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琴用七條絃,其中有四條是纏絃,直徑最大的將近兩公里,絃心要用四股。規格是這樣地特殊、一般絃工都不習於古琴絃的製作。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杭州回回堂絲弦


幾百年來,古琴家所用的琴弦都是杭州的手工業特產品,古來琴家自製琴弦的習慣從宋代起就很少,現在是幾乎絕跡了。


一九三九年在抗日期中,上海市上古琴弦斷檔了,古琴家們曾到杭州去想尋找制絃的工人恢復生產,才知道過去多年來發售的古琴絃多是舊有的存貨,杭州早已無人製造古琴絃了。隨後常熟古琴家吳景略,針對能見到的琴書中記載的傳統方法進行研究,才在蘇州試製成功。


十多年來不但古琴弦依靠方裕庭獨家製作,演奏其他民族樂器的絃線,也都爭取用方裕庭出品的弦,足見製造古琴絃的傳統方法是有一定的價值的。

但是近年來古琴演奏的水平在新社會裡日見提高,古琴家們認為現時的古琴絃還是有許多缺點,例如經不起調,蠅頭之下易斷。纒絃欠平容易脫纒,音響不靜不勻之類。最初以為問題只是在於絲的品質,從一九五四下半年起就大力爭取得到高級優質絲,到一九五六年已經取得最高級的廠絲,但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的出品仍然沒有得到很讓人滿意的提高,有些方面好些,但是膠合程度與瑩潤的色調反而退步了。


許多古琴家還感覺到一九五五年用降3級川產土絲所制的那一批弦比一九五六年以後的更好。古琴家們要求有更好的改進,方裕庭和上海另一試製琴絃的沈西園也正在積極地展開深入研究。


為了協作,編者願意把他在整理古琴史料工作中遇見的造絃材料,提供出來,給這些熱情的工藝家和古琴家們作為側面的參考。


解放以後,有關古琴的歷史文獻是大大的增多了,集中起來了,而且容易接觸了。在過去,製造古琴絃的傳統方法和材料,多是從清代琴家所轉載的不很全面的資料中得來,而且這些資料之中有些部分還是杜撰的。

但是現在把民族音樂研究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所訪得的材料集中起來整理比較一下,則可以參考的東西不但更全面更多,而且已經追溯到了很遠時代去。六朝的唐朝的、北宋的、都有。互相印證起來,給予我們的啟發就大大地不同了。我們在比較多種材料的情況之時,最突出的發現是清代《琴苑心傳》與《古齋琴譜》和《天聞閣琴譜》中對於制絃採用絲綸莖數的錯誤。


從六朝歷唐到宋,用在七條絃上的絲綸數都是用的遞減四條加纒三條之法。但是清代,這三家昧於平衡張力的絃徑級數在於方根而不在整比,也不顧琴調有轉絃的要求,竟將三分損益求律之數直接用於絲綸,而且在用了三分損益的綸數之後又另外加纒至四條琴絃之多,這不但違背了科學,而且破壞了我們幾千年的優良傳統。


我們對於這一問題特地著重作了批判,並附錄三個材料向對絲弦研製關心的琴人請益。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天一琴茶熬弦的魚膠


六朝、唐、宋的多個材料之中,在配用膠料、器具、秦釒追(墜子)方面,在控制緊縮,驗看火候。選擇原料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交代,但又有些不同;這些不同之處是與各時代的度量衡制,生產能力社會背景都有關係的。把這些材料介紹出來,不但可以直接參考或者還可能有助於歷史發展的研究。


這些材料是資料性的,編者本不應雜入批判,但對一些後期的明顯錯誤卻不得不隨時指出,以免工人同志們受到迷惑,多費推敲。但我們的看法也可能不盡正確,這就須要讀者在發現時多多給予批評。


原材料都很遠古,衍文脫字原來是不少的。除了很顯明易見的以外,有許多地方不敢改動,只得聽期存疑;標點符號也可能有些用得不對。這都要請求讀者給予幫助和指正。


編者一九五七年十月廿六日


北宋造弦法


琴書所記(原書撰於北宋仁宗時,即一O二三――一O六O年間),見原書第七頁至第十頁,撰書人未署名,但因在「論徽」的文字是北宋到他與阮逸、胡瑗(宋仁宗時代)講論琴理,故能肯定這是北宋時的材料。原書從前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現在是上海圖書館的善本。


1、造弦法


細白好絲。(擇州上者。)


右先須擇絲揀明、白、精、瑩、勻、凈、溫、潤、細者為佳並須擇去麄礧之絲以五絲為綜綜之。欲打弦時,先用溫水浸,令透然後分絲打之並須左搓右合。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第一弦用一百二十絲(疑為綜下同)分為四股,用秦子四個,每個重五兩,省秤黑錫為之以鐵為莖。每合硾一個,重二十兩,錫為之鐵為莖。分定絲後用手左搓,亦須頻頻水行潤之。如見股,即便合之。合即右合也。將合弦用仙掌,人墊持徐行,其合股之不勻也。畢欲收弦時,用舊竹筒卷,則須和竹筒煮也。令先用木一段,長四寸許,徑三寸合員而一頭大,又用如人手指大小竹七片,釘於大木頭四周圍,小頭即不用此,謂之卷弦軸。合絲了,用此軸惓收之,隨時即便脫取絲下,候曬了依尺數段,用紗子纒之。宮,(疑有脫文「宮」字上面)第一弦。其不纒者則應徵為第四弦第二弦用一百絲分為四股,秦子四個,每個重四兩;合硾一個,重一十六兩,秦硾及打弦法如前,用紗子纒,以應於商,第二弦其不纒者,則應於羽,為第五弦。第三弦用八十絲,秦子四個,每個三兩,合硾一個重十二兩,並如前法,用紗子纒則應於角為第三弦,其不纒者則應於少宮,為第六比。第七弦用六十絲秦子硾則用三弦者不須纒。已上四弦並須看其弦麄細,用意相度,加減臨時。如見弦太麄則以二十絲減之。如第一弦用一百絲。則漸次減則用四十絲。


2、煮弦法


凡煮弦須候天氣清明方可煮先須擇清水鍋子,不得用肥膩水須過弦。用小麥少許同煮,如見小麥綻,其弦則熟。如煮太過,弦即無聲;稍生則易斷,責得中也。其紗子當先漉出,不可與弦同時。其弦漉出後,先用大魚膠一片,煮熟爛搥,以湯浸之,則取薄薄清膠水度過弦於猛日中抨曬之。當須抨令急而不可緩也。曬久為妙然後收之。其弦斷時,須長五尺,五省尺。如浙尺,須長六尺至七為佳


3、纏弦法


其紗子,即用纒弦車子旋卷,卻用纒其弦。當取天氣陰潤纒之方妙。抨其弦當須一頭定就一處一頭倚子,令一低一昂抨定其弦穿過車子,用石硾之。如第一弦用六斤來石,第二弦用四斤,第三弦用三斤,仍須兩手停勻,不可令有踈漏及有重迭。惟緊密為妙。其釘纒用針纒倒為妙,穿過緊纒殺之。


將合弦時先用堅竹一片,大如人手掌,於兩邊共開四棱,用架弦四股也。


紗子用五線(疑為綜)秦子重一兩,打時如合弦,則右搓也。如緊則用竹筒收卷。其中竹筒舊者,或新,則括去竹皮煮數沸後方用之。


南宋傳鈔的造弦法


太古遺音所記(原書撰於南宋嘉定以前即公元一二六O以前。)據明初朱權在他的太音大全集序中的說明,此書是宋田紫芝所輯,原名太古遺音,到嘉定間禓祖雲改名為琴苑須知。我們並未見到此書的宋代原本。這裡的材料是從民國初年烏程周慶雲晨風廬所藏的太音大全集,就是明末清初錢曾述古堂的原藏本中摘來的。


我們從書的內容與明代許多古琴文獻對證,看出它就是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和明史藝文志所著錄的袁均哲太古遺音,而非朱權太音大全集的材料,與袁均哲此本又幾乎完全相同。朱權既能指出人名年代,說明是南宋的材料,而且材料中的度量衡制和工藝術語也和宋代早期相同,所以我們能肯定它是南宋傳鈔的材料。在明代許多古琴文獻中,都記載著「袁均哲注太古遺音」,這說明袁均哲只是將一部宋代的琴書作了一些注釋,見在這本書裡面正是有許多鮮明的注釋,稱為「音釋」。更能證明原來的材料是宋代遺留下來的。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在影印明初神奇秘譜的指法集注時,凡是引用此書時,都稱太古遺音,而不稱太音大全集。所以我們在這裡也標為太古遺音。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太古遺音》


1、辨絲法


禹貢青州厥貢篚檿,齊民要術去柘蠶絲宜為弦,清明響徹,勝於凡絲。伯牙用原蠶絲,(原蠶,二蠶也。)此乃絲之優劣也。若論土宜,蜀中為上秦中洛下為次,山東江淮為下,此由水土使然也。今只用白色柘絲為上,原蠶次之非此二絲,則擇其生繰者。藏繭者,不堪用。(今人蠒藏多用鹽益欲絲性常滋,而重於貿易也。用此絲打弦脆而易斷遇陰雨則濕而不鳴鹽之性存也,城市問鬻弦者往往皆用此絲為弦奚暇揀擇?以此知弦之不可不自作。)


音釋(禹貢尚書篇名,青州郡名,即今之青州府也,篚竹器篚屬也。檿音奄山桑也。檿絲謂山桑養蠶之絲民。齊民要術書名。)


2、大琴弦


宮弦二百四十綸,(一繭一絲蠶吐也。以十二絲為綸者,十二絲也。過此則粗不及則細。)商二百有六,角一百七十有二,征與商同,羽與角同,文一百三十有八,武一百有五。(自宮各次第降至十四綸。)宮商角三弦纏過。(一法征弦亦纏,用文弦為胎。中琴弦用武弦為胎。)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3、中琴弦


宮一百六十綸,商一百四十角,一百二十,武一百。(自宮至各次第降二十綸)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4、小琴弦


比中琴弦又次第降二十綸。


5、袖琴弦


比小琴弦又次第降二十綸。


6、纏紗大弦


用七綸,中弦六綸,小弦五綸。大則聲不清,細則目下聲清不耐久。惟宜得中。一緊以極急為度,別用一管子卷之,不得與弦同管。(管子延慎為之可高五寸許闊四寸內圓而外作,八混棱。)


7、中減墜子法


束束木板二片,規而圓之,闊狹可容四錢許,以竹為柄,四旁用小竹柱。打墜用小錢合墜用當三錢每一綸絲墜重四錢。假如宮弦一百六十綸,分為四條每條計四十綸,每墜重一百六十文,合墜重六百四十文。余並准此。加減先累錢在下板竹柱上,次以上板壓定。


音釋(當去聲,當三錢言一錢可以作三個錢也。)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8、打法


陰雨無塵,潤而不斷;繞睛,則聲清。(此三句法在陰雨下)先五聚其絲,用陰雨日打。各隨綸數均為四條,並長八丈,左搓右合,以極緊為度。取六丈許成。(可作弦一十條每條長六尺省長尺長五)卷於管子上。(每個管子只卷下弦六丈多則煮透。)秋合弦色瑩而聲清。(秋分桂花時細雨中合之)春合者,色濁而聲慢。三月初亦可作,終不及秋也。


音釋(槎音蹉合音甘入聲後並同。)


9、煮法


睛明日,以新沙盆(新鐵器亦堪用,可高八寸許闊二寸許底要平下,如今之鐵鏊,可容管子八個。)汲長流水,沒管子上二寸許,(深則弦軟淺則弦硬)以文武火煮之(此下脫了,以「小麥少許同煮」一句,請參看琴書年記)候麥爛即止。(紗子易熟須先取出。)太生則絲聲勝木聲,不久便無聲,太熟則聲不清而易斷。臨時以意度之。取出,以冷水浸急掤曝干。


音釋(文武火,微微慢火也。言其不急不慢,故名曰文武。度音釋。掤音崩以雙手擘開也。曝音達入聲。乾乾音。曝干日中晒乾也)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10、用藥


明亮煎膠五兩,(先煮化,棉濾過)小麥一合,(擇洗令凈。)明瑩蠟半兩,(好者)白芨半兩,(切成片子。)桑白皮一兩,(刮洗坐銼長一寸許)天門冬十個(切開)。


右葯同入沙盆內,可煮弦十副。


11、纏法


先卷紗子於車上,(車子以束束木為這車床橫木須放令重,用竹弓關定車上欲其難轉而紗急。)次穿車子於弦上,綳弦令急,以右手搖弦,令車自轉。紗子常令濕自早至午即止。如紗子斷,放弦令緩,以引過弦纏之,纏畢曝干。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韋編三絕》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科學的練琴方法
藝術琴的音樂思想
亞麻 自然之美
書道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傳統絲弦琴學與古典文學的「和美」之境
為絲弦正名 繼古聖絕學
絲絲弦音,雨雪不至
石家莊記憶:中國稀有地方劇種石家莊絲弦
46年前高安絲弦戲《白牡丹》罕見錄音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