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20位院士、專家呼籲將醫學教材中「患者」換成「病人」!

20位院士、專家呼籲將醫學教材中「患者」換成「病人」!

導語:20名院士專家聯名發起建議,「呼籲國家及有關部門今後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為『病人』。」


12月29日,中國實用外科雜誌微信號刊登一篇《關於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理性為「病人」的建議》,稱20名院士、專家聯名發起建議,「建議國家及有關部門今後將醫學教材及醫學出版物中『患者』一詞統一為『病人』。」


文章摘要如下:

在本期《中國實用外科雜誌》即將付印之時,本刊編輯部接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教授來函,建議在醫學教材及出版物中將「患者」 患者一詞改為「病人」。我們深表贊同!


20 余年前,本刊編輯部田利國主任曾在拜訪裘法祖院士和我國著名膽道外科學家、青島市立醫院王訓熲教授時,當面聆聽他們的教誨,他們即提出與陳孝平院士相同的想法。


自此,我刊一直沿用「病人」一詞。今拜讀陳孝平院士建議信,我們在讚賞陳孝平院士等醫學科學家對科學的求真、務實之外,更感佩陳孝平院士等醫學科學家的強烈社會責任感!


其理由是:在我國早期醫學詞典、醫學教材、醫學出版物及漢語言辭典中並無「患者」一詞;「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患者」一詞才在關外出現並傳入關內;因此,「患者」一詞與日本侵佔我國東北的殖民時代有著很大的關聯。

並呼籲,醫學無國界,但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是有國界的。「我們仍然不能忘記歷史,仍然需要銘記被殖民的歷史教訓。」



20位院士、專家呼籲將醫學教材中「患者」換成「病人」!



該文發出後,引發醫療圈裡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有網友認為,此建議是嘩眾取政府的寵,還是醫學之必要?不得而知!近代漢語有眾多辭彙來自日本,如科學、藝術等。難道都得改嗎?若陳先生真要消除殖民之稱謂,還是把普通話的英文詞Mandarin改了,其原意是「滿州話」。科學家的活動還是要遠離政治,多花時間在專業上,少點咬文嚼字吧。

還有人評論稱,漢語里日語借用語多了去了,XX主義,警察、防疫、派出所,幹部、健康……這些都是,真要把日語借用語都刪了,恐怕你就不會說話了。



20位院士、專家呼籲將醫學教材中「患者」換成「病人」!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文化交流頻繁。由於日本西化較早,因此很多外來辭彙就被日本人用和制漢語翻譯出來。於是大量的中國詞語就是直接借用日語。語言專家統計過,一共768個。 比如革命、參觀、儲蓄、創作、刺激、代表、動力、對照、發明、法人、概念、規則、反對、會談、機關、經濟、克服、勞動、目的、社會、衛生、細胞、系統、印象、原則、證券、總理、綜合等等。還包括~~化、~~團、~~場、~~團、~~制、~~法都來自日語。


網友評論:


20位院士、專家呼籲將醫學教材中「患者」換成「病人」!



@揚執戟:曾經投稿給中華外科雜誌,熱心的小編把我文中的所有病人都改成了患者,而這位又要求把患者改成病人。能不能幹些有意義的事兒?狗屁倒灶,形式主義。


@骨科楊醫生:我覺得「患者」更好,更溫馨。一直避免用「病人」這個詞。有同感的么?

@brucelynn:呵呵,現代漢語也要抗日了?那基本一般的詞語沒了。


@老白:支持老一輩的醫學教育家吳階平院士、裘法祖院士!支持陳院士!不忘國恥!不忘初心!


各位醫生讀者怎麼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護之家 的精彩文章:

福建省立醫院一年輕護士值夜班突發心肌炎 生命垂危
猝死再現,2天內廈門一醫院連續兩名醫生去世!
評價醫生的時候,別單單以切口論英雄!
山西省女醫生被刺案,為什麼你們非要拿態度說事?
現在新農合政策這麼好,為什麼你偏偏不買醫保?

TAG:醫護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5.12」專題」中日醫院專科護士為門診患者家屬開展義診諮詢
愛心眼科醫院專家義診 前100名白內障患者可免手術費
新疆:5家醫院500床位開展對外醫療服務 救助周邊國家患者
中醫月診患者2000餘人 菏澤牡丹人民醫院「國醫強」
精神病患醫院內用筷子殺3人背後:1精神科醫生對應842名患者
哈醫大一院專家為98歲高齡患者完成髖部手術
77家醫院成立河北省精神衛生專科聯盟 患者就醫享四大好處
原創 久病成良醫,49歲中年人從患者華麗轉身成為中醫保健師
西安市中醫醫院專家支招 肝病患者保健之夏季養肝
中醫專家劉學謙教您辨認:癌症患者早期的四大徵兆!
中亞患者慕名來職業病醫院治療腰椎疼痛
50位精神病患者可免診療住院費
中醫腫瘤專家劉學謙教您辨認:癌症患者早期的四大徵兆!
泰國成「精神病大國」,每8人中就有1名精神或心理疾病患者
燒50萬欠條村醫:教精神病患者名人名言,用草藥治病
澳洲大學黑科技:未來醫院將現場為患者3D列印器官
腫瘤醫院專家對患者的忠告:癌症不等於死亡!
海軍總醫院神經內科專家戚曉昆為患者分析病情
關注校園內的癲癇患者,鄭州兒童醫院專家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