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生存底線」,碰了它就不得不開戰
1941年秋,隨著英美對日本石油的禁運,日美關係迅速緊張起來。首相主張與美國談判,而海軍主張戰爭。天皇裕仁一時無法決斷。
8月4日,首相近衛文麿的秘書官細川護貞,在與海軍少將高木惣吉一起吃飯時問他:「是否確實要對美國開戰?」
高木說,美國現正加強太平洋防禦,海軍處於「戰略性發展」階段,美國的資源比日本豐富充足,如果這樣下去,日本帝國要麼全面屈服,要麼被迫開戰。
日本擴張南下政策圖示
高木是日本海軍省的教育局局長,海戰理論家。海軍省,是日本內閣的一個機構,主管海軍政策、軍備、人事、教育等事務。
高木分析說,近衛的外交談判「如果不能確保我國的生存底線,我們就必須做好不免一戰的心理準備。」
他還分析了「國家生存底線」的具體含義,就是指陸海軍的離島基地、駐防地、機場、防禦工事、殖民地等戰略性海軍配置。
它們不僅保障著日本缺乏的原材料的來源,還保證著運輸這些原材料的航路安全。
高木惣吉(惣,zǒng)
高木說,日本的底線還包括中國大陸某些向南延伸的沿海地區的防禦,「因為如果敵機得以從這些地區起飛,就可以攻擊日本控制的東南亞殖民地的海上航線」,而這些航線是日本攫取東南亞豐富資源的必經之路。
二戰後期,日本資源被戰爭拖得捉襟見肘,這是日本把路燈挖掉,收集鋼鐵製造武器
注意高木的兩個要點:
日本以現在的實力,還可以與美國一戰,但由於資源問題,等不得;
如果談判威脅了底線,就沒有談判的必要。
4天後,裕仁的顧問——內閣大臣的秘書官長松平康昌又問高木:
「聽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說,日美戰爭將是一場絕望的『決死戰『,事到如今我們已無退路。真是這樣嗎?」
「完全不是這樣。」高木說,「如果聽任今日物質匱乏的壓迫,日本必將不戰而降。現在即便做戰爭的打算,也不會是絕望之戰。倒是猶豫不決會使形勢逐漸對我們不利。」
美國一大兵在太平洋戰爭中擊落了6架日軍飛機,高興地比劃著戰績
此時的裕仁傾向於高木的理論,即不到迫不得已,不與英美開戰。盡量與美國談判。
從8月到11月,日美多次談判,討價還價。漫長的談判無疑讓日本資源更緊張,「油盡燈枯」,而美國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動員和戰備部署。
這是日本戰敗的一個深層原因。
美國歷史作家比克斯在研究日本這段「艱難」的歷史時,說了下面這樣一句話,指出了日本戰略布局的致命弱點,也是其陷入戰略被動的根源:
「正是因為近衛內閣殘忍地侵略中國,而今又侵略東南亞的侵略政策的破產,才使日本陷入困境。」
日軍二戰後期的戰略布局圖
比克斯這句話也要從2方面理解:
日本對中國的殘暴行徑引起了眾怒,國聯把日本踢出去了。外國媒體的報道和宋美齡的演講引起了美國的同情。
對東南亞資源的野心觸犯了西方國家的利益。日本想分西方大國的蛋糕,戰略上行不通,實力上達不到。
比克斯還說,「遺憾的是,此時的裕仁對造成日本困境的根源沒有絲毫的認識。」
在比克斯看來,日本戰略布局過於分散,與蘇聯關係不穩定,中國戰區沒解決,又南下開闢太平洋戰區,徹底拖垮了戰備不足、資源缺乏、兵力緊張的日本。
這不禁令飛春讀傳想起前幾天網友的留言:日本不是一個具有戰略性眼光的國家。
【飛春讀傳,一個專註歷史名人傳記的原創號】?

※戰爭震撼人的瞬間:老百姓用汽油彈反擊侵略者,士兵著火慘不忍睹
※日本投降後,大批日本人從中國被遣返,看照片中國對鬼子蠻友好
※歷史上真實的雷鋒,真名不叫雷鋒
※讓日本最心痛的一個國家,侵華天皇晚年一提起就擔心,成噩夢
※戰爭中的女人:全部變成戰士,最後一張看到中國「最美女人」
TAG:飛春讀傳 |
※這就是中國未來的生存法則,再不讀就晚了!
※帶瘤生存6年了,最後竟然靠它治癒了,真的是不可思議
※她們是颱風的受害者,為了生存她們不得不走上歧路
※實拍日本年輕人的生活: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住在狹小的地方
※話不多拼了命的打怪,已經不是科學研究了,他們開始為生存而戰
※在樹上收集下來的粘性液體,野外生存時也不怕生不了火
※這就是中國未來的生存法則,再讀不懂就晚了!
※這就是中國未來的生存法則,再讀不懂就晚了!
※這就是中國未來的生存法則,再讀不懂就晚了
※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缺的時候,他的生存空間就被剝奪掉了
※日企生存法則:那些不得不說的「潛規則」!
※毛澤東:紅軍得以生存,他功不可沒!周恩來:沒有他們,我們這些人早就不存在了
※這裡的人生存得很好,只是都住在地底下
※這十款火爆的生存遊戲「不得不玩」
※普通的日本人的生活,並不舒服,為了生存擠地鐵,差點被擠懷孕
※揭秘地球上生存能力最強的生物,凍不死煮不爛壓不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換彈匣的速度,可以決定你的生存!
※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杜月笙:我從不記仇,但我得生存,殺人越貨不過是我生存的手段!