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多聞不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多聞不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

楞嚴經







【宣化上人開示】




?

說食數寶窮餓漢





雖然知道的東西很多,可是假如多聞而不修行,還和不知道是一樣的。知道的東西是多,但是沒有去做,就好像那個石頭人似的;石頭人說是能說,做就不會做了。




這就言其博聞強記,可是實行的功夫呢,沒有!沒有實實在在去做。所以雖然我多聞,如果不修行,也一點用處都沒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就好像人盡講這個吃的東西,到底是不會飽的。好像吃素的人,就講:「包點素餃子,真好吃!」或者:「蒸點包子也好吃,北方的油餅更不錯!」就數這個吃的東西。




吃葷的人呢,說:「中國的那個飯館子,什麼什麼菜做得味道最好,我們到那兒吃中國菜去!」西方人歡喜吃中國菜,大家說起來了,就這麼說這菜的名字;可是單單地說,不去吃,你說會不會飽呢?




有這麼幾句話說得最好: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說是天天給旁人數錢,數他人的財寶,自己連一個錢都沒有。而你知道多少法,若不修道,也就像數他人的財寶是一樣的。




你自己不實實在在去修行,是沒有受用的,所以才說「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好像人數菜單,說這個菜怎麼樣,那個菜怎麼樣,數來數去,一口也沒有吃,你說能不能飽呢?自己始終也不會飽的。

(摘自《楞嚴經淺釋》)








【妙祥法師開示】




?不懂反聞被經轉




什麼叫聞思修?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叫聞思。平時怎樣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麼叫聞思修,如果不懂得聞思修,就像六祖講的,看經被經轉。




雖然我們看經生起了歡喜,對佛菩薩,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和了脫生死沒有關係,只是一種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反聞。




反聞和經書是怎麼樣的關係呢?經書講的是讓我們怎樣去反聞,經書並不是告訴我們,你應該這麼樣地去看問題,那樣地看問題,是告訴我們怎樣用功去反聞的問題。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這一句話,「要反聞」。




如果我們認為經書講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錯了。因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們內心中。只有你內心進行反聞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書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見,沒有入佛知見,那就是被經所轉。




所以說這個反聞是很重要的,我們修行中首先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念佛是為了修反聞,參禪是為了修反聞。




如果懂得反聞,念佛修禪都是一樣,甚至每天吃飯、睡覺都是一樣。如果你不懂得反聞,就時時刻刻地處在分別心之中,被六根所轉。

(摘自《發心》)







?真修實行解佛法




我以前看書,一旦看到好的地方我就不看了,正歡喜的地方不看了。為什麼不看了?我需要的是把它消化。不是想看得多,是想怎麼來把它消化掉,這是主要的,怎麼想辦法把它落實在行為中。




我不能像黑熊掰苞米,掰了這棒,丟那棒,那不行,最後還是剩一棒,那就不合適了。哪棒都不要丟,不要浪費了,掰一棒我就要起作用。




以前我去聽皈依師上體下清老和尚講法的時候,他給我講完一句,我記住了。第二次再去,他給我講,我就不想聽了。為什麼不想聽?我怕會沖淡了第一句。




第一句我沒做到呢,我哪敢聽第二句。就不敢聽了,急急忙忙的,坐一會兒趕緊走,怕聽開示。我的目的就是想落實在行為中,不是落實在記憶中、語言中。




我們現在學的東西很多、很多了。但是大家還非常不滿足,老找不著適合自己的東西。為什麼?就是因為你沒把它落實到行為中,放在第一位上,而老是在語言上去追求。而很多的法已經足夠用的了,太夠用了。




有時候我們就是過分地追求很多,最後整個的行為和戒律並不相應。要是講,他講得可好了。像親某可能講了,但得看她在行為上落實怎麼樣?是不是,你得落實在行為上,光講不行啊。




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法師?是行為上的法師,就是說以行代解。什麼叫「解」呢?解就是行,行就是解。一個人如果在行中已經做得很完善了,確實有一定功夫的人,你不講,對方也會明白的。




就像禪宗講那句話,你隔岸招手,(明白人)便知有無啊!隔著一個河岸,(明白人)便知你是真修、假修,並不在於你說多少。






?知見立知無明本




剛才講了,不在文字上,不在語言上過多地下功夫。我們在於哪兒呢?就是實踐上下功夫,學一點,要落實在實踐中,這是很主要的。




現在的學佛,最大的一個毛病就落實在知見上了,以知見為智慧,實際上和佛法正好相反。所以佛特別反對這個問題,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有說如來有所說法,便是謗佛。




就是說明什麼呢?就是人在知見上,認為那是佛法,所以就產生謗佛行為了。我們堅決反對這個,因為佛法不在於多,在於精、在於努力、在於實踐。有時候一句佛號,或一個話頭,有的人都參一輩子,念一輩子。為什麼?就是要精。




當然了,我們不能走到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知見還有很多,所以我們還要學更多一點。但是不能過分的多。現在來講,我看我們學的就不算少了,再學多了,就可能走到知見那一塊。應該把我們學到的東西要吸收,以吸收和實踐為主,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




當然了也有的人想從解上入,從理上入,這也是一個方式。但是容易走到哪塊兒?以知見為佛法。《楞嚴經》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而且學習佛法,有時候容易把佛的知識,文字的知識,我們當成就是佛法了,而忽視了自己的實踐。

(摘自《二〇〇七年對道源寺尼眾開示

》)








了解「想見性很簡單,就像脫衣服一樣」,請點藍字標題或回復「見性」。更多資訊請回復「目錄」,或查看歷史消息。








[ 溯本歸源,續佛慧命。遼寧海城大悲寺—溯源佛教網官方微信公眾平台:suyuanfojiao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溯源佛教網 的精彩文章:

佛前撤供用念「贖果偈」嗎?
吃素有什麼好處,照樣生病……
你走得太慢了!因為我不想死得太快
虛雲老和尚的傳奇人生畫傳(39-44歲)
想見性很簡單,就像脫衣服一樣

TAG:溯源佛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很搞笑的 好奇多聞了你一下 再也沒能站起來
實修的重要性:雖有多聞若不修行,等同不聞只益戲論!
拉布拉多聞了一下主人的手,就再也不想聞了!
楞嚴精句 多聞多讀 感悟自來
家居養花:多聞花香好處多,提神醒腦促睡眠!
瓶子對充滿生命力和博學多聞的人
簡帛《老子》「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考釋
偷襲珍珠港以後,日軍竟如此虐待美國女兵,手法之多聞所未聞
請問師父,學佛應該廣學多聞還是一門深入?
讓交朋結友有助於博學多聞,讓交談有助於互相教益
美文:多聞而擇焉
亂斗西遊2多聞混元傘法寶使用攻略 多聞混元傘法寶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