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歷史博物館—— 莊子:頤養形神,盡其天年

歷史博物館—— 莊子:頤養形神,盡其天年

歷史博物館—— 莊子:頤養形神,盡其天年

先秦文獻中,「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後世道教和中醫中的很多養生思想和修練方法,都可以從《莊子》中找到源頭。

在莊子看來,個體生命的價值遠高於世俗的功名,養生、尊生、衛生在《莊子》各篇章中頻繁出現。但他又反對刻意追求長壽,講究順應自然的養生,對生死亦淡然處之。莊子的養生之道格外強調養神,並提出了「心齋」、「坐忘」的養神方法,以養神為核心也在日後成為東方養生哲學的突出特點。

《莊子·德充符》記載了一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可謂莊子養生思想的精闢總結。惠子問莊子,人是無情的嗎?莊子說是。惠子又問,無情怎麼能稱為人呢?莊子解釋說,我所謂的無情,是指人不因外部世界的好惡和情感損傷自己的身體,而應「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因自然」即順應自然之法,「益」有增添之意,「不益生」指不違背自然規律肆意妄為,損耗精神和生命。無為、無情、順應自然,便可以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不刻意追求而盡其天年。用今天的話說,不正是為人生做減法之意嗎!

豁達的生死觀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人和世間萬物一樣,是由陰陽二氣化生而來,莊子也有這樣的論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萬物一也, 通天下一氣耳」。他指出,「吾身非吾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即自己的身體並非私有之物,而是天地自然託付給自己的。也正因為這樣,莊子對人的生死抱有豁達超然的態度,「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莊子甚至認為衰老和死亡是一種休閑和安息,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如此說來,生與死皆為樂事,死亡又有什麼令人恐懼和憂慮的呢!所以莊子感慨,乾涸的池塘中的魚兒,與其勉強維持生命,倒不如相忘於江湖了。

莊子不但對於生死有如此論述,在生活中也是這樣踐行的。《莊子》記載了一段軼事:莊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弔問,卻見莊子蹲坐在地,鼓盆而歌。惠子責怪道:與你過了一輩子的妻子去世了,你不哭也罷,竟然鼓盆而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答曰:非也!妻子剛去世時,我怎能不悲傷,但後來想到,人的生與死皆是自然中氣的聚散變化而致,與春秋冬夏四季的更迭一樣。人死便如同安眠於大自然這個巨大的宅邸之中,我卻為此悲痛號哭,這不是不懂生命的道理嗎?所以也就不再哭泣了。

對待生死的態度,莊子提倡「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普通人固然很難做到,但若能學習莊子的精神,減少對死亡的憂懼,保持愉悅的心情,對於身體健康必然大有裨益。

順應自然,得享天年

莊子的養生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順應自然。《莊子·養生主》篇是莊子養生思想的集中體現。「養生主」即養生的要領之意。莊子在開篇即提出「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此「督」字,從狹義理解,可以解釋為人體的督脈,主呼吸之息;從廣義理解,可以解釋為自然之道。「緣督以為經」即順應自然之道,此為養生之常法。

庖丁解牛的故事為人們所熟悉,但大部分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個故事就出自《莊子·養生主》,而其主旨是講養生之道的。在對庖丁解牛的過程和技巧進行了一番生動精彩的描述之後,庖丁解釋了其運刀如神的秘訣便是深諳牛的筋骨結構,並巧妙地順應其生理結構進行切割。文惠公聽聞此言,感慨道「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的技巧對養生有何啟示呢?想來便是人應該循自然之法而行,才能遊刃有餘,逍遙處世,盡其天年。

在《莊子》中,還有許多故事都頗有深意。右師只有一隻腳,公文軒見到他十分驚異,問他這樣的殘疾是天生還是人為,右師平靜地回答這是上天賦予的。可見在莊子看來,即便是肢體的殘缺,因是自然形成,也應安然處之。

沼澤邊的野鳥要走上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即便如此,它也不願被豢養在籠中。

這樣的寓言故事在《莊子》中隨處可見,如《馬蹄》篇講到,「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然而,遇到馴馬的伯樂,修鬃削甲,用繩索馬具束縛,驅使它們急速賓士,還須步伐整齊,行動統一,如此一來,「馬之死者十二三矣」。《至樂》篇講到,魯侯將一隻海鳥養在太廟中,以太牢(牛、羊、豬)來飼餵,甚至為其奏九韶之樂以為娛樂,但海鳥卻十分憂傷,不敢飲食,三日就死了。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莊子認為,萬物皆有其自然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即便是肢體殘缺、環境惡劣,也不應人為干預,違背自然規律對養生有害而無益。

注重養神,修身養性

古人認為,精、氣、神是生命的基礎,莊子雲「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因此在養生之法中,養神比養形更為重要。關於如何養神,莊子指出:「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不應過度勞累和損耗。他還以水作比喻,「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人也應保持單純、恬淡,順應自然而動,即「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這裡說的平易、恬淡、無為,從現實的角度講,有排除功名、利祿等慾望和世俗瑣事的紛擾,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充實之意。

《莊子·讓王》篇講述了很多捨棄王位、保全生命的故事,莊子感慨道:「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可見在莊子看來,帝王功業的價值都不能與「完身養生」相提並論,而普通人為各種世俗貪慾和瑣事煩擾,造成精神的損耗就更不可取。

莊子還進一步提出了養神的方法——心齋。

《莊子·人間世》記載了孔子和弟子顏回間的對話,借孔子之口闡釋了「心齋」的意義。顏迴向孔子請教進學之法,孔子讓顏回先進行齋戒。顏回說自己家境貧窮,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喝酒吃肉了,這可以算是齋戒了吧?孔子答道,這是祭祀的齋戒,而非心齋。顏回問道,何為心齋?孔子回答:「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即摒除雜念,使心神專一,不用耳朵去聽世俗的聲響,而是用心聆聽內部的聲音,感受虛無的境界,虛無空明的境界就叫做「心齋」。這裡說的「無聽之以耳」,是以耳朵涵蓋了所有感覺器官,是摒除一切外部世界聲色犬馬的干擾之意。「無聽之以心」則是進入到更高的層次,不僅排除感官的干擾,更不再去考慮任何世俗瑣事,不動心於功名利祿,如此才能達到恬淡虛無之境,用氣去感受自然之道,如晉代學者郭象注云「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

接下來孔子又進一步解說,若能縱橫馳騁於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而不為名利所動,向君主進諫,若不被採納便不再勸說,便是接近心齋的境界了。「絕跡易,無行地難」也是耐人尋味的一句,字面意思是一個人不走路很容易,而走路卻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卻很難,其現實意義就是一個人不作為很容易,而有所作為卻不求功名卻很難。如此便將「心齋」的涵義闡釋得更為清晰具體了。

心齋作為莊子倡導的修身養性之法,對於佛教禪宗和道家氣功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不小的影響。在茶道、棋藝等需要排除干擾、凝神定志的活動中,也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對於普通人而言,要達到虛靜寡慾、物我兩忘的境界自然不易,但若每天或每周找一段時間,像進行身體的鍛煉一樣,暫時忘卻雜念,讓頭腦和心靈進行「放空」的修練,對身心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

養形之法——導引術

莊子的養生思想重在養神,但對於養形之術也有提及,並對後世道教養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莊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吐故納新、熊經鳥申,這些都是當時流行的形體鍛煉方法,是彭祖等追求長壽的導引之士所熱衷的。將吐故納新的氣息調節和熊經鳥申等肢體活動相結合,協調身心,形神兼顧,成為我國傳統導引健身術的突出特點。

後代的道學家兼醫學家陶弘景、葛洪都對導引術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對其祛病延年的功效給予了很高評價。如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說:「夫導引,療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

(聲明:本文版權歸大眾健康雜誌所有,謝絕轉載,侵權必究。)

如果您喜歡,就掃描一下指紋,關注我們!

《大眾健康》雜誌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健康報社主辦

為您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健康科普

掃描以上二維碼,或微信關注"大眾健康雜誌"

每日為您推送健康知識純乾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黑枸杞 紅枸杞
驚!可樂喝死人!?
孕期護膚那些事
「葷」也要葷的健康
「心」事重重 用藥講究

TAG:大眾健康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家歷史博物館,涵蓋了俄羅斯的千年歷史
顧頡剛與葉聖陶童年嬉戲的巷子里,藏著悠悠歷史
袁世凱罕見照,穿漢服祭天,功過歷史,留待後人評說!
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
苗族歷史教科書,朗德非遺博物館
寧海「白木小件」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
日本這個遺址博物館,鋸齒狀屋頂暗藏歷史線索
陰陽師妖怪世界,日本人篤信的「聊齋志異」 | 歷史充電寶
歷史揭秘:袁世凱與他的兒子們
可惜沒有元芳:《神探狄仁傑》裡面歷史人物的陵墓
紅木說歷史:笨拙神秘的夏商周傢具
以色列遊記:耶路撒冷的二戰歷史博物館
下館子——餐廳的歷史
立陶宛兒童木乃伊或改變天花歷史:僅流行數百年
歷史人物:在位三天便去世的秦王
神秘的蟲子:操控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興衰
日本旅行住的古老旅館,聽它的歷史讓人半天回不過神!
在博物館與歷史一同洗個澡:萌物居然是古董
歷史揭秘:「日本」國名竟是武則天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