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焦慮,其實只是不想辜負自己
本期主播 | 劉暢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更多音頻可在喜馬拉雅搜索:張德芬空間
又到年末,準備歸家的你,這一年過得還好嗎?
從什麼時候開始,回家變成了一件有壓力的事情?
從前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有過年時,在外漂泊了一整年的我們才會像候鳥一樣飛回家中,想要依偎在爸媽的懷抱里。
而如今,回家面對親戚的盤問:結婚了嗎?打算要二胎了嗎?工作怎麼樣?我們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焦慮感……
你有「年末綜合症」嗎?
幾個朋友聊天,都說今年過年不想回家了。
小王說:「
家並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周圍的七大姑八大姨。
看似是用心的關心,但當話語脫口而出的時候,語氣、感情、表情等等轉化出來的就都莫名形成一種壓力。
」
小白說:「
當有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表哥從北大碩士畢業,月薪20K,出現在你生活時,學習比不過,工作比不過,過年期間見面還要被問左問右。你知道那種尷尬吧。
」
小夏說:「
一回家就有人問來問去,在哪個公司啊,工資多少啊,漲薪沒有啊,有沒有談朋友啊,有啥好回答的。我可能見到了假親戚。
」
他們說,自己患上了典型的「年末綜合症」:
想回家過年,但一想起過年時被人問這問那的不耐煩,被拉著去相親的困擾,自己的事業被家人否定時的憤懣,看著別人秀優越的無奈,就感到焦慮不安。
這種焦慮往往伴隨著恐懼、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還容易讓我們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過激的情緒化反應,當你冷靜下來時有些事已經無法挽回。
為什麼我們變得不願意「回家」?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有過年時,在外漂泊了一整年的我們才會像候鳥一樣飛回家中,依偎在爸媽的懷抱里。那麼,為什麼我們會不願回家?
渴望溫暖,卻被瑣事消磨了耐心
決定我們是否回家過年的不只是這件事本身,也有我們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回家休息的期望與過年瑣事的現實之間的落差,放大了我們的焦慮感。
在外打拚了一整年,你也想回家陪陪爸爸媽媽,一家人和和美美過年,體會久違的親情。家是你永遠的港灣,年關將至,你這艘遊船也想靠岸。但過年還有見不完的親戚,回答不完的問題,和一輪又一輪的相親。
「被相親」的煩惱
「還沒對象呢?我認識個姑娘/小伙還挺不錯,要不加個微信先聊聊?」
關於戀愛結婚這種人生大事,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熱心的親戚朋友總會按著社會傳統觀念來給你張羅:該有個對象了;該有個媳婦了;該生個孩子了……
這樣的著急不是沒有道理。
埃里克森發展階段理論認為,人生可以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要完成的任務: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成年早期(18~40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成年期(40~65歲):生育對自我專註的衝突
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處於成年早期,建立親密關係的確是重要的任務。但是發展任務的完成需要通過自我探索的方式,周圍人的催促只會給我們帶來焦慮。
與家人觀念上的差異
「回家當老師你不當,考公務員你不考,非要去外面打工……」
過年回家,你的耳畔是否會想起這樣的嘮叨?在大城市裡打拚,雖然辛苦,但充滿機遇,也更鍛煉人,你很享受現在的生活。但一回到家就會遭遇不理解的目光,在他們眼裡你的工作是「打工」, 生活是「吸霧霾」,進而上升到否定你的價值體系。
選擇什麼樣的人生目的,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如何處理生命歷程中的一系列矛盾,
對於這些問題,人們總是有所取捨、有所好惡,走過獨一無二的心路歷程,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個體都有維護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的需要,當我們的價值體系受到威脅時,隨之而來的幾乎一定是消極情緒和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而當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互相碰撞,雙方都會感到煩惱、焦慮乃至氣憤,並且為了維護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展開激烈的交鋒。
親友間相互比較的壓力
「你那個表弟好像小你兩歲吧?明年打算結婚了,你什麼時候也帶個對象回來啊?」
「你北大畢業那個表哥,去年進央企了,福利特好,前兩天還給你小姨買了一部iphone7……」
「我家老公過年送了我一塊卡地亞的表,我都說不要了他非要買……哎,你老公過年送你什麼了呀?」
這就是社會比較: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時,往往不是根據純粹客觀的標準來定義,而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證實,與親近的人進行社會比較往往會引發較為消極的體驗。
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會產生嫉妒、敵意、挫折等消極的情感體驗;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也會是一種降低自尊的消極事件:「我怎麼淪落到和他比!」
面對「年末綜合症」,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不能採用有效的應對策略,形形色色的社會比較很容易給我們帶來額外的壓力和焦慮感。
調整我們對於交流的期望
既然過年期間的迎來送往走親訪友不可避免,不妨修正我們對回家過年的預期,做好應對年關瑣事的心理準備。
通過調整期望,可以減少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為交流尋找目的:如果一些交流不可避免,那就化被動為主動。既然不得不參加同學聚會,何不多多了解一下大家的情況,萬一能發現新的合作機遇。
既然不好意思不參加家庭聚會,何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拉近下親人之間的距離……
溝通可以巧妙地避免尷尬
很多人注意不到,溝通也是分層次的。人際交流的主題可以分為6個層面,分別是:
精神:我們有什麼使命?
(我們為什麼而回家?)
身份: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家庭中我充當著什麼樣的角色?)
信念價值:我的價值觀是怎樣的?
(我對於事物有怎樣的看法?)
能力:我有怎樣的能力?
(我有哪些出色的能力?)
行為:我做了什麼?
(這一年我都做了什麼?)
環境:我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
(我擁有怎樣的家庭氛圍?)
這6個層次依次降低,我們平時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都在這6個層次的範圍內,層次越低的問題越容易解決。
因此在溝通中要注意把握溝通的層次。
如果要和父母溝通,最好是深入溝通有關精神、身份、信念價值層次的內容,有助於爭取到父母的理解,在家庭內達成一致。
這樣可以大大減輕來自家庭的壓力。而如果你與對方的關係並不深,就可以把溝通層次控制在能力、行為、環境層次,有助於掌控話題。
科學地避免「被嘮叨」
面對長輩的嘮叨,除了控制溝通的層次,也需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怎樣才能既不傷對方的心,又不至於疲於應對?不妨學習一些心理諮詢師的說話方式。
當長輩說他的事情時,使用鼓勵、重複的技巧
:重複長輩的話或以「嗯」、「然後呢」、「還有嗎」等詞語鼓勵他進一步說下去。
當你想轉移話題時,使用開放式詢問:
你們剛好聊到一些你不太想繼續的問題,此時可以使用「我覺得……也很重要,您覺得它怎麼樣?」 等開放式詢問轉移話題。
選擇終結聊天的時機:
日常聊天並不像心理諮詢那樣有時間限制,所以需要在一件事差不多敘述完時及時終結聊天,此時雙方心理上都較為容易接受。相互比較時,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
親戚總掛在嘴上的表哥,北大碩士,又高又帥,月薪20K。此時我們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總會受到威脅,該怎麼辦?
選擇新的角度來交流: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脅時,可以通過關注自我積極的方面,來抵消或平衡自我消極的方面使自尊所受到的威脅。比如表哥雖然賺得那麼多,但是太辛苦了,不像我,能很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降低對比帶來的焦慮:
當社會比較信息對個體的積極自我評價造成威脅時,個體可以選擇降低所比較維度對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表哥雖然月薪20K,但是我們還處在事業上升期,上升空間比現在的薪水更加重要。
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
個人內部的比較可以減少社會比較帶來的不愉快的體驗,也可以知道自己過去一年的生活有什麼起色。我和表哥的起點就不一樣,和他比較有什麼意義呢?年終了,想想自己克服了哪些困難,取得了哪些進步,還有哪些方面有待改進,不是更有助於自己的生活嗎?
希望同樣有「年末綜合症」的朋友們不再煩惱回家過年這件事,安安心心過個開心年。
作者 | 暗涌,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知乎心理學話題優秀回答者,專註於發現身邊的心理學。知乎ID:暗涌。
主播 | 劉暢 自然,簡單,認真生活,瑜伽愛好者。
今日互動
親愛的朋友,年末回家,你最焦慮的一件事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
拜拜啦!過去的傷痛 | 15天情感整理術
每個人都想擁有美妙的人生,那我們要
如何才能獲得?
很多時候,由於我們的內心存在很多負面的想法,從而我們阻礙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新春情感整理術其實就是放掉過去情感的垃圾,放掉周圍物品的雜物的垃圾,然後輕裝上陣,創造自己想要創造的未來。
點擊左
下角"閱讀原文"
,
即可訂閱
※好的伴侶,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閉嘴 | 德芬
※愛不愛,分一次手就知道
TAG:張德芬空間 |
※要求高不是貪心,只是不想辜負了相遇
※時間不會辜負一個努力人,我也是,你們也是
※沒人辜負你,只是你辜負了自己
※我們都不能辜負自己
※你不需要那麼努力,只要不辜負自己
※黃子韜丨時間不會辜負一個努力人,我也是,你們也是
※誰都不想辜負的人,最後很可能會辜負自己
※從未停止訓練 只為明年不再辜負自己
※情深未必不壽,只是也怕辜負
※我拚命變好, 只是不想辜負你
※在最美的年紀遇見你,才算沒有辜負自己
※我還是喜歡我自己一個人,沒辜負,沒牽掛,沒感動,也沒失望。
※不要在最該愛的年華,辜負了自己
※願你找到一個不是將就的人待你如初 疼你入骨從此深情不被辜負
※堅持不懈的健身,從來都不會辜負你而存在
※不是誰辜負了你,而是常常,你將生活辜負
※為什麼要跑步?我只是不想辜負……
※我們這麼努力,怎能辜負自己?
※怎樣才算沒有辜負自己?是在最美好年紀獲得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