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的心裡,只有劇目,只有傳承」

「她的心裡,只有劇目,只有傳承」

原標題:「她的心裡,只有劇目,只有傳承」


各界人士含淚送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孝慈 —— 「她的心裡,只有劇目,只有傳承」

「她的心裡,只有劇目,只有傳承」


「一蒙驚艷識紅菱虎女生鳳貫兩京,撒手人寰圓夢去猶聞孝慈長歌行。」15日晨,南京市殯儀館致遠廳外的這副輓聯,寄託著人們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孝慈的追憶之情。


當天,黃孝慈遺體悼別儀式在這裡舉行。前來悼念的不僅有各級領導幹部,黃孝慈生前親友、同事,更有自發前來弔唁的群眾,500多人擠滿了偌大的大廳。大廳兩側擺滿了花圈,牆上掛著情透紙背的輓聯,寄託著人們深深的哀思;肅穆的氛圍中,悲痛難捨之情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德厚流光一身正氣霞蔚天上,藝高蓋世兩部經典夢耀人間。」黃孝慈遺像兩側掛的這副輓聯,把人們的思緒又拉回到了舞台上。多年來,黃孝慈在舞台上留下了一個個經典藝術形象。如今,斯人已逝,又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現場有一位從合肥趕來的女戲迷——薛蓉。65歲的她和黃孝慈老師相識近20年。昨天一大早,她特意帶著兩大幅黃孝慈的劇照,前來為黃孝慈送別。默默地站在悼念人群中,薛蓉泣不成聲,「這兩幅劇照,是黃老師當年簽了名送我的。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她逝世的消息,實在難以接受。我特意把照片放大沖印,帶來南京,就是想來看她最後一眼,希望她一路走好。」


薛蓉是黃孝慈的忠實粉絲,在同記者交流時,她就回憶起了一件17年前的往事,「2000年,黃老師到合肥演出,我去後台看她,感覺她走路的狀態有點不對,一問才知道,她當時身體有點問題,腿腫得特別厲害。我當時就勸她,要麼別演了。結果黃老師一擺手說,『怎麼可能!這麼多觀眾在等著。這點小病,沒事。來,你幫我用繃帶綁緊點,我再把戲過一遍。』」就這樣,黃老師當天堅持完成了表演,一點沒讓觀眾看出異樣,滿堂叫好。可是,謝幕後一回到後台,當時就癱在椅子上起不來了。如此一幕,讓薛蓉至今難忘。


「她的心裡沒有自己,只有劇目;沒有其他,只有傳承。」黃孝慈的師妹丁曉君也給出了同樣評價。她們的老師是京劇大師杜近芳,由於身體原因,86歲的老恩師當天沒能來現場,但她委託丁曉君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黃孝慈是我較早收的徒弟,也是我得意的學生。她為京劇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江蘇的文化事業做了很多工作。幾十年的師生情誼,我們就像母女一樣。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我感到痛心和惋惜。希望孝慈能一路走好,希望她的學生們能繼承她的藝術和精神,為京劇傳承做更多貢獻。不久的將來,我會和她在天堂相見的。」


在丁曉君看來,黃孝慈並沒有離去,她那雙充滿活力的眼睛、激情洋溢的狀態,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她的獨子王磊在致詞中讓媽媽放心,他說,「感謝您讓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媽媽,您一路走好,我會照顧好爸爸的。這個家,我會撐起來。」


記者了解到,黃孝慈先生將安葬在雨花功德園。從此,天堂的戲院里,又多了一位京劇名旦。本報實習生馮圓芳

本報記者董 晨


短 評 >>>


大師相繼遠去,傳承時不我待


黃孝慈先生走了,令人心痛。追悼會上,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的一番回憶,更讓人感傷,「彌留之際,黃老師說還有幾個心愿未了。一問,原來是還有幾齣戲沒能傳下去……」


就在一個月前,病床上的黃孝慈還拉著徒弟張婷的手,表示今年要帶她復排老戲《蝴蝶杯》。可惜,再也沒機會了。

近一兩年,梅葆玖、李世濟等多位戲曲大家相繼離世,悲痛之餘,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教授就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大師遠去,會不會使戲曲傳承陷入危機?


有別於其他藝術門類,戲曲傳承最講究的就是「口傳心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真正傳下來的劇目日趨減少,大量經典好戲因此絕跡舞台。


一位老藝術家,就是一座行走的戲曲寶庫。如果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將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帶去另一個世界,那是一件多麼無奈又痛心的事情。


誠然,當下的文化生態中,戲曲日趨處於弱勢。但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對於戲曲的生存困境,我們理應有所作為。

首先,我們要做好搶救性記錄工作,儘可能通過「名家傳戲」「一脈相承——師徒專場」等途徑,把老藝術家珍貴的藝術積累傳下去,呈現在當代舞台之上。


與此同時,中生代戲曲演員也當挑起傳承重擔。一方面,他們要抓緊學戲,原汁原味地留住經典;另一方面,他們首先要「自身硬」,只有自己先在舞台上立住了,才能有傳下去的資本與空間,才能扛起領軍人物的大旗。但是,不少中年演員目前這方面意識還不強,總覺得「還來得及」。但是,時不我待。人是傳承的第一要素,不要等到「人亡藝絕」之時,徒留文化空白的遺憾。馮圓芳董 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日報 的精彩文章:

南大校友王貽芳院士入選 十大中國科學之星

TAG:新華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永遠的開學季,再絢爛的劇目也會散場
看戲就要看在點子上:盤點那些與中秋有關的劇目
韓劇被翻拍成國產劇目一覽,對此你怎麼看?
TVB經典劇目原來是在這些地方拍的?你還能認得出么?
最美的儀琳小師妹,曾是體操冠軍出身演繹經典劇目無數,可惜劇紅人不紅如今她過成這樣
多種劇目啟蒙兒童想像力
觀看親子劇目,參與公益活動,品嘗上海傳統百年小吃
場面堪比《權力的遊戲》這部美劇目測要火
最新下半年古裝劇目表,楊冪、范冰冰打擂台?你最看好哪部劇?
流水的少年,經久不衰的劇目!沒有女主角的音樂劇《網球王子 青學vs冰帝》
演劉羅鍋形象生動,不接沒質量劇目,老戲骨李保田書法題字欣賞
印劇涉嫌宣傳童婚點燃民眾怒火 該劇目前已被下線
空間與劇目:晚清報人如何與官方抗爭?
八月網劇前瞻丨十二部新老劇目決戰後暑期檔,你要為誰打call?
空間與劇目:晚清報人如何與官方抗爭? | 書摘
廣電總局通知重要宣傳期禁播偶像劇等娛樂劇種,下發2017年第二批重點推薦劇目
20元看經典劇目
從衛視招商劇目看電視劇新走向:古裝戲巨制化、穿越劇有復甦跡象、流量明星趕場忙
樣板戲紀念碑-1:樣板戲劇目大全,共計2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