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自古傷離別,最早的送別詩——《詩經·燕燕》

人生自古傷離別,最早的送別詩——《詩經·燕燕》

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釋】


1、燕燕:鳥名,燕子,或單稱燕。

2、差池(cī chí):參差不齊。羽:指翅。詩人所見不止一燕,飛時有先後,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


3、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4、野:古讀如「宇(yǔ)」。


5、頡(諧xié):上飛。頏(航háng):下飛。


6、將:送。

7、下上其音:言鳥聲或上或下。


8、南(古音您nín):指南郊。一說「南」和「林」聲近字通。林指野外。勞:憂傷。


9、仲氏:弟。詩中於歸原型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稱之為仲氏。任:可以信託的意思。一說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國。只:語助詞。


10、塞:實。淵:深。塞淵:誠實厚道。


11、終:既。

12、勗(續xù):勉勵。寡人:國君自稱之詞。以上二句是說仲氏勸我時時以先君為念。

人生自古傷離別,最早的送別詩——《詩經·燕燕》



翻譯

輕盈燕子雙雙飛,一前一後緊相隨。我的妹子要出嫁,迢遙相送難轉回。抬首遙望不能見,涕泣如雨漣漣淚。


輕盈燕子雙雙飛,上下翻轉影蹁躚。我的妹子要出嫁,送到天邊路萬千。抬首遙望不能見,佇立良久淚漣漣。


輕盈燕子雙雙飛,忽上忽下叫聲悲。我的妹子要出嫁,送到南山地幽晦。抬首遙望不能見,凄凄愴愴心憂悴。


我的妹子本姓任,心境仁厚且真誠。溫柔賢惠世人羨,淑嫻謹慎善修身。先父之德常記取,她用此語勉寡人。


賞析


《燕燕》,《詩經》中極優美的抒情篇章,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


論藝術感染力,宋代許顗讚歎為「真可以泣鬼神!」(《彥周詩話》)論影響地位,王士禛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吟誦詩章,體會詩意,臨歧惜別,情深意長,實令人悵然欲涕。


然而,詩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屬何人,卻眾說紛紜。這對理解詩意頗為關鍵,必須首先明確。


《毛詩序》曰:「《燕燕》,衛庄姜送歸妾也。」鄭箋進而認為「歸妾」就是陳女戴媯(ɡuī)。


《列女傳·母儀篇》則認為這是衛定姜之子死後,定姜送其子婦歸國的詩。


魏源《詩古微》調和上述兩種說法,以為這是衛庄姜於衛桓公死後送桓公之婦大歸於薛的詩。


其中,《毛序》「衛庄姜送歸妾」說,影響至今。


今人解說《燕燕》者,也往往立足本事,一一比附。其實,「送歸妾」之說,既與《史記·衛世家》所載史實不盡相符,也與古代妻妾尊卑之禮有違。


宋代王質《詩總聞》因此提出質疑,並認為當是「兄送其妹出嫁」。


清人崔述《讀風偶識》申述其說:「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別之意,絕無感時悲遇之情。而詩稱『之子于歸』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聞有稱大歸為『于歸』者。恐系衛女嫁於南國而其兄送之之詩,絕不類庄姜、戴媯事也。」


崔氏據詩篇內容分析其作者,精當有理。當從此說,即衛君送其妹遠嫁南國。


或以為,《燕燕》纏綿悱惻,不類兄妹,而似情人,此見與詩篇末章不合,也對上古民俗未能詳熟。

人生自古傷離別,最早的送別詩——《詩經·燕燕》



文化人類學證明:血親關係在上古民族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華夏先民特別重視血緣根基,所謂血親重於姻親,天倫先於人倫。


因此,《燕燕》的惜別之情,如果說出現在妻妾之間是不太可能的,那麼,出現在兄長與女弟之間是完全可信的。


茲以審美的心態來欣賞這首曾使童年的王士禛「棖觸欲涕」的萬古送別佳作。全詩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別情境,後一章深情回憶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語意沉痛,寫人傳神而敬意頓生。


前三章開首以飛燕起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下上其音」。《朱子語類》贊曰:「譬如畫工一般,直是寫得他精神出。」你看,陽春三月,群燕飛翔,蹁躚上下,呢喃鳴唱。


然而,詩人用意不只是描繪一幅「春燕試飛圖」。而是以燕燕雙飛的自由歡暢,來反襯同胞別離的愁苦哀傷。


此所謂「譬如畫工」又「寫出精神」。明代陳舜百《讀風臆補》曰:「『燕燕』二語,深婉可誦,後人多許詠燕詩,無有能及者。」不可及處,正在於興中帶比,以樂景反襯哀情,故而「深婉可誦」。


接著點明事由:「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父親已去世《下文可證》,妹妹又要遠嫁,同胞手足今日分離,「別時容易見時難」(南唐李煜《浪淘沙》),此情此境,依依難別。「遠於將之」、「遠送於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見離情別緒之黯然。

人生自古傷離別,最早的送別詩——《詩經·燕燕》



然而,千里相送,總有一別。遠嫁的妹妹終於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長仍依依難捨。於是出現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實勞我心」。


先是登高瞻望,雖車馬不見,卻行塵時起;後是瞻望弗及,唯佇立以泣,傷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別,纏綿悱惻,鬼神可泣。


前人對此,極為稱讚。清人陳震《讀詩識小錄》說:「哀在音節,使讀者淚落如豆,竿頭進步,在『瞻望弗及』一語。」以「瞻望弗及」的動作情境,傳達惜別哀傷之情,不言悵別而悵別之意溢於言外,這確為會心之言。


這三章重章復唱,既易辭申意,又循序漸進,且樂景與哀情相反襯;從而把送別情境和惜彆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讀。


為何兄長對女弟如此依依難捨?四章由虛而實,轉寫被送者。原來二妹非同一般,她思慮切實而深長,性情溫和而恭順,為人謹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國安邦的好幫手。她執手臨別,還不忘贈言勉勵:莫忘先王的囑託,成為百姓的好國君。


這一章寫人,體現了上古先民對女性美德的極高評價。在寫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寫人物語言;靜中有動,形象鮮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結構上也有講究,前三章虛筆渲染惜彆氣氛,後一章實筆刻畫被送對象,採用了同《召南·采蘋》相似的倒裝之法。

人生自古傷離別,最早的送別詩——《詩經·燕燕》



《燕燕》之後,「瞻望弗及」和「佇立以泣」成了表現惜別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現在歷代送別詩中。「佇立以泣」的「淚」,成為別離主題賴以生髮的藝術意象之一。謝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來時人送客,不堪離別淚濕衣」,可謂對《燕燕》詩境最簡當的概括。


「瞻望弗及」的惜別情境,則被歷代詩人化用於不同的送別詩中。如李白用於朋友惜別,蘇軾用於兄弟惜別,張先用於情侶惜別,何景明《河水曲》「君隨河水去,我獨立江干」似刻畫夫婦惜別(參閱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燕燕》,確為萬古送別之祖。


感謝閱讀,若您對佛、道、儒、兵、法、史、易、醫、術、數等文化感興趣,特邀您關注雜談:zatan5,與我一起研學!


顯諸仁,藏諸用。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法 的精彩文章:

人類道德敗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在家葛優躺傷身不如去寺院靜心
曾國藩的「三戒」與「三練」
明安法師 佛教對夢境的詮釋!
佛教科學的奧秘 認識佛教的偉大

TAG:佛法 |

您可能感興趣

楊春俏:多情自古傷離別:古代的離別詩│說詩文
詩詞丨人生若只如初見,多情自古傷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宋詞里的秋色與思愁
多情自古傷離別——盤點那些催人淚下的離別古詩
多情自古傷離別
王獻之:多情自古傷離別
從一首唐詩與一首別緻的近代詩,看自古多情傷離別
生命中的傷離別(寫給仍在奮鬥的中年朋友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愛情詩選講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畢業季學霸讀古詩詞 多情自古傷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夏至 傷離別
武警硬漢「吻別」軍帽傷離別 上演最後的軍禮
多情自古傷離別,念去去,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徐雲麗受傷離場,老將精神令人欽佩
傷離別!—回首查斯特.班寧頓的音樂生涯!
自古多情傷離別,下嫁三代終未歸,為何兩眼淚汪汪?
對我家貓咪所有的愛恨,這一刻,傷離別,永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