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每年我們都要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

每年我們都要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

買到今年回家的票了嗎?

回家過年這件大事,觸動無數中國人的心弦。

每年春節前在中國都會上演一場浩浩蕩蕩、轟轟烈烈的春運大戲。

人人人從從從眾眾眾

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春運場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類遷徙事件,2009年上映被稱為「中國春運紀錄片」的《歸途列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影片獲得全球紀錄片最高獎項「伊文思獎」和第33屆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等國際60多項獎項。

蟬主還不小心地被本片范立欣導演顏值驚艷到。

憑藉這部影片,他成為繼李安之後第二位闖入美國導演工會獎評選的華人導演。

范立欣導演

《歸途列車》講述了身處異鄉的農民工夫婦張昌華和陳素琴在春運高峰期回鄉的真實故事。

該片歷時三年拍攝製作,導演組跟隨農民工張昌華一家往返於四川農村與廣州工廠之間,親歷三年春運。

劇照里女兒張琴滿臉的不開心

這樣的一個普通家庭故事,其實是中國的一個社會話題。

影片用鏡頭聚焦小人物命運,講的不僅僅是春運。

還包括農民工在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記錄了中國普通農民工的境遇。

「戰爭」一般的春運

有句話說:

全國春運看廣東,廣東春運看廣州 。

因為廣東是全國春運的主戰場,而廣州火車站又是客流量最大的地方。

鐵道部每年都要動員全國的力量來支援廣州站。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廣州站每年春運的難度和艱巨性,就像是打一次重大的戰役。

在經歷了一整年工廠的辛苦生活之後,人們擠在這裡就是為了能夠回家過年。

每年都有大量逡巡在火車站,帶著大包小包衣著「邋遢」的農民工。

好好過個春節是所有中國人的希望,沒什麼比回家過年更重要。

「在外面掙得再多

過春節都不回去看一下

(就沒什麼意義了)」

所以導演開篇就把鏡頭對準了廣州火車站。

而拍攝期間恰好碰上了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

大半個中國的鐵路都癱瘓了,有60萬人困在了廣州的火車站長達一周時間。

人們怕錯過每一個回家的可能,於是帶著行李,晝夜守在車站。

這種迫切回家的心情,蟬主和大家一樣也是深有體會的。

另外我還特意查詢了下,那一年廣州火車站平均每天的滯留人數達15萬,最多的一天有24萬人,而這些人中大部分是農民工。

那是什麼概念,可能幾個數字說明不了什麼,但你可以感受這張動態圖~

人頭攢動像螞蟻

人群中踩踏事件不斷發生,地上到處是被踩掉的鞋子。

在火車站滯留的場面中,蟬主留意到一個穿粉紅色衣服的小女孩,背著一個比她身形還大的包。

剛從人群里擠出來,一邊抹眼淚一邊喘氣。

可是她一秒鐘都沒有停,又再次扎回人群中。

因為她一秒鐘都不能耽誤,如果她錯過了這一列車,那就意味著兩年都見不到自己的親人。

而在廣州火車站的60萬農民工,中國幾億的打工人口,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這樣的痛楚。

然而艱辛的春運並不只是滯留與晚點,磨難的還有中國特色的「難買票」。

「代票點沒有票

火車站也一樣沒有」

片中的主人公張昌華夫婦家住四川廣安區回龍村,距離廣州2100公里。

要知道中國領土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張昌華夫婦回一趟家等於是跨越了一大半的中國。

要坐三天兩夜的火車,還要再坐長途大巴,接著坐船,輾轉好幾次。

黑壓壓的人群

污濁的空氣

昏暗的光線

有外國觀眾看過後告訴導演:「這簡直就是在打仗。」

即使是范立欣,在沒有拍攝這部影片時,也想像不出不少外來打工人春節回家這個過程是那麼艱辛。

「走了一個星期

坐七天七夜」

歸途,路在何方?

十幾年來,張昌華夫婦每年能一家團聚的時候,就是春節。

張昌華作為中國式父親:

沉默,不苟言笑,支撐著整個家庭的重任。

裡面他說過最多一句話是:

「農村的孩子只有讀書才行」

陳素琴則是中國式母親:

絮絮叨叨,總有操不完的心。

「還是要努力學習,要看書哦」

而他們的女兒張琴:

叛逆,嚮往自由和浮華。

「打工雖然痛苦,但是比學校里好一點」

在90年的時候,張昌華夫婦離開家去到廣州制衣廠一塊打工。

只有一個目的:多掙一點錢。

每天在制衣廠下班後兩人蝸居在陰暗狹窄的住處,他們唯一的盼頭就是每年春節的團圓。

在離開家時,女兒張琴只有八個月大。

所以女兒張琴是外公外婆帶大的。

在女兒看來,她的父母從來沒有給過她愛。

因為他們每年只有幾個星期的時間呆在一起。

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張琴對父母的認知都很淡薄。

所以在打工潮的背後,直接催生了另一個群體:留守兒童。

「從小我父母就沒在身邊」

張昌華夫婦常年不在家,春節回家也不知道該和孩子說什麼,這就是兩代人相處的窘境。

這種令人心酸的事情,並不是個案。

這是現代農民工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他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做出犧牲。

「我是掉著眼淚出去的」

身不由己

生活所迫

說起對女兒的愧疚,張昌華這樣解釋當年的「狠心」。

當時他家裡的情況是明擺著的:

三間土坯房,種的糧食僅夠維持生活。

困擾他多年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不打工沒錢,打工卻虧欠了孩子?

然而日漸成年的女兒張琴,以激烈的叛逆行為宣告了對父母的抗議。

在一次爭吵中,兩代人的矛盾被激化,父女的問題真正放在了檯面上。

張琴自稱「老子」,激怒了張昌華,一向隱忍的父親動手打了女兒。

張琴對著鏡頭大吼:

「這才是真實的我,你們不是想看真實的我」

最後張琴還是選擇了退學離家,成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從廣州的服裝廠到深圳的夜店。

當張昌華夫婦知道女兒輟學來廣州打工,心都碎了。

感覺16年所有的付出彷彿一瞬間都化為灰燼。

「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張琴認為她的父母對她做所有的事情就只是寄點錢回來,然後在電話那頭永遠嘮叨:要好好學習。

但對於張琴這樣的留守兒童來說,有親人的地方才叫做家 。

「只是我不想見到我爸媽」

看不到的未來

像張琴這個年紀的農村孩子,他們也並不大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但他們都有一個大致的概念,離開毫無希望的農村到城市打拚,也就變成了工二代。

片中張琴的故事,就是真真切切無數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縮影。

兩代人的矛盾是尖銳的,但各自的出發點卻又相似——改變。

「反正對於我們來說

自由就是快樂」

在中國經歷現代化的這個過程,背後還有很多讓人感到陣痛的故事。

在紀錄片中,兩個小寶寶直接躺睡輸在日夜運轉,轟鳴聲巨大的機器廠房。

因為打工的父母沒辦法讓他們在城裡上學,也沒有更多時間照顧他們,所以就把他們帶到工廠裡面。

幼童在廠房玩耍,和過往的工人混雜在一塊。

其中有一個鏡頭掃過工人搬運的紙皮箱,蟬主眼尖,看到上面赫赫寫著幾個英文「MADE IN CHINA」。

處處都在表明中國是個加工大國,一個「中國製造」商標後面可是無數勞動的雙手和靈魂。

蟬主對一張劇照印象特別深刻。

張琴站在Prada的櫥窗前,奢飾品和普通打工妹子形成刻意的對比。

農民工花費掉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國家的經濟發展。

可是到最後他們像一塊電池一樣,用完了被扔回農村,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留在城市裡建立新的家庭。

但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往往片面地認為農民工帶來了髒亂,見到農民工就趕緊躲開。

這些問題促使導演范立欣開始思考農民工的問題,希望拍攝一部反映農民工生活的紀錄片。

導演范立欣本人對流動人口特別有感觸,他北漂了十幾年了才拿到暫住證。

他說:

「我們去鄉下做新聞

然後回到城市不過幾個小時

但這卻是一個農民工

希望一輩子改變的命運」

關於紀錄片的社會價值,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

然而廣大電影院線幾乎長期與紀錄片絕緣,至於獨立紀錄片,走進院線公開上映更難。

與那些充滿了特效的影片相比,《歸途列車》十分樸實、簡單。

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一句解說詞,冷靜客觀的記錄著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的事情。

《歸途列車》的英文名叫「Last train home」,意思是要趕上最後一班火車,才能回家見到親人。

「買不到票

馬上就要過年了」

紀錄片中的三年里,世界和中國都經歷了巨變,北京奧運、南方大雪災、世界金融危機等。

在高速行駛的歸途列車上,一家三口兩代打工者,遭遇到了很多社會問題:

城鄉差距、留守子女、金融危機和失業保障等等。

而張昌華一家的命運,就是中國無數打工者的縮影。

將打工與家鄉連接起來的,便是春運。

春運不可避免,而鐵路運輸還只是春運的一角 。

只是這種心酸,底層的人體會更深更多。

這一家的無奈與尷尬,卻是整個中國的無奈與尷尬。

我們與家相隔千里,在外辛苦了一年,都是為了家的溫暖而打拚。

「趕上回家的最後一班列車」這個希望,

說渺小卻又龐大,說卑微卻又很矜貴。

只要走進車站,所有人的眼光都一致,那就是回家的方向。


來源:蟬創意

原標題:來了!每年我們都要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澳交通部長:不排除繼續搜索MH370但須有可靠新證據
奧巴馬為泄密的變性士兵減刑 曾曝光美軍射殺路透社記者視頻
奈及利亞空軍誤襲難民營 百餘無辜平民喪生
讀圖知兵:北約與俄羅斯犬牙交錯的導彈覆蓋網路

TAG:界面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2016年,我們可能沒聽過她們。但這些女人,將勇氣綻放在這個世界...
在他30年的執念下...我們這一代也許在有生之年就可以自己飛起來了
我們每天吃的蘋果,在中國種植歷史竟不足150年
我們都只是歲月的天涯過客——致逝去的2016
服藥「1日3次」是早中晚各1次嗎?原來我們都錯了......
我們每天吃的蘋果,在中國種植歷史竟然還不足150年
那些年我們吃過的零食,致90後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100個書單
他當上了總統,我們帶你穿越回100年前的美國
20年前沒有空調,我們這樣度過夏天
20年前沒有空調,我們這樣過夏天,看哭了!
物道丨我們撿到了一個英國人的民國旅行日記,裡面竟然有...
愛了一整個冬天的闊腿褲+毛衣,2017年我們要怎麼穿?
這個16歲少年的存在就是為了告訴我們……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聯繫....
原來4000年前,我們中國人是用這種碗吃飯的……
我們撐了3000年的傘,被61歲的英國大叔徹底顛覆,這才是雨傘該有的樣子
我們撐了3500年的傘,被61歲的英國大叔徹底顛覆,這才是雨傘該有的樣子
今年是911發生15周年,讓我們回到當年看看當時的場景
那些年,我們給汪星人起過的9個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