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文:朱克雄 甘肅省平涼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四庫全書》是在清朝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纂,3800多人抄寫,費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我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於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同前蘇聯關係惡化,為了確保文溯閣《四庫全書》的安全,1966 年10月在周總理親自批示下,文化部決定將瀋陽故宮文溯閣的《四庫全書》撥交甘肅保存。上世紀九十年代,遼寧省有關方面向甘肅省表示希望文溯閣《四庫全書》回遷遼寧,甘肅沒有答應。50年來,這部《四庫全書》已經成為甘肅人的榮耀,更是甘肅的一張文化名片。

《四庫全書》從完成至今的兩百多年間,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二次補抄。1914年在杭州圖書館第一任館長錢恂的支持下,由徐錫麟二弟徐仲蓀及其學生堵福詵自費補抄,歷時7年,史稱「乙卯補抄」1923年,時任浙江教育廳長的張宗祥得知徐仲蓀、堵福詵的義舉後,十分感動,但他知道「修補」量相當浩大,單靠幾個人很難完成,必須由政府牽頭。在他的重視下,補抄人員增加到百餘人,費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徐仲蓀任總校,堵福冼任監理,歷時兩年,史稱「癸亥補抄」。解放初,由於徐仲蓀和堵福洗修補《四庫全書》有功,他們倆的畫像曾被懸掛在杭州文瀾閣,以志紀念。目前《四庫全書》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如今《四庫全書》只存三部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於1950年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半部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據統計,《四庫全書》的正本(著錄書)中共收錄了甘肅作者14人,著作18種182卷,存目中有16人,共計30人。儘管甘肅學人的著作在數量上不能同江浙等地的相比,但甘肅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載入史冊,其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的佔有的較大分量有目共睹。

尹喜《關尹子》1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或稱「關尹」。甘肅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

《關尹子》又名《文始經》《關令子》,全名《文始真經》。道家著作。作者系周代函谷關令尹喜。書分上、下兩卷,9篇171章。彷彿《老子》《莊子》《列子》一樣,《關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不過,「關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關是指老子出函關的關,守關的人叫做關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稱為關令尹喜,後人尊稱為關尹子。相傳老子看透了當時的形勢,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離開周西出函關。函關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為他留《道德經》五千言,騎牛西去。關令尹喜研讀老子之學,多有心得體會,發而為文,成《關尹子》一書。然而,兵燹災難,其書佚失。稱之為《文始真經》,乃是道教興起之後的事情,彷彿《莊子》被稱做《南華經》一樣。因為莊子被封做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也改稱做《南華經》。而關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改稱做《文始真經》。所謂「文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他的思想片斷,保留在《呂氏春秋》《莊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無」「常有」,將「太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作為萬物的根本;以濡弱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王符《潛夫論》10著作被《四庫全書》收錄。王符(85年-162年),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

《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少數也涉及哲學問題。王符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涉及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把社會的黑暗動亂的根源歸之於統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亂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賢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任賢使能,忠信納諫,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議採取考功、明選等辦法,來改革吏治,反映了當時庶族地主強烈參政要求。他的政論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視人民的思想,他強調「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這是對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經濟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愛惜民力,重視對邊遠地區的防禦和建設。他反對讖緯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強奢侈浪費和迫害人民的罪行。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皇甫謐11著作被《四庫全書》收錄。《針灸甲乙經》八卷和《高士傳》三卷被《四庫全書》收錄。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歲。作為一位自學成才的布衣學者,皇甫謐在文學、史學、曆法學、醫學方面均有貢獻。他所編撰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一部理論系統、臨床內容豐富的針灸專科典籍,對我國針灸學,特別是針灸文獻的發展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具有深遠影響。《針灸甲乙經》八卷,全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黃帝針灸經》《針灸經》《甲乙經》(以下簡稱《甲乙經》),主要由《素問》《九卷》《明堂》三部古醫經類集而成。據現行本自序,該書系皇甫謐編集,成書於魏·甘露(256-259年)年間。宋·林億校本《甲乙經》自北宋刊行後,南宋、金、元均未見重刊,現存最早刊本為明·萬曆吳勉學校刊《醫學六經》本。此本於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收入吳勉學校刊《醫統正脈》叢書中,現存此書多系清代書坊重修本,斷版缺字較多,並可見較多的補版。又有明代藍格抄本,出自宋校本,但與「六經本」非出自同一底本,可校補前者脫誤之處頗多。此本非精抄本,前後體例不一,錯亂、殘缺之處也不少。《四庫全書》本與余雲岫所引之所謂「嘉靖本」相吻合,也有一定參考價值。故校勘《甲乙經》一書,當以「六經本」為底本,以「明抄本」作主校本,以「四庫本」作參校本。至於所謂「抄正統本」者,問題很多,作偽充古之跡顯然,不宜再作為校勘《甲乙經》的依據。

傳世本《甲乙經》至少有四重構成,即:皇甫謐所編之原集,宋以前醫家補註之文,宋代林億校注,宋以後注文。其中標有「素問曰」「九卷曰」等文字及注有「解曰」之類註解性文字系原書舊文,非唐宋間人所增補。「六經本」中雙行小字注文絕大多數系宋人注文。

現行本卷首所載「序例」一篇系原書舊有,非林億新增。宋以前醫書所引《甲乙經》之文體例多與此「序例」相吻合,宋本《甲乙經》仍與「序例」基本相符,而傳世本頗與此「序例」不同者,系後人,特別是宋以後人所刪改。

現存的《高士傳》分上、中、下三卷,采堯、舜、夏、商、周、秦、漢、魏古今八代之士,立91傳,其中《長沮桀溺》《魯二徵士》一傳記2人,《四皓》一傳記4人,共記96人。立傳的標準,用皇甫謐自己的話說是「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皇甫謐·高士傳序》)。按照這個標準,被孔子、司馬遷稱頌過的伯夷、叔齊,被班固表彰過的「兩龔」即龔勝、龔舍,也不在立傳之列。伯夷、叔齊寧肯餓死,恥食周粟,執節很高,但畢竟有過「叩馬而諫」的自屈行為;兩龔斷然拒絕出仕新莽,晚節很好,但早年總是出過仕的。因此,皇甫謐《高士傳》記載的96名高士全是經過旁推毖緯、鉤探九流、水中澄金而得到的沒有出過仕的「高讓之士」(《高士傳序》)。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及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生活,甚至於一個側面的社會歷史。

傅玄《傅子》1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陽縣人。西晉時期文學家、思想家。傅燮之孫、傅干之子。

《傅子》是傅玄最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部政論、道德論和史論文集。尤其是其《貴教》《通志》《戒言》《正心》《禮樂》《大本》《法刑》《義信》《治體》《信直》和《舉賢》等儒學教育思想十分豐富。

王嘉《拾遺記》10卷被《四庫全書》收錄。王嘉(?-390年),字子年,隴西安陽人。是當時的一個方士,滑稽好語笑。王嘉初隱居於東陽谷,鑿崖冗居,有徒弟數百人。石季龍之未(348年),由於戰亂,王嘉丟下徒弟到長安,潛於終南山,結庵廬而止。他的徒弟尋著他的遺迹也到達終南山,他又遷隱於倒獸山。苻堅屢次徵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後被逼無奈,於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冬入長安,居於宮中外殿。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處參拜,詢問世事。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入長安,仿效苻堅的做法,在禮節和待遇上都超過了苻堅對王嘉,並逼迫王嘉隨從他,每件事情都要向王嘉詢問。當歸姚萇和苻登相持戰爭,姚萇問王嘉:「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王嘉回答說:「略得之。」姚萇憤怒地說:「得當雲得,何略之有?」於是一氣之下便殺了王嘉。但後來姚萇死後,事實上確實是他的兒子姚興殺掉苻登的。遺憾的是姚萇不曾聽懂王嘉的話,怒氣之下殺了不該殺的人。

前秦王嘉的志怪小說《拾遺記》(一名《王子年拾遺記》)原書19卷、220篇,由於苻秦之際的戰亂,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蕭綺綴拾成文,合為一部,改編為10卷,今行於世。《拾遺記》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節、人物描寫等方面都較為完善,初具短篇小說規模。王嘉可謂中國短篇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劉昞《人物誌注》3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劉昞,字延明,敦煌人,十六國時期河西著名學者。

劉昞編著的《人物誌注》一書經近代學者翻譯在美國出版後,曾經引起極大轟動,被譽為「早於西方千年的人文主義著作」。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李世民《帝范》4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帝范》書成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共十二篇: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為文雖短,但文辭有力而優美,展現出一代英主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也是一個馬上爭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生經驗的總結。其充滿哲理性的語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語道破天機。不但閃露著看問題的高瞻遠矚,也隱含著論理的深邃透徹。《帝范》一書是李世民一生執政經驗的高度濃縮。他曾經這樣告訴太子:「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可見,他對《帝范》的高度自信。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帝范》中,他對為政者的個人修養、選任和統御下屬的學問,乃至經濟民生、教育軍事等家國事務都做出了非常有見地的解答。毛澤東曾說 「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勞民損兵;不貪圖遊樂,每早視朝,用心聽取各種建議,出言周密;罷朝後和大臣們推心置腹討論是非;晚上同人高談經典文事。」對這位古代領袖俊傑的為政能力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李隆基《孝經正義》3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東都洛陽,祖籍隴西成紀,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唐開元七年(719年),玄宗親自為《孝經》作注,至天寶二年(743年),玄宗又重注《孝經》,為開元注作了增補及修訂。《孝經註疏序》稱,「唐明皇遂於先儒注中採摭菁英,芟去煩亂,撮其義理允當者,用為註解。至天寶二年(743年)注成,頒行天下」。玄宗注參用孔、鄭及韋昭、王肅、虞翻、劉劭、劉炫、陸澄等家之注並舉出六家注本之異同,分別列於經文後。而「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御注序》)。《孝經》今古文之爭的論戰,由玄宗注而肯定了今文。至天寶三年(744年),「詔天下家藏《孝經》,精勤教習,學校之中,倍加傳授,州縣官長,申勸課焉」(《唐會要》卷七十五)。天寶四年(745年),玄宗更親以八分書寫《孝經》並刻石於太學,謂「石台《孝經》」,對後世影響很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詔令邢昺為《孝經正義》作疏。今存《十三經註疏》之中,為後代流行之註疏本。

李絳《李相國論事集》6被《四庫全書》收錄。李絳(公元764-830年)字深之,趙州贊皇人,祖籍隴西成紀,宰邑臣李剛之孫,襄州錄事參軍李元善之子,大唐王朝官員。擢進士、博學宏辭,授秘書省校書郎,補渭南尉。德宗皇帝貞元末年(805年),拜監察御史,以本官充翰林學士。憲宗皇帝元和初年(806年),改尚書主客員外郎,未幾,轉司勛員外郎。元和五年(810年),遷本司郎中、知制誥。繼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帝數賜對三殿,甚敬憚之。每有詢訪,隨事補益,累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爵高邑縣男。言愈切直,與李吉甫等不協,以足疾求免,罷為禮部尚書。尋改檢校戶部尚書,出為華州刺史。復入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旋出任河南觀察使。穆宗皇帝長慶元年(821年),改御史大夫、吏部尚書,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判東都尚書省事,充東都留守、檢校司空。敬宗皇帝寶曆初年(825年),拜尚書左僕射。李絳以直道進退,望冠一時,屢為讒邪所傷。被李逢吉累貶太子少師,分司東都。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大和初年(827年),征拜太常卿,加銀青光祿大夫,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位至上柱國,封爵趙郡公。後為亂兵所害,贈司徒,謚號曰「貞」。

《李相國論事集》是一部記載中唐宰相李絳奏議之文和論諫之事的文集。由於涉及的領域廣泛,該文集成為後人研究中唐政治、經濟、藩鎮、宦官、民生的重要文獻之一,同時也是今人研究李絳生平、思想、精神、品格的重要著作。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李翱22卷著作被《四庫全書》收錄。李翱(772-841年),字習之,唐隴西成紀人。是西涼王李暠的後代。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李翱是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曾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考功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桂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等職。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係在師友之間。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問》)。主張人們的言行都應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

《論語筆解》2卷作為韓愈、李翱二人合著的一部解經之作,以「對話體」的形式進行解經,並以「己意解經」,突出了他們尖利大膽、直白達意、相互推崇補充的一面。這些足以說明了《論語筆解》是一本有特色的解經之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應該佔有一席之地。

《卓異記》1卷,記唐室功業殊異者,二十七類。

《李文公集》18卷,李翱是韓愈的追隨者,是宣揚孔孟傳統思想的唐代代表人物之一,《李文公集》中《復性書》一篇,就是作者祟尚孔孟思想的代表著作。李翱同韓愈一樣,也反對佛教,但其思想,卻有一定程度的不徹底性。在《復性書》中,他的主要理論根據是《中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提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的說法,把「誠」看作是世界的本體,其唯心主義思想較《大學》更為明顯。李翱繼承並發展了孟子的性善說,並為性善說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所謂「復性」的「性」是指人先天就具有的封建倫理綱常這種本性,這種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所以,他提出用「正思」的方法,消滅邪惡的「情」,這才是到達「聖人」的基礎。才能夠「復性」為「聖人」;有些人失去這種本性(善性),既然是由於「情」,也即受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干擾的結果,那麼,也只有徹底消滅人情感欲,本性(善性)才能復歸。由於作者受佛學影響較深,反佛思想不徹底,故《復性書》中亦夾雜了一些佛教思想。李翱在此書中推崇的《中庸》及其師韓愈所推崇的《大學》,到了南宋與《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成為封建學者必讀的經典,所以,李翱與韓愈同開宋明理學的先河。除《李文公集》外,《習之先生全集錄》亦收載,前者主要以《四部叢刊》,後者主要以《唐宋十大家集》本行世。

《五木經》1卷,有「樗蒲五木,玄白判。 樗蒲古戲,其投有五,故白呼為五木。以木為之,因謂之木。今則以牙角尚節也。判,半也,合其五投,並上玄下白,故曰玄白判。」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李賀5卷著作被《四庫全書》收錄。李賀(790-816年),字長吉,河南福昌人,郡望隴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唐代詩人, 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李賀《昌谷集》4卷,《外集》1卷,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李白《李太白文集》30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生於碎葉城,成長於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今存990多首詩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權徳輿《權文公文集》10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權德輿(759-818年), 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漢中略陽人。後徙潤州丹徒。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 ,後人稱為權文公。

《權文公文集》共五十卷。有《四部叢刊》影印清嘉慶朱璉刻本,再版時據長沙葉定侯藏殘本附錄校補和拾遺。《四庫全書》所收《權文公詩集》十卷,有詩無文。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4卷被《四庫全書》收錄。王仁裕(880-956年)字德輦。其先祖太原人,祖父王義甫任成州軍事判官時,遷居秦州長道縣碑樓川。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歷事歧王李茂貞、前蜀、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官至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病逝後詔贈太子少師。生於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病逝開封寶積坊私第。

五代後周王仁裕撰寫的《開元天寶遺事》,根據社會傳聞,列146個標題,分別記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逸聞遺事,內容以記述奇異物品為多,人物事迹也以傳說為主。其中如記唐代宮中七夕、寒食等節日習俗以及豪支、傳書燕等事有一定的社會史料價值。後世慣用的不少成語、典故如滔滔不絕、夢筆生花、解語花、有腳陽春等均出自該書。

余闕《青陽集》4卷被《四庫全書》收錄。余闕(1303-1358年),字廷心,一字天心,生於廬州。元末官吏,先世為唐兀人。元統元年(1333年)進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守安慶。此後五、六年間,余闕率兵與紅巾軍激戰十餘次。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紅巾軍再次集結,戰船蔽江而下,急攻安慶城西門。余闕身先士卒,親自迎擊。拚鬥中,突見城中火起,余闕知城池已失守,遂拔刀自刎,自沉於安慶西門外清水塘中,時年五十六,謚忠宣。其與北宋包拯、明代周璽,並稱「廬陽三賢」。

《青陽集》是余闕的詩文集,由門人巢縣人郭奎輯,也稱《青陽先生文集》《青陽山房集》。余闕出於文人的愛好和使命,把對家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認識傾瀉於筆端,這些篇章多數被郭奎輯錄在《青陽集》中。《青陽集》具有極高的地方史料價值,是極其難得的地方歷史文獻。余闕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西域人華化的代表,學界對他的生平和文學成就評價極高。

李夢陽《空同集》66卷和《二李先生奏議》2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李夢陽(公元1473年-公元1530年),字獻吉,號空同,漢族,祖籍河南扶溝,1473年出生於慶陽府安化縣,後又還歸故里,故《登科錄》直書李夢陽為河南扶溝人。他善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復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李夢陽所倡導的文壇「復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

李夢陽《空同集》倡言「真詩在民間」,還重視「調」-主要指詩歌音調的和諧完美。《二李先生奏議》(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明徐宗夔所編李夢陽、李三才二人奏議也。夢陽以風節振一世。三才結納東林,亦負當代之望,而智數用事,不及夢陽之伉直,其為人不甚相類。宗夔以二人俱產關中,故合刻之。末各附詩數首,於體例亦為不倫。宗夔字效虞,蘇州人。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牛僧孺《幽怪錄》1卷被《四庫全書》收錄。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鶉觚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他既是政界的貴胄,又是文壇的名士。

牛僧孺作《玄怪錄》,楊用修改為《幽怪錄》。因世廟時重玄字,用修不敢不避。它古代漢族傳奇小說集。原為十卷,或作十一卷,今存三十一篇。《幽怪錄》一卷、《續幽怪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所作多怪異之事,是較早的傳奇小說專集,為唐代文言小說精品,對後世影響較大。

李復言5卷著作被《四庫全書》收錄。李復言(775年-833年),名諒,字復言,唐小說家。隴西人。順宗時,王叔文曾薦其為諫官,推許甚至,元和時任彭城令,後歷任蘇州刺史、汝州刺史、泗州刺史等職。大和間尚在世。與白居易友善,有詩倡和。應舉時,繳納「省卷」中有小說《纂異》一部,被斥為「事非經濟、動涉虛妄」,因此罷舉。

李復言《續幽怪錄》1卷和《續玄怪錄》4卷為唐代傳奇小說集﹐因續牛僧孺《玄怪錄》和楊用修《幽怪錄》而得名﹐寫的都是流傳較廣的故事。

李垕《續世說》10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李垕,1179年,李燾次子,字仲信,唐代隴西人,乾道五年(1169年),李垕得吏部尚書汪應辰薦,試賢良方正科,果中。擢為秘書省正字,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編修官,與父李燾共典國事,同為南宋史家重臣,明顯於縉紳達官之間。李垕性剛直,忠言極諫,多次上策奏議國家大事,後人評價很高。

李垕撰《續世說》10卷,謂「其書惟取李延壽南北二史所載碎事,依《世說》門目編之」, 通過分門別類的編述,「發史氏之英華」,寄託作者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抱負,同時也有一定的史學、文學價值,對於研究當時社會的變化特點、文人的生活習俗、人格典範等具有參考價值。

洪瑹《空同詞》1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南宋詞人洪瑹字叔玙,號空同詞客,平涼人。空同有二義:一指道之境界,《關尹子·九葯》有「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或曰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二為山名,又稱空桐、空峒、崆峒,在今甘肅平涼西,險峻雄偉,山上道觀極盛。《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如此,洪瑹或逍遙江湖,並未入仕。

《空同詞》1卷此集僅詞十六首。據毛晉跋語,乃全自黃升《絕妙詞選》中摘出別行,非完帙也。卷末詠漁父《清平樂》一闋,據《花菴詞選》本連久道詞,且載其本事甚明。因二人之詞相連,遂誤入之瑹詞中,實止十五首耳。

趙時春46卷著作被《四庫全書》收錄。在《四庫全書》這一中國文化事業的巨獻中,能收錄趙時春的《平涼府志》《趙浚谷集》《別本趙浚谷集》共計46卷,確實是很不簡單。

趙時春(1509年-1566年),字景仁,甘肅平涼城南浚谷村人。一生著述頗多,是《明史》立傳的甘肅籍人物之一,明朝中葉著名文學家。14歲中鄉試,嘉靖五年(1526年)18歲時榮中會試榜首,是被人們稱之為「宋有歐蘇,明有王趙」的嘉靖八才子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曾三起三落。兩次因秉直上疏,被削職為民。二十九年(1550年)五月,京師被寇,韃靼進犯。經兵部左侍郎王邦瑞推薦,同年九月再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協理京營軍務。因反對大將軍仇鸞向蒙古開設馬市的倡議,為仇所忌恨。次年,調任山東按察司統民兵僉事、僉都御史,為正五品。三十一年(1552年)為四品按察使司副使。三十二年(1553年)春,任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巡撫山西,統領雁門三關防務,為正四品,全面負責山西御戎事務。是年九月,韃靼進犯神池(今山西境北)等內長城,遂率兵急趨禦敵,行至廣武(今山西雁門關一帶),遭敵伏擊,兵敗,解職歸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時春被免官後,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平涼故里以《史記》為範本,遍訪鄉野,尋覓古迹,查閱史料,廣采博錄,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歷時5年,才完成的10冊13卷29萬字的《平涼府志》,是平涼有史以來首部府志,因取捨精詳,記事賅確,成書後,名重一時。在明代平涼府轄3州7縣,該志前3卷為府志,此後各卷為州縣誌,依次為平涼縣、涇州、靈台縣、靜寧州、庄浪縣、固原州、鎮原縣、華亭縣、崇信縣、隆德縣。《平涼府志》以平涼為西北要地,舊未有志,因創修之。分十七門:建革、山川、戶口、田賦、物產、壇祠、藩封、官師、兵制、學校、人物、孝節、風俗、河渠、寇戎、寺觀、祥異。其考證敘述,具有史法,在關中諸志之內最為有名。

《平涼府志》成書早,刻印較遲。民國23年(1934年),甘肅方誌學家張維在北平圖書館見之「漫滅雖多,大體尚可繕錄」,歸過平涼,告時任專員范朴齋,函平抄錄一本。10年後,張維又親抄錄並「正其文字」,使此志大略可讀。《平涼府志》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其主要特點有四:一是考證有據,記述準確;二是「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勛」「表賢能」,體例簡而有序,自有創新;三是關注民生疾苦,對當時王府亦敢抨擊;四是不設「藝文」,避免濫收詩文,頗見自知之明。

黃諫《從古正文》5卷被《四庫全書》收錄。黃諫(1403年-1465年),宇廷臣,號卓庵,又號蘭坡,明代庄浪衛人。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成書的《平番縣誌》的《人物誌》中記載,黃諫於明英宗正統七年(壬戌,1442年)考中探花(殿試一甲第三名)。按定製賜進士及第,並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之職,人稱「黃探花」「黃學士」。

《從古正文》「其書本《皇極經世》為準,自太皞以下諸帝王,各載其在位年數,而略述興廢大旨於每代之前。察罕成此書在皇慶元年,嘗奏進於朝,程鉅夫為之序。至明景泰中,諫復為《續輯》,改原本每代下至延佑戊午若干年為下至洪武戊申若干年,並補入元代諸帝紀年。然簡略太甚,不足以資考訂也。」

胡瓚宗《嘉靖安慶府志》30卷、《願學編》2卷、《鳥鼠山人集》29卷、《擬涯翁擬古樂府》2卷、《擬漢樂府》8卷、《雍音》4卷被《四庫全書》收錄。胡纘宗(1480-1560),字世甫、孝思,號可泉,甘肅天水秦安人。明正德進士,官都察院右御史,歷任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為官廉潔,政績卓然。 任安慶知府時,興利除弊,大興教育之風,改建皖山書院,移修山谷書院,興水利開吳塘、烏石工程,於三祖寺建三高亭,並撰記,於安慶建天柱閣,以便眺望天柱山。擅詩文,是繼宋代名相王安石之後,賦詩題刻最多名人。

《嘉靖安慶府志·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是嘉靖元年胡纘宗為安慶知府時所作,為記二、表二、志十二、傳十二,不分細目。其門人王漢序之曰:「今《郡縣誌》分門立類,撮要標目,為類書之體,而非史之例。是志一循古文,無復分門立類之規規也。然第四卷已作《職官表》,第七卷又作《職官志》,則於例亦頗不純。」又顧炎武《日知錄》曰:「胡纘宗作《安慶府志》,於正德中劉七事大書曰:『七年閏五月,賊七來寇江境。』而分注於賊七之下曰:『姓劉氏。』舉以示人,無不笑之。不知近日之學為秦、漢文者,皆賊七之類也。」是亦好古之過矣。

《願學編》是胡纘宗七十五歲時完成的生平最後一部著作,也是其一生學術思想的結晶。《願學編》在經學、理學、政治及文學等方面均展開詳細論述。經學方面,主要講解了儒家經書內容,緊扣當時教育現狀,闡述經書重要語句;理學方面,在繼承宋明理學家思想的基礎上,闡發了大量的個人思辨哲學觀點;政治方面,提出實行王道、任用賢臣良相、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希望以此建立理想的封建王朝;文學方面,注重學習杜詩,傾向現實主義的創作;另外,他在書中闡明了排斥佛老學說的觀點,並且著錄了關隴的名勝和文獻及當地歷史文化名人。《願學編》的藝術特色主要是闡述學術思想時,穿插有平鋪直敘的敘事形式和生動形象的場景描寫;闡明觀點時,以引用典故輔助議論;在修辭手法上,多用比喻、排比來表達。《願學編》語言通俗易懂,行文流暢。

《鳥鼠山人集》有詩有文,其文有序、記、說、引、題詞、解、贊、辨、喻、文、論、傳、銘、碑陰、箴、戒、對、斷、啟、題、跋、引狀、墓誌、墓志銘、祭文、墓銘、哀詞、賦等。

《擬涯翁擬古樂府·二卷》(陝西巡撫采進本)胡纘宗游李東陽之門,乃取《東陽古樂府》二卷,以次屬和,立題指事,率由「東陽」之舊,亦間有所釐正。凡一百八首,太康張光孝為之評,而其弟統宗為之注。

《擬漢樂府》是書少見,《四庫總目提要》有云:「一名《輿上集》,以其多成之輿上也。漢樂府多聲詞合寫,不能復辨,沈約《宋書》言之甚明。胡纘宗乃揣摩題意為之,殊類於刻舟求劍,況唐人歌詩之法,宋人不傳,惟《小秦王》一調,勉強歌之,尚須雜以虛聲,乃能入律。宋人歌詞之法,元人亦不傳。《白石道人歌曲》自度諸腔,所注節拍,今皆不省為何等事矣」。

《雍》4卷是元代以前陝西作者的一部詩歌總集。其所選的詩自西漢至元代,共150人,絕大部分是陝西人的作品,或少數非陝西籍者,但也是曾一度寓居長安詩人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等。是研究陝西古代詩歌的重要書籍。此書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渭草堂刻本,4冊,每半頁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單邊,版心下鐫「清渭草堂」。今藏西北大學圖書館。另有甘肅交何王任賢刻本。

這些甘肅籍學人對《四庫全書》的重要貢獻 你造嗎?

李應奇《崆峒山志》3被《四庫全書》收錄。李應奇,字鶴崖,明代平涼人。官延州、慶州知州,開封教授。

《崆峒山志》3卷,是書成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凡分七門,曰《分野》《建革》《疆域》《形勝》《田賦》《仙跡》《題詠》。然一山之志,即不應及分野、建革,而中間兼記及瓦亭關、會盟壇之類,又殊似府志之體例,殊叢雜無限斷也。

《世譜增定》2卷被《四庫全書》收錄。呂顓,字夢賓,寧州人。嘉靖進士,官至應天府尹。

《世譜增定》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是編因陳璘所刊《世譜》一書,益以司馬光《歷年圖》、梁氏《總論》,而以黃繼善《提要》割屬歷代之下。以上古至東晉為前卷,劉宋至元為後卷,蓋鄉塾課蒙之本也。

龍正《八陣合變圖說》被《四庫全書》收錄。龍正,字嚴從,明武都人。

《八陣合變圖說》是一本兵書,正德中,藍章巡撫四川,駐兵漢中,遣人至魚復江,圖八陣壘石。龍正當時正在藍章幕中,遂推演為圖說,刊於蜀中。該書以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八陣圖」結合《易經》思想所著。

沈雲翔《楚辭評林》8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沈雲翔,字千仞,明代慶城人。

《楚辭評林》明崇禎年刊,沈雲翔輯評,明崇禎十年刊刻的沈雲翔《楚辭集注評林》一書,亦號稱「八十四家評楚辭」,但它實際是在明天啟六年蔣之翹評校本《楚辭集注》七十二家評點的基礎上,略加增益、改動而成。《四庫全書總目》點出其「射利」的實際居心:「是書成於崇禎丁丑,因朱子《集注》,雜采諸家之說,標識簡端,冗碎殊甚,蓋坊賈射利之本也。」但也是明代研究《楚辭》很有代表性的古籍之一。

李學孔《皇王史訂》4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清渭州人李學孔撰《皇王史訂》4卷是「編以劉恕《外紀》義類未確,端緒難明,因訂正其文。上自盤古氏,下訖周幽王。東遷而後,春秋既作,則不復錄焉。大抵摭拾羅泌《路史》之說,加以臆斷耳。」

張晉《張康侯詩草》11卷被《四庫全書》收錄。清朝張晉字康侯,隴西狄道人。順治壬辰進士,官丹徒縣知縣。其詩頗學李白,兼及李賀之體。

《張康侯詩草》11卷第一卷為《黍谷吟》,第二卷為《秋舫一嘯》,第三卷為《薊門篇》,第四卷為《勞勞篇》,第五卷為《石芝山房草》,第六卷、七卷為《雍草》,第八卷為《稅雲草》,而以詩餘附焉;第九卷為《律陶》,集陶詩為五言律也;第十卷為《集杜》;第十一卷為《集唐》,亦皆五言律。據《後跋》雲:尚有七律集句,未經編入。

鞏建豐《朱圍山人集》12卷被《四庫全書》收錄。鞏建豐(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清前期教育家,鞏昌府伏羌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攥修、雲南學政、侍讀學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還鄉,以講學著書為務,以灌園吟詠為樂。學生數百人,人稱「關西師表」。著有《朱圍山人集》《伏羌縣誌》等。

按照《四庫全書》著錄書作者的分類,甘肅籍作者涉及政治、哲學、宗教、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從著錄書和存目書綜合情況來看,甘肅籍人在清朝以前被《四庫全書》收錄的書籍,具有隴右文化的鮮明特色,這些人是清朝以前甘肅文化界的典型代表,更是古今甘肅人民的驕傲。

熱誠歡迎廣大微友投稿,我們將在最顯著的位置註明作者姓名、來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賞二維碼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復「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有問題請添加小編微信(lishibuluo)

| 讀史閱世 |ID:dushi828

笑談歷史風雲,戲說野史軼聞,以史為鑒,豐富閱歷!

○溫馨提示:親 錯過就是一輩子 請長安識別關注吧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她不是紅顏,但絕對是禍水
心如滄海:光陰好比越女劍,削落桃花滿地殘
《清明上河圖》和溥儀的一段風雨奇緣
你絕對意想不到的《泰坦尼克號》被剪掉的內容!
李平發專欄:鷹的春天

TAG: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真的了解《經濟學人》嗎?
《經濟學人》:特朗普當選總統意味著什麼?
八哥和鸚鵡最會學人講話?大錯特錯!這種動物才最善於學人語
你們這些人,就不能好好學學人家嗎!
楊冪也好意思叫自己少女?學學人家林小宅吧
《極限挑戰》三傻和三精,學人家鑒定翡翠!大明星黃磊笑料百出!
一個人好好的,幹嘛要學人家談戀愛
心理學人神段子:「我們是誰?」「心理學單身狗」
就你這智商,還想學人家陰人!
凈土學人要做鈍功夫
甘肅大型學術文獻叢書《隴上學人文存》第五輯發布
不要只顧著學人家裝洗衣台,你知道這些細節嗎?
都窮成這樣了還學人家泡妞。
心理學人答疑:我們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學書先學人,寫書先立德,女書家方月夜,書作溫潤含蓄洒脫不羈
學人像攝影,這三招必看!
宋以後學人對《中庸》的誤讀
你連女朋友都沒有,還要學人過五一?
如果渴望自由,你不該學人家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