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新春佳節降至

不管你是在回家的路上


還是在異國他鄉


請你記得


回家看看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賢良港的春節吧。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媽祖故里賢良港的春節傳統習俗,歷史悠久。其源於華夏,本出中州。史載:唐咸通七年(866年),九牧林蘊公之孫林圉,從西天尾汀渚祖居地,舉家遷徙到湄州灣北岸浮洲埔(今忠門王厝),把老家和中原習俗傳統繼承和發揚。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林圉之子林保吉,(官統軍兵馬使)以年老退隱,於離忠門王厝15里的黃螺港(賢良港)定居,延此習俗,歷經時代演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習俗。


賢良港春節傳統習俗分為下面幾個部分:

一、除夕「掃巡」:


農曆十二月下旬,港里家家戶戶擇日大掃除,俗稱「掃巡」或「掃塵」,掃巡時,須用青松枝、青竹蘆葉或棕櫚掃把,將家裡的廳堂、房間上下灰塵清除打掃,把家用器皿用具全部清洗乾淨,意指「去舊迎新」。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網上收集整理)

二、行「尾牙」禮:


民間有每月逢初二、十六日「做牙」的習俗。相傳是莆仙人民為紀念童叟無欺的正直商人陳米牙的祭祀儀式,民間也為感謝土地神祇庇佑五穀豐收的祭拜儀式。除夕前的十二月十六日為「尾牙」,家家戶戶必備面飯、齋禮,貢銀,紙錢,香燭,祭拜「土地公」外,還有「灶公」,阿大府,「福子」公等神明,以感謝神明庇佑一年順意,吉祥安康。當晚家家戶戶要煮幾盤當地的特色萊餚,名打「牙祭」,俗稱做「尾牙」。


三、送年: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為「送年」,家家戶戶在灶公台和廳堂備辦菓盒祭禮,貢銀香燭,燃放鞭炮,禱告天地神明,感謝神明上天呈奏玉帝,祈求新年再賜吉祥。

四、「廿五忌」:


送年後的第二天稱「廿五日頭」,相傳為神明上天下界之日。此日禁忌串門,討債,吵架,倒馬桶或做一些穢圬之事。怕觸惡神明遭到不吉。樂善好施者多於此日到城隍廟施捨貧、困、孤、寡或乞丐,以為此日積善之舉讓神明上天呈奏玉帝,賜予鴻福。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林勝奕/攝)


五、接年:


「廿四送年,廿六接年」是民間傳統的日子,此日一般也為民間的「謝神」日子。如祈願、還願者一般選擇年前吉日,而「接年日」是為還願者之首選。


六、貼春聯,辦年貨:


廿五日頭過後,家家戶戶都擇日貼春聯,掛年畫,蒸紅團,做豆腐,殺雞鴨,宰豬羊,為備年貨而忙亦樂乎。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網上收集整理)


七、除夕:


A)、除夕早,(一般在凌晨或下半夜)家家戶戶備辦茶酒菓盒,牲禮祭品,在廳堂上祭拜天地神祇,稱「施年」或「辭年」。


B)、中午飯,家家要吃「插粉」(把菜,肉,花生仁,豆腐,和海味混於地瓜粉中煮熟)。意指遊子返鄉,合家團園,老幼相聚熱鬧之氣氛。「插粉」還必須盛留一碗,做為「三十暝」圍爐的碟菜,須待「五日歲」過後,方才可以拆掉。當日下午,每戶要把廚房的水缸之水添滿,並放進銀元,稱添「聚寶盆」。


C)、除夕夜,俗稱「三十暝」。(逢月小,稱「廿九暝」),廳堂紅燭高燒,全家同桌聚餐,稱「圍爐」,宴席其中有山珍,海味,湯園(象徵合家團園)酒席上的尾道的「魚」,須要全魚,不能切尾,寓意「年年有餘(魚)」。若有生豆腐或生蚵,家長於舉箸前先探些往兒童嘴角一抹,稱「過竅」。圍爐」後,灶台上留下「隔年飯」,(據傳:至初五,不以生米為炊,謂之忌破五。此為「隔年飯」的由來)。圍爐晚宴後,長輩應給晚輩「壓歲錢」,小孩燃放爆竹、焰花,親友互相拜年。至凌晨正一點,開大門,放鞭炮點香,俗稱「守歲」。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八、五日歲:


正月初一至初五稱五日歲,雅稱新春


A)、初一早,大人小孩穿上新衣,開門放鞭炮,兆示新春吉利。家家戶戶煮線面,福飯祭祀先祖。早餐每人吃一碗線面,雅稱「春面」。春面上蓋有香菇、金針菜、蛋絲、花生、紫菜、肉片等菜肴,也稱碗面。寓意長命(面)百歲,福壽綿長。是日,親戚朋友互相拜年,祝賀新年如意。主人接待例送紅柑一雙,表示吉利。上輩族人多給孩子「壓歲錢」。


B)、初二不登門。此習俗源於明代。


相傳有一年春節期間,日本倭寇突襲莆田沿海,燒殺搶掠,死者無數,後遭官兵抗擊,倭寇敗退。鄉人逃難返鄉,於初二日掩埋屍體,辦理後事,於是民約定為年初二為遭難忌日。故不能登門拜年,家有老者的,更忌接待外客。村民一般在此日出去游春或到寺廟進香。


C)、初三日,舊時有「祭井神」,提新水,此「俗」巳破除。舊時此日還有「看新婦」的習俗,指新婚夫婦應穿上新婚嫁粧,戴上嫁娶時的珠寶首飾,在自家廳堂上讓鄉人(一般是女性和小孩)參觀,新婚婦女要分糖果,甘蔗,以示婚姻美滿親密。此俗已不存在。現更改為新婚夫婦或巳婚女子回女方的娘家為其父母拜年祝壽的吉日,是日娘家要煮蛋茶、點心,並備宴席接待。商家,店鋪一般也於此日早晨鳴炮開店門,討吉利,以求生意興旺發達。


d)、初四日做大歲。是日晚,家家重新「圍爐」聚餐。其源於明代倭寇事故而演變成莆田過大年的特色例俗。


e)、初五日。俗與初一早同,稱「初五早」。


五日歲里,家家戶戶不倒垃圾,不能打罵小孩,不說不吉利之語。解放後,人民政府鼓勵舉辦迎春茶話會或組織健康的體育活動,增加春節歡樂氣氛。


元宵節(俗稱月半)。


賢良港元宵節豐富多彩。因港內寺廟眾多,且歷史悠久。賢良港現存有遠古的「接水亭」,後周的福慧寺、五帝廟、有宋代的靈慈東宮、靈慈西宮,元代吳祖社(現更名昊曦宮)、新興宮,開山宮,錢樓宮,開元宮,姨媽府(白雲洞)等,其神明眾多,各具特色。


「五日歲」後,村民就開始籌備元宵慶典之事。元宵節基本按舊制,一般由各里社鄉老或宮廟頭人主持舉行。


賢良港的鬧元宵分兩個部分,一是正月初九日十五日各里社自行慶元宵。二是「廿二拖」全賢良埔大鬧元宵。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林勝奕/攝)


一、各里社鬧元宵(月半)。


港內里社鬧元宵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1、正月初八日各里社要按「港道」貼「路符、辟草」稱為「清道」,以備讓神明和儀隊通過。


初九為「起馬日」。


是日,各宮社(包括靈慈東宮,新興宮,昊曦宮,開山宮,錢樓宮,開元宮)把去年「卜杯」的駐駕在福首家的「求爐」用彩旗、鼓樂恭送回宮,讓爐下弟子進香祈福。是夜,靈慈西宮,新興宮則組織儀仗陣頭,彩旗鼓樂,浩浩蕩蕩的先來到福慧寺「劉爺廳」拜謁,再到天后祖祠、媽祖故居進香禮拜後回宮。其時昊曦宮(原吳祖宮)應在宮前排香案,執士,鑼鼓,鞭炮接駕。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王雪玉/攝)


2、正月十三日為「參神日」。


是日,賢良港的各宮廟例行參神。如新興宮每年正月十三日夜,按在神前「卜杯」的時辰,組織執士,旗仗,鼓樂到靈慈西宮參神,福首把求爐,宮燈,宮旗,香案擺在宮前,讓西宮的福首,鄉老及信眾進香膜拜。新興宮的福首及鄉老則進入宮內進香謁拜。接著,雙方在宮前廣場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進行了激動人心的鼓樂表演。號曰「參神」。其他宮廟也分別在宮廟內「上燈」,行祭拜禮。宮前十音八樂演奏,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王雪玉/攝)


3、十五日鬧元宵(稱月半)。


鬧元宵在舊時是賢良港的重頭戲。這天是各宮廟神明巡安布福之吉日,家家戶戶點燈結綵,以迎神納福(俗稱游燈)。各宮社信眾先完成祭拜神明,再行上燈儀式。接著,福首頭人要按各巷道、房頭「卜杯」所確定巡安路線和神明駐駕戶主。再「卜杯」確定明年「新求爐」駐駕的戶主。接著由原爐主和福首頭人率儀仗隊和信眾.,用彩旗鼓樂抬扛神明在本社區巡安布福。被選定神明駐駕的戶主須點燈結綵,備辦三牲祭禮,香燭貢品迎駕。是夜鞭炮,鼓樂齊鳴,神明駐駕戶須備辦酒宴,親朋故友要送禮祝賀,氣氛十分濃烈。


值得一提的是賢良港具有特色的「三宮神會」。此習俗源出年代不詳,有專家推測是明代抗倭時期,也有人說是清康熙復界後村民自發的產物。村民通過宮廟和族人「參神聚會」,象徵人神融合,和睦團結。其俗例是元宵節之夜林族的「港尾房」、「地鼎房」奉祀的靈慈西宮,「上厝房」奉祀的新興宮,「後厝房」奉祀的吳祖宮(昊曦宮),於當晚由福首、頭人,備彩旗涼傘,儀仗鼓樂,扳請該宮神明「求爐」,率領爐下信眾,備牲禮貢品在媽祖祖祠的後山「鬧燈埕」上擺香案聚會,相互參神祭拜。禮畢,「三宮」隊伍進駐新興宮(舊稱仙洞),各宮福首、頭人把神明「求爐」扳請宮內安座,禮拜進香後,各宮隊伍在新興宮廣場擺開陣勢,每宮有數十位青年敲打著粗獷的「三通」鑼鼓,節奏激昂,十音八樂聲,鑼鼓聲此起彼伏,禮炮焰火衝天,混成一片,把「三宮神會"和人神融合的氣氛推向高潮。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王雪玉/攝)


參神完畢,各宮把求爐,執事,儀仗隊伍按原定的「巡安布福」路線返回,把神明的祥光福澤普照到各家各戶和每個角落。當晚,頭人福首還應備柑子一雙,分發給參神隊伍人員以示吉祥。當年家中如有喜添「男丁」的,應挑「上燈餅」,在宮中祭拜神明後,分發給參加巡安的人員和參香的各戶信眾,俗稱元宵分「上丁餅」。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林勝奕/攝)


4、十六送求爐,吃喜酒。


此日,宮廟福首須召集儀仗鑼鼓,彩旗鼓樂,恭送「求爐」到新任爐主家中奉祀。新爐主也應殷勤接待,分柑子和糖果給送求爐的儀仗隊和信眾,以示吉祥如意。至此,各里社元宵節基本結束。


但賢良港靈慈西宮十六日沒有舉行送求爐儀式,卻有「吃喜酒」習俗。是日,原值福首、頭人和新任福首、頭人及當年喜添男丁戶,須備辦酒席宴菜在西宮廣場,邀請全里社戶主至西宮參加晚宴。這就是古代流傳至今的「西宮吃蠣猴米粉」的習俗。宴席後,各戶均分得豬肉一串,炒花生一把(一小袋),意指添丁發財,生活美滿。各戶主宴後必須到西宮神前提紅燈籠,上香禮拜,放鞭炮,用蠟燭點亮紅燈後帶回,供奉在廚房灶公台上。以示一年安泰,平安吉祥。


十六日靈慈西宮為何沒有送求爐例俗呢?這裡面有一段動情的故事,須另頁說明,這裡恕不闡述!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林勝奕/攝)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二、賢良港特色的「廿二拖」(全港鬧元宵)。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阿嫗嗷嗷嗷,我齊莆禧看十九。十九鄭,廿二拖,看了看西沙!西沙大月半,看了看後蔡,後蔡叮咚圈,鑼打破,鼓凹窗,牛斯角,馬斯鍾」!……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林勝奕/攝)


這是舊時流傳在賢良港男女老幼熟悉的童謠。由此可以了解古代時期以莆禧城,賢良港及周邊地區元宵節熱鬧的景況。


正月廿二日是全港里鬧元宵的大事。正月十六日過後,各宮社福首頭人集中在福慧寺與寺中主持和鄉老組成「廿二拖」總領事會,總領事由鄉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擔任。各宮社的元宵執士、儀仗陣頭安排,均在福慧寺五帝廟神「卜杯」而定。「廿二拖的鬧元宵隊伍除了全賢良港各宮社「神明」、「神轎″、「求爐」外,「媽祖」和「劉爺」神轎排在最後。(據福建省藝術研究院著名的民俗專家葉明生教授考證:「劉爺」原籍是寧德人,系明代抗倭名將,因危難時拯救了賢良港村民,港人感其恩德,粧塑其為神,供奉在福慧寺前五帝廟的「劉爺廳」膜拜)。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林勝奕/攝)


各陣頭的儀仗隊,求爐、涼傘、香亭、執士、宮旗、宮燈隨於本宮神轎前後。開道鑼、清道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旗,文武執士,大吹喇叭,皂隸隊,警蹕牌,儀仗隊,媽祖封號旗,元宵燈,花燈,彩車隊,八閩十番隊(十音八樂),高蹺隊,棕轎隊,數百匹馱貢金的馬隊等。還有「僮子身」刀轎,在「田公元帥」神轎之前,刀橋上的「僮子」赤身,著紅肚兜、短褲、扎腿、赤腳,坐在裝有極其鋒利的刀轎上,他腳踏利刃,腮穿粗大銀針,或往身上摔打刺鐵球,或口吞焰火,混身傷痕纍纍,鮮血淋漓,讓人不寒而悚。元宵遊行隊伍達數千人之眾,沿途家家點行結綵,鼓樂齊鳴,戶戶燃焰火,禮放鞭炮,信眾爭向「求爐」進香,為神明「掛脰」。組成了一道極其生動的民俗文化景觀。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廿二拖」元宵遊行隊伍自福慧寺五帝廟出發往東,經西沙、莆禧城外,後蔡,返回田頭,繞道頂宮兜,開元,直至南山,五里亭,到後山,後丘,下蔣,返回周厝,林兜,再經前頭(錢樓宮)上港(開山宮)直達象山,經葫蘆門,到靈慈西宮,再沿宋古碼頭到靈慈東宮,經過宮邊八卦井,踏上廿三級台階,再到上後厝經新興宮,吳祖宮到天后祖祠駐駕,最後返回五帝廟大埕。至此,賢良港「廿二拖」元宵宣告結束。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賢良港「廿二拖」行程二天,經過十三個自然村,其規模之大,行程之遠,舊時在沿海地區首屈一指。難怪其時有「頂城裡、下港里」之譽稱。

走進賢良港的春節



來源:賢良港天后祖祠


編輯/鄭志鴻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媽祖網 的精彩文章:

共推媽祖文化發展 青島與台灣聯誼會簽訂友好協議
走進媽祖風俗
踐行媽祖大愛精神·創建交通安全文明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賢良港
媽祖文化源流探析

TAG:掌上媽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張繼紅:走進屏邊苗族傳統民俗採花山,與苗族共慶春節佳節
金秋禮讚 走進秋野
蓮心:走進春天
走進春雨的軟陶世界
走進青海 走進你的心
走進馬嶺鎮——胡氏節孝坊
走進雲南——宜良烤鴨
帶您走進雲瀑芝
隨筆:走進匯德軒走進羌文化
向春林《走進蕭軍》
走進你的夏季——佐渡
女刊帶你走進樹舍艾米全年最絕色的盛宴 凝望星辰美式部落文化節
新疆之旅——走進天堂
走進《放牛班的春天》
《走進智慧之門》
走進自然群走進澄江海濱(二)
走進七彩天竺
走進南陽,就如同走進了博大雄渾的漢朝盛世
走進美國,走進醉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