新發現物種所在的婆羅洲棲息地正遭受著嚴重威脅,到處都是亂砍濫伐,謀取木材以開發油棕櫚種植園的勾當。Felix認為,當地居民對新物種的了解或多或少能對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Beccaloni還提到了其他某些新物種也曾通過照片甚至網路就確認了下來。「其實圖像網站對分類學家非常有用,他們可以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動物,幫助發現新的物種。」


※震撼!用圖解來看氣候改變對北極的影響
※千年古樹成隧道,不堪暴風雨中倒
※圖森:不小心闖入了仙人掌巨人國!
※在佛羅里達與大鯊魚近距離接觸是什麼感覺?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這些昆蟲,是真是假!
※靠昆蟲長大的「龍珠」,莖葉是臭的,果子是甜的,吃過嗎?
※這些昆蟲是這樣做出來的……
※這些植物昆蟲這麼美卻根本不存在於地球上!
※這些昆蟲的顏色,為什麼非要如此絢麗?
※美呆了DIY!這些植物昆蟲這麼美卻根本不存在於地球上!
※這些色彩絢麗的小昆蟲們,難道是偷吃了彩虹糖?
※光看葉子以為是菠蘿,花開時又像一種昆蟲的變身,它是亞百小蜜蜂
※哆嗦的昆蟲看過來!這裡有一隻匯聚陽光的雪地小熱毯
※如果昆蟲都長這樣,哪裡還有怕蟲的軟妹子!
※《創意@雕塑》這些昆蟲是這樣做出來的……
※除了螢火蟲,你還知道哪些會發光的昆蟲呢?
※世上昆蟲千奇百怪,這種昆蟲你們見過嗎
※他把花與葉拼成了昆蟲,惟妙惟肖驚艷世人!
※昆蟲也有鼻子嗎,它的鼻子在哪裡呢
※組圖:那些萌死人的昆蟲大頭照,你被萌到了嗎?
※幾大巨型昆蟲,你怕了嗎?
※這些童年常見的小昆蟲,你都認識嗎?
※一個讓你哭喊著要逃離地球的雕像,密密麻麻的昆蟲打造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