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琴作為古人體悟自然、修身理性的「聖人之器」,其材質與斫制工藝也須順應天道,極盡精工巧作之能事。斫琴中的髹飾工序,是古代漆藝水平的最高呈現,除了護琴定形的功用之外,還對琴音的穩定持久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斷紋則是歲月在古琴的髹漆工藝上所留下的刻痕。它隨著琴胎及漆層的縮漲而發生變化,錯落有致,幻化萬千,為探賾古琴的斫造工藝留下了重要線索,也為古琴的鑒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古琴的髹漆工藝


王世襄在《中國古代漆器》中曾說過,中國古琴體現著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相較於工序繁複的剔紅等漆器作品,古琴雖光素無紋,但由於其表面的漆層與音色呈現的干係甚重,因此在古琴的斫制中,對於髹漆工序的要求更加精準與嚴格。

漆器藝術在古人生活中曾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自唐宋以來,它在日常生活用具中的應用範圍逐漸被瓷器所取代。但是在樂器等其他領域中,髹漆工藝依舊施用廣泛,而且工藝仍精進不休,愈見其美。


斫制古琴自古就有「面板桐木,底板梓木,通體髹漆」之說。漆藝從始至終一直是斫琴中的重要環節。在琴體的面底膠合之後,斫琴便進入了髹漆的工序,漆藝技法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古琴的造型、音色、保養及彈琴時的走手撫按。


為古琴髹漆可分為披布、上漆胎、打磨、走水等程序。披布就是在琴胎的底板、邊緣等易開裂的部位包一層布,除保護琴胎的作用外,對琴音也起到調節作用。現代人斫琴往往整琴包裹,不似古人只取重要部位。傳世古琴中所用的布,有葛布也有麻編的。待琴包好之後,就可以上漆胎了。


上漆胎也稱為掛灰,即以大漆與胎灰按一定比例調和,敷於琴材之上。這是髹漆工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關係到古琴的音質及穩定性。有些古琴的琴音溫勁松透,有的則渾厚古樸,有的包含著金屬的堅越之音,有的時間一久便喑啞下來,這與漆胎的配製與上漆的工藝關係密切。在古時,每個優秀的斫琴師皆保留有自己獨特的配方,可根據琴的用途及彈琴人的要求調整音色與琴面的手感。


清代的琴有許多是以瓦灰調和漆胎的。這種琴可發出松透之音,但由於漆面的耐磨性差,尤其在走手按弦的部位易磨損琴面,而且時間久了琴音會變得喑啞虛疲,所以好琴用瓦灰制漆胎的不多。以牛骨研製的牛骨灰優於瓦灰,另有瓷灰、磚灰、膏灰等,此外有在灰中加入金屬碎屑的方法,意在加強琴音中的激越之氣。以金、銀、玉、寶石之屑調和的八寶灰,旨在強調古琴的華貴尊榮,對琴音的優劣卻並無顯著影響。在諸式胎灰里,效果最佳的是鹿角灰,又稱鹿角霜,以梅花鹿角研磨的胎灰敷到琴胎表面,除了可以增加琴面的堅固程度,也有益於聲音,並且鹿角的碎末在琴面上有所閃現,令漆面尤具質感。

上漆胎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要依其粗細程度反覆敷抹四層以上。每道工序之間的慢干過程要等待很久,因為大漆是一種不易干透的天然塗料,一張好琴往往要經歷一年之上的慢干過程才能保證其優質的漆面。敷抹每層漆胎後都需要將其磨平,按其粗細程度採用石磨或水磨的方式。最後一層需要精磨,用大漆調和細灰粉製成的膩子補平漆面的毛孔與砂眼,再以牛角對漆胎通體的刮塗,同時留意琴體的造型,這道程序也稱為走水。待到漆面磨平之後,再髹幾層表漆,令琴面潤澤光亮,如玉如絲,手感舒適。至此,經漆藝處理後的琴面可保證琴胎經久耐用,美觀且防水效果明顯,最重要的是,髹漆之後的古琴的音色將得到改善與定型。


每張古琴的表面大致有3~5毫米的漆層,這薄薄的漆灰之中凝聚著斫琴師累積千年的工藝智慧與髹飾經驗,才使遞響千年的太古泠音透過了斑駁滄桑的琴面,傳聲於今人耳畔。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古琴的斷紋

在精緻的髹漆工藝保證下,一張古琴往往可以保存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在時間的作用下,古琴的木質與漆灰會發生一些縮漲變化,令琴面的表漆慢慢出現一些形式各異的斷痕,尤其在當古琴校音、彈奏或換弦時,漆面常會受到一些額外的壓力,致使其出現許多斷痕,也稱為斷紋。


過去對於斷紋的說法是,紋路越細碎,古琴的年代最久遠,紋路少或無花紋的古琴則年代較近。清代趙允基的《誠一堂琴談》中說:「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然斷有數等:有蛇腹斷,,有紋橫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節節相似,如蛇腹下紋。有細紋斷,如發千百條,亦均勻分明,多在琴之兩傍,而近岳處則無之。又有面與底皆斷者。又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頭,此為極古,非千餘載不能有也。」近世以來,這種以斷紋辨年代的說法屢獲質疑,未能據此下定論。


今人多以古琴的斷紋為美,因為它不僅呈現著一種歲月的美感,可作為古琴時代久遠的佐證,同時又可令琴音松透古雅,更添魅力。事實上斷紋是髹漆工藝的一種瑕疵,有時斷紋過於繁雜,或開裂翹起,有礙彈奏時,漆胎便應該修復了。


宋代以前的漆器未必都會有斷紋出現,只有古琴的漆面才必然會發生此現象,可見斷紋與古琴的演奏與琴理息息相通。自北宋以來,琴人對於斷紋愈加珍視,孜孜以求,許多琴學著述皆對斷紋有所記載,並依據其形狀將其分為梅花斷、蛇腹斷等多個種類。現分述如下:

梅花斷:其紋形狀圓而堆簇如梅花頭,較少見,通常古琴沒有通體梅花斷的,只要某部分出現梅花斷,就算是梅花斷。宋人以為梅花斷極古,不足千年的古琴不會出現。


龜背斷:紋如龜背上的紋路,排列有規律,未見有實物傳世,被認為是年代最久遠的斷紋,古人有「千金難買龜紋斷」之說。


蛇腹斷:根據紋路間的距離可分為大蛇腹、小蛇腹等幾種,蛇腹紋橫截琴面,如同蛇腹下的花紋,故名。歐陽修曾說唐琴中皆有橫紋如蛇腹,以傳世的唐琴考證,此說頗為精當。


牛毛斷:多見於琴體的兩側,呈現為多如牛毛的橫向細斷紋路,一般在漆胎較薄而琴體堅實的古琴上較易出現,明琴中較多見。


冰裂斷:形如冰面開裂,紋路橫豎交錯,宋代琴論中未有提及,在元、明琴上常見。


流水斷:形似蛇腹斷,但並不平行,紋路較長,形成不規則的流水狀。


此外另有魚鱗斷、雲影斷等各式其他斷紋。


古人常依據斷紋鑒定古琴年代,認為龜背斷、梅花斷是千年古琴上才可出現的斷痕,所以尤為珍貴。明代黃成《髹飾錄》載:「古琴有梅花斷,則寶之;有蛇腹斷,次之;有牛毛斷,又次之。」


通常一張傳世的老琴,往往會同時出現兩種以上不同的斷紋。例如文獻中記載,龜背斷中常常會夾雜以牛毛斷,間或還會有梅花斷。而大蛇腹雜以小蛇腹,也是在傳世古琴中常見的斷紋現象。各種斷紋交錯層現,令古琴的琴面錯落斑駁,盡顯歲月沉澱之感,深為歷代琴人與藏家所珍視。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漆藝與斷紋的關係


古琴的漆色,共分紫、褐、黑、黃、朱五種,配以千姿百態的斷紋,於琴音以外,為古琴增添了視覺上的無限魅力。歷代琴人嘗試對古琴的年代、材質、漆藝與斷紋進行考訂,辨識出幾者之間的關係,並依據其結果分期斷代或評定優劣。但近世大量的實例表明,關於古琴漆藝與斷紋之間的關係,未必可以釐定得如此絕對。


古琴斷紋受髹漆工藝的影響很大,但兩者之間實難找出固定的因果關係。事實證明,未必非老琴才可起斷。有些新琴,由於所調漆灰中大漆的含量很少,面漆又薄,所以極易發斷,甚至有一些新琴在未斫制完成之前,就已出現大蛇腹的斷紋。而有些老琴,因其漆灰調和得當,琴胎堅固,即使琴齡較遠,也不會有斷紋出現。


根據傳世的古琴考證,古琴的年代與斷紋之間的對應關係,並不似古代文獻中記述得那般明確。歐陽修說唐琴皆有蛇腹斷,將其看作唐琴的表徵,但據實物所證,宋代也發現過通體蛇腹斷的古琴,甚至明、清兩代的一些古琴上,也有局部呈現小蛇腹斷紋的現象。據此可證明斷紋未必是某一個年代的固定產物。


此外,一些古琴的作偽者,運用火烤繼以冰雪相激的方法,或將蛋白調入漆灰中再甑蒸乾燥,也可製造出各種仿古的斷紋。這些行為雖然是刻意的偽造,但也證明了斷紋可在不同條件的作用下出現於任何時期。


斷紋的發生是一個緩慢遞增的過程。它與古琴的木質、調灰工藝、上漆手法、表漆的厚薄、彈奏的方式、後天的保養以及經歷的歲月皆息息相關,充滿著無法預知的偶然性。


因此,與其汲汲營求於斷紋的鑒定價值,不若以欣賞的眼光和審美的心靈,去領受古琴的漆藝與斷紋中那份質樸懷淳的美感,沉浸在古琴醇雅的泠音及其天工巧作的髹飾工藝之中。【本文轉自網路,原文題目:古琴的漆藝與斷紋】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韋編三絕》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中國古代漆藝的至高境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宋代人是怎麼製作古琴絲弦的
學古琴,你有思考嗎?
科學的練琴方法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漆藝,7000年歷史沉澱出的奢華美,讓中國更中國!
被日本發揚光大的中國漆藝,終於開始走回國門?
中國的漆藝,卻在日本被發揚光大,現在又逐漸回到中國
他首創3D漆藝 作品被央美珍藏 讓千年工藝重獲新生
美術館裡,感受傳統漆藝文化
楚漆藝製作大師成功仿製兩千年前楚國重器
漆藝師夫妻的悠閑與堅持:讓大漆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漆藝駢羅——宋元時期的溫州漆器
黃山台《了不起的徽匠之漆藝流芳》
漆藝愛好者福州體驗漆文化
這位80後漆藝術家,一把漆刷緊握10年,如今他的作品被央美珍藏
這位80後漆藝術家,一把漆刷緊握10年,如今他的作品被央美珍藏。
讓漆藝融入你的日常
「了不起的爸爸」暑期系列活動:夏日遇見漆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