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對八大山人非常重視,他畫的鯰魚跟八大的鯰魚非常像,不僅僅是筆墨,那種清高的感覺也都非常像,充分體現了他的用筆特點(簡潔明確、雄健剛直、生澀凝練),而對於「生澀凝練」,潘天壽在晚年花了很大的功夫,希望自己的用筆更加生澀、更加凝練,就是更加理性收斂。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八大山人鯰魚(冊頁)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鯰魚(冊頁)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幅八大的《快雪時晴圖》,潘天壽在上博看到後,非常激動,認為這幅畫實在是畫得太好了,回家之後忍不住自己也畫了一幅,當然,畫面的內容不盡相同,多了山石和小路。潘天壽希望,自己在筆墨的精神面貌和格調上,不輸於古人,不輸於八大。潘天壽的這幅畫,用的全是焦墨,他自己說是想用焦墨逼出雪意。在審美的格調上,潘天壽的《快雪時晴圖》與八大的《快雪時晴圖》是並駕齊驅的,說不出誰比誰更好。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八大山人快雪時晴圖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焦墨山水


雖然模仿潘天壽畫作的人很多,但是焦墨類型的作品很少有人去模仿,因為焦墨很難畫,畫不好容易露餡。從這些焦墨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潘天壽用筆的鮮明特色。我們經常講「氣韻」,「氣」比較好理解,「韻」不太好理解,很多人認為是水墨暈染開來的那個「暈」,其實不是這樣的。看潘天壽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在運筆節奏上的變化,有的地方畫得飛快,有的地方略有停頓、略作思考,這種用筆節奏才是「韻」。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淺絳山水


「生澀」是潘天壽的另一種追求,他經常說,「屋漏痕」、「折釵股」是中國畫運筆方式中一種最高的境界,但是現在連討論這種用筆方法的人都沒有了,更不要提在創作中的運用了。潘天壽的作品《松石圖》明顯是對這些傳統運筆方法的實踐和說明,他就是要用筆墨告訴大家,什麼是「屋漏痕」、什麼是「折釵股」。「屋漏痕」和「折釵股」總體的意思就是說,線條要果敢有力量,但是又要沉著而含蓄。就像古代士大夫階層對自己的人格要求,不能張揚外露、咄咄逼人,但又要強悍堅韌、外柔內剛。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松石圖


潘天壽對中國畫的構圖理論做出的貢獻非常大。他的構圖,非常注意方形體塊的運用,常畫巨石,用整塊大石放在畫面的中心。這源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潘天壽為了證明中國畫,特別是花鳥畫也能畫大畫的問題。因為傳統的花鳥畫一畫大的就容易散軟、柔弱,所以他就用一塊大石頭擺在畫面中央來襯托花卉,整個畫面就立起來,被就撐住了。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雁盪山花


中國畫的筆墨必須清晰,如果按照石頭本來的顏色來畫的話,筆墨就不能清晰,就變成水彩畫,所以潘天壽為了仍然保持筆墨的清晰、筆筆清楚,把一塊石頭的顏色畫得很淡,這個叫做「以虛代實」。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貓石圖


他另外一個創造是傾斜的趨勢。因為石頭容易板,容易悶,容易分不出筆墨,他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就把石頭稍微斜一點來放,畫面就有一個往下傾斜的動勢,而這個傾斜的動勢,最好又不要是直接能夠滑下去,所以必須要有阻擋,所以他把石頭下面的一個角,切在紙邊上面,像這樣的安排都是符合心理學的,符合20世紀視覺心理學的最新成果。潘天壽當時其實不知道什麼是視覺心理學,但是他作為一個對於形式美非常敏感的藝術家,走上了與視覺心理學殊途同歸的道路。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磐石墨雞


潘天壽有還很多的作品是用一種「支撐構圖」的方法,就是先把一個對象畫成是快要倒了,然後另外來一個力來支撐,這樣畫面就有一種矛盾的動感。潘天壽非常重視畫面的重心偏移,比如說三個點,怎麼安排更有變化,都非常有講究,這就是視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他的作品不僅沉重,而且充滿了力的對峙,這是潘天壽的作品比別人更加有力量、更加有震撼力的原因。他的畫中是一種動態的對峙,不是簡單的四平八穩,四平八穩就沒什麼意思了。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雄視


潘天壽用自己獨特的構圖方式,與吳昌碩的作品面貌拉開了距離,否則他無法從吳昌碩的藝術風格裡面跳脫出來。吳昌碩的好幾位學生都非常有才華,學吳昌碩的時候非常好,但始終都不能形成自己的獨立的藝術面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擺脫吳昌碩的對角線構圖方式。潘天壽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在構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創造出屬於自己全新的、富於「起、承、轉、合」韻律感的構圖法則。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露氣


潘天壽曾說:「中國畫以意境、氣韻、格趣為最高境地。繪畫貴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層天,有些人辛苦一生未必夢見。」「境界」的問題是非常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說清楚的一件事,但這個東西絕對是個硬標準。境界的首要條件是「情真」,詞有「隔」與「不隔,畫也有類似的區別。畫跟詩詞一樣,要直抒胸臆,撟揉造作,故弄姿態,終不能成第一流之大作。


對於畫家來說,他的心性怎麼樣,畫出來就是怎麼樣。他心性高,他的境界高,畫出來的東西就是高。境界不是短時間就能達到的,要長時間的修鍊才能明白,所以畫中國畫和欣賞中國畫都可以作為人的一輩子的修養。


潘天壽對於「境界」有很多獨到的觀點。「文革」前他畫過一幅大畫《梅月圖》,在「文革」中被批得很厲害。因為他在上面題了兩句自己寫的詩:「氣結殷周雪,天成鐵石身。萬花皆寂寞,獨俏一枝春。」這兩句話是形容老梅樹的樹榦,有一種荒寒滄桑之感,就像兩、三千年前留下來的雪,因為太冷,所有的花都凋謝了,而這棵老梅樹卻還倔強地盛開著幾朵梅花——他想表達的是對於生命的敬畏,但「文革」中這首詩卻被認定為跟毛主席的《詠梅詩》唱反調,因為與其中「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說法正好相反。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天壽梅月圖


其實這張畫畫得非常好,是潘天壽對於民族精神的一種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就像佇立在冷清月夜中的一棵老梅樹,受到了很多摧殘,但依然擁有厚重、頑強的生命力,並毅然清高,孤寂,依然會綻放新的光彩。在中國文化傳統當中,為什麼說「清高」、「孤寂」、「荒寒」這樣一類情感是高格調的,因為能夠切身體驗、感悟這類情感的人,已歷經了世間的熱鬧繁華和各種人生滋味,人世悲喜滄桑已嘗盡,各種委屈、打擊、誤解,各種艱難困苦都已過去以後,內心所獲得的是一種特別的寧靜與寂寞——這個高境界與其人格理想緊密聯繫在一起。「境界」和「格調」的問題,是特別複雜的一個美學問題,也是特別複雜的哲學問題,人生觀的問題。潘天壽正是用他的作品與人生,對於「境界」和「格調」的問題,為我們做出了最直觀現實的說明與呈現。


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潘天壽筆下的蘭與竹,形簡而意遠
元代龔璛行楷欣賞:靜春堂詩序卷
宣紙上的另一種顏色:偽國學

TAG:國畫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潘公凱院長:談中國畫的筆墨
薛永年:中國畫的水與墨
朱天曙:論黃賓虹——從金石到中國畫
潘天壽:論國畫的用色
「現+象」看看央視名嘴董浩、朱軍、趙忠祥、倪萍的國畫
張大千:論中國畫的透視
國畫名家王寧:中國畫泰山雄姿欣賞
中國畫怎麼學?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先生如是說
名家國畫藝術欣賞:何香凝、謝公展、徐子鶴、高石如、趙如虎、胡振、李蟬國畫作品
董長發:中國畫的守望者(一)
潘天壽的國畫作品欣賞!
現代中國的寂寞與輝煌-陳子庄國畫欣賞
王闊海的新漢畫豐富了當前中國畫創新的景觀
中國畫-吳門畫派的領袖沈周之經典小品
陳傳席: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中的實際地位
法國畫家眼中的近代中國竟然宛如世外桃源:安靜、祥和、有序
談中國畫的傳統與創新
當代名家劉峰中國畫慈善公益全國巡展在京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