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死刑這個東西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了,古代人執行死刑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斬首,由劊子手行刑,一刀下去,人頭落地,陰陽兩隔。作為剝奪人生命的一種刑罰,死刑在古代的執行也有很多的講究,也不是說隨隨便便就執行死刑的,需要進過很多到程序。今天咱們看看清代真實的死刑現場,以及揭秘古代斬首的一些規矩。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下面一組圖展示了清政府對義和團成員的斬首酷刑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義和團成員被一刀下去,人首分離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斬首後人依然呈現出跪立的姿勢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一個個被砍掉頭後的清朝犯人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行刑前,犯人被用繩子拉住頭部,劊子手準備行刑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在北京菜市口準備斬首的義和團士兵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清代被斬首後的屍體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被斬首後頭部被裝在籠子里

清朝犯人斬首行刑圖,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古代斬首為什麼選擇秋後問斬?


斬首是古代執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就是殺頭。所謂梟首或棄市其實也都是斬首,只不過梟首指斬首後把人頭懸掛在高竿上示眾,棄市指將囚犯在鬧市處死。從秦時起斬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後直至明、清的死刑執行方式主要是斬首,它的處罰程度比凌遲輕,而比絞刑重。斬首,在各種死刑中藝術性算是比較低的,但是技術要求並不低!生手或外行根本不可能順利的把頭砍下來!曾有記載,一個劊子手連砍17刀犯人的頭才被砍下來!


為什麼古時候的統治者要選秋天來處訣死囚呢?


「秋後問斬」一詞據載始於唐朝,文學作品最早出現於《水滸》英雄傳中。追溯中國封建統治時期,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而關於刑殺與時令的論述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古時候,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在人類和自然界萬事萬物之外存在著一個能支配萬物的造世主。災害、瘟疫、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古代司法工作者認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人的生死應合於自然。秋天草枯葉落,處決罪犯才合天地蕭殺之時。


之所以選擇秋冬二季實行,主要是考慮示警的作用,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也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再則大概是因秋冬百物蕭條,亦是進入一年的尾聲,亦適合執刑,春天象徵新生,夏季萬物正蓬勃生長,因此較不適宜取人性命吧。於是,秋冬時節處決罪大惡極的犯人,成為從古到今的傳統,漸漸在法律條文上形成「秋訣」制度:春天定罪,秋天問斬。


西漢中期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探索觀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美國性解放,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
漂亮妹子馬上玩高難度動作,最後一張讓漲知識!

TAG:腦洞探索觀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秋後問斬?
古代行刑為何要「秋後問斬」?
揭秘古代為何要「秋後問斬」「午時三刻」行刑?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古代處決犯人為何講究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行刑
古代為何選擇「秋後處決」?行刑時辰都選在「午時三刻」嗎?
古代行刑為何會選擇「午時三刻」?
此开国皇帝首创了一种酷刑,由一种动物行刑,犯人再嘴硬都会认罪
為什麼古代行刑總是午時三刻?原來其中竟含三重玄機!
在宋朝斬首示眾時,喊個冤字竟然就可以停止行刑?
中國古代「秋冬行刑」,立春不能處決犯人,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海賊王中當初目睹羅傑行刑的人,如今都成為了一方霸主!
唐朝開國猛將:開疆功高卻被冤殺,行刑時劊子手嚇得三刀才斬其首
他是明朝中興之臣,卻被判斬立決,劊子手行刑時選擇自殺
唐朝開國大將:開疆功高卻被冤殺,行刑時劊子手嚇得三刀才斬其首
古代行刑,如果台下有人突然喊一聲刀下留人,會終止行刑嗎
古代行刑前真能有人高舉聖旨請求「刀下留人」嗎?
他是明朝第一首富,結局是被千刀萬剮行刑三天
古代死刑犯行刑前的特殊福利,允許傳宗接代吃飽喝足後再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