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一說到三國歷史,很多人都會把《三國演義》作為三國歷史,其實《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歷史細節都是有誤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


1、關羽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人們幾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關羽應當使用這把刀,關於它的傳說大家耳熟能詳: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即便到今天,這種造型的刀仍被稱作「關刀」或「關王刀」。可見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

但歷史上,關羽使用的並非是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於矛一類的兵器。遍查史書,三國時代無人曾使用「青龍偃月刀」,《三國志》中說到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時隨身佩有短刀,以便對刺殺的敵將進行斬首。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其實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現,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這種寬刃大刀的製造工藝在三國時還不成熟,很難造出。雖然青龍偃月刀在三國並未出現,但帶有木柄的長刀卻是可能有的,《三國志·魏書·典韋傳》就稱:「韋好使大雙戟與長刀」。不過這一時期帶柄長刀不是常見兵器,三國時將領使用的主要是長矛,如關羽、張飛、呂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2、呂布的兵器不是方天畫戟


前文提到,呂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畫戟。《三國》中呂布用的戟實際也是到宋代才出現的「戟刀」。三國時,戟是軍隊中的標準武器,從戰國開始常用「持戟」一詞作為士兵的同義詞。


呂布為劉備解袁術大將紀靈之圍時,在營門樹戟一隻,約定雙方,如射中小支,則袁、劉解斗。呂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橫枝,整個戟呈「卜」字形。到了三國時,橫支逐漸彎曲上翹,減弱了勾的功能,增強了刺和叉的功能,稱為「雄戟」。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典韋陣亡前,「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說明小支上翹後,叉法威力大增。戟是制式兵器,大量裝備部隊。官渡戰前,袁紹檄文稱自己的部隊「長戟百萬」,此說雖有誇張,但也說明其裝備之多。袁紹有大戟士700餘人為左右隨從。


3、張飛的丈八長矛並非像蛇一樣


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一樣,張飛的兵器「丈八蛇矛」經過《三國演義》的煊染而聲名赫赫。在電視劇《三國》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飛的「丈八蛇矛」矛頭彎曲似蛇,更為驚奇的是其矛鋒如毒舌吐信般雙鋒並舉,煞是威風。不過,好看歸好看,此「蛇矛」只是憑空臆想,在戰場上中看不中用。


道理其實不複雜,突刺類兵器如矛、戟等,其殺傷力取決於尖刃刺擊時產生的壓強,矛前兩個尖,明顯會減小壓強,穿透力不如單尖,況且中間新月形的矛鋒增加了遇阻的概率,很容易就折斷鋒尖,其裝飾性明顯大於實戰意義。所謂丈八蛇矛,是小說家為了給張飛增添英雄氣概的捏造之物。《三國志·張飛傳》中說他大鬧長坂坡時,只是說「據水斷橋,瞋目橫矛」。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那麼,「蛇矛」稱謂有沒有來源呢?有,漢代稱「丈八長矛」為矟,如《釋名·釋兵》:「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矟音同朔,故後又稱槊。由於矟和蛇音相近,而矛長又似蛇,故而丈八之矟就訛稱為「丈八蛇矛」,並在後世流傳頗廣,特別是繡像本《三國演義》中將丈八蛇矛的矛頭畫成長而彎彎曲曲如蛇之狀,就與其本義相差很遠了。


4、勝負靠將領單挑:純屬扯淡


關於三國時的行軍打仗,《三國演義》中有大量如是描寫:列陣之後,主將騎馬上前一對一廝殺,通常是大戰多少回合,要麼一方負傷敗陣,要麼一方被刺(砍)死於馬下,勝的一方掩殺過去,打敗對方。這純屬無稽之談。

所謂單挑,即兩匹馬相向疾馳,接觸交手是為一個照面,調轉馬頭衝過來再交手,合兩個照面為一回合。一般來講,三個照面後,馬的奔跑衝刺就不能保持高速。文學作品經常通過單挑以事渲染,正史卻不屑一提。二十四史里幾乎沒有單挑。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有各時期的戰術原則,哪能靠主將單挑決鬥而定勝負呢!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由此可見,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也屬於恭維之詞。一支部隊的主將,是不會沖在最前邊的,因為敵方矯健者甚多,特別是年輕的下級武官和強壯的兵目,會造成嚴重威脅,一旦帶隊主官有所閃失,這支隊伍就陷入無指揮的境況,後果不堪設想。


5、酒風與酒器


三國有不少酒風剽悍之人,張飛就是最典型的。《三國演義》第二回就是他「醉酒鞭督郵」,開了整部小說的「酒氣」。張飛醉酒之後,總是要鬧出些事來,如醉酒打了呂布岳父曹豹,失了徐州不說,還把劉備的老婆孩子給搞丟了。後來,為給二哥關羽報仇,心急卻無處使勁的張飛醉酒打了范疆、張達,最後遭到報復,命喪黃泉。


三國人酒量、酒風如何,曹丕在《典論·酒誨》里給出了答案。他寫道:「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並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勝,中雅受六勝,季雅受五勝。」就是說荊州牧劉表喜歡喝酒,專門讓人做成了大、中、小三個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據《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一書,漢末及三國時一升相當於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兩斤八兩,「中雅」能盛兩斤四兩,「季雅」剛好盛兩斤。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漢魏時沒有蒸餾酒,只有釀造酒,而且釀造方法較為粗放。《三國演義》開篇就是「一壺濁酒喜相逢」,蒸餾酒直到羅貫中所在的明代才出現,因此「濁酒」是符合漢魏時代狀況的。所謂「濁酒」,就是沒有過濾的、酒水混合著酒渣的酒,因此顯得渾濁。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關三國的影視劇中,但凡出現清冽的酒水,都是穿幫的。


6、英雄與美酒


「三國」是譜寫英雄的,而三國英雄們與酒的故事,也是流光溢彩,為後世謳歌。《三國演義》第五回「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此回的高潮無疑是「關羽溫酒斬華雄」。當然這個情節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只算是《三國演義》作者的精心安排,羅貫中想讓讀者對第一次走進大場面的關羽保持深刻印象。


當十八路諸侯在陣前連折大將,袁紹、曹操無可奈何時,關羽應聲而出,「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之後,關公的這一英雄形象,在《三國演義》後面章節中反覆出現,甚至千百年後也難以磨滅。《三國》中,這一段戲也是開篇以來的濃墨重彩。



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呂布不用方天畫戟



無名馬弓手關羽提著華雄的項上人頭得勝歸營,曹操驚詫之餘不忘戰前諾言,親手接過一爵酒給關羽慶功。劇中曹操有意探視一下爵的溫度,其手一伸一縮,凸顯了《三國演義》所記「其酒尚溫」這個情節,映襯出關羽的絕世武藝。其實關羽斬華雄和喝不喝酒無關,更和酒溫不溫沒有干係,除了作者有意為之的伏筆外,這裡面也有中國傳統酒文化的寫照。


以上就是三國中6個必知的真相,當然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的細節是不對的,也許作者只是為了渲染故事效果而增加的,三國迷們應該尊重歷史,還原真相。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文弄墨 的精彩文章:

揭:三國奇才龐德公為何一生不出仕?
三國揭秘:曹操為何殺高順而不殺張遼?
三國10大智勇雙全的良將:姜維為何能居第二
趣談三國:劉備為何不讓趙雲守荊州?

TAG:舞文弄墨 |

您可能感興趣

必知 | 白酒的12個妙用,50年的老酒鬼都不知道!
这些实用汽车冷知识连老司机都未必知,更别说开3年的车主
備戰《敦刻爾克》,觀影前必知的6個知識點!
獅子座最特別的地方,和天蠍座戀愛10條必知
最刺眼的三個字,它的「真相」你未必知道
有關中國歷史的真相!14億國人必知
婚前三個必知!
西瓜不要用勺挖著吃!30 個夏天必知的飲食小知識
潘天壽:知畫者,必知書
茶人,必知的13種茶具使用方法!
"追女生前必知的14點,不知你用過幾個?"
吃貨必知:每天一把葡萄乾有三大好處
春節必知的10個民俗知識
用餌的4個常見誤區,釣魚人必知!
你知道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個步驟么?
三國的二十四位名將大家肯定都知道,但先後順序未必知道
婚慶預算必知的5個方面
不吃不喝一心孵蛋 10個關於帝企鵝的必知真相
關於英語你未必知道的9個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