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臣,是蜀丞相諸葛亮之侄,東吳重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

然而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為掩飾過錯,誅殺異己,更加獨斷專權。最後被宗室孫峻聯合皇帝孫亮設計殺害,慘遭夷滅三族的結局。


那麼身為首輔的諸葛恪為什麼會慘遭殺害?這背後有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為了弄清真相,我們還給從歷史出發。


我們先看看諸葛恪是什麼人。諸葛恪是東吳重臣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是琅邪陽都人,屬於流亡北士的一員,儘管不是江東的名望士族,但憑藉其自身的才幹,他在東吳集團還是順風順水,仕途平坦。


早年間,由於與諸葛亮的兄弟關係,一直負責吳蜀的外交,為吳蜀聯盟的鞏固與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晚年官至大將軍,成為東吳高級將領,深得孫權信任。而作為「官二代」的諸葛恪因為他父親的緣故,能得以出入東吳宮廷,參加一些高級別的宴會,並受到孫權的接見。

年少的諸葛恪反應機敏,十分聰明,可謂辯論應機,莫與為對。由於,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


諸葛恪得驢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的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指諸葛亮)誰更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孫權聽罷大笑,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先已有了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


「這樣的勸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


孫權說:


「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


於是諸葛恪反駁張昭:

「呂尚年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還沒有告老退休。如今軍隊上的事,將軍您跟在後邊;聚會飲宴的事,將軍您總被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敬老人?」


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後來蜀國有使者到來,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


「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


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

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以上這類事情,都表現了諸葛恪才思敏捷、善於應對。因此,他也深受孫權的喜愛與賞識。


在公元222年(黃武元年),諸葛恪弱冠後即被拜為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成了太子的賓友。後來,諸葛恪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之後,孫權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讓他去平定山越的叛亂。諸葛恪到任後,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先後收服山民達十萬餘人,大獲成功,有效地穩定了東吳政權的內部局面,更加受到孫權的重用。在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更是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成為東吳政權的上游的負責人。由上述可知,自黃武初以來,諸葛恪進入太子東宮賓友集團,並成為其中的領袖人物,以至赤烏間位列大將軍,其地位上升之快、權位之重,一帆風順,令人側目。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何以如此呢?


這顯然與孫權的精心設計和具體安排是分不開的,而孫權對諸葛恪的獎掖、提攜則有更深層的政治原因。


因為孫吳自立國以來,其統治集團主要由三種勢力構成:一是孫氏宗族勢力;二是江北流寓人士;三是江東本土大族。


儘管孫氏家族通過與江東士族合作,進行江東化,取得在江東的統治地位,但孫氏與江東士族的矛盾並未徹底解決,特別是孫權晚年,感覺江東士族形成一定勢力,威脅到其孫家的統治,所以,他借著太子之爭的事件,狠狠地打壓士族的力量,甚至逼死了名將陸遜,在此過程中,他卻與流亡北士結成政治聯盟,因為流亡北士多半是靠孫策、孫權兄弟起身的,他們對孫氏家族的依賴性和忠誠度,自然比江東士族要高。所以,為了穩定孫氏統治,他藉此大肆提拔流亡北士的政治地位,而諸葛恪則因其才能及其家族地位,成為孫權的重點培養對象。


在這一背景下,諸葛恪在上升過程中,為貫徹孫權的政治意圖,必然要與江東大族代表人物發生矛盾衝突。


據《三國志》恪本傳記載,赤烏中,諸葛恪在用人標準等方面與陸遜產生分歧,陸遜特轉言批評,諸葛恪則回信解釋以消除矛盾。諸葛恪何以與位隆權重的陸遜相抗呢?恐怕這裡面也是有執行孫權的意見的意思。


在官職上一路高升的諸葛恪,又迎來了歷史新的機遇,那就是在被孫權臨終前,被任命輔政大臣的第一位。


那麼孫權為什麼會在臨終前選擇門第、背景都不深的諸葛恪為首輔呢?


因為,在東吳政權里孫權與江東士族一直存在矛盾,他始終認為江東士族會威脅到他孫家的統治,所以,所以在選擇輔政大臣時,江東士族是被排除在外,而諸葛恪是屬於羈旅之臣的家族背景,在東吳地區的根基不深,也沒拉幫結派形成勢力,完全是靠孫權的提拔上來的,他不會威脅到孫家的統治,忠誠是沒問題的。


而且,諸葛恪自幼是,聰明伶俐、才華出眾,在東吳上下,有口皆碑,也深得孫權的喜愛、信任,這幾年也得到了孫權的大力栽培。


此外,儘管孫權也曾擔心諸葛恪有些剛愎自負,但在宗室孫峻的積極勸說下,他最終還是任命諸葛恪為輔政大臣的第一人。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公元252年(神鳳元年),孫權病危,又召集諸葛恪、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後事。第二天,孫權去世。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害怕以後受制於他,便封鎖孫權去世的消息,想矯詔除掉他。諸葛恪聞知,殺死孫弘,發布孫權死訊,為之治喪。孫亮即位後,拜諸葛恪為太傅。諸葛恪為收取民心,廣施德政,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並努力消除孫權晚年的痹症。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鍾會每一舉措,都盡量給百姓以德澤實惠,民眾無不高興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之後,在東興戰役中,他率領軍隊大破魏軍,取得東興大捷。那小皇帝孫亮更是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此時的諸葛恪,無論是官職,還是聲望,都可以說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無人能及。


俗話說,物極必反,老子也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當諸葛恪的權勢達到頂峰的時候,他的許多錯誤的政治舉動,一步步將自己推向的死亡的邊緣。


他先是有遷都之意,但此事影響極大,涉及方方面面,難以落實。


之後,在取得東興戰役勝利後,諸葛恪卻志滿意盈,讓為曹魏勢力不過如此,打算髮動了針對曹魏的北伐,想通過建立軍事業績來提高聲望,進而加強權力。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春,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當時大臣們都認為國力不支,軍士疲憊,一致勸阻。諸葛恪不聽,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來曉喻眾人。他的好友丹陽太守聶友,也寫信勸阻,可諸葛恪卻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同年三月,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徵發二十萬人伐魏。整個吳地百姓騷動,諸葛恪也開始漸漸失去民心。戰爭的進展,果然十分不順利,魏將張特死守新城,吳軍苦戰月余,士卒病亡戰死者過半。仍不能攻克。加之吳軍士卒疲勞,加上天熱和飲水等原因,士卒們患腹泄、腳氣病的已經達半數以上,死的傷的隨處可見。各營軍官所報病人數目越來越多。患疾者過半,死傷慘重。面對不利的局面,諸葛恪沒有好好思考整個戰爭形式,反倒認為軍官們說假話,揚言要把他們殺掉,於是誰也不敢再去彙報。之後,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為恥,怒形於色。將軍朱異提了點不同看法,諸葛恪大怒,立奪其兵權;都尉蔡林屢次獻策,諸葛恪都不採納,於是他策馬投魏。


魏國得知吳軍疲病,於是命司馬孚、毋丘儉趁勢率軍急進,合擊吳軍。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土卒受傷染病,流落於道路,有的倒地添溝,有的被敵人捕獲,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諸葛恪卻安然自若。諸葛恪率軍在江渚住了一個月,後又想到潯陽去屯墾,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詔書一封接一封地送來,他才慢悠悠地領兵返回。北伐失利,損失慘重,從此,百姓對諸葛恪大為失望,怨恨的情緒產生。此時,的諸葛恪不但沒有主動承擔責任,安撫軍民人心,卻採取排除異己,打擊政治對手的措施,他把自己出征後選曹奏准任命的各級官員,一律罷免,重新選任。


此後,諸葛恪愈治威嚴,動不動就對人橫加責備,進見他的人,個個屏息斂氣。他還改換宿衛人員,用他親近的人來擔任,擴張自己的權勢。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的叔叔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後採取的措施,兩相比較,就可以知道孰優孰劣了。當時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失利。


退回漢中後,他通過斬馬謖、賞王平、貶趙雲、自貶三級等措施,穩定了北伐失利帶來的政治的影響,迅速地安撫蜀漢人心,同年冬天,諸葛亮能得以再次出軍北伐。而諸葛恪卻背道而行,反而把罪責推給屬下,大肆處置異己,不但沒有穩定局面,反而引發他與東吳小皇帝、宗室和臣屬之間的矛盾越來越來大,把自己推向政治的孤立局面。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諸葛恪之死



而關於諸葛恪此次北伐,不僅吳國上下一致反對,就連魏、蜀兩個國的有識之士,也認為諸葛恪此舉是自取敗亡。當時魏將鄧艾就對司馬師說過:


「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國之眾,頓於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而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蜀將張嶷在與諸葛恪的堂弟、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書信中,也說與:


東主初崩,帝實幼弱,太傅受寄託之重,亦何容易!親以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昔每聞東主殺生賞罰,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沒之命,卒召太傅,屬以後事,誠實可慮。加吳、楚剽急,乃昔所記,而太傅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之術也。雖雲東家綱紀肅然,上下輯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慮邪?」


他們都認為諸葛恪輔政不宜安撫人心,籠絡東吳宗室,發展內政,革除孫權晚年的弊政為先,反倒是一味炫耀武力,建立功名,自然是取敗之策。可是諸葛恪卻是當局者迷,剛愎自用,看不清問題的所在。


諸葛恪北伐失利,嚴重損害東吳宗室和士族的利益,之後,他又獨把朝政,打擊異己,這引起了東吳宗室不滿與不安,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甚至連小皇帝孫亮也對諸葛恪有些不滿了。可此時,大權在握的諸葛恪卻絲毫沒有發現問題,也沒有採取更為有效的自保措施。之後,宗室孫峻想與諸葛恪爭權,便利用諸葛恪為萬民所怨、眾口所嫌的機會,說他想製造叛亂。


同年十月,孫峻與吳主孫亮定下計策,置酒請諸葛恪赴宴。儘管諸葛恪在前一晚感覺異常,當天,他的屬下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也偷偷寫條子給他,上面寫著:


「今日宴會布置不同尋常,恐怕會有變故。」可猶豫一會的諸葛恪還是在太常滕胤勸說下,覲見吳主。在酒過數巡之後,吳主孫亮起身回內殿,孫峻假託如廁,脫掉長衣,換上短裝,出來厲聲喝道:


「有詔捉拿諸葛恪!」諸葛恪驚起,欲拔劍,尚未出鞘,而孫峻的刀已經接連砍下。張約從旁邊砍孫峻,傷了他的左手,孫峻也隨手砍斷了他的右臂。時衛士皆衝上殿來。


孫峻說:「要殺的是諸葛恪,如今他已經死了。」


於是命令刀劍入鞘,把宮殿打掃乾淨,繼續飲酒。諸葛恪死時五十一歲。而之後,孫峻更是派人於將諸葛恪三族夷滅,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殺,諸葛瑾一族在東吳也從此絕滅。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諸葛恪雖然聰明,但那些都是小聰明,而不是大智慧,他做為首席輔政大臣,沒有統領全局的能力和眼光,在性格上也剛愎自負,過於急切,不會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沒有處理好與皇帝、宗室、同僚之間的關係。


而且,在具體的政策上,他沒有認清當時三國之間的實力,以及吳國內部的問題,不僅沒有以安撫人心、團結宗室同僚、發展內政,革除孫權晚年弊政為先,反倒強基於化自己的權力,樹立威望,並且傾全國之力貿然發動北伐,引起孫吳內部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對,於是最終導致兵敗於外,政亡於內,其家族也在敵對勢力的政變中遭到覆滅性的打擊。


毫無疑問,諸葛恪之死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此外,在以知人善任為稱的孫權在其晚年,在明知諸葛恪有著巨大的性格缺陷的問題同時,還將其任命為首輔大臣,的確不明智,這些引起在他身後吳國政局連續動蕩,最終造成了吳國一步步走向了滅亡的道路。以上就是諸葛恪之死帶給我們後人的教訓與經驗。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錢做壞事 的精彩文章:

曹操當初該不該殺呂伯奢?究竟是陳宮固執,還是曹操殘忍?
史書中的呂布轅門射戟
三國最神秘的三座墓穴,第二嚇壞劉伯溫,第一乃未解之謎
夏侯惇屢敗屢戰,為何還備受曹操重用?
野心家諸葛亮 真如歷史描述的那樣白蓮花嗎

TAG:存錢做壞事 |

您可能感興趣

解密:華國鋒奉周恩來之命調查李震死亡事件
在丈夫死亡案件重啟調查之後,芝加哥女警在浴室自殺
國外景區疑似餓死五十隻生物,負責人:事件在調查
持刀襲擊路人致兩人死亡,芬蘭警方以恐襲案調查圖爾庫市襲擊事件
中國駐韓使館要求精確調查3位中國船員死亡事件
韓國警方明日傳喚金光石妻子調查其女兒死亡案
天津居士對兩起「人死後投胎變狗」事件的調查
首度承認致死超百人 美軍調查摩蘇爾炸死平民事件
上個世紀最聳人聽聞的神秘死亡事件,官方調查竟然以未知力量結案!
歐洲刑警組織調查勒索軟體攻擊事件
悉尼咖啡館人質劫持事件最新調查報告:警方存在失誤
學生宿舍樓外死亡 現場證據排除他殺 具體死亡原因調查中
「旬陽三農民自殺事件」調查及其背後的故事
英國恐襲嫌犯父親哥哥弟弟被捕 警方調查犯罪網路
英國千隻羊一夜之間神秘失蹤 調查或被外星人劫持
印尼軍演事故致4死8傷 調查結果未出外媒已把鍋甩給中國
俄偵察小組抵達土耳其 對大使遭槍殺事件進行調查
艾斯好慘啊!日媒調查「死亡場面最震撼的角色」
美國史上最嚴重槍擊事件:槍手女友返美配合案件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