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和劉邦誰的格局更大一些?

項羽和劉邦誰的格局更大一些?

秦亡的原因有很多,歷朝歷代都有論述,最著名的如賈誼的《過秦論》,惶惶巨論,言之鑿鑿。但以調侃的眼光認為,大秦的滅亡最直接的還是秦始皇的出巡引起的。千不該萬不該,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次次地出巡,足跡遍及武力所及。每次出巡,車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千不該萬不該,秦始皇巡遊到彭城和沛縣兩個小地方。彭城的項羽在圍觀的人群中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沛縣的劉邦則發出「大丈夫當如是」的壯語。而正是這兩個年輕人,在秦始皇死後,成了大秦帝國的掘墓人。今天不再贅述秦亡的歷史原因,單想說說項羽和劉邦的這兩句豪言壯語。



項羽和劉邦誰的格局更大一些?


項羽和劉邦的這兩句話,司馬遷《史記》中有記載,想必是確有其事的。司馬遷作為幾千年史家第一人,承繼《春秋》微言大義的筆法,看似不經意的兩句話,暗含深意,值得玩味和解讀。


英雄總異於常人。平常人看來平常的世界,在英雄們眼中往往是波瀾壯闊的景象。秦始皇的全國巡遊,一是為實現自己總攬天下之志,更重要的是向天下炫耀大秦武力,宣揚皇帝聲威。所以,秦始皇沒有象後世的許多皇帝那樣微服私訪,而是大陣仗大場面。其巡遊的陣勢規模之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隋煬帝沿運河的浩浩蕩蕩的南巡比起秦始皇的歷次全國巡遊,是小巫見大巫,不能企及的。秦始皇巡遊的車馬儀仗平常人看了定會膽戰心驚,心生畏懼,最多也就是生出點羨慕之心,而在項羽和劉邦看來,這些車馬就是為自己準備的。我想這就是英雄與常人的區別。


「彼可取而代之」和「大丈夫當如是」,兩句話一個意思,都是說項羽和劉邦雖身處草莽之間,但胸懷大志,懷有不臣之心非分之想,司馬遷在這裡為項羽和劉邦後來起事滅秦以及後來的楚漢相爭埋下伏筆。但是,同樣意思的兩句話,卻有不同的表述。從這不同的表述中,我們能看出些什麼呢。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項羽和劉邦迥異的個人風格。「彼可取而代之」,相當的直人快語,沒有任何掩飾。這符合項羽的性格,想什麼就說什麼,不會在腦子裡轉幾個彎。《史記》不是文學作品,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司馬遷可謂高手。鴻門宴上,項羽見樊噲闖入,問清來歷後,一個字,「坐」,豪爽之氣盡顯。垓下兵敗項羽逃至烏江邊,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後將自己頭顱交付舊將,好去劉邦處領賞。這些作為都是直人所為,與「彼可取而代之」是相呼應的。反觀劉邦,比項羽就要含蓄得多,也要深沉得多,只說大丈夫應該這樣,並沒有說我一定要做秦始皇,雖然誰都聽得出弦外之音。正是由於這個個性,鴻門宴上他才能夠屈身應付。在被封漢中後,劉邦燒掉棧道,以示無志再出,無意天下。楚漢相爭時,兩軍對陣,項羽捉住劉邦父親和妻小,項羽為使劉邦撤兵有意要烹殺(也就是煮了)劉邦老父,劉邦則說你我原為兄弟,我的老爸即是你的老爸,如果你決意要煮了老爸,別忘了要分一杯羹給我,項羽與劉邦的個性差異大抵如此。


項羽和劉邦誰的格局更大一些?



其實,我們從項羽和劉邦的兩句話看到的,還不只是他們個性上的差別,而是他們器具和格局上的高下之分。


「彼可取而代之」,更多的是表達了項羽對嬴政和暴秦的一種個人的仇恨。這也難怪,項羽世代為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抗秦的大將,為秦軍所殺。楚為秦所滅後,項羽與叔父項梁流落楚地。此時的項羽見到秦始皇,亡國滅祖之恨便湧上心頭,這是自然的事情。所以,項羽的最高理想是滅秦,恢復楚國的輝煌,再往大處說就是學春秋五霸,做齊桓公、晉文公,但總是沒跳出楚國的圈子。所以,入長安後,項羽一把火把阿房宮燒掉,把個咸陽城劫掠一空,根本就沒有在秦都待下來的意思。然後,大封諸王,把滅秦的功臣和六國的遺老遺少封了個遍,自封西楚霸王。既然是楚霸王,項羽分封后自己就回封地彭城了。項羽的格局就是如此,他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局面,自己要做楚王,所不同的就是多了個「霸」字,說白了就是說話算數的楚王。


反觀劉邦,他沒有項羽那樣的值得自豪的出身。劉邦世代平民,而且是平民中混得不怎麼樣的,就是一個市井遊民。他的家鄉沛縣雖屬楚地,但對他來說只是一個象徵,說明自己是楚人。對亡楚的大秦,劉邦沒有項羽那麼刻骨的仇恨。或秦或楚劉邦沒有政治上的取捨和判斷。劉邦只是覺得男子漢大丈夫不應該庸庸碌碌,應該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大事,應該象秦始皇那樣威風八面。正因為如此,劉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項羽這個楚國貴族在也輪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項羽封的漢中王他才不幹呢。所以,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後,約法三章,穩定局勢,蕭何則直奔秦國的檔案室,時時處處顯示自己圖天下之意。范曾正是看到這一點,才讓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項羽自己無意天下,當然就不會覺察劉邦的意圖。等到劉邦在漢中積蓄已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而問鼎天下,垓下一役,滅掉項羽,平定天下後,劉邦要做的不是楚霸王,而是稱帝了。他不象項羽,既沒回漢中,也沒回沛縣,而是象秦始皇一樣定都關中了。既然項羽把咸陽一把火燒了,就在秦都旁邊新建一個長安。稱帝以後的劉邦,為安定局面先封異姓王,後又一個一個滅掉,再封劉姓王,而且與功臣殺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由此看來,項羽的格局是楚,而劉邦的格局為天下。大小高下一眼可辨了。

項羽與劉邦的格局大小在許多方面都好有一比。古代帝王在用人方面尤其能顯示器具高低,而這又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項羽與劉邦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有明顯的不同。劉邦功成名就之時不無自得地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曾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這話很能說明問題。四年的楚漢相爭,項羽在歷次的戰役幾乎是每戰必勝,而劉邦則是屢戰屢敗。但是,項羽每次的戰役勝利都會導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劉邦的每次戰役失敗後力量又會有進一步的積聚,幾次戰役都是以劉邦的幾乎全軍覆滅而告結束,而每次劉邦又都能東山再起。項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戰役勝敗,而劉邦心目中總是戰爭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戰的成敗。到垓下一戰,每戰必勝的項羽自刎烏江,常使英雄淚沾襟,屢戰屢敗的劉邦則是舉杯相慶,縱論得失。格局決定了一切。


其實不管項羽和劉邦的兩句話器具高下,總是透出兩人的宏圖大志。當此時,不只是項羽和劉邦二人有此非份之想,楚地還有一人,雖地位遠不及項羽與劉邦,然而所懷志向一點也不比劉項小。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就不必說,劉邦大小也是個亭長,而陳勝可以說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就這樣一個陳勝卻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宏論,在田裡一起勞作的夥伴們譏笑他,他還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就是這個陳勝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首舉反秦大旗,項羽和劉邦開始也是圍繞在這桿大旗下的。說起來有意思,自戰國末期以來,秦國方興未艾之時,六國士人和民間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這個說法成了一個讖語,在秦始皇死後得以應驗。大秦帝國就亡在陳勝、劉邦、項羽三個楚國人手上。



項羽和劉邦誰的格局更大一些?



相信在當時說出「苟富貴無相忘」之類話的人,不只是陳、劉、項三人。犯琢磨的是,為何在秦末短短的歷史時期,幾個年輕人不約而同地發出同樣的宏願。而這一宏願在周朝八百多年中是不可想像的。周代自武王伐紂,周公旦制定周禮後,王公諸侯世襲罔替,天子、諸侯、大夫、士各按天命,容不得人有非份之想。自春秋以來,諸侯紛爭,原來的周禮已受挑戰,到了戰國時期更是禮崩樂壞。儒家針對當時社會的這一問題,認為癥結就是各階層人士不安天分,從而導致天下大亂,所以力圖復辟周禮,開出了克己復禮的藥方。道家則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就在於禮本身,有了名分就會產生紛爭,所以開出了使民無欲無為而治的藥方。法家也是反對禮制的,但是開出的是另外的藥方,在治國策略就是獎勵耕戰。功名不以世襲,而是論功行賞,就是以軍功論名爵。秦國自商鞅以後,就確立了法家的治國方略。這個方略是成功的,正是得益於商鞅的變法,秦最終統一了六國。秦以耕戰得天下,當然也是以耕戰治天下。耕戰國策給更多的人提供了改變名分的機會,也就給人們提供了非分妄想的土壤。這樣說來,陳、劉、項的豪言壯語就有出處了。正是這個非分妄想,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劉邦。自劉邦以後,歷代皇朝都處在皇權力量與覬覦皇權力量的博弈之中。每個皇帝都力圖宣揚皇權的權威,但同時又不讓人對這個權威有任何企圖,所以才有皇權神授的理論,但誰又能相信呢。之後的歷史,又出了無數個劉邦,有成功的,如朱元璋,也有失敗的,如李自成。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也都發出過「寧有種乎」的慨嘆,也都產生過取而代之的想法。

不管怎麼說,劉邦和項羽應屬最早產生非份之想的人士之列。說起兩人的格局,我們還可從他們流傳下來的兩首原創歌曲窺其一斑。劉邦和項羽都不是文學家,也沒有更多的詩文留下,各自的一曲短歌卻是膾炙人口。


劉邦的《大風歌》,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說的是劉邦得天下後,回歸故里,與眾鄉親相聚時,志得意滿而唱的。在劉邦的眼中,風景都是那麼浩闊,風不是微風而是大風,雲不是舒捲而是飛揚,而且劉邦的視野一直在上,沒有腳下的風光,只在天上,只在遠處。其實,沛縣在古時應該是水鄉,不乏迤邐風景,但劉邦眼裡看不見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他看到的是狂風呼嘯紅旗漫卷。至於榮歸故里的得意也是人之常情,特別是對劉邦這樣一個平民出身的皇上。古人功成名就之時想到的一般是榮歸,有人說功成不歸故里猶如錦衣夜行,就是說象穿著華麗的衣裳在黑夜裡獨自行走,沒人看見又有什麼意思呢,劉邦有這種想法不為怪。但劉邦畢竟是劉邦,榮歸故里,見到家鄉父老後,想到的還是人才,還是他的劉家天下,帝王之氣盡顯。


項羽也有一歌,說的是被圍垓下之時,項羽感到大勢已去,與愛姬虞姬話別時的情景。項羽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此時不明白的是,自己有撼動山嶽的氣力為何還落得如此下場。一語可見其器具,力氣大對一個帝王來說不見得是什麼優點。說來常常感嘆,古往今來力氣大的帝王器量格局都偏小,宋高宗趙構就是一例,據說此人力氣過人,能開強弓。項羽這一點都不明白,覺得自己力氣大而失敗不好理解,那他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至於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時不利,也說明項羽沒有總結教訓的能力,那麼多的遺憾不去懊悔,只認為是天意。覺得無可奈何也就罷了,此時的項羽問天問地都可以,猶為不應該的是問一個女人,一個美人此時能給他什麼滿意的答覆呢?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大全 的精彩文章:

玉皇大帝打得過孫悟空嗎,為何不願意親自出手?
在古代,黑色人種有沒有來過中國?
李尋歡平時把他的飛刀放在哪裡?
為什麼古代聖人都喜歡留鬍鬚?
孫殿英為什麼不盜明十三陵?

TAG:野史大全 |

您可能感興趣

項羽和劉邦,你更敬佩誰?
劉邦和項羽的小夥伴們,誰的公關情商更勝一籌?
劉邦和項羽你最敬重的是誰?
項伯為何要幫助劉邦?項伯和項羽的關係是被劉邦策反了嗎?
項羽的卑鄙和劉邦的無恥:項羽烹煮劉太公,劉邦要分一杯羹
劉邦項羽之爭,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劉邦?
劉邦項羽之爭 劉邦和項羽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項羽和劉邦相差的,是一個敦刻爾克?
劉邦和項羽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絕非項羽的婦人之仁!
劉邦項羽張良陳平,誰更像流氓?
項羽對田榮的恨,比劉邦還深?
楚霸王項羽和虞姬怎麼認識的 蒙恬和項羽誰更厲害
揭秘:霸王項羽最恨的人竟不是劉邦?
毛主席對劉邦和項羽的精闢點評!
劉邦和項羽,誰是真英雄?
陳勝、項羽、黃巢,三位「反賊」誰的結局最慘?
項羽是劉邦派出去最大的卧底?
項羽和劉邦,為何兩個人的命運決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