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造訪談」之徐訊:五年後的基因科學

「造訪談」之徐訊:五年後的基因科學


「造訪談」之徐訊:五年後的基因科學



五年前,我們還只是剛開始探討,如果每個人的口袋裡都能有一台「電腦」的話,這個世界將變成怎樣?今天,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器官。

五年前,我們也沒有預料到可以用手機便捷地打車、打船、「打自行車」,也沒有想到可以用手機應用便捷地叫外賣,掃二維碼取代錢包。


五年前,大家還在大談特談社交網路,「虛擬現實」這個詞還只在科幻小說里出現。


那五年後的未來,還將有哪些產業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這對我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


在本文中,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將從他的專業角度來暢想五年後的未來。

造就:五年後,基因科學會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徐訊:基因組價格會持續下降,下降到人人普及的地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基因組數據,猶如銀行賬號一樣。基因組將成為醫院看病的第一重要依據,和影像一樣,成為主要的醫院檢查手段。


造就:基因科學中,哪些將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徐訊: 基因組將顛覆臨床檢測手段,成為主要的診斷依據。出生缺陷和癌症將被徹底控制住,如同黑死病、天花一樣消失在人類歷史中。受益於基因組技術,將出現高效受控的農業新物種,徹底變革傳統農業。


造就:人們現在還在排斥基因科學的一些做法,比如轉基因,也有一些黑暗基因的實驗正在進行。在你看來,未來我們需要警惕的基因威脅是什麼?

徐訊:任何技術和科學都是雙刃劍。控制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須徹底控制技術,並且建立新的倫理道德體系。止步不前只會令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更不可控,加速科學研發是預防風險的最好辦法。



「造訪談」之徐訊:五年後的基因科學



造就:哪些基因科學是被誤解的?


徐訊:基因科學常常被無底線地用於炒作和過度商業化。就像「天賦基因」等檢測被過度商業化一樣,這種檢測更多是個噱頭。一個人的天賦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其機制機理並不清楚。這種檢測扭曲了孩子的正常成長過程,科學界普遍認為其並不合理。因此,天賦基因檢測被嚴重誤導。

另一個誤解,就是「轉基因」被妖魔化了。轉基因、基因編輯、太空育種、誘變育種等大多數育種技術所帶來的潛在風險都是同等的,而安全性評價才是評估風險和進行控制的唯一有效辦法,妖魔化轉基因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造就:未來,人類的基因數據會否成為最重要的資產?


徐訊:個人的基因組對個人的健康非常重要,但是就單個人的數據而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我們講基因組大數據,是把上百萬、上千萬人的基因組放在一起,記錄下這些人的健康狀況。在這個數據量的基礎上,由量變產生了質變,我們才能夠更加清楚地解析、應用基因組,並享受其帶來的巨大價值。

就所有權而言,個人基因組屬於全人類。共有、共為,這是人類基因組領域的共識。


造就:當下中國最需要解決的基因產業問題是什麼?


徐訊:核心工具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命脈,如同CPU對IT產業的重要性一樣。基因產業首先要解決的是測序儀及其配套的問題。


國家和資本的力量應該首先支持核心工具的開發,才能建立起產業生態的發展可能性,才有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造就:你對未來樂觀么?


徐訊:非常樂觀。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社會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等問題無法得到真正的調和,而未來我們將迎來生命經濟時代,將建立起新的社會形態。


不管是從產業發展,還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這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而中國是在引領這個時代,我們有最佳的機會。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把頭伸進粒子加速器會不會獲得超能力?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6年的這十大科學發現讓我們覺得人類還有希望
僅3個原子寬,全世界最細的電線是怎麼研製出來的?
埃博拉疫苗橫空出世,臨床試驗有效率100%
葉敏:把自然裝進建築,讓空間流動起來

TAG:造就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四學者 「宗教與科學」 對談:自由搏擊
李淼:佛學與科學的關係
神聖解剖學:以科學與上帝的名義
香港四學者 「宗教與科學」 對談
十年前的玩物喪志,十年後的科學聯姻
《聖經》與天文科學得碰撞,神學難道就是那個時期的科學?
世界因科學而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十位獲獎
牛頓晚年為何研究神學,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
季加孚在柳葉刀、科學雜誌刊文: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或為關鍵
《科學》:給美國新任總統的六堂科學課
開星系列之神學與科學
曾紅葵: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大科學」
日本筑波大學華人科學家張振亞談科研與教學
近期最佳科學新聞:馬里亞納海溝神秘聲音
科學處與新中國早期的科學領導工作
科學未解之謎,道教的元炁!
「宗教與科學」對談會後記
年度科技突破:《科學》雜誌刊出讀者的五大選項
《自然》年度科學圖:神之印記、透視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