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憨山大師:心安之處是故鄉

憨山大師:心安之處是故鄉

導引


「世間所有,杳若夢存。夢中不無,覺後何有。故不覺何以超有,不超有何以離世。吾所謂離世者,非離世,離世在即世而離世也。即世而離世者,謂之至人。」


——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心安之處是故鄉



在晚明的高僧中間,有一位叫做憨山德清的大師。他的一生就像清風、流雲一般,行跡遍及天涯。憨山德清行游四海,從五台至東海、嶺南,在漫長的修行之路中,他廣說佛法,留下的文字每一句讀來都使人有無上清涼之感,於清靜之中領悟心地光明的大境界。


憨山大師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高僧,也是晚明四大師之一。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是全椒(安徽)人。憨山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十二日出生於全椒,出生之地相傳是源於古代高陽氏在椒陵山建立的古椒國,有著古老的歷史,在傳說中的禹貢時代屬揚州之域。

憨山七歲時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的蒙學教育。童蒙教育是在社學進行的,社學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學,是地方官奉朝廷詔令在鄉村設立的童蒙教育的學校。上課形式就是私塾形式的,學童聚集在大院里,周圍是樹木和水墨色的古典建築,全椒的青山、河流是這些學童們最早的心靈啟蒙。


憨山九歲的時候出入寺院,能夠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記載的是無盡意菩薩和佛的兩番問答。憨山童心無瑕,就此與佛法結緣。及至十二歲,憨山在經過母親同意之後去報恩寺向西林大和尚學法,為小沙彌。憨山天資聰穎,誦讀經文、詩書,時常在寺院、山中攜卷於長滿蒼苔的石階、百年參天古樹下讀書。寺院里樹木蔥鬱,環境安靜,憨山致心一處,進步很快。


憨山所在的報恩寺是金陵名寺,金陵報恩寺從三國鼎立時代以往,到明朝歷經戰火,是一座有著長遠歷史的寺院,是當時天下三大名寺之一。十四歲的時候西林大和尚請人教授憨山《法華經》,年少的憨山已經可以日誦八百餘字,三個月的時間便熟背《法華經》。此文為當年釋迦牟尼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經文,憨山十四歲已經十分熟稔此經。此經最初在古印度、尼泊爾流行,是相當重要的一部經典。


憨山在報恩寺的院子里,坐在陽光下誦讀經文,從早晨到黃昏,中間吃一些東西和茶水,有風吹來,衣袍輕拂地面,落花的清香時時撲面而來。十四歲的憨山在報恩寺學堂、樹林里讀經,花香滿袖,頭頂是白雲飛動,林中鳥雀鳴叫,而心境是寂然如水。寺院的石案、經堂、屋檐下都是憨山讀經的地方。有時候讀經從黎明日出到午後,不曾有一點懈怠。據說憨山三歲的時候喜歡獨坐而不喜戲耍,祖父笑稱憨山「此兒如木椿」。


憨山在金陵報恩寺與雪浪是好友。雪浪法師十二歲在南京大報恩寺披剃為僧,受業於無極湛法師,其人容貌俊秀清逸,修習禪法,禪風與人格氣質頗顯洒脫飄逸。這段時間憨山對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都有系統的學習。佛學、道學、儒學憨山都悉心學習,而他同雪浪的友誼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漸加深。

在經過金陵報恩寺的早期修學之後,憨山在十九歲的時候正式出家,到棲霞山的寺院學習禪法。棲霞寺坐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憨山此年曾打算參加科考,在雲谷大師指點下誦讀《中峰廣錄》有所頓悟,遂發心修持,燒毀了投考的資料,專心鑽研佛法,並受具足戒。報恩寺禪堂修建道場,無極大師開講經文,在聽無極大師講授《華嚴懸談》後,改名為澄印。澄印之意在於內心明凈澄澈,世俗之名只是塵埃,輕揮衣袖,不滯於世間的功名,此時的憨山已經深得佛家智慧。他在二十一歲時,恰逢報恩寺不幸因大火焚毀,僧人被誣陷為朝廷拘禁,憨山不辭勞苦,上下奔走營救才得以保全。此後憨山勞碌,為寺院的重建和債務操勞,大師的擔當之心,令人欽佩。佛家的擔當、無畏精神在憨山年輕的時候已經有很多體現。發菩提心,深入世間,體味百苦,年少的憨山已經具備了佛家人無量的菩提心與慈悲心。


1567年,憨山剛剛二十齣頭的年紀,為了籌集善款曾在報恩寺辦義學。憨山尚屬年少,當時開講卻有僧徒及學眾二百餘人前來聽講,憨山熟稔經典,學養深厚,天分極高,講解深入淺出,少年意氣與其成熟的心性相得益彰。年少的憨山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他在報恩寺修學佛法,心有平等之念,對待事物、人事皆能恭敬相待。心無二物,一心學習佛法,如明鏡一般。一日,憨山在報恩寺遇到打掃茅房的師傅,這位師傅在寺院里平時主要做些雜務,砍柴、燒水,沒有職位,只是埋頭做事。生病的時候憨山曾經照料過他。師傅名號為妙峰,妙峰感激憨山的仁厚之心,願意為憨山雲遊參學住山修行背荷草鞋,並為他擔水、砍柴。之後妙峰因參禪大願未了,病癒離去,憨山對妙峰頗為挂念。


憨山大師從二十六歲開始,開始了雲遊參學,行跡遍及廬山、青原、吳越之地,最後回到北京西山。憨山雲遊參學,風餐露宿,遇名山古剎即入門求學,一件僧衣行遍南北,在走出書齋式的佛學修習之後,他開始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一缽可以盛下千山萬水,一支竹杖可以行遍江河湖海。古來修行人有大成就之前,都有一段傳奇般的雲遊經歷。吳越的青山綠水,廬山的茫茫雲海,西山的古樹松柏,行走坐卧,憨山都是在這個天地道場中自由地呼吸。雲遊于山河、雲海、綠竹,頭頂上是星空,腳下是山澗,大地山河,憨山此番問學,閱歷增長得很快。雲遊的經歷成就了他身上的大氣,漫長的朝拜之路則使得憨山心穩如泰山,面對世象紛擾,一心不亂。


最初與憨山一同雲遊的有一位雪浪禪師,是憨山在金陵報恩寺的同修。


憨山與雪浪禪師登臨高山,遊走秦淮河和金陵古城,看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快意暢遊。兩位法師到大山深處聽聞鳥語,在草木叢中笑談禪法。清晨森林裡的鳥雀飛來,落在山中正在揀柴煮粥的雪浪禪師肩上,憨山站在山崖像一棵古樹,頭頂是輕輕流過的白雲。

對於雪浪禪師與憨山來說,佛法的修行就是能於混沌之中尋得明澈心境,無論是此時留宿山中曠野,還是在金陵城中風塵僕僕,看盡世間里的熱鬧與寂寥。


雪浪禪師與憨山南下遊學,抵達廬山,在風雪中趕至青原寺。憨山與雪浪禪師一起雲遊青原寺,流傳不少佳話。


青原寺已經破敗不堪,憨山整頓山寺,恢復僧伽團制。之後憨山準備托缽雲遊,雪浪禪師勸說憨山北方嚴寒,不如留在吳越一帶為宜。憨山有心雲遊到更遠的地方,雪浪禪師與憨山同是年輕僧人,平生難得有談得來的同修,兩人心裡便有不舍之意。最後還是告別雪浪禪師,憨山取道去了五台山。


憨山途徑揚州曾因大雪阻礙,大病一場,而後繼續北上雲遊。此後的日子他一直在雲遊,到二十八歲,長達三年的時間憨山都在各處的大山、寺院、山野漂泊。最後他決定上五台山,在那裡找一個地方住下來深入思考這幾年的修學內容。

萬曆元年(1573)的一個黃昏,憨山來在五台山居岩洞,與山裡的隱者一同修行。在五台山的時候,山裡奇寒,憨山住山洞,吃野菜,喝山裡的水,成為一名隱修者。


五台山,這座山裡一直都有高僧、隱者住在森林、山野深處隱居,修行。憨山修行中境界迭出,在隱者的生活環境里有很大進步。隱者終年在深山修行,憨山行遍五台,僧衣落滿白雲,帶著晚霞在山間石階上行走,身若雲中飛鴻,不似在塵世。


憨山離開五台山之後,前往少林參拜達摩祖師,行跡遍及中原。途中路過不少古迹所在之地,觸景感懷,寫下了不少詩歌。


三十歲的時候,憨山與妙峰同上五台山,是憨山一生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事件。五台山五座山峰高聳入雲,形式雄偉,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山上即使是在暑天也是清涼無比,故名清涼山。憨山與五台山結緣,在此長期修行,安住清涼心境。「因見清涼有冬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號清涼之語,自此行住冰雪之境,居然在目,矢志願住其中。」憨山前後在五台山住山的時間有九年,對其一生的佛法參學影響巨大。


1575年,大師三十歲,五台山大雪漫山,但松柏鬱鬱蔥蔥,憨山在山中行走,腳下積雪發出咔嚓的聲音。走到半山腰,回頭看山野天地間一片蒼茫,人彷彿是飄在空中,分不清上下。憨山修行的時候,靜坐山頭可以看到遠處的峰嶺,大風吹來,坐在懸崖上花落滿衣,松樹被風吹動的聲音不停地傳入耳際。冬天的時候山中沒有鳥雀,風聲顯得格外響亮。飛瀑從山澗呼嘯著流向崖底,水聲轟鳴,在一個木橋上打坐,耳聞水音漫及天地,風聲怒號,水聲如奔雷,而視線中的山嶺上一朵白雲,動靜分明,靜坐入定,忘卻自己身在山中,一切聲音都消失了。


在五台山,修行人可吃的東西極其有限,尤其是在寒冷的時節,修行人往往只有極少的食物用來過冬。


憨山住在五台山,以麩和野菜加上一些米煮成湯粥為食,和山裡的隱者、修行人一樣過著簡單而清寒的生活。山中草木、野菜可以充饑,飲用山裡的泉水、雪水。有的時候缺少炊具、水瓶,就掬水而飲,或者用凹陷粗笨的石塊用來取水,吃山裡的果子充饑。憨山時常在修行之外,在山中行走,順便找到一些食物。遇到寒冷天氣,就煮一些米湯,可以驅寒。收拾了柴禾,在石塊砌灶台生火,炊煙在山中飄到對面的山頭,那裡有憨山認識的修行人。有些五台山的修行人只需要一點雪水、一些野菜就在山上住了許多年。據說五台山在很久以前就曾居住著不食五穀,飲風吸露,採食煙霞、雲霓的隱者與禪師,對於五台山真正的修行人來說,他們從不會擔心這個問題。憨山最初帶進山裡的三斗米,半年還沒有吃完,他只需要很少的食物,至於飲水,山中的冰雪就是味道最美的甘泉。


憨山起初與妙峰師住在五台山,後來去另一個山頭獨住修行。憨山修行,進入渾然忘我的境地,據說有一段時間見人都是木頭一般,不識文字,心裡已經忘卻時間、文字。憨山入定,很久之後才醒來,查看炊具,上面已經落了厚厚的灰塵,當年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獅子茅棚入定,鍋里的紅薯都已經生霉。憨山在五台山的修行對他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體驗。而他與這座山的因緣就像虛雲與終南山,印光大師與普陀山,是與平生的修行成就聯繫在一起的。


憨山此次在五台山住了很久,直到三十七歲和妙峰一起離開。期間三十二歲那年發願刺血泥金寫《華嚴經》一部,而後建造塔寺,憨山在五台山這段時間奠定了他一生修行佛法的根基。憨山寫經,一筆一句佛號,憨山的修行已經臻至可以一心多用的境界。念佛、寫字,與來客交談手不停筆。


1582年憨山開講《華嚴經》,聽眾每日達萬人以上,而持續講了百餘日,規模之大,超乎想像。三十七歲的憨山協調修建塔寺,調配得當,幾千人參與工程,寺院里人事、法會、財物管理做得滴水不漏,可見憨山做事的魄力與擔當。


前後憨山在五台山大約有七年。1583年,大師時年三十八歲,因為深感寺院生活中諸事眾多,閑雜事務纏身之弊,分身乏術,修行的時間減少,有意離開五台山塔院寺。在三十八歲的時候,憨山上山曾帶著一本《清涼傳》,到了北台遇見一個山頭,即是「憨山」。大師以此山名為自號,就此改名為憨山,離開五台山前往東海去尋找《華嚴經》中所說的那羅延窟。


在山下憨山辭別妙峰禪師,隻身開始向著東海出發。


憨山從五台山徒步去東海,風餐露宿,與他遊學,行腳的生涯一樣。不乘車馬,有時候就露宿野外山中,有空則誦經、打坐,一日一餐。乘船渡河,入山野老林,重林疊嶂,時而輕舟強渡,時而順流而下。


東海遠在山東,不像中原和五台山那樣寺院林立,更多的是荒山古剎破敗不堪入住,但對於憨山來說這才是最合適的棲身之地,遠離嘈雜與俗務。


憨山此去東海,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尋找《華嚴經》上所說的「那羅延窟」。在《華嚴疏·菩薩住處品》里有記載,「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憨山讀過此經,記得在金陵時清涼國師曾講到過「梵語那羅延,此雲堅牢,即東海之牢山也。」因此,憨山便想一面隱修一面參學,也好暫時離開五台山,尋找一個清靜之地。這個古老的石窟據說存在的時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至於它是否真的存在,也沒有人能肯定。


《問道》第九輯選文節選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終南草堂 的精彩文章:

TAG:終南草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心安處,他鄉是故鄉
此心安處是故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
身心安處是吾鄉
「無冕之王」古天樂,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
心安之處,即為繁華
天大地大,吾心安處是吾家
一日禪: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娟《吾心安處》—莫問前程誰與共,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安處,是家園
吾心安處是吾鄉,讓音樂溫暖回家路
寢丘之志:處眾惡之地而心安
長壽之道,貴在心安
儒、釋、道:此心安處即是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布魯克林》
心安即是歸處
心安,即是歸處
每周讀詩:東坡用生命詮釋 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